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乳品中的AFM1污染现状和控制方法

2016-11-16孙宇涵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污染现状控制方法

【摘 要】 本文对黄曲霉毒素M1(AFM1)作了概述,介绍了国内外关于AFM1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对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在乳制品原料的控制溯源措施方面:要加强控制监管,保证饲料安全;构建溯源体系,保证存储安全;建立完善的监察综合机制。在乳制品流通中的监控预警措施方面:一是要建立完善的乳品安全综合机制;二是要加大违法处罚力度;三是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增强法律意识。

【关键词】 乳品安全;黄曲霉毒素M1;污染现状;控制方法

随着国民消费观念逐渐改变,我国乳制品行业已然进入新的竞争阶段,从有奶喝转变至喝好奶的意识需求日益高涨,乳品企业的竞争也上升至一个新的台阶。但从2008年爆发的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奶粉市场占有率急剧下降。大量的国外知名品牌迅速涌入市场以及消费者的不信任导致几乎所有企业都陷入危机之中。与国外相比,我国由真菌毒素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较为严重的影响因素便是AFM1。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乳制品的安全性问题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乳品是AFM1最易存在的地方,其强烈的致癌性、致畸性和致突变性,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威胁。因此,如何进一步保障我国乳品的卫生安全,使其尽可能免受AFM1的污染已经成为一个期待解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研究快速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方法和寻找具体而有效的控制措施具有极其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一、AFM1概述

1、AFM1的特性及危害

AFM1是黄曲霉毒素的一种,是除黄曲霉毒素B1(AFB1)以外毒性最强的一类物质,其分子量为328,熔点29℃,难溶于水、己烷、乙醚和石油醚,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和二甲基甲酞胺等有机溶剂。耐高温,常规烹调和加热法不易分解,巴氏消毒不能将其消灭,只有在熔点温度下才发生分解。AFM1毒性包括基因毒性和免疫毒性,能够降低免疫能力,降低动物生产性能。

AFM1对人体的危害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它强烈的致癌性和致突变性上。一旦AFM1通过某种方式进入到人的体内,人体内的许多器官包括肝、肾、血液甚至是肌肉都有可能受到损害。[1]而这其中,伤害最为严重的当属人的肝脏和肾脏。有研究表明,当人体内AFM1和乙肝病毒共同存在时,将极易诱导肝癌的发生。不仅如此,乳品是AFM1最易存在的地方,如若新生儿摄入含有AFM1的乳品或者是其母乳中本身就含有AFM1时,对他(她)的健康发育会造成严重威胁,通常表现为个体发育迟缓,体内肝肾等器官功能降低,严重者可能会诱导死亡。

2、我国乳品中AFM1的污染现状

AFM1通常来讲是一些动物在摄入了黄曲霉素B1以后经过代谢所产生的一种产物,因此,其主要分布于动物的乳汁当中。而AFM1的主要危害就是來源于人们对含有AFM1的乳品摄入,因此,从这个方面讲,研究乳品中AFM1的污染防控尤为重要。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乳品中AFM1污染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2]东北地区的样品含量最低,平均值仅有0.28ng/kg,远远低于国家的最高限量;西北和华北地区位于第二,平均含量均低于国家最高限量50ng/kg;接近限量的地区为沿海城市;中原和西南地区的AFM1平均含量高达96.75ng/kg。根据对112个样品对比,在北方76个样品中,平均检出值为20.12ng/kg,39个样品未检出AFM1,约80%样品中AFM1含量介于0ng/kg至50ng/kg;相反在南方36个样品,仅有2个样品未检出AFM1,平均检出值为85.96ng/kg,较北方高32.7%。由此看出,南方样本的AFM1含量明显高于北方。在我国温热的南方,为黄曲霉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各种有利的条件,且对于饲料的储存极为不利,因而,AFB1污染情况明显高于干燥少雨的北方,进而转移至牛乳及乳品中的AFM1的含量相对较高。[3]

二、国内外关于AFM1的研究现状

由于AFM1对人体强烈的危害性以及随着一些列AFM1污染事件的暴露,人们对它的认识正在一步步的加深。另一方面,如何寻找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乳制品中AFM1的方法,从而使更多无辜的人们免受其害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事实上,自从AFM1被发现之后,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学者就已经开始寻求AFM1的检测方法。从当前的发展近况来看,检测AFM1的方法主要可分为四大类,即色谱法、免疫化学法、电化学法以及化学发光法。

