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思考——基于深圳创新发展模式的经验启示

2016-11-12辜胜阻庄芹芹

中国科技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创新型深圳人才

辜胜阻,杨 嵋,庄芹芹

(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思考
——基于深圳创新发展模式的经验启示

辜胜阻,杨嵋,庄芹芹

(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2)

建设创新型城市对于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深圳作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第一个试点城市,创新发展成效显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圳模式”。深圳创新发展得益于其富有开放、包容、多元的创业文化,各类创业创新人才的集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深度融合,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模式和良好的创新环境。通过总结深圳创新发展的经验,本文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从培育创业创新文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构建配套金融支持体系、激发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营造创业创新环境等方面多措并举,多方协同,最终形成创业创新生态系统,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共建创新型城市。

创新型城市;深圳模式;创新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 创新型城市与创新型国家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创新发展理念,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打造发展新引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创新型省份、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

国家发改委在2010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将创新型城市定义为: 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创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城市。创新型城市是以创新为核心动力驱动城市经济发展,通过技术、制度、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创造新知识、新技术、新生产组织方式等,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创新型城市具有良好的创业创新文化氛围和宽松开放的制度环境,能够集聚优秀的创新人才,有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和一批实力雄厚的创新型企业[2]。创新型城市具有辐射带动作用,能够引导创新要素聚集流动,有效配置创新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领头作用。国家发改委从2008年将深圳列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开始,在2008—2013年间共批准了57个创新型城市试点,这是中国通过创新型城市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动体现,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等城市纷纷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大力推动创新发展,加快产业创新升级。深圳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首个以城市为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果显著,实现了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的格局,形成了城市创新发展的“深圳模式”。研究借鉴深圳模式,对于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深圳模式”

深圳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创新驱动。2016年第一季度深圳生产总值3887.90亿元,同比增长8.4%,分别高于全国、广东省增速1.7个和1.1个百分点,全市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1555.16亿元。深圳科技进步贡献率已提升至60%,提前实现了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逐步实现了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的转变。2013—2015年每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占GDP 4%以上,远远超出2%的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深圳专利申请总量突破10万件,平均一天产生46件发明专利,创新能力摇摇领先(见图1)。领先的技术创新水平使深圳的产业发展实现“三个70%”: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6%,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70%,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近70%。深圳已经成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产业总规模超过2万亿元,形成了从原材料到生产组装完整的创新产业链。深圳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显著提升,蜕变为“创新之都”,其创新驱动发展的经验对中国其他城市和地区具有极大启示作用。

(1)深圳是最典型年轻的移民城市,移民文化有利于孕育“敢于冒险、追求成功、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创新精神。

移民文化是指移民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移民社会是指那些外来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在 50%以上,且外来人口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地区。2015年深圳非户籍人口782.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7.84%,外来移民深刻影响着深圳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开拓创新、务实竞争的移民文化,孕育出“敢于冒险、追求成功、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创新精神,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最根本支撑。创业者到深圳,基本上无亲无靠,只能靠自己独立打拼,形成了吃苦耐劳、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深圳的人口高度流动性致使他们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逐渐养成了兼容并包的心态以及在竞争中重合作的协同意识。深圳移民文化孕育出“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价值观,“包容背叛”(跳槽流动)的职业伦理,尊重人才、能力至上的人力资源理念和宽松自由、快乐创业的氛围,让人们敢于创新。深圳创客队伍日益壮大,形成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创客机构,形成了优质的创客文化和极客精神。

