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头城子系姻缘

2016-11-14郑文革

鸭绿江 2016年11期
关键词:城子木头

郑文革

“万鸦盘阵处,遥指木头城。人杂牛羊气,山多虎豹声。家家番字帜,户户梵文旌。莫谓边风恶,香醪异样清。”这首题为《木头城》的诗为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所作,诗中提到的“木头城”即现在的辽西朝阳县木头城子镇。在我的潜意识里,凡冠以镇的地方,都是有历史渊源和重要交通位置的地方,一定有文物古迹存在,抑或有古老的民风民俗,让人联想到十里长亭、古道驿站、庙宇宝刹,生出探古寻幽之情。对“镇”一厢情愿的理解,还有大学同窗恋爱时夫君因李调元的诗而戏言:“我们木头城子,那是朝阳的二上海。”加之他极尽渲染之事的娘娘庙山的木鱼声声、梵音绕梁,辽代双塔的奇绝神秘,把我这个闭塞小山村长大的少女的心扉撩拔得心驰神往,于是欣然嫁入“镇”门,从此与木头城子镇便有了这滚滚红尘的相遇和一世情缘。

木头城子镇地处辽西朝阳县西部,大凌河南岸,距朝阳市区五十公里。东邻台子和大平房两乡镇,南接安禄山出生地的朝阳县胜利镇,西部与蒙古族自治县喀左接壤。与辽西多丘陵不同,木头城子多为平地,有耕地六万三千亩,其中水浇地近四万亩,处于大凌河冲积扇平原内。木头城子名字始于明清。据《塔子沟纪略》卷七:“昔时山多大木,凡蒙民砍伐木植,积于此为木厂,望之俨若城垣,因而众共呼之为木头城子云。”

木头城子自古为大凌河古道上的重镇。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月十二日,时任直隶通永兵备道(正四品)的四川才子李调元赴热河复审承德府七州县秋谳(死刑案件),到朝阳县巡查,路过木头城子,并在镇上吃了午饭。他在这次行程后所写的《出口程记》中称木头城子“商民繁庶,一大镇也”,并作了《木头城》诗。由此可见,当年夫君的戏言还真不是空穴来风。二十年前当我第一次踏进木头城子镇内,那阡陌纵横的大凌河两岸,山冈绵长,田野舒展,村庄密集,古老的民间工艺铁匠铺、织布坊、粉坊随处可见,临街散落着各类小商小贩,小商品、小百货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此情此景,依稀可见当年草木葱茏,牛羊遍野,番帜梵旌招摇的蒙古族风情。夫一一向我介绍宁静安详地坐在光阴里一闪而过的村落:扎兰营子、西营子、十家子……一个个具有蒙古族特征村庄的名字,一时间就让我铭记在心,过而不忘。来到木头城子镇,总有一种怀旧的气息扑面而来,让我生出《红楼梦》中贾宝玉乍见林黛玉时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新奇中觉得自己曾经来过,可又似乎很远。木头城子古镇的魅力就在于,它经浮沉起落而淡定,历悲欢离合而从容,宠辱不惊,但它却让人在闲淡的光阴下牵扯出历史的记忆,擦拭岁月的尘埃,在它旷远祥和的意境中徜徉,流连忘返。

据在木头城子镇西侧的金宝山(又称娘娘庙山)考古发现,有自商周历秦汉以迄明清近三千年从无间断的文化土层。据考证,此地十六国时期称为昌黎,唐时称崇州。慕容皩所徙之昌黎郡与唐时所设昌黎县实为一地,依《水经注》《北周地理志》及《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考证,即今朝阳市西南约四十五公里的木头城子古城址。由此可以看出,唐代以前昌黎郡三度设在木头城子。岁月跌宕,几多浮沉,“昌黎”一名亦起起落落,最后淡出辽西流落于他乡,但也因此成全了木头城子的美名。