1、国外的研究现状

Manetta等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乳制品中AFM1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具有1-5ng/kg相对较高的灵敏度。[4]Bognanno等在高效液相色谱的基础上与质谱结合,选择240份羊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AFM1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法具有250ng/L的检测下限,在检测的240份样品中,80%以上测出了AFM1。[5]

Scott采用免疫亲和柱法-荧光光度法对牛乳中的AFM1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该方法检出限低,且产品回收率较高。[6]

Parker等采用电化学的方法,重点配合免疫芯片传感器对牛奶中的AFM1进行了检测,该法检出限为8ng/L,结果较为令人满意。[7]

作为一种无需标记的光学检测方法,化学发光法在检测乳制品中AFM1也有较好的效果。Magliulo等就是采用超灵敏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对牛奶样品中的AFM1进行了检测。[8]该法检测过程简便易于操作,检测结果下限为1ug/kg,最高回收率可以达到122%。

2、国内的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乳品中AFM1的研究虽然较国外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果。

丁俭等以固相萃取法对从武汉市售牛奶中所收集的样品进行富集,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中的AFM1进行了检测。[9]结果发现,该法检测速度快,半个小时之内定量限就可以达到0.1?g/kg,而最终最低检出限可以达到0.04?g/kg。

对于免疫亲和柱—荧光光度法检测乳品中的AFM1,我国研究学者褚庆华等也进行了相关实验的尝试。[10]他们以新鲜的牛奶和乳粉为研究对象,采用甲醇/水为洗脱液,溴溶液为衍生剂,利用荧光光度计对洗脱液中的AFM1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最高回收率达到96.1%,检出限为0.01?g/kg,而且各个样品的分析时间均小于半小时。

梁迪思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以婴儿奶粉为研究对象,将样品用甲醇/水和三氯甲烷进行预处理,然后对其中的AFM1含量进行了测定。[11]检测灵敏度可达到0.1?g/kg,且该法具有较好的重现性。

王岩等分别以牛奶和奶粉为研究对象,通过构造合适的直接竞争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来对实验样品中的AFM1进行了快速的检测,结果显示平均回收率在97.20%和97.69%之间,该法灵敏度为0.00235ng/mL。[12]

三、对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所采取的控制措施

1、乳制品原料的控制溯源措施

第一,加强控制监管,保证饲料安全。原料奶在进入乳品企业前,对于黄曲霉毒素检查共有三道关口。初饲料原生长在田间时,初加工者应加强田间安全管理,一经发现已被污染的植被,应及时采取合适措施,以防霉菌污染的扩大,影响其他植被的正常生长。[13]其次是大型牧场或个体奶农,牧场的饲料堆放存储到一定时间要进行清储,通过加减、高压等适当方法去毒,将问题饲料及时清除。农业部、农业厅、农业局下设有专门的饲料管理办公室应该严格遵循不定期抽查原则,对饲料厂的质量安全及卫生进行随机抽查,保证饲料的质量安全,防止投机主义。

第二,加强溯源体系,保证存储安全。要对乳制品企业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和产品的各项个指标的检测。不仅如此,对于饲料产品,为避免储存时间过长导致发霉变质,在使用前应当进行第二次检测。对于生产环节,企业应自检,且应批批检测。乳品企业是第三道关,因此,国家、地方质检部门应对企业进出口原料进行不定期抽查,保证从原料到生产到流通过程中全程监控,从根源减少黄曲霉毒素B1、M1的污染。

第三,建立完善的监察综合机制。当前,我国各项不同等级的食品安全标准虽在整合过程中达成一致,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各自为政。以奶源为例,牛奶在进入乳品企业前属于地方农业部门负责,流通至乳品企业阶段,由质监部门负责;最后到消费阶段,由工商部门负责。过程冗长、监管不当,导致中间监督与管理脱节。所以,建立完善的综合监察机制刻不容缓。

