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在《儿科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16-11-17黄爱华张乃正冯文珍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护理学儿科关怀

黄爱华,李 磊,张乃正,冯文珍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陕西 宝鸡 721013,hah_7903@163.com)



·医学人文教育·

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在《儿科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黄爱华,李 磊,张乃正*,冯文珍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陕西 宝鸡 721013,hah_7903@163.com)

目的 研究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在《儿科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本校2013级护生为实验组,采用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对《儿科护理学》课程进行实验教学,2012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干预1年后,使用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调查问卷、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评价表及该门课程考试成绩对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组护生人文关怀理念、知识、能力及感知四个维度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四个维度得分情况(P<0.05);90%~94%的护生认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可以培养职业道德、培养礼仪礼节、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88%~89%的护生认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沟通能力;两组护生学习成绩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脱节的弊端,是一种顺应儿科护理发展趋势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护生的人文素质得以提升,更好满足患者对儿科护理临床工作的需求。

人文关怀; 教学模式;儿科护理

伴随着日益增多的医患纠纷,不断升级的医患矛盾,医患关系成为横亘在患者和医务工作者间的鸿沟,如何架起医患沟通的桥梁似乎成为困扰着医疗界以及社会学界的无解难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关注的焦点聚集在人文关怀这一理念的解读与应用上[1-2]。但大部分医护人员人文知识缺乏、不具备人文关怀能力而导致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使其工作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3]。孩子是诸多中国式家庭的核心,孩子的健康牵一发而动全局。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使医患关系在儿科这个环境中显得尤为敏感。为了顺应新形势下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科护理工作中自觉融入“以人为本”这一人文理念已成为一种文化,是现代医学文明的标志[4]。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着眼《儿科护理学》课程的人文教学模式的开发从制定人文教学目标、挖掘人文教学内容、设计人文教学各环节、完善人文素质教学评价等方面建立儿科护理学的人文教学模式并将该模式应用于护生理论及实践教学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

选取我校2013级高职护理专业全部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儿科护理学》课程实施人文关怀教学模式进行理论课、实训课及临床见习教学。2012级高职护理专业全部学生为对照组,已完成该门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2013级10个班每班抽取10人,共100人,从2012级10个班每班抽取10人,共100人。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生均为高考统招学生,均为女生;平均年龄(20.4±0.6)岁;实验组文科生32人(32%),理科生68人(68%);对照组文科生34人(34%),理科生66人(66%)。两组护生在入学成绩、文理生源、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齐,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构建

2.1.1 人文关怀教学目标的制定。

研究者以护理人文关怀品质结构为理论依据,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突出人文关怀知识的理解,并在具体教学情境中获得关怀与被关怀的感知。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逐渐形成人文关怀能力,从而实现内化品质、外化行为的人文关怀教学目标。

2.1.2 儿科护理学人文教学内容的挖掘。

根据人文关怀教学目标,联系临床经验及生活实际对《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人文化设计与改造。如引入人文关怀专业知识讲述,讲解华生的人性照护理论介绍其生平故事;增加人文关怀教学内容,在理论及实践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利用图片、诗歌、电影片段等增加课堂教学的可欣赏性与可感受性,激发学生的感悟能力;组织学生深入医院、病房汇报参观心得,培养学生专业感悟能力及行为观察能力;举办伦理辩论赛、护理短剧表演、知识竞赛、手抄报等灵活多样的互动形式并邀请我市儿童医院优秀护士做关爱每一个患儿及如何与患儿沟通的讲座,增加护生对儿科护理工作的理解,掌握更多人文关怀知识与方法,提高护生专业使命感、对人文关怀理念认同感,使人文关怀知识能力逐步具备。

2.1.3 人文关怀各教学环节的设计。

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形成需经历审美、体验、感悟、认同和实践五个环节,这些环节均需要围绕教学情境的设计-引入-呈现-推动来展开。理论课采用关联-设境-审美-感悟教学过程,实验课采用合作-设境-体验-感悟教学过程,临床见习课采用观察-陪伴-沟通-感悟-交流教学过程。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产生对人文关怀的审美,通过体验有所感悟,逐渐认同人文关怀理念并自发实践。

2.1.4 人文关怀教学评价方法的完善。

本研究在传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人文关怀品质调查问卷、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评价表,掌握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各维度水平、对该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及课程理论的实践和成绩,综合评定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

