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美洲音乐家“浪漫元素溢彩”——塞缪尔《钢琴奏鸣曲OP.26》研究

2016-11-15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巴伯调性奏鸣曲

吴 倩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20世纪美洲音乐家“浪漫元素溢彩”——塞缪尔《钢琴奏鸣曲OP.26》研究

吴 倩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塞缪尔·巴伯是一位既尊重传统,又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曲家。在如今多元化的音乐面前,巴伯选择的是一种畅达悠然的“中庸”音乐思维——现代手法与浪漫色彩的完美并存。巴伯研究对我们理解现代音乐作品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的音乐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是从浪漫主义色彩这个视角,置身于钢琴作品演奏及教育的背景,对巴伯的音乐作品《钢琴奏鸣曲op.26》的创作手法及风格特点进行分析与研究?.,兼本人对现代音乐作品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思考。

浪漫主义色彩;新浪漫主义;多元化创作手法

一、关于《钢琴奏鸣曲Op.26》的创作背景与简介

巴伯《钢琴奏鸣曲op.26》于1948年创作完成,是为了美国作曲家协会庆祝成立二十五周年而创作,并由钢琴大师霍洛维茨于1949年在古巴首演。由于该曲创作于巴伯的职业生涯中期,故具有同巴伯性格般的成熟与稳重。在巴伯的作品里,这部钢琴奏鸣曲变得越来越受大家关注。这部作品原本只是一部三乐章的作品,然而某天巴伯作曲生涯的一位好友,也就是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建议他加入一个华丽的末尾乐章。这位钢琴家说:“我看了这三个乐章的初稿后告诉巴伯,若最后加入一个如昙花一现华丽般的乐章,这部作品会有更好的效果。”但这个提议却使巴伯十分苦恼、不知所措。正在巴伯为此伤透脑筋的时候,他接到了一个电话,这是来自霍洛维茨夫人的电话,她富有的激将性的语言使得巴伯受到了极大的刺激,次日就完成了第四乐章——赋格。因此成就了一部四乐章奏鸣曲式的佳话!这首奏鸣曲展现了巴伯尝试运用当代的创作手法。这部作品结束于一段极具艺术价值的赋格乐章,这要求演奏者具有强大的生理素质。它与贝多芬的奏鸣曲近似之处是,同样有戏剧性冲突的感染力和运用动机发展手法。所不同的是,巴伯采用了十二音体系的规则,以及用他特有的表现方式来对曲子进行处理。由于这部作品具有独树一帜的品质,和极具挑战难度的综合演奏技巧,因此,刚开始时这部作品并未受到所有评论家及作曲家的好评,对巴伯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有的作曲家讽刺巴伯的作品只适合在夜晚的俱乐部中演奏,巴伯对此给予了尖锐的回应。后来,随着这部作品在欧洲及美国各地的音乐会上不断地被演奏,获得了颇高赞誉,之前来自外界否定也不攻自破。

二、《钢琴奏鸣曲op.26》的简要分析

(一)奏鸣曲第一乐章,强有力的快板

巴伯从十二音的音列旋律中提取动机,但他不是去盲目追随严格的十二音体系作曲法,而是熟练地表现自己的风格。整个乐章充满了表现力和一种浓郁的现代韵味。动机由半音和富有活力的附点组成,左手的bE、bG、A、bC四个音以八度形式重复出现,制造出一种爵士风韵,加上复杂多变的节奏型,尤其是第四小节的三连音,使节奏更加紧凑。第三小节的右手半音下行模进与左手的上行八度低音形成鲜明对比,之后随着不协和的小七和弦出现、小三度上行模进的形式使得呈示部主部主题颇具忧郁色彩。

巴伯在这部《钢琴奏鸣曲Op.26》中,最有意义的特点是将他自身富含的浪漫主义情怀融入到其中。从曲子的第23小节开始,右手为富有表情的如歌旋律,左手为不完整的十二音列体系,三个增三和弦和一个大三和弦。整个旋律富有现代感,但同时也透露着婉转悠扬的韵味。

巴伯最擅长的一种音乐推进手法就是固定音运用。通过一个小节的渐强,再到第35小节的固定音型——C、B的下行(如谱例所示),在左右手之间交替出现,以此推动副部主题的亮相。

整个呈示部主题可以说是有调性主题与十二音列的完美融合。调性为be小调,开始与结尾处不断强调主音be。中间所加入的十二音体系则通过模进等手法在该调性中游走,如同在一个花瓶中插花一般,尽管花朵再枝繁叶茂、盛情开放,根部永远在花瓶内,被包围着,放眼望去,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品。

