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俗语考原》及作者李鉴堂考略

2016-11-18包洪鹏

寻根 2016年5期
关键词:底稿语汇俗语

包洪鹏

《俗语考原》是民国时期一部民俗语汇方面的重要书籍,曾被日本学者长泽规矩也编入《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作为一本研究中国古代民俗、名物、制度、语言等发展变化的珍贵资料,有着非比寻常的史料价值。但是由于俗语等民俗语汇向来不被研究者重视,加之关于作者的现存资料甚少,以至于对该书的作者和成书过程等研究近乎处于空白状态。本文以1985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俗语考原》为考察对象,对作者和成书过程等进行了相关考证分析。

作者身世

关于作者身世,笔者主要考证两个方面:作者的籍贯和在世时间。

一、作者籍贯

关于作者的籍贯,在《俗语考原》序中有两处地名:序中“今年春,鉴翁伯来故都”中的“故都”;落款中“湖南溆浦杜元清谨识”的“溆浦”。首先,“故都”有两个意思:故乡、故居;旧都、昔日国都。其次,根据溆浦县党史的相关资料得知,杜元清,又名杜永庆,1927年在常德二师读书回溆浦县,一直在湖南从事革命活动,于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由此即可断定,序中的“故都”就是湖南溆浦,进而也推知,李鉴堂的出生地就在湖南溆浦。又因为杜元清称呼李鉴堂为“世伯”,即年长于父亲的朋友,可以得知,李鉴堂早年一直生活在湖南溆浦,后因其他原因去往他处定居。

根据笔者对书中作者对俗语的释义分析推知,李鉴堂离开溆浦后主要在苏州、苏南和浙江地区生活。考证如下:

包子

北方称有馅馒头包子。

者者 犹诺也。(天顺日录)“也先答杨善日者者”。今北方尚用之。

浇裹 犹言日用。为北方俗称。犹南方之言开销也,浇谓饮食,裹谓衣著。皆人生不可少者。

扁食 北方俗语。凡饵之属。水饺锅贴之属统称为扁食。

作者在释义的时候,往往会以所在地为中心,指称其他地区。在对“包子”“者者”“浇裹”“扁食”这几个语词解释的时候,使用“北方称”“今北方尚用之”“北方俗称”“北方俗语”的说法。由此可以推知,作者作书时在长江以南地区。书中又有:

憔悴音樵粹。瘦也。吴语。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

慢哼哼哼秃温切。吴谚谓举动迟重日慢哼哼。

憨呆子 (白獭髓)“范石湖初官到任。其同官闻为吴郡人。即云呆子”。今俗亦称憨呆子。

在书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带有地域的俗语释义中,“吴语”“吴谚”“吴郡”等与“吴”相关的地域名称多次出现。尤其是对“憨呆子”的解释中,针对上文提到的南宋时候的“吴郡”,作者下文即云“今俗亦称憨呆子”,可见“憨呆子”在“吴郡”地方的语义,从南宋到清末一直没有发生变化。若非作者生活在“吴郡”,在交通极不便的清末,恐怕很难做出这样的释义。

由上边的考证推断,基本可以得知,作者出生在湖南溆浦(今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后迁居吴地(今苏州中南部,浙北地区)。

二、作者在世时间

《俗语考原》序末落款时间为“民国二十六年四月”,即1937年春天。而在序中有:

今年春,鉴翁伯来故都游。

虽年逾耳顺,于公余之暇,辄披览群书。

余谓李伯日:何不付梓以供同好阅读。李伯对以:区区俗语小集于世道人心无所裨益,何堪供赏,辑之不过以为一己暇时翻阅耳。余索得其稿,编以目录,始付诸枣梨。

据“余索得其稿,编以目录,始付诸枣梨”可知,在两人交谈后,杜元清当即索取稿件,并且着手编写了目录,然后就交给出版社印刷发行。由此可以得知,序中“今年春”便是1937年春天,即李鉴堂在1937年回到湖南老家溆浦,看望当地亲友。4月,刚过春节两月左右,再结合杜元清翻阅书稿,誊写目录需要耗费时日。李鉴堂这次“故都游”,极有可能是回老家探亲访友过春节,这也符合中国人过年回家团圆的传统习俗。而李鉴堂此时已经是“年逾耳顺”。据此推算,李鉴堂应该出生在1870年左右(1866-1872年间),至于卒于何时,已不可考。