2.2 测评工具

2.2.1 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调查问卷。

由国内学者孟萌[5]等研究设计,用于测量护士人文关怀品质各维度,包括人文关怀理念、知识、能力、感知水平。共44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法,每题5个选项,得分1-5分,除第五题为反向赋分外,其余各题均随选项升高得分越高。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系数为0.914,重测系数为0.928。本研究者应用该量表在本校2013级60名护生中进行预调查,测得Cronbach′s α系数为0.83,重测系数为0.86。因此,认为该量表适用于对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测量。

2.2.2 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评价表。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从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沟通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培养礼仪礼节、批判性思维能力6各方面进行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评价,共24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三级,评分标准:是=2分,否=0分,不确定=1分。总分相加,得分越高说明效果越好。

2.3 评价方法

实验前,由研究者使用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调查问卷对实验组护生进行前测,对照组护生进行后测(对照组护生刚刚结束《儿科护理学》课程传统教学),每组护生各发放问卷100份,各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试验后,对实验组参与前测护生100人发放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调查问卷、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评价表进行后测,测评实验组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各维度水平及对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各发放问卷100份,各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再对两组护生《儿科护理学》期末考试总评成绩进行比较,综合评价该门课程教学效果。

2.4 统计学分析

对测得数据使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录入,再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主要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由于样本量较大,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实验组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实施前、后人文关怀品质各维度得分比较

将干预前后实验组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各维度水平做u检验,结果显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实施后,实验组护生在人文关怀理念、知识、能力、感知四个维度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实验组干预前、后人文关怀品质各维度得分比较(n=100)

3.2 干预后两组人文关怀品质各维度得分比较情况比较

将干预后两组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各维度水平做u检验,结果显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实施后,两组护生在人文关怀理念、知识、能力、感知四个维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干预后两组人文关怀品质各维度得分比较情况比较

3.3 干预后实验组护生对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评价

90%~94%的护生认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可以培养职业道德、培养礼仪礼节、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88%~89%的护生认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沟通能力。

3.4 两组护生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干预后期末总评成绩比较

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干预后,实验组护生儿科护理学课程期末总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成绩为(87.50±5.01)分,对照组为(77.64±5.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与建议

4.1 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有利于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发展

人文关怀品质的发展具有其特定的规律,需要在充分的人文关怀理论认知的基础上,在特定的人文关怀环境中,形成对人文关怀的审美与感知,从而自发的采取人文关怀行为。本研究通过为期一年的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实施,实验组护生人文关怀理念、知识、能力、感知四个维度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文关怀各维度水平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研究证实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在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方面,具有促进作用。研究者在构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时,在充分理解人文关怀品质形成规律的前提下,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统一教师教育教学思想、协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做到“为形成人文关怀感悟”而教,为“转化人文关怀行为”而教。以制定的人文关怀教学目标为核心,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与社会环境中挖掘人文关怀教学素材充实进教学内容中,营造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引发护生产生心理活动即感悟的生成。在具体的实践操作环节及临床见习环节通过师生、生生间融洽的人文互动培养学生专业感悟能力及行为观察能力,进一步内化人文关怀品质。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护生提高对课程的兴趣,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逐渐转化为主动参与、出谋划策、激发护生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整个教学过程的学生主体作用。总结本次教学实践经验,建议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及情境创设时尽可能选择最能够引起护生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的情景呈现方式,如情景剧、角色扮演等贴近学生认知习惯的形式便于学生迅速参与融入,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人文关怀精彩瞬间,适时引导学生产生人文关怀感悟,运用头脑风暴法、分组讨论法等鼓励学生分享内心感受体会人文关怀真谛。同时,教导学生从关爱自己、身边的同学、家人开始,逐步发展为关爱社会、关爱弱势群体进而内化人文关怀品质。郭玉洁针对国内护理教育缺乏系统人文教育的现状,研究构建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的效果进行了实验验证,证实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了护生的人文关怀品质[6]。冯文珍等的研究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培养模式应用于高职护生中并观察其效果,证实了该模式能够克服传统护理教学模式专业与人文脱节的弊端,有效提升了护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7]。诸多相关研究[8-9]从不同角度均证实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有利于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发展。

