APP下载

气节不凡介子推

2016-11-19张桂辉

唯实 2016年4期
关键词:介子晋文公气节

张桂辉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介休市)人。生辰不详,死于公元636年。因“割股奉君”、“辞官隐居”等壮举,深得世人怀念、赞颂。

介子推对晋公子重耳曾有“救命之恩”——重耳早年逃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以致狼狈不堪,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韩诗外传》记载,有一年重耳逃到了卫国,一个叫作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他的资粮,逃进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当他不得已向农夫乞讨时,被农夫用土块当成饭团戏谑了一番。重耳连续多日无食可进,差点饿晕过去。为救重耳一命,介子推进得山去,毅然割下一块自己腿上的肉,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奉给重耳。重耳事后得知真相时,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一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天遂人愿。19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非但大难不死,而且由逃亡者成了晋文公。在论功行赏奖掖跟随他逃亡的人时,却忘了有恩于他的介子推。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壶叔(一名陶叔狐)等人那样,厚着脸皮,主动请赏。从此开始直到离世所发生的几件事,折射出他身上三种不凡的气节。

介子推认为,自己当年做出的忠君行为,完全“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重耳当上晋文公,“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在他看来,贪天之功为己有,实在是一种欺骗行为。下面的人把罪过当作合乎正义,上面的人对欺骗行为加以封赏,上下互相欺瞒,自己怎么能和他们相处呢。于是,他暗下决心,以后不能再吃他的俸禄了。此乃凛然正气。

当母亲问介子推:“你何不也去求赏?不求赏而默默死去,又能怨谁呢?”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明知是错误的,而又效法他们,罪就更大了。”母亲进而奉劝:“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介子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之后,便毫不犹豫地与母亲一道过起了隐居生活。此乃傲然骨气。

介子推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自责不该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前来受封。直到这时,才知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寻访。孰料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俨如大海捞针,哪里找得到人。晋文公求人心切,下令三面烧山,希望借助山火,把他“赶出来”。谁知大火烧了三天,也没见到介子推的影子。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和他母亲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的柳树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来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此乃浩然豪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不言禄的行为是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体现。他“割股食君”的举止,其实是在“食国”,这是中华民族正道爱国传统美德的体现;在介子推身上蕴含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正因此,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在《清明》一诗中赞叹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细细品味介子推的言行举止,不难看出他身上潜藏的可贵气节。

反观前些年的官场,有些人的所作所为,与介子截然相反。当“又跑又送,提拔重用;不跑不送,原地不动”,成为一些地方官场潜规则,使少数不宜提拔的人得到提拔任用后,有人心理失衡,有人东施效颦。为了得到顶头上司的赏识,进而得以提拔或者重用,竟然无耻到了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低头哈腰,极尽奉承讨好之能事者有之;慷慨解囊,一掷万金贿赂上司者有之;不惜割爱,把娇妻当礼物送给实权者亦有之。凡此种种,哪里还有一点气节可言!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张功杭

猜你喜欢

介子晋文公气节
清明节与介子推
“足下”的由来
竹外疏花
守护中华民族气节
介子推守志
“足下”一词的由来
厨师辩冤
清明节的传说
五鹿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