资料来源:《2015深圳统计年鉴》《深圳市2015知识产权发展状况白皮书》。图1 深圳市2009—2015年专利申请授权情况

(2)深圳创业创新呈现多元化主体,各类创业创新人才集聚深圳,形成创业“新四军”。

人才是深圳创业创新最活跃的因素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核心要素。深圳积极引进各地高校研究生院落户,建立“虚拟大学园”,制定“孔雀计划”、“千人计划”,吸引海内外各类创业创新人才,形成了创业“新四军”。一是以“千人计划”为代表的海归系。深圳海外留学人员众多,他们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开拓创新精神,为深圳带来国外尖端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公司管理经验。由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等的美国海归博士团队创立的深圳柔宇科技,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自主研发,成立不到三年融资额超过12亿元,估值突破10亿美元。二是以“孔雀”人才计划为代表的国内南飞创业的“孔雀”系。他们大多是来自内地研究机构的科技人员,被深圳“政策洼地”所吸引。例如华大基因研究所选择南下深圳创业,构建了从基因组为基础的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到产业发展“三发”联动的自主创新模式。三是以“创二代、新生代”为代表的深商系。他们有一定的创业基础和创新资源,能够从事更高层次的创新研究。四是以腾讯、华为等为代表高科技企业“裂变”创业系。“裂变”创业系在大企业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经验和人脉,拥有丰富的创业资源,能快速裂变出一批创新型企业。“单飞企鹅俱乐部”是腾讯离职员工孵化梦想的平台,目前已有数以万计的“单飞企鹅”成为创新创业大军。

(3)在深圳,创业与创新、创投形成 “铁三角”,资本市场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融资场所,实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双轮驱动”。

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和物资投入等,且面临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产品风险等不确定因素,需要金融创新提供融资服务、分散创新风险。深圳已逐步建立适应创新发展需求的金融支持体系,成为全国本土创投最活跃、创投机构数量最多、管理本土创投资本总额最多、创业氛围最好的地区之一,形成风险投资到创业板完整的“创投资本链”,被称为“创投之都”。深圳创投机构发展迅速,截至2016年5月,已有4.6万家VC和PE机构,注册资本超过2.7万亿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同时,深圳政府积极设立创业创新引导基金,引导更多民间资本流入创新领域。据有关预测,深圳市政府2015年设立的400亿元创业创新引导基金和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将发挥杠杆作用,撬动5000亿元资金。资本市场为深圳创新型企业提供了重要的直接融资,2015年深圳上市公司202家,占广东省的47.6%,境外上市企业321家,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连续9年居大中城市首位。

(4)深圳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一体化的自主创新模式,有效避免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能够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高效利用创新资源,加速创新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成果。企业是深圳创新发展的主体,截至2015年底,深圳有高新技术企业7364家,超过3万家科技型创新企业,占广东省科技型企业总数的60%。深圳企业的创新“主角”地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研发机构主要设立在企业,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研发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发明专利大多数出自于企业。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企业的科技研发活动规模、创新投入、创新水平逐年提升(见表1)。从上世纪80年代的“80后”企业华为、中兴,到“90后”企业腾讯、比亚迪,再到“00后”企业大疆、华大基因,“10后”企业光启、柔宇科技等,深圳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创新型企业,构成了创新发展的主体。深圳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一体化的自主创新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云计算、大数据模型等新技术,依托华为、腾讯、华大基因等科技型龙头企业,组建了45个产学研联盟,培育了光启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等70家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表1 深圳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

资料来源:《2015深圳统计年鉴》。

(5)深圳有充满活力而又高度开放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创业创新环境,政府高效开明,企业奋发向上。

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深圳特区作为国家经济改革的试点,具有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和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深圳特区拥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利,能够自主确立经济发展方式并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为创业创新提供配套支持,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深圳政府积极减少对市场微观事物的管理和干预,致力于为创业创新提供高效服务。2015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实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的商事登记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3]。深圳特区毗邻香港,与国际市场接轨,并积极构建“深港创新圈”,鼓励企业“走出去”,利用香港丰富的贸易、金融和教育资源,引进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深圳高度开放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创业创新环境有助于“倒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015年深圳市PCT国际专利申请达13308件,占全国申请总量46%以上,连续12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4]。

3 基于深圳模式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思考

通过对深圳模式的研究,要从培育创业创新文化、吸引优秀创新人才、推动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方面着手,协同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1)培育“宽容失败、鼓励冒险、兼容并包、宽松创业”的创业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业创新的社会氛围。