4.2 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随着医学理念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只有兼具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的综合型高素质护理人员才能够适应当今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本研究实验组护生对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效果的评价显示:90%~94%的护生认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可以培养职业道德、培养礼仪礼节、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88%~89%的护生认为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沟通能力。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干预后,两组护生期末总评成绩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生儿科护理学课程总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人文关怀教学模式能够加强教学效果并显著提高护生综合素质。研究者通过对儿科护理学课程的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构建,从三方面使护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其一,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以人文关怀情景的审美与体验为主线,师生平等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讲、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总结本研究经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教师在深刻领会人文关怀教学内容的同时,精选贴合学生实际的人文关怀教学素材,把握课堂节奏,做好各环节衔接,发挥课堂群体动力效应,适度引导,避免情境教学流于形式。其二,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如:实训室、模拟病房、医院、社区都成为人文关怀体验的场所,增加了护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亲身体验加深感悟,提升了教学效果。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改变单纯课堂教学给学生造成的说教式人文教育印象,真正做到将人文关怀理念从书本上请下来,让学生在现实中感受真实的人文关怀细节,将这种真实的感受与体验自然升华为人文关怀理念。其三,教师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充分展示个人人格魅力,与护生建立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及沟通,同时,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随时积累人文关怀教学素材,并自觉践行人文关怀理念,从细节中渗透关怀,使学生感受到护理工作是一项随时随处都充满爱与关怀的职业,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礼仪礼节。

5 小结

本研究着眼于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从人文关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评价四方面为《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系统的教学模式,在突出科学素养的同时重点突出如何积极有效地渗透人文关怀教育。在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内化、人文关怀行为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改善, 验证了该模式的效果,为推动人文教育在护理学教育中的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 常红娟,高敏,薛松梅.某省十所高校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77-78.

[2] 史瑞明,房夏玲,卞旭华,等.儿童哮喘诊治过程中的医患沟通[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6):857-859.

[3] 唐红梅.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4] 曾丽娟.儿科护理人文关怀教育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0):86-87.

[5] 孟萌,刘于晶,桂莉,等. 护理关怀的概念及其量性测评工具研究现状[J]. 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2):1143-1145

[6] 郭瑜洁,姜安丽,叶旭春,等. 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J]. 复旦教育论坛,2014,12(2):109-112.

[7] 冯文珍,张乃正,房兆. 高职护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融合培养效果观察[J]. 护理学报,2014,21(13):5-8.

[8] 刘颖.人文教育在儿科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3):67,75.

[9] 蒋云,杨连招,崔妙玲,等.人文精神培养对实习护生伦理认知的影响[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1):70-72.

〔修回日期 2016-03-27〕

〔编 辑 商 丹〕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Humanistic Care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Pediatric Nursing

HUANGAihua,LILei,ZHANGNaizheng,FENGWenzhen

(MedicalBranchofBaojiVocationalTechnologyCollege,Baoji721013,China,E-mail:hah_7903@163.com)

Objective: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humanistic care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pediatric nursing. Methods: The nursing students of 2013 in the college were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 be taught by the humanistic care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pediatric nursing. The nursing students of 2012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were taught by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fter one year intervention, the humanistic care teaching mode was evaluated by the nurse humanistic care quality questionnaire, the effect evaluation form of humanistic care teaching mode and the records of course examination. Results: The concept, knowledge, ability and perception of humanistic care qualit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improved after intervention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se four dimension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Overall 90%~94% of nursing students believed that the teaching mode of humanistic care could cultivate professional ethics, cultivate etiquette, improve the learning interest, and enhance learning effect; 88%~89% nursing students thought that the teaching mode of humanistic care could cultivate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improve communication ability. Moreover, the nursing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the two groups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namely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Humanistic care teaching mode overcomes the gap shortcoming between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humanistic quality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Humanistic care teaching mode adapted to the nursing development trend could improve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nursing students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clinical work.

Humanistic Care; Teaching Mode; Pediatric Nursing

10.12026/j.issn.1001-8565.2016.03.44

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高职护理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融合提升研究”项目(编号SGH12572)

R192

A

1001-8565(2016)03-0514-04

2015-12-27〕

** 通信作者,E-mail:zhang0810@126.com

猜你喜欢

护理学儿科关怀
《护理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护理学杂志》稿约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圆梦儿科大联合
倪鑫: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儿科医联体的安徽做法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