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为安置俘获的汉人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派人重新修葺了唐代的昌黎县故垒,置建州(即今木头城子古城),统永霸、永康二县。辽圣宗耶律隆绪时,因大凌河水患严重,州城背临河水,屡遭水患,遂迁到大凌河北岸,即今黄花滩建州古城址。该城一直沿用到明朝永乐年间,时间跨越四百余载。据《元一统志》载:建州城,东西二百七十丈,南北三百六十丈,周十里有奇,四门,蒙古名“喀喇城”。

辽代建州木头城子的城址就在金宝山东南山坡下,这一带是木头城子村六七八村民组所在地,夫的姥姥家就在六组。一条笔直悠长的小巷两边,是整齐的民房,这里汉民居多,蒙古族稀少,寻常小院,百姓人家,沿袭着千古不变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岑寂的夜晚能听得见西面大凌河惊涛拍岸的声音,只是在这里已找寻不到丝毫的建州遗迹。是岁月风刀霜剑的强悍磨去了它的颜色,还是历史风云的变幻湮没了它的踪影?每次和夫君走进这条巷子,我便感慨万千,如同走进历史的寥廓长巷,当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逐鹿中原的雄姿,建州城车水马龙牌幌林立的繁华,契丹人与汉人其乐融融的生产生活场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曾在一雪后的冬日,去木头城子镇十公里外的黄花滩村寻访迁移后的建州遗址,想从其蛛丝马迹中寻找木头城子昔年的辉煌。在那里看到了黄花滩建州城的一段西城墙。此段城墙以土筑成,高可盈丈,低处现荒颓的豁口,延绵三百余米,城墙上长满蒿草和山枣树,只露出一条笔直的小路连接墙南墙北的庄户人家。城墙下一株古柳、一棵古榆饱经风霜依然坚毅顽强,如一对故土难离的老夫妻,相伴白头,又如一对忠诚的护卫士兵,执着守护着古老的建州城。冬的阳光一泻在白雪覆盖的护城墙上,增添了一份苍茫和悲壮。然而几个红衣绿袄的孩童突然叽叽喳喳从墙上跑过,童稚清脆无邪的笑声让古城墙绽放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站在古城墙上向北望去,目光漫过古朴的黄花滩村,一座辽塔突兀耸立在村庄的背后,此塔即古建州沿大凌河一字排开形的三塔“八棱观塔、黄花滩塔、东平房塔”之一的黄花滩塔,古亦称建州塔。仰望古塔,巍峨庄严,冬阳映雪,塔色生辉。城址中心的点将台,是古建州城内留存的唯一建筑残址。一座四层台式的建筑基址,台基上用灰色沟纹砖块、绿色釉琉璃片、白色的瓷片镶嵌而成,交相辉映,彰显着建州城昔年的风光和气派。不远处横穿古城而过的锦赤铁路线南三十米处,埋放着1991年朝阳市政府立的石碑,碑文刻着: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代建州城址。古城平面为长方形,城墙夯筑,断续保存,城内保存有建筑基础,散布有砖、瓦和陶瓷器残片。总面积八十万平方米。站在碑前,北望建州宝塔和古城的残垣断墙,南眺逶迤的大凌河,对岸的木头城子镇依稀可见。

多年来,每逢年节,都会从城里回到木头城子的夫君家,对古镇的历史文化便也能知一二。恋爱时夫所说的娘娘庙山,本名金宝山,因其状如小船又似元宝而得名,又因其山顶的金宝山寺供有三霄娘娘的庙而被当地人称为娘娘庙山。金宝山仅三十五米高,独立一隅,傍村依水,精小灵秀。大凌河蜿蜒东流,奔腾不止,奔流到木头城子镇广袤舒展的平原地带便呈现出舒缓之势,如一位热情奔放的蒙古族少女,透着野性的温柔,缠绵缱绻在金宝山脚下依依不舍,缓缓东去,为金宝山增添了灵气和祥瑞,也让这座孤零零的小山不再寂寞。金宝山寺始建于大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文革”时被毁,2005年筹资新建。早年的四月十八庙会,有马叉等武术活动,有寸跷、背阁、抬阁、高跷等民间文艺演出,还有"十不闲"等艺术表演,赶庙会的人络绎不绝,小商小贩摆成生意长龙,十分热闹。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人事变幻,金宝山寺依然淡看荣枯,不悲不喜,飞檐翘脊,古风浩荡,缭绕着从古至今绵绵不断的香火梵音。