良好的创业文化和创新氛围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指导原始创新形成,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保障。要推进停薪留职、弹性学制等有利政策的落实,鼓励有技术、懂市场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离职创业。政府在执法、监管、行政审批等方面对创业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模式、新业态要持包容、鼓励的态度,对产业初创期的新业态适度监管,预留一定发展空间,对新生产模式企业制定新的管理办法[5]。弘扬创客文化、极客精神,拓展创新的范围,从科技创新、企业创新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突破固有模式。培育创业创新文化,要实现从“官本位”向“商本位”的思维转变,摒弃过去墨守成规、小富即安的思想,鼓励创新,宣传合作共赢的理念,培养注重长远利益的眼光。此外,诚实守信也是创新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为创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2)构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引进和培养“高、精、尖、缺”创新人才,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引进一流大学和国际高端智库,解决创新链上游“短板”问题。

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能激发微观主体创新活力,提高企业创新水平,加速城市创新发展。要对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考核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参与深层次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构建创新人才的股权激励机制,对有贡献的管理者、骨干技术人员提供股权奖励,提高科研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研发积极性,保持科研人员在企业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实现创新的可持续性和连续性。要积极引进高端国际智库和重点高校,培养“高、精、尖、缺”人才,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和各类技术研发中心,引进重大科研项目,吸引多元化创新人才集聚[6]。进一步完善引进人才的后期跟踪服务机制,妥善解决引进创新人才的户口、医疗、子女教育问题,留住创新人才。建立覆盖整条创新链的产业研发网络,强化高校、智库和科研院所的集聚效应,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要妥善化解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空间制约问题,避免过高的房价对创新人才产生“挤出”效应,适当扩展城市可居住范围,建立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鼓励人们将居住范围延伸至周边城市、乡镇,加大对创新人才、科技人员保障住房的供给力度和住房补贴的发放力度。

(3)更好发挥直投基金作用,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构建创业、创新和创投“铁三角”,发挥资本市场优势,实现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双轮驱动”。

建设创新型城市要实现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双轮驱动”,构建创业、创新和创投“铁三角”,利用直投基金中的天使投资将金融创新的范围延伸至“最先一公里”,同时还要引导和支持技术创新活动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让金融资本分散创新的高风险和分享创新成功的高回报。要建立覆盖企业生命周期的股权投资链条,加强最前端建设,关注种子期、初创期的创新型企业[7],壮大天使投资人队伍,扩大VC/PE等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大力发展直投基金,激发民间资本参与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合理利用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充分发挥基金的示范效应和杠杆效应。要完善多层次“正金字塔”式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鼓励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要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创业创新的功能,鼓励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企业面向创业项目并购重组,在完善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新三板进一步扩容,夯实资本市场体系的“塔基”。要积极探索发展股权众筹等融资新模式,降低企业融资门槛。要推进股权众筹与众创空间有效对接,为初创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4)激发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才能,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进入创新链和价值链的高端,靠创新占领产业制高点。

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灵魂,要进一步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把握企业家的成长规律,营造尊重和理解企业家的社会氛围,维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壮大企业家阶层,激发草根创业和精英创业等多元创业创新主体活力,通过市场优胜劣汰培养出一批具有实践经验、战略意识、注重创新的新生代企业家,充分发挥企业家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领头人作用。企业家要充分发挥自身才干,鼓励企业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引进和学习先进技术,优化管理经营模式,研发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实现企业的生产方式的创新驱动。建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效产学研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间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结合二者优势,联合开展创新活动,加速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创新产品的转化过程,提高创新效率[8]。做好产业的顶层设计,优先布局具有市场前景、发展潜力、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全球创新链和价值链高端。

(5)营造“实业能致富,创新至大富”的创业创新环境,通过“组合拳”切实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和创业门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创新发展中,营造环境重于集聚要素,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作为创新“软件”的创业创新文化和知识产权重于设备厂房“硬件”[9]。因此,建设创新型城市不仅要为创业创新提供基础设施、创业创新基地、高新技术园区等配套的“硬环境”,还要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创业创新扶持政策等制度“软环境”。要加大财税支持创业创新的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减轻实体企业税负。扩大小微企业减税范围,适当延长优惠期限,“少取多予”,对创业早期和新兴产业的初创企业免征、减征所得税,提高创业创新的投资回报率。规范政府收税、收费行为,简化税收征管程序与规则,加强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和隐性成本,让企业“轻装上阵”。要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法治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降低创业创新的法律政策风险。深化政府行政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逐步消除某些行业的进入壁垒,大力降低创业门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树立专利意识,弘扬执法维权行为,严厉打击侵权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创新者的利益[10]。要加大对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扩大对创业扶持的范围,提高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助力度,通过政府对企业创新产品实施“首购”政策和“优先购买”政策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消除企业创新的市场风险。

