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2016-11-17田勤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5期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

田勤

【摘 要】 文化意识培养是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老师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学习英语国家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理解所学知识,并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真正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1

一、引言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教育部,2011)。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全球化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外语学习者必须具备足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胡文仲,1992)。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交际能力。忽视文化差异,学生通常能说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但是无法做到在合适的场合正确使用语言。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因此,英语教师应重视语言的文化差异。

二、文化差异的内容

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言语社交规范,中国人的热情含蓄Vs英语国家人的坦荡直率。

1.介绍和称呼语

英语国家的人谈话时一般先自我介绍,打电话时会直接说:This is sb.speaking.一般用“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问姓名,“Whats your name?”会给人一种审问的感觉。称呼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称呼熟悉的人常用Mr,Miss,Mrs,Ms+姓。Uncle+Sam(名)只称呼关系十分密切的人。汉语中,对年长的人根据年龄可称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等。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一般不说Teacher Smith;汉语中教师是一种尊称。此外,一个来自苏格兰的人不喜欢被称为Englishman。

2.答谢和拒绝

在英语国家,说“Thank you.”是最起码的礼节,即使是接受了家庭成员的帮助也要表示感谢。英语国家的人们习惯于直截了当地拒绝,英语文化更重视平等或者个人的情感与选择,所以人们在表达回绝时一般比较直接,如果表达较委婉,反而会被认为不够坦诚。中国人则认为此种方法不妥,常用不置可否、模棱两可的话来应付(许力生,1996)。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或别麻烦了。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

3.谈论话题

英语国家人对有关年龄(尤其是女性)、婚姻、收入、政治信仰等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比较反感。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和“你在干什么?”有刺探别人隐私、监视别人的嫌疑。中国人过去常用的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dinner?”英语国家人会误认为你想请他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及兴趣爱好为话题。在英语国家,赞美外貌、新买的东西、出色的工作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对别人的赞美,英语中的回答一般是:Thank you.中国人则会说:过奖或者还需要努力。在对赞美的回应上体现出西方人比较自信独立,而中国人则比较谦虚、关照别人。

(二)非言语交际行为,中西方对尊重的不同解读。

中国人通常送钱作为礼物,如:婚礼时的礼金,然而在西方国家,送钱给朋友作为礼物会让朋友感觉不舒服。如:新目标9年级课文:Receiving money makes me uncomfortable.因为这显示出送礼物的人并没有用心考虑朋友真正需要什么。每一样礼物的背后都应该包含着送礼物者的深深的情谊及被馈赠者的需要。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通常会客套一番再接受礼物,而英语国家的人则欣然接受、表示感谢并当面打开。

肢体语言也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例如:英语国家的人交谈时通常直视对方的眼睛以显示对对方的尊敬,中国文化中则可以以回避目光来体现尊敬。再如:耸肩在英语国家文化中表示对于别人的请求不能帮助,在中国则多表示疑惑、惊讶、轻蔑等。

(三)文化意蕴浓厚的词或者词组,历史文化和生活的积淀。

英语中,很多表示颜色的词都有着和汉语中不一样的含义。如:牛津译林9上Unit2“Colors”中,blue表示宁静,但是feel blue则表示忧伤,green代表生命,但是green with envy则表示嫉妒。一些动物名词也有着和中文不一样的文化内涵,如: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不孝、奸诈、死亡、黑暗、神秘”的owl在西方文化中则象征智慧。再如:中国的白象电池推向欧美市场,如果译成“white elephant“——累赘,无用的东西,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汉语的“龙”在英文中对应词dragon则表示邪恶的怪物,还有凶暴的人、悍妇等义,因此有学者建议将龙翻译成long或者loong。

三、教学启示

胡文仲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一)深度挖掘教材话题和语料的教育价值,确定合适的文化意识目标

英语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文化的载体。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让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设计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外国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学习7上“Festivals”这一单元时,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Halloween中trick or treat的游戏。

(二)加强引导,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首先要做到与时代同步,不断扩充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素质,挖掘出教材与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因素(郭洁,2013)。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增加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也可以呈现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或者视频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以激发学生对异国文化的兴趣。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设模拟真实的对话场景(欧阳延莉,2011),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例如:书虫系列读本、《新概念》、《妙语短篇》等,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此外,定期举办英语朗诵比赛、英语主题班会等活动;多给学生介绍英语俚语或谚语;不定期举办英语知识板报和英语学习园地,使学生进入班级就可以感受到整体的英语文化氛围。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造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四、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语言学习必包含语言文化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还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中学生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英语教学是渗透着异国文化色彩的过程,学习一门语言就是了解其国家文化知识和渗透中国优秀文化的过程。教师要真正强化文化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和研究,着力提高自己对文化教学的认识,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认真整合教学内容,积极探寻科学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渗透的有机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猜你喜欢

中学英语教学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
理工科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效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