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与网络舆情融合的路径选择

2016-11-16陈涛辛红伟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融合路径校园文化建设网络舆情

陈涛?辛红伟

【摘 要】 本文阐述了独立学院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现状,分析了校园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的内在关联,提出了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路径。即:建机制,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情;搭平台,拓展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连接的有效载体;畅渠道,促进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网络舆情;融合路径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和社会化发展的办学模式探索与尝试,其更好的扩大和提升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独立学院成立时间普遍较短,校园文化建设虽具特色但不成体系,而互联网的发展所带来的网络虚拟文化对其校园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加之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存在着个体主导性弱而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在这一特殊群体中,传统的校园文化教育成果的被吸收程度已被网络舆情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因此,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网络舆情进行有效融合,发挥网络舆情在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正能量作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独立学院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现状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种,在本质上具有社会舆情的一般特征,只不过其是借助网络传播。而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以高校贴吧、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社交工具为平台,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网民对国内国际热点问题或校园内有关学习、生活及某项政策规定等问题所产生和持有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态度、情绪和意见的总和,它具有自由性与可控性、互动性与即时性、丰富性与多元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性与非理性等特征。[1]但并不是所有的校园网络话题都会演变成网络舆情,其必要的条件是参与讨论的大学生达到一定的数量,且引起强烈反响才能成为校园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有效引导和防控,否则将对校园内的主流文化价值产生消解乃至阻碍作用。

独立学院因其校园文化底蕴还不够深厚,加之学生特有的个性特点,校园网络舆情也呈现出明显的特色性。

1、舆情内容涉及广泛但“事事关己”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群体,从总体上看,有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朝气蓬勃、自我展示愿望强烈的一面;更有喜怒无常、盲动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能力相对较弱的一面。这种个性特征在网络虚拟世界的体现也明显的表现出舆情信息的活跃性,舆情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泛,但更多的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议论的话题涉及各个方面但却事事关己,而对于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及所谓的“国家大事”关注度较低,大多舆情信息与于学生情感、兴趣爱好、吃穿用及学校某项政策有关。

2、舆情情绪化突出但可控性强

大学生仍处在特殊的心理成长阶段,思想尚未成熟,缺乏社会阅历,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易受舆情环境和个人情绪变化的影响,对网络舆情信息内容把握不准,观点也有相当程度的随意性、主观性。”[2]在独立学院网络舆情的情绪化特征更加明显,这就给校园文化建设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同时,独立学院学生的网络舆情往往诉求单一,对某一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话题转换较为频繁,缺乏持久的影响力,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的苗头,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可以迅速采取措施对舆情实施干预,效果往往较好。

3、舆情活跃但监管的措施和经验欠缺

大多独立学院对于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缺乏经验,也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监控及引导机制,学校对于一些不理性的舆情时常所采取的对策往往是一些强制手段,例如,“删除”、“堵截”和“掩盖”等等,这样更会使学生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发出更多不健康不合理的言论。不理性的舆情对校园文化建设会造成不良影响,阻碍校园文化正能量的传播。

二、独立学院校园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的内在关联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是在不断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能为全体师生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的总和,涵盖了学校的科研设备、教学内容、校容校貌、规章制度、价值观念和精神氛围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集中体现了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3]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校园网络舆情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但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但它们均属于校园亚文化范畴,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理性的校园舆情会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相反,非理性的校園舆情会阻碍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1、丰富的网络舆情内容,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上网几乎充斥了绝大多数独立院校学生的课余生活,他们可以在网上随意浏览、发布、传播各类信息,且具有随意性,后果和影响考虑较少。久而久之,造成了当下高校网络舆情广泛性和复杂性,大可以是师生普遍关注的国内外时政热点,小可以是超市、食堂的商品和饭菜价格以及后勤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等等,范围涵盖广泛,其中,那些积极向上的认知、态度,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内容。

2、互动的网络舆情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民主决策

互联网思维下,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来源,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自由的观点在亲友圈内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网络舆情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受到情感的诱使不停发酵,在交互式的传播中不断强化民主的心声。这种交互传播下的校园文化,带着学生的期待和情感,以真情的方式传递给高校管理人员。而管理者也能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给予回馈,积极诚恳的态度同时增强了民主决策的支持率、传播率和执行效力。在这样的交互式反馈中,高校管理者能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积极引导舆论导向,体现师生共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局面。