2、乳制品流通中的监控预警措施

第一,建立完善的乳品安全综合机制。为了保证我国乳制品安全,提高人们对国有乳制品企业信任,需建立完善的乳品质量安全生产体系。建立完善的基于风险的预防体系、全产业链的控制和追溯体系以及风险交流体系,以保证一经发生乳品安全问题可有所查有所追溯,快速查询问题所在,将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值。运用GAP(原料保护条件)、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GMP(良好的管理控制)、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和风险分析等方法建立完善的全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14]

第二,加大违法处罚力度。民以食为天,食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影响我国居民的健康状态,同时也与国民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发现乳品出现安全问题,则应进行严肃的处罚,端正其态度。在企业自律的基础上,国家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对检测出质量安全问题的乳品企业采取严格的措施。只有加大处罚力度,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才能控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频频发生的局面。只有从根源消除食品安全问题,才能提升国民信任,促进我国乳品行业的发展。

第三,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增强法律意识。在乳品从原料到成品流通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如《食品卫生法》、《GB16568奶牛场卫生及检疫规范》、《动物防疫条例审核管理办法》等。国家需要加强与乳品相关的法律联系,提高人们对国产乳品的认可度。同时,需要增强企业自身的法律意识、质量安全意识和道德意识,严于律己,消除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的状况,避免危害国民的身体健康。

四、结语

综上所述,AFM1影响着人类及动物的身体健康。近几年,由于黄曲霉毒素导致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引起消费者对我国乳品行业质量安全问题的担忧。因此,需要有效快速抑制黄曲霉毒素出现的方法,将其含量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并建立完善的预防溯源体系以及监控预警体系,加强乳品安全教育,增强消费者及生产者双方的法律意识,加大违法处罚力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切实保证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 黄亚伟,魏光,王若兰等.乳品中黄曲霉毒素M1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03.770-775.

[2] 赵佳,董永,张晓明等.我国市售液态纯牛奶黄曲霉毒素M1含量调查分析[A].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级实验室.北京:中国牛奶,2013.

[3] 武瑞霞,李云姣,霍超等.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污染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卫生,2016.01.124-128.

[4] ManettaAC,DIGL,GiammarcoM,etal.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withpost-columnderivatisationandfluorescencedetectionforsensitivedeterminationofAflatoxinM,inmilkandcheese[J].JChromatogrA,2005,1083(1)219-222.

[5] BognannoM,FauciLL,RitieniA,etal.SurveyoftheoccurrenceofAflatoxinM,inovinemilkbyHPLCanditsconfirmationbyMS[J].MolNutrFoodRes,2006,50(3)300-305.

[6] ScottPM。ApplicationofimmunoaffinitycolumnstomycotoxinAOACInt,1997,80(5)9.

[7] ParkerCO,LanyonYH,ManningM,etal.ElectrochemicalimmunochipsensorforAflatoxinM,detection[J].AnalChem,2009,81(13)5291-5298.

[8] MagliuloM,MirasoliM,SimoniP,etal.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anultrasensitivechemiluminescentenzymeimmunoassayforAflatoxinM1inmilk[J].JAgrFoodChem,2005,53(9)3300-3305.

[9] 丁儉,李培武,李光明等.在线固相萃取富集—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牛奶中的黄曲霉毒素M1[J].食品科学,2013.34(10)289-293.

[10] 褚庆华,徐超一,刘岩等.免疫亲和柱—荧光分析法测定鲜乳和乳粉中的黄曲霉毒素M1[J].检验检疫科学,2003.13(2)41-43.

[11] 梁迪思,李建生.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黄曲霉毒素M1[J].现代食品科技,2010.26(12)1421-1423.

[12] 王岩,于源华,王维等.黄曲霉毒素M1,化学发光酶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J].食品科技,2013.38(5)342-346.

[13] 徐燕,工冬梅.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乳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M1.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4.20(3)4748.

[14] 罗晓琴,赵正苗,吴继华等.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胶体金试纸条的研究.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35(1)76-79.

【作者简介】

孙宇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13级2班学生.

猜你喜欢

污染现状控制方法
园林工程目标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试论配电检修中危险点的判断及控制方法
地市级供电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
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风险因素及控制方法
乌兰察布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重金属污染状况及特征
河北省工业固废污染与管理对策研究
凌云县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我国近岸环境中的金属污染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