在金宝山寺的古代遗址中,考古专家曾发现了商、春秋、战国、西汉、晋、辽六个朝代的遗物,将此地称为研究朝阳历史的一块宝地。

站在金宝山上,木头城子镇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凌水汤汤不闻当年摇橹声,原野茫茫已不见当初骑马射箭的少年;是谁抢走了锦宫玉楼内思春女子的如花笑颜,又是谁摘走了风中飘摇的大辽旌幡?但见颇有盛名的纪家大院已无他年的富贵风光,仅存的作为文物保留下来的两座青墙黛瓦的古屋,孤单落寞兀立在木头城子中学的校园内,在现代的建筑群里显得肃穆古朴,熏染着岁月的风尘,氤氲着浓浓书香,时刻提醒古镇的后人不忘抚今追昔;蒙汉杂居的村庄楼房、平房错落有致,炊烟袅袅,汽笛声声;曾以种植棉花而被誉为“银朝阳”的万亩棉田上现出整齐有序的畜牧小区和蔬菜大棚……木头城子的大街很有特色。宽阔笔直的朝大公路横贯木头城子东西,作为主街将古镇分成南北两大部分,街面高低错落的门市房挨肩接踵,店面不大,名号却很响亮,颇有大辽遗风。如方圆大药房、天宝大酒店、朝阳大药房、鑫运城大酒店、豪华傢俬城、美之源精品服饰广场、海尔专卖店、金百合影像中心、凌河影像中心、火狐狸服装城、爱购超市,不一而足。这又是一条特别的街——十家子村、木头城子村、西营子村从东到西由朝大公路串在一起,长达四五公里。走在街上,家电、服装、电子商场播放的音乐不绝于耳,车来人往,商贾云集,灯笼高挂,酒幡招摇,一派市井繁华,展现着古镇霸气的过往和不老的雄风。除了这条长街外,镇内胡同颇多,长长的,纵横交织,但两侧民宅的院墙却很整齐地砌在一条直线上,显得规规矩矩。家家都有很讲究的门楼,古色古香,风格不一,是门楼内主人生活条件的象征。汉风辽韵,旧貌新颜,木头城子的街巷就这样承载着斑驳的记忆,坚守着古老又年轻的美丽。

与金宝山寺的华贵热闹相比,木头城子双塔寺便显得高远清幽,有种远离红尘的宁静,更适合在这里面对清风明月、青山绿水参禅悟道,修身养性。双塔寺位于木头城子镇中心东八公里的郑杖子村的昭苏沟里。它背靠巍峨险峻的柏山山脉,寺前一条四季不歇的小河潺潺流动,西北侧半山腰的悬崖上,矗立着两座小巧玲珑的古塔,依照塔的方位分别称之为西塔、东塔,双塔寺也因此而得名。双塔寺“文革”期间被毁,只留下悬崖间的双塔饱经风霜静看烟火人间、霓虹流岚而安之若素。