4 结论与启示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要落脚到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通过对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深圳模式的研究,发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是形成支持创业创新的生态系统。创业生态系统主要由“创业者”、各类“资源”以及“政府支持与鼓励”三大部分组成,概括来说,就是创业主体、创业要素以及创业环境,三者构成了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11]。深圳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中,各类创新要素全面互动和正向激荡,逐渐形成了一个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深圳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移民文化孕育了“勇于冒险、敢于创新”的创业创新精神,形成了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化氛围;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了海内外优秀创新人才加入创业大军,为市场注入活力;活跃的创投机构和逐步完善的资本市场为创新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深圳形成了“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除了有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等创新型大企业外,还有近110万家小微企业,占全市企业数的90%以上,拉动了60%以上的GDP。深圳创客空间蓬勃发展,各类创新要素有效集聚,为初创企业提供创业服务。深圳政府积极出台一系列鼓励创业创新的政策措施,涵盖市场准入、企业融资、创业培训、创业园区建设、创新成果购买等创业创新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构建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发展条件,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努力实现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的高效配合。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多种创新环境要素和创业主体共同构成的,具有动态性、多样性、整体性、平衡性、共生性等特征的有机生态体系。创业创新文化是“空气”,创新创业人才是“根”,龙头科技企业是“主干”,小微科技企业是“叶”,制度环境、政策支持等就是 “阳光雨露”。建设创新型城市,要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创新文化,对待创业创新的新事物要采取宽容的态度;要构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形成“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吸引高端创新人才集聚,引进先进的科教资源,培养本土创新人才;要大力发展创投机构,规范发展股权众筹,实现众筹、众创和众包的有效联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资金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匹配。在企业方面,要激发企业家精神,推动不同规模企业联合创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发挥科技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全面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加速创业项目孵化。要落实创业创新的扶持政策,完善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体系,提供集成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囊括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科技中介服务,降低实体经济创业创新成本。多种创新环境要素和创业主体同频共振,形成综合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

[1]白惠仁.创新应驱动何种发展.科学学研究,2015(9):1281-1288.

[2]童纪新,李菲.创新型城市创新集聚效应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0):35-39.

[3]严国锋.浅析深圳转型成功对苏州的借鉴意义.统计科学与实践,2015(11):49-51.

[4]王炳林,郝清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日报,2015-12-18.

[5]陈向军,陈金波.创新创业文化及其发展.宏观经济管理,2015(9):75-77.

[6]曲泽静,张慧君.新常态下价值链升级的创新驱动系统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45-49.

[7]张岭,张胜.金融体系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9):15-19.

[8]刘志彪.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南京大学学报.2015(2):17-24.

[9]辜胜阻,李洪斌,王敏.构建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的创新机制.中国软科学,2014(1):11-18.

[10]宋河发,沙开清,刘峰.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研究.知识产权,2016(2):93-98.

[11]辜胜阻,李睿.以互联网创新引领新型城镇化.中国软科学,2016(1):6-16.

(责任编辑沈蓉)

Strategic Thinking on Developing Innovative City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Model of Shenzhe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Gu Shengzu,Yang Mei,Zhuang Qinqin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rategy,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Innovative city development is meaningful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innovative country building.As the first pilot city of Chinese innovative city,Shenzhen has made prominent innovative achievement.It is due to its good entrepreneurship culture and environment,concentration of various human resources,deep amalgamation of technology and finance innovation,enterprise-centered innovation system,etc.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Shenzhen innovative development,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cultivating innovative culture,perfecting people motivation mechanism,inspiring entrepreneurship,structuring effective financial supporting system,creat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nvironment.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i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Innovative city;Shenzhen model;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Public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2016-06-12

G311

A

猜你喜欢

创新型深圳人才
人才云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