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珠三角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实证研究

2016-11-19周浩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

周浩

[提要] 本文以珠三角经济区三大产业产值与就业总量为出发点,利用趋势演变规律,以及结构偏离度指标,深入揭示两者的互动关系,最后借鉴C-D生产函数建立回归模型,对于三大产业产值与就业的影响程度做出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珠三角第二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其吸纳的就业人员呈现过多现象,第三产业应该成为珠三角经济继续高速发展的强大引擎,且对就业人员的潜在吸收能力依然很强。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总量;结构偏离度;C-D生产函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7日

一、引言

产业结构通常是指各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就业结构则是指各个经济部门所占用的劳动力数量和比例关系。国内外学者对产业与就业结构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国外早期对产业与就业结构进行研究的学者和理论有很多,例如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奥肯定律(1962),以及库兹涅茨、钱纳里、刘易斯及费景汉、拉尼斯(H.Fei&G.Ranis,1964)等。国内学者也从多方面对我国的产业与就业结构进行了度量。巴曙松(2002)对“入世”后我国的三大产业将会发生的变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蔡昉(2007)认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蓄水池的作用,并且将城镇就业人员考虑为显性失业的话,其对经济将产生的冲击作用会更大。魏作磊(2004)通过对发达国家产业与就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总结,发现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引擎,我国存在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速度缓慢的现象,今后我国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行业应该集中在商贸餐饮业等新兴服务业。王庆丰(2011)指出产业结构的发展对就业结构的演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长期看来,就业结构将逐渐收敛于产业结构。

本文结合改革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区珠三角经济区,从总量与结构分析入手,对产业与就业的总体趋势作分析,利用历史数据演变以及结构偏离度指标的分析方法,然后借鉴C-D生产函数建立计量模型,对产业与就业影响的内在关系作分析,对三大产业与就业的影响关系作具体的定量分析,最后对于进一步提升与优化珠三角产业与就业结构提出建议。

二、珠三角产业与就业趋势演变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共9个市区。广东囊括了珠三角的全部地区,并且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广东省的经济贡献是巨大的。广东省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从1990年的53%、27.2%、19.8%发展到2013年的22.97%、41.9%、35.13%,很明显的可以看到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大幅下降,流入到了二三产业的生产活动中。整个广东省的产值贡献率也同样呈现大幅变化。例如,三大产业贡献率分别从1978年的29.76%、46.61%、23.63%变化为2013年的4.9%、47.34%、47.76%,可以看出第一产业贡献率大幅下降,第三产业产值得到了巨大提高。

由图1可以看出,珠三角的总产值与总就业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总产值由1998年的6,230.98亿元发展为2013年的53,060.48亿元,总产值翻了5倍有余。而总就业也从1998年的1,896.12万人发展为2013年的3,784.09万人(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图1中只列出了1998~2013年的数据)。(图1)

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

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偏离度(简称就业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之差。从表1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始终位置正,说明了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偏低。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从1998年的-11.15变化为2013年的5.55,其过程呈现出产业与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后又出现饱和冗员状态,其节点表现在2009年之后,这也很好地印证了我国第二产业的现状,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很多中小制造业企业倒闭破产,以及出口萎缩订单减少,而第一产业流出的从业人员又不断地向第二产业转移,这样也就自然导致了第二产业就业结构近几年呈现了偏离状态。我国基本上是以制造业立本,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的转移,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最近几年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大幅慢于产值的增长速度。这也说明了珠三角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具有很大的潜力,而且第三产业极需大量的劳动者投入到其生产活动中去。(表1)

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回归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本文参考陈大红(2007)构建的产业与就业结构的C-D生产函数,以珠三角地区1998年到2013年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数据为基础,我们建立如下模型以分析实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同三次产业产值之间的内在关系。

Yt=F(X1t,X2t,X3t)=A(t)X1tc1X2tc2X3tc3

其中,Y1、Y2、Y3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X1、X2、X3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数量,下标时间变量t表示不同时期。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可得:

LnYt=LnA(t)+c1LnX1t+c2LnX2t+c3LnX3t

指标的部分数据如表2所示。(表2)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与三次产业就业人员之间的EViews6的主要计量回归关系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表3)

经整理,得到珠三角地区第三产业产值与三次产业就业总量之间的长期关系为:

LnY3t=6.154-1.7LnX1t+0.32LnX2t+1.584LnX3t

上述回归结果显示出拟合度很高(R-squared=0.9796)其他统计量也比较理想,总体的回归效果均比较理想。

采取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出珠三角地区第一产业产值与三次产业就业之间的长期关系为:

LnY1t=17.53-2.395LnX1t-0.664LnX2t+1.161LnX3t

Dependent Variable:Y1

R-squared 0.969498 Adjusted R-squared 0.960348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与三次产业就业总量之间的长期关系为:

LnY2t=0.573-0.72LnX1t+1.003LnX2t+0.837LnX3t

Dependent Variable:Y3

R-squared 0.987808 Adjusted R-squared 0.984760

(二)对模型实证结果的说明

1、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与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呈反向相关关系,说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过多反而第一产业的产值越低,实际上这又正好验证了第一产业对剩余劳动力所起的“蓄水池”作用。而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过多,不仅不利于传统农业的更新改造,而且还凸显出其可能存在阻碍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壁垒(例如城市户籍管理制度等)。

2、第二产业产值与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呈负相关,这实际上说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流出对第二产业生产产值的促进作用。比如2005年至今的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使得珠三角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第二产业产值与就业人员呈现正相关,表明了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3、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呈负相关,与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均呈正相关。第二产业的发展对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也比较明显,例如制造业融资问题,信息咨询决策问题等都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虽然目前为止在我国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配套措施不够完善,而且产生的效果也不太明显,但是其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呈正相关,符合产业经济发展规律,也得到了实践的印证。

以上三个回归方程表明了:三次产业的产值都与第一产业呈负相关,说明如果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越多三大产业的产值反而会降低;而三次产业的产值都与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正向相关,说明第三产业产业人员的增加将促进三次产业产值的同向增加。这也间接的说明,要想继续提高珠三角地区产值总量,必须着重从加大第三产业入手,只有大力深化发展第三产业,并升级改造传统一二产业的发展方式,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才会得到进一步优化。

五、进一步优化珠三角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建议

通过对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轨迹考察,并以结构偏离度、协同系数以及计量回归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与经典理论揭示的规律基本一致,但是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表现的并不同步,具体表现在就业结构转换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鉴于此笔者认为,为协调珠三角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我们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对策:

(一)宏观层面:重新审视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相关制度改革,战略性地调整产业结构。严格落实“珠江三角洲发展改革纲要”和“双转移”的要求,在积极推动保障产业结构升级地基础上,积极建立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地协调机制,明确区域协调战略。珠三角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具有大格局的视野,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引领泛珠三角,乃至整个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

在劳动力相关制度方面可以采取如下做法:破除劳动力流动中的制度性障碍,改革劳动就业制度与户籍制度及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统一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

(二)中观层面:加快各产业的产业内部升级,同时协调好各产业之间相互关系。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应按照“二产推动三产,三产促进二产”和“高增值、强辐射、大产业”的方针,推动工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和集群化转型,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重化工业、装备工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都市型农业相协调,与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微观层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拓宽就业渠道。珠三角地区乃至我国目前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所带来结构性失业,而且专业技能人才短缺。产业结构的调整无疑对就业人员提出了更高技能上的要求,因而发展职业教育对于弥补专业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积极打造出一支高素质、高职业技能的劳动力队伍,才能适应和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升级的需要。同时,加快就业渠道广、层次多的民营经济的发展;优化创业环境,加强创业专业指导,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增加;鼓励灵活就业和弹性就业,加强境外劳务合作,拓展境外就业市场,均对于疏通我国就业困境的堰塞湖具有极大的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三大产业面临就业压力[J].中国国情国力,2002.7.

[2]陈桢.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研究[J].经济学家,2008.2.

[3]陈大红.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研究[J].当代经济,2007.3.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的理论探讨
产业结构
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
中国两种引资战略与产业结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