双塔寺和双塔皆为辽时所建。在寺成之日,朝中二等侍卫也就是如今纪家大院先人之一的纪良桐立碑撰文,叙述当时寺中香火之盛及四周盛景:“园树葱茏兮古柏,声嘹亮兮流泉;石鳞鳙而星化,径曲曲以云穿,于是徘徊佩境,超脱尘缘,参化机于花鸟,悟妙道于鱼鸢……”足见其风光已极。双塔寺后来成为木头城子镇蒙古人的家庙。双塔寺现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双塔建筑奇特,背依高山,面朝谷底流水,翘起的塔檐给人一种凌空出世的感觉。东西两塔风格迥异,有一雄一雌之说。双塔东西相距二十三米,西塔高约十三米,为砖筑空心八角形三层檐塔,由基座、须弥座、塔庙、塔檐、塔刹五部分构成。东塔高约十一米,为空心八角形单檐式砖塔,基座和须弥座与西塔基本相同。两塔均为省级保护文物。在崖壁上穿行,能见到残存瓦砾,以此断定这里曾有过一片较大的寺庙建筑群。双塔后面的石崖上有一天然山洞,现有卧佛和十八罗汉在洞内供奉。双塔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如一对飘逸出尘、貌若天仙的男女,其万般风情,绰约的风姿,在这白云飞度、月华如水的山间,相望相守,于佛光普照、檀香缭绕中共度静好的岁月。听镇上老人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人在双塔寺对面的魏王山曾发现古战场厮杀的遗迹和埋有陷进大量铁箭头、圆铤的成堆骨骸,修建双塔是否为纪念战死之人或保一方安定免受战乱之苦,不得而知,然而双塔周围如今确是山河简静,四季如画。春天杏花、梨花、杜鹃花竞相开放,满山的丁香花把双塔浸在紫色的花海中;夏季树木葱郁,漫山碧透,苍松古柏,阵阵涛声与谷底流水声和,林间莺歌燕舞,百鸟争鸣;秋天万坡红遍,层林尽染,信步谷底踏着落叶小径,便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冬季白雪皑皑,山谷空旷,流水无尘,双塔并肩耸立,气势磅礴,夕照塔影,古刹钟悠,让人免去尘世浮躁,渐生安然与淡定之心。这里流溢着山水的天然气韵,生发着禅意的静思默想,蕴涵了历史的苍茫和厚重。

听夫君百岁过世的爷爷讲, 夫君家并非祖居于木头城子镇,而是十九世纪初从山西太原的太谷县闯关东时选择的在此定居。祖先闯关东到木头城子镇,见这里土地平坦,草木丰美,山明水净,乡邻崇善明礼,便决定不再北上。镇上多数人也都是清朝才到此定居。二百多年过去,蒙汉居民早已融在一起,风俗习惯的差异已不是很大。木头城子镇有许多特色风味美食,而我最喜欢的是逢年过节家家都做的粉肠和千子。先说粉肠。就是把猪的小肠一遍一遍清洗刮薄至玻璃般透明后,将比例相当的淀粉、蒜沫、碎豆腐皮、少量碎肉沫加上各种调料搅拌好,灌入备好的小肠中蒸熟,冷却后便是一根晶莹剔透、香气诱人的粉肠,既可切片装盘上桌,又可掐段手抓食用。还有一美味叫千子,不知是不是这“千”字。将做大豆腐时起出来的豆腐皮(已晒干)泡至半软后,把调好的肉馅用豆腐皮均匀地卷成约三四厘米的长段,两头豁口处用淀粉嵌住,然后下油锅炸熟捞出,一盘金黄、色香味俱全的千子便完成了。如今镇内有人专做粉肠卖,供不应求,镇内的饭店千子也上了菜谱,但总觉得少了些家的味道,缺少了爱的调料。

木头城子镇中心所在的木头城子村,有十六个村民组,一到九组在主街北面,十到十六组在主街的南面,夫家就住在十三组。有着当年契丹人血统的村民,今集中在纪家大院所在地的十四、十五、十六组,统称为南营子。有白、邰、王、陈四大蒙族姓氏,他们还保留着蒙族人豪饮和荤油、红糖蘸黏豆包的饮食习惯,遗传着祖先热情豪爽的性格。木头城子村子虽大,但民风淳朴,源远流长。村里一直传承着古老的拜年习俗。年三十的晚上天刚黑,家族中青壮年男子便聚在一起,拿着香到村南的十字路口,燃香揖手,邀请已故的祖先回家过年,这个风俗叫作“请年”。请完年后,把写有已逝三年后的先人名字、生卒年月的族谱挂在族中最大的长辈家的厅堂里,俗称“家堂”。家家都要去家堂上香祭祀。正月初二或初三晚上再“送年”。所谓“送年”就是在“请年”的地方烧些叠好的冥纸和香,带上各家各户拿去的供品,说着让先人回家好好过日子的话,把族中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先人们送走。女人不许请年送年,但却要在吃完饺子的除夕夜去拜家堂,也就是拜那张悬挂的族谱。