3、情绪化的舆情信息冲击着传统主流校园文化安全

在独立学院,学生相对而言物质条件较好,网络工具普及性高,学生在学习等方面的自觉性相对较差,对新事物和敏感问题的自我理性把控能力较弱,尤其是高校贴吧、微博、微信、QQ群等社交媒体的大量出现,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事关热点或自身利益都可能被在网络平台上无限放大,成为急剧升温的校园网络舆情。由于高校网络舆情因其主体参与意识强、好奇心理重、个性化特征明显,所以与其他网络舆情相比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导致了高校网络舆情的情绪化和分散化突出。不良的网络舆情很容易对大学生产生冲击,使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取向上产生迷惑和冲突,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和倾斜,对我们的校园主流文化安全构成威胁。

4、隐匿性的舆情信息增加了校园文化的管理难度

在新媒体构建的虚拟空间里,年龄、性别、身份都被掩盖,基于“熟人社会”的传统道德效力因为“没人认识我”,丧失了约束力,极易造成主体道德意识的弱化乃至丧失。[4]尤其是鉴别力和自控力较差的大学生,当他们沉溺于虚拟世界,就可能会漫无边际的发表负面舆情信息,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有难度的负面舆情出现,更需要管理层在顺应主流价值和顺势引导舆论两个方面达到平衡和统一。这种管理难度不只需要管理者从上而下的梳理,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同理心,诚恳踏实的态度。因此校园文化的管理需要自上而下的宏观调控,也需要自下而上的细节引导。

三、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路径选择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全国网民人数在2016年初已达6.88亿人,其中大学生的比例高达46.7%。除了大学生的人数比例高,大学生群体的传播力更强但判断力弱,这都表明虚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高校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报告也不断强调要在网络环境下,要“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因此,构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是坚持正确导向,引导学生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1、建机制,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情

独立学院网络舆情大多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某一网络舆情的背后往往体现的是舆情主体的私人利益诉求而非集体荣誉的维护。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大众更多关注和个人密切相关的时尚八卦,吃喝玩乐等消费文化,网络的舆情更多体现出以个人为中心的主观评价或以利益为中心的水军阵营。在个人的利益面前,大学的精英文化被冲淡,而自身利益的诉求被强化。特别在独立学院的学生群体,更多体现了自我的要求,舆情的表现形式多为不停吐槽而围观,或者出于好奇去围观的状况。不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利益诉求或观点表达都应该加以正确引导。否则将在校园内造成一定的思想混乱,并严重影响校园文化正能量的传播。

因此,构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变得十分必要。首先,文化引导要以学生荣誉感为切入点,构建分层次、分模块的文化舆情体系,正确引导网络文化。其次在行动上,要通过净化校园网站、校园论坛等网络文化系统,始终以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抵制不良资讯的传播。其次,在实现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规范化的基础上,更要注意确保师生多元的利益诉求。对多元利益的承认和满足,不仅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多元化的基础,同时也是对“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的彰显。再次,要成立校园舆情监管和引导专门队伍,对网络舆情进行及时筛选、甄别、回应和解决,将非理性舆情解决在萌芽状态。

2、搭平台,拓展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连接的有效载体

一方面,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和新信息技术传播的多元化,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已远远超过对传统校园文化的关注,刷微信、刷微博等已占据了独立学院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因此,独立学院要高度重视开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战场、新阵地,积极搭建新平台,将先进的校园文化内容搬至网络,与校园舆情同台竞技,使得高校师生在关注各类校园舆情信息的同时也能关注到校园中的各类文化活动,亲身去体验和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引导学生。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

另一方面,对于校园舆情要将分散的信息整合,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传播载体予以及时回应,借助具有优势的传统平台积极引导和化解非理性的校园舆情。

3、畅渠道,促进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高校管理者與学生在网络新媒体阵地的互动交流十分便捷,促进了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的互动交流。由于网络新媒体阵地的平等性和隐匿性,使得学生非常乐于通过网络新媒体对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样,高校管理者也可以通过该阵地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是那些带有情绪化的舆情。学生所提出的中肯意见对于学校的发展及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而学生在主动参与学校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其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增强了校园文化的互动功能。

因此,独立学院要积极适应这一新形势,切实转变观念,将传统的视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的观念彻底革除,畅通网络舆情反馈渠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效汲取理性舆情声音,回应学生心声与关切,进而促进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融合,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 任永梅,刘秀伦.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引导功能[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0(1).

[2] 刘敏姬,李伟东.论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监测及管理应对[J].湖北社会科学,2011(7).

[3] 史洁,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4] 骆玉安.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6)64-67.

【作者简介】

陈 涛(1978.11-)男,河南鹿邑人,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保卫部部长.

辛红伟(1981-)男,陕西大荔人,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学生服务中心主管.

猜你喜欢

融合路径校园文化建设网络舆情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比较及融合路径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校园文化建设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