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2016-11-19唐琼梓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城市融入新生代农民工郑州市

唐琼梓

[提要]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不仅指在经济层面达到与城里人相同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方式,更指心理层面城市社会归属感的建立。因此,我们从经济融入、社会融入以及心理融入等三个层面,对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进行实证调研,以便给郑州市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

关键词: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与障碍

本文系郑州市2015年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人的城镇化背景下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编号:ZSLX2015035)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与障碍分析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8日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会,“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其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加快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进程,对确保河南省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为深入了解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和生活现状,以及影响他们和谐融入城市的各项因素,我们没有局限于某一行业或区域,而是选取新生代农民工密集的郑州市火车站、人才市场、物流园区、新郑富士康等地方,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走访、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者年龄大多在18~30岁之间,于2015年7~8月实施,采用面谈自填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965份,有效率为95.5%。

一、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

(一)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融入现状。经济融入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基础和前提?经济融入包括稳定的职业和相对舒适的居住环境。

1、就业和收入现状。在职业分布上,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以从事服务业为主,占54%。此外,建筑业占15.7%,制造业占19.3%,其他行业占11%;从平均月收入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总体不高,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占10.6%,2,000~3,000元的占68.2%,1,000~2,000元的占15.3%,1,000元以下的占5.9%。调查还显示,近70%的新生代农民工对目前的工资待遇满意度低,他们工资增长的愿望极其强烈,当工资待遇与理想差距较大时,他们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跳槽,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就是通过频繁跳槽不断追逐理想的工资待遇。

2、居住现状。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以租房方式居住,处于“蜗居”状态。其中,在居住方式上,租房的高达60.7%,住单位宿舍的占20.5%,借用亲戚朋友的占8.7%,老板提供房子的5.4%,仅有4.7%的农民工实现了买房;人均住房面积上,5平方米及以下的占5%,6~10平方米的有44%,11~15平方米的48%,15平方米以上的仅有3%。

通过分析,在有限的收入水平下,租房居住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然而,我们还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渴望紧随时代和时尚的步伐,过现代都市的生活。比如,在居住的家庭设施调研方面,过半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手机、电风扇、空调、冰箱、煤气灶、电脑等都不可缺少。当我们进一步探问消费是否涉及名牌时,过半的人都给予了肯定的答复,甚至有农民工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衣着与城里人没有差别,不想像父辈一样,根据衣着被认为是城市的另一个群体。

(二)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现状。“社会融入”一词作为广泛流行的学术用语,已为国内诸多学者所关注。然而,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我们选取社会学视角,认为社会融入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主体能动地与特定社区中的个体与群体进行反思性、持续性互动的社会行动过程,它具体表现在生活方式的融入、社会交往的融入与社会关系的融入三个方面,社会融入是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中心环节。

1、生活方式现状。当前,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已基本趋于城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空闲时间生活方式多样。上网58.9%,看电视52.9%,看电影13%,学习培训35%,走亲戚20%,看书报13%,逛街35%,K歌24%,体育锻炼27%;第二,大多数人对郑州市的饮食与语言等生活方式比较适应。其中,63%的人表示习惯当地的饮食,31%的人觉得当地的饮食习惯一般;语言方面,83.7%的人能够完全听懂。可见,他们已逐渐适应了城市的生活环境,并自觉成为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者,接受者和传播者。

2、社会交往现状。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呈现一种悖论现象。第一,他们与城市人交往的情况不容乐观。在被调查者中,仅有8%的人与城市人经常交往,85%的人与当地人偶尔交往,从不交往的也达到了7%;第二,他们与当地政府部门交往的情况大大好转。55%的人找过工会组织,68%的人与社区居委会打过交道,25%的人找过民政、劳保政府部门,31%的人找过妇联组织,找过法律援助机构的有15%,仅有4%的人没有和任何组织打过交道。

同时,当我们问到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人交往的意愿时,大多数人都想与城市人交往,但他们认为有困难,只有9%的人不愿意与城市人交往。可见,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已显示出“愿望丰满,现实骨感”的情况,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找出解决之法。

3、社会关系现状。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关系的建立,不再像老一代农民工完全依据血缘和地缘,他们开始寻求业缘为主的社会关系。比如,在城市中主要和谁交往的调研中,排名前五的依次是进城后认识的农民工朋友、同事、老板、老乡、房东。同时,当遇到困难时,他们也开始尝试加入城市组织,通过法律与工会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比如,在“遇到困难找谁”的调研中,他们求助的对象排名依次为工作单位37%;政府相关部门23%;法律援助机构13%,进城后认识的民工朋友12%;老乡6%;老板5%;亲戚4%。可见,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更加趋于城市市民。

(三)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融入现状。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中,心理融入是关键,处于较高层次,它体现在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的建立、现代意识的具备等。

1、城市归属感现状。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层次较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身份认同方面,过半的人处于模糊和困惑状态。比如,当问到“你认为你现在的身份是什么”时,我们设计了“农民、城市人、半城市人、不知道”四个选项,调研比例依次为18%、6%、25%、51%;第二,城市发展与自身关系方面,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认为城市发展跟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有不到10%的人感到自己也有贡献,并且非常自豪和比较自豪。