除夕夜煮饺子放鞭炮的时间要看所设家堂的人家烟囱是否冒烟。煮熟的饺子即将上桌前,长辈都会回屋端端正正坐到炕里,接受儿孙们的拜年。儿女们问着“爸爸妈妈过年好”,说着“给爸妈磕头”,便依先男后女的顺序跪下给父母磕头,接下来,同辈中年纪小的要给年纪大的揖手问好,大人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吃饭时,依顺序,分别给长辈敬酒,同辈中年纪小的给年纪大的敬酒,彼此说些祝福的话。年夜饭吃完,除老人和幼童在家外,其他人要去族中各家各户拜年。最先要拜的是家堂。走进家堂还是男人们先喊着“给老祖宗磕头”跪拜,随后是媳妇和孩子们再依次跪拜。那时候,一个家族中的平辈和小辈基本都在同一时间聚在这里,互相拜年问好。走出家堂,还要去同族的长辈家拜年,如果在去拜年的途中遇见,不管在哪里都要行跪拜礼。除夕夜,在家族中拜年要转一大圈,回到家已是大年初一的后半夜,于是赶紧睡觉,为了早晨能够早起。因为,男人们在初一初二的上午要到全村的所有人家拜年问好,而女人,就要在家接待村里来拜年的人们。拜年不仅仅是全村人互相走动礼尚往来,也是平时有些矛盾纠纷利用拜年问好得到和解的一种方式。善良淳朴的木头城子人不仅把年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而且充满了浓浓的亲情、邻里情和乡情。

每次回家过年,最喜欢看木头城子的秧歌。及至十五,各村民组或单独或联合组织秧歌队演练。木头城子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了蒙古族人的能歌善舞,至今保留着高跷、寸跷、背阁等古老的民间艺术,演员集演技与力量于一身,伴着锣鼓声、唢呐声,边扭边舞边演,腿上绑着高跷,肩上或背或抬着孩子和道具,既有蒙古族的粗犷奔放,又有汉人的柔和细腻,是刚与柔、力与美的结合,充满了活力,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木头城子镇独树一帜的是寸跷。这种民族民间舞蹈形式流传至今一百五十多年。它是一种很小的高跷,系满、汉两种秧歌形式的糅合体。与其他高跷不同的是,寸跷表演是用丝竹乐伴奏,使用的乐器有笛子、板胡、二胡等。在节奏轻快的乐曲中,木头城子人踩着约五到六寸高的寸跷,顶端的“金莲小脚” 俏丽小巧,扭起来如春风摆柳,彩蝶翩飞,表演得轻俏、灵巧、舒展大方,再配以手中的霸王鞭,与高跷相比更具一番特色,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生活在大辽风月温润过的土地上的木头城子人,用行走在脚尖上的寸跷,把古镇的悠久、现代、美丽、文明展现得淋漓尽致。

喜欢“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的诗意和浪漫,于我却因一个人,爱上一个镇。而这个镇,又绚烂了我对镇所有美好的想象。它穿过远古的云烟,拂去历史的沧桑,远离了金戈铁马的厮杀,告别曾经的荣辱兴衰,唯有古镇古风依旧。木头城子镇,就这样嵌进我的生命里。它是一个古镇,又是一个佛乡;它是一段情的开始,又是一生爱的归宿;它既拥有风云激荡的岁月,又珍藏了云水禅心和古老的文明。走进木头城子古镇,便不由自主爱上它。它也许不是每个人如我一样有着血脉联系的古镇,但却是每个人来过便不能遗忘的地方。

猜你喜欢

城子木头
砍根木头去打仗
一二三,变木头
嘻哈跆拳族
搬来搬去的木头
别为难母亲
章丘城子崖遗址H393出土人骨的鉴定与分析
草河大城子段防洪工程设计洪水推求
让五星红旗在破城子村高高飘扬
给予木头身一颗灵动的心
群英会战城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