《俗语考原》成稿时间

《俗语考原》的出版时间是民国26年,即1937年,那其底稿成书于什么时间呢?笔者认为底稿是当即结束,成书时间就在1936年年末。

首先,我们从序中可以得知,李鉴堂来“故都”之前,《俗语考原》的底稿已经完成。据序中“案头置所集俗语考原稿本”得知,李鉴堂随身携带底稿,可能是为长途回家路上消遣时日。收集了近乎一千个词条的毛笔纸稿,数量相当可观。如此大量底稿还随身携带,原因不外乎两点:极其喜欢(无论底稿完成还是未完成),或者成稿不久,无暇通览。但根据序中“于公余之暇,辄披览群书”“采辑语句”而成此稿的言辞可以得知,《俗语考原》的底稿是在比较长的时间里收集而成,在来故都之前,收词条数量已经可观。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有一点是肯定的:作者此时想回头翻阅一下这本集成。恰好,晚辈杜元清颇喜此书,便向世伯李鉴堂索要底稿,一番劝说之后,在李鉴堂的默许下,《俗语考原》成书出版。

其次,1985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俗语考原》影印本时,序前有一段“影印出版说明”,其中写道:

此书在个别文字上有不尊重农民运动及明显笔误的地方,为保持原貌,未多作修改。

可见书中的错误还是不少的。本人也对《俗语考原》中的词条进行了梳理分析,发现其中一些俗语异体杂出,书写错误、书名随便省略,以及出处和例证也有不少疏忽错误,在最重要的对俗语进行考据溯源方面有39处错误。由此可见,本书稿件虽然长时间形成,但是并没有进行修订,出版时候也没有认真校对。李鉴堂应该也是首次翻阅全稿,却因杜元清索要,当即决定出版。即这个稿件实际上是因为杜元清的索要而终止了作者继续收录俗语,临时截稿完成的。这更加引证了,底稿应该就是在1936年年底完成的。

《俗语考原》的性质

在序中有一段杜元清与李鉴堂的对话:

余谓李伯日:何不付梓以供同好阅读。李伯对以:区区俗语小集于世道人心无所裨益,何堪供赏,辑之不过以为一己暇时翻阅耳。

鉴于上文,大多数人认为本书的成稿的目的是闲暇之余翻阅消遣,笔者认为并非如此。因为交谈结束后,杜元清随即索要底稿,然后就“编以目录,始付诸枣梨”。由此可见,李鉴堂这一番话也是谦虚之词,只是表面上做一番谦让。自从明朝以来,关于民俗语汇的研究就逐渐成风,尤其是在清代,金石考据风气兴盛,民俗语汇的考证出现了《通俗编》《直语补证》《土风录》《常谈搜》《称谓录》《谈征》等著作。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和学术风气之下,作者整理稿件的目的应该与编写其他俗语书籍的作者无异,希望《俗语考原》可以出版面世,这既是对作者著作的肯定,也对当时已经形成的学术支流——俗语研究有所帮助。但是由于底稿匆匆而成,加上当时的时代条件限制,书的内容不够规范细致,多有疏漏之处。

笔者力图通过本文考述为该书研究者提供一些资料,目前对《俗语考原》的研究甚少,对民俗语汇的研究不够重视,希望以后在新的资料出现的基础上,会有关于该书的更多研究。

作者单位:青岛滨海学院

猜你喜欢

底稿语汇俗语
220 Students Make Riverside Scene at Qinqming Festival Alive 齐心手绘《清明上河图》
客家俗语巧诵读
规范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提高审计质量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俗语图文对对碰
向大师致敬
数字俗语
如何规范编制审计工作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