2、现代意识现状。由于长时间受城市现代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比如,在“你回家与在家的同伴交流时,你会发现什么”的调研中,“很多看法已不一样”和“分歧太大,没有共同语言”者近80%。同时,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加深,他们的现代意识比如创业意识、法制意识、权利维护意识等也在慢慢具备。比如,“你如果有钱,你会创业吗”,53%的人都给予了肯定。可见,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层面上正逐步融入城市社会。

二、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障碍分析

(一)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体制障碍

1、户籍制度限制。我国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衷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全及居住、迁徙自由。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开始沿着户籍制度建立城乡两种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并最终形成城乡断裂的两个社会形态。改革开放后,我国户籍制度出现了较大松动,并且郑州市也在逐步放宽新生代农民工向城市融入的相关政策。调研显示,郑州市已有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开始长期定居在城市,成为城市中的常住人口。然而,由于“身份标签”式的户籍制度的长期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仍享受不了与户籍相联系的各种保障带来的城市福利,如子女上学、医疗保险、住房等。

2、劳动就业制度限制。多林格和皮奥里曾在他们1971年发表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及人力政策》中提出“二元劳动力市场”,即首属劳动力市场和次属劳动力市场。其中,首属劳动力市场收入高、劳动环境好、待遇好、福利优越,凡是能进入此种市场的人自然成为社会上的富有者,成为地位较高的阶层;次属劳动力市场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待遇差、福利低劣,凡是在此市场上的就业者,自然成为地位较低的低收入阶层。根据此理论,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处于次属劳动力市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业信息获得方式上,他们往往通过老乡熟人和非正规职介部门获取就业信息,城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目前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顾及力度不够;第二,劳动权益保护方面。近些年,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受侵现象也屡见不鲜,企业工会大都在用工单位老板的控制下,根本发挥不了实际效用;第三,职业类别方面,较之老一代农民工选择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选择服务型行业,虽然职业类别发生了变化,然而他们仍被锁定在单纯的劳动力上,也没有被给予同等的发展机会。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仍受到了城乡二元劳动就业制度的排斥。

3、社会保障制度限制。调研显示,城乡两种不同的社会保障方式仍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难以逾越的鸿沟,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主要对象仍是城市居民。比如住房,虽然郑州的住房保障已经形成了一张“初具规模”的网络,然而主要还是针对在城市生活的而且有城市户口的群体。另外,我们还发现,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适合流动性大的农民工,不能随农民工迁移而转移。

(二)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心理障碍

1、城市居民的歧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影响,使得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基本按照两种文化模式生存,他们在价值、情感、行为等方面差异巨大,这不可避免地将引发城市居民在情感上对农民工不予接纳、甚至在行为上给予排斥。调研显示,农民工在城市当中只能享有那些不具有排他性的公共服务,比如广场、道路和免费的城市景观,而对于排他性的领域,农民工则只能靠边站或部分享有。比如,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并且很多城市居民甚至有些学者还认为,农民工年轻时来城市打工,贡献青春和活力;年老时再回到中西部的农村去。

2、城市社会组织的遗忘。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在与外界社会的交往中,呈现“交往的内倾性”,即他们往往通过以血缘和地缘为主的“老乡会”等组织去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相对封闭的交往方式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放弃了对城市文化、现代化价值观念的接触和吸收。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认为,人的社会融合可以从人们对于正式的社会组织的参与中表现出来,符合现代化专业分工体系的职业团体是实现人的社会融入或整合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郑州市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的无归属群体。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这种无归属、相对封闭的生活状态极易造成城市社会组织对他们的遗忘、甚至排斥。

(三)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体障碍

1、文化素质受限。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在城市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大学生就业严峻的背景下,这是远远不够的,他们仍在低级劳动力市场徘徊,虽然他们具备继续学习的意识,但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人担忧。

2、心理问题困扰。新生代农民工年富力强,正处在事业、交友、婚恋的黄金期。然而,由于有限的社会阅历,他们在心理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交友、婚恋困境。新生代农民工刚走出校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思想、情感交流需求强烈。同时,由于上班时间长、交往面较窄等因素的影响,交友、婚恋困扰极易成为他们首要的心理问题;第二,难以追赶的差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发现自身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多方面差距,并且他们认为这些差距在短期内是很难追赶的,心理普遍无奈与迷茫,在这些心理问题影响下,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逐渐产生社会角色混乱、失范行为增多等问题。

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与障碍分析是郑州市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现实依据,此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既需要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提升,也需要国家与地方制定相应制度,出台相应政策。尤其在现代化的民主法制社会,我们更要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平等地分享我国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的包容性。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强.中国新生代农民工考察报告:以河南省为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2]周英洁.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路径与政策选择——以郑州市为例[J].对外经贸,2012.9.

[3]王小平.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特点及对策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5.

猜你喜欢

城市融入新生代农民工郑州市
郑州市钻石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郑州市
郑州市创新推进“八大群体”入会工作
郑州市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户籍障碍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影响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基于因子分析法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