谱例 第35-36小节

展开部开始于第51小节,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用了主部主题素材,左手为八度附点音符上行,右手为半音下行模进,之后又加入卡农半音化模进形式。第二部分为单一调性c小调,开始于C音八度十六分音符的同音反复,而这个固定音贯穿第二部分始终,力度由弱到强,将音乐推进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并未加入新的音乐素材,而是基于主题旋律的再现。但由于音域愈加向高音区发展,因此制造出一种紧张惶恐的氛围。

再现部可以说是第一乐章的高潮,在气势上可以说是呈示部与展开部的叠加之和。正如之前所说,巴伯惯用的推进手法——固定音的运用。右手复杂的音型节奏变化,华丽炫技,音乐如瀑布般倾泻而下。

(二)第二乐章 活泼轻巧的快板

乐章为回旋曲式,一开始就秉承了前一乐章结尾的音乐素材,突显在第二乐章在传统意义上启承转合中“承”的作用;但在调性与织体上做了变化。整个乐章由于有许多的大跨度的跳动,让人觉得蠢蠢欲动。第二乐章的主题旋律由大量的四度和七度音程组成,形成波浪般的旋律形状。

(三)第三乐章 慢板

该所呈现的音乐画面与前两个乐章截然不同,音乐变得安静悠慢。该乐章是ABA1的再现三部曲式。A段的引子创作手法与第一乐章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十二音体系与固定音型的运用。十二音体系贯穿于整个乐章,但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并没有明确调性。B段是A段的发展,也是该乐章的高潮点。固定音贯穿于各个声部,再加上同音反复及八度大跳,使人心振奋。A1在中声部加入副旋律,并在结尾处反复强调B音,这也给缥缈的调性一个清楚的方向。

(四)第四乐章 赋格

该乐章为整部奏鸣曲中辉煌的乐章。四个声部、六个动机、装饰音与尾奏,仿佛不给你任何思考时间,一气呵成,在激情中结束。第四乐章可分为三个部分——呈示部、中间部、再现部,且有三个调性be、C、E。第1小节与第2、3小节分别呈示了两个主题。

此外,在该乐章中,巴伯还融入了爵士音乐元素——拉格泰姆(ragtime)。拉格泰姆是源于美国的拉格泰姆(Ragtime),一种美国流行音乐。它把非洲音乐节奏的基本元素引入流行音乐,为爵士乐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这种夹杂着弱拍节奏、由连线重新组合成的切分节奏不断进行的音乐情绪热烈,很有感染力。“拉格泰姆的切分节奏实质上是一种重音交错或节奏交错的效果,在平稳的节奏律动中,寻求不平衡的感觉。”

音乐在中间部中又将主题分开近进行发展,第26-36小节主要发展主题1,第37-54小节重点发展主题2,并将主题1倒置变化叠加其中。之后将两个主题整体进行变奏,仅通过织体及调性变化,其他旋律基调不变。

总体看来,第四乐章将复调曲式演绎到了极致。整个乐章将各种精华,如复调与半音和声浓缩为如此短小精干的篇幅中,堪称经典。

三、从《钢琴奏鸣曲op.26》来看巴伯的浪漫情怀

在创作《钢琴奏鸣曲》这个受“新古典主义”影响的产物时,巴伯加入了作为美国人特有的民族色彩,再因有早期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过声乐演唱的经历,使这首奏鸣曲更加富有抒情性、歌唱性。四个乐章呈现出了“悲剧”“喜剧”“谐谑”等情感,这也使巴伯被大家认为是“新浪漫主义”的“先知”。

巴伯一生的音乐创作以他独有的美国民族气质和精湛的创作技艺,完美的将浪漫主义融入到现代创作中,在不协和中透露唯美。巴伯通过追赶改变的艺术趋势,不知不觉地发现他被认为是令人尊敬的中间平衡点。在观众强烈要新颖的时候,他所能给大家的是他的真诚。就像他在1971年的采访中所透露的一样,“当我创作一部抽象的钢琴奏鸣曲或者协奏曲时,我写下的是我所感觉的。我相信这是需要绝对的勇气的。”

注释:

①罗薇.多元文化下的美国钢琴现代音乐[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1]封光.以钢琴视角解析塞缪尔·巴伯[J].中国音乐学院院报,2010.

[2]左丽红.新浪漫主义音乐的实践者——巴伯[J].人民音乐,1999.

[3][美]Barbara B.Heyman.Samuel Barber——The Composer and His Music[M].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J624.1

A

四川音乐学院研究生科研项目(项目编号:CYYJS201420)。

吴倩(1992-),布依族,贵州人,四川音乐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高师钢琴。

猜你喜欢

巴伯调性奏鸣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协和无调性:一种具有创意的和声处理方法
——以利盖蒂的部分音乐作品为例
我学学习的智慧
春天的奏鸣曲
界定·分析·理解
——泛调性音乐分析引论
饥饿奏鸣曲
祭献奏鸣曲(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