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经典,人生精彩

2016-11-14冯进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44期
关键词:冷漠论语危机

冯进

“现在的学生很少能写出打动阅卷教师的优秀作文。”每当考试结束,语文教师往往都会这么说。学生被升学、成绩逼到死角,脱离了生活,因此他们的写作空洞,故弄玄虚,这是教师需要反思和改进的问题。不难发现:由于受生活环境的限制,学生只熟悉校园中的身边事,一日三餐、两点一线的校园生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很多学生一提笔,就是同学间的友谊和矛盾、教师的奉献、父母的勤劳等。洋洋洒洒的一大篇作文里,好像什么都想说,却什么都说不清楚。不少作文都是在简单地记录生活,记录得很认真,可读完了却发现没有中心和主旨。或者是另一种情形:缺乏生活气息,过于强调个人的内心感悟,对人对事冷漠,没有质疑精神。

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较大,学习中的无可奈何和迷茫往往被带到作文中,使得他们在文章中过于强调和夸张内心的感受。加之平时的作文训练要求限制得太死,导致学生不敢说真话,哪怕是遇到自己很拿手的题目和素材,都是在诚惶诚恐地虚构,即使再怎么修饰,文章也华而不实。加之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宠儿,温室的环境让他们脆弱、多思,以自我为中心。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远离了生活,使他们对人对事表现出普遍的冷漠,把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认为是合理的非主流。这样的心态,使他们在写作中没有是非观和正确的判断标准,对亲情、友情或爱情的理解肤浅。对生活的细节不够重视是学生的通病,日常生活中一些值得同情的人和事不能引起他们的重视,甚至表现出冷漠,因此,在作文里也看不到那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愫。同时,缺乏责任感,使他们只会书写小我,立意不远大,视野不开阔。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所接受的是传统模式的教育,教师总是习惯把知识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在教学中留给学生的质疑空间不够。这样,致使学生习惯了机械地接受,独立思考能力不足,对疑难问题没有质疑的习惯,这也影响了他们对问题的解决。不敢质疑,也不敢否定,最后的作文就是一纸空谈。

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也许有很多,除了体制方面的因素很难改变之外,真正有效的途径应该就是阅读。

阅读应该读什么,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在很多国学研究者提倡阅读经典,是个很不错的方向。接受经典,珍惜经典,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或许有人提出疑问:在当前“阅读危机”之际,是不是应该首先加强一般性的阅读,然后才是加强“经典阅读”。其实,所谓的“阅读危机”,就是“经典阅读”的危机。如果当前提倡的阅读,不是以加强“经典阅读”为核心,“阅读危机”就会进一步恶化。自从“知识就是力量”被提出以来,这一观念因“力量”自身的高度诱惑性和功利性在世界弥漫开来,人们在不断的“知识速成”之中疲于奔命。而且,人们对科学知识无比重视,而忽略文史知识、艺术知识和道德知识,其实,它们的育人价值都是同等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史知识、道德知识对于提升人生智慧有着更大的意义,特别是在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时代,显得更为重要,对于提升人生价值的丰富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教育部门曾为高中生列出二十几部必读经典书目: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柏拉图的《理想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等,并规定,这些书目数十年不变。而据国内一项问卷显示:在接受调查的72个中学校长中,竟然没有一人完整地读过《论语》,100个在校大学生也只有一人读完了《论语》。这样的结果真的令人汗颜,《论语》里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讲的全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这样的经典都无人问津,很值得深思。

当然,倡导经典阅读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要以科学的精神对待经典,那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应该引导学生从人格的层面去阅读经典,学习辩证的思维方式。

猜你喜欢

冷漠论语危机
突然之间
东霞
回答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冬眠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