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何直观教学的有效运用

2016-11-11吴福清永定区湖雷中心小学福建永定3641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纯牛奶梯形正方体

吴福清(永定区湖雷中心小学,福建永定364100)

几何直观教学的有效运用

吴福清
(永定区湖雷中心小学,福建永定364100)

加强几何直观,是几何教学改革的方向。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还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借助“几何直观”让学生学会“聆听”,让学生懂得“灵活”,让学生学得“简捷”,使数学教学精彩纷呈。

几何直观;小学数学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几何直观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及发现知识间的联系,而且能使课堂教学活泼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与运用。

一、借助“几何直观”,学生学会“联系”

化抽象为形象,化未知为已知等是几何直观的强项,也是教师教学中常常涉及和渗透的。教学中,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我们常常会这样提醒:“画个图来看看。”这是让学生把“文字信息”通过画一画转化为“图形信息”,从而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思考与分析,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就是学习中的“通”——打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未知和已知的通道,并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这样的“联系”就是一种合力。

以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三)》为例,“一杯纯牛奶,乐乐喝了半杯后,觉得有些凉,就兑满了热水。他又喝了半杯,就出去玩了。乐乐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多少杯水?”这是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后,又一次在计算解决问题中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和掌握。从数学信息来看,两次中的半杯,主要是“平均分”的问题,第一次喝了半杯纯牛奶,学生能用“分数的意义”,“平均分”来分析,得出第一次喝了杯纯牛奶,关键是兑满了热水。他又喝了半杯,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多少杯水?学生在只学习“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而没有学习“分数的乘法和除法”时,半杯的一半,即÷2。再用“分数的意义”和“平均分”来解决这个问题,结果又是多少呢?对于这个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简单地完成,即可做到“把复杂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形象”(如下图)

杯的一半是__杯。第二次喝的纯牛奶是__杯。水是__杯。

首先,正如前面所说,面对此问题,学生已具有“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平均分”的相关知识,这是“通”的基础。其次,数学信息的表达与1÷2的数学信息高度类似,不同的是一杯的一半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中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得出1÷2=(杯),而杯的一半再用“分数的意义”“平均分”,得出÷2=?(杯)。按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即还没有学过分数的除法,他们暂时还不会解决。再次,思考方向上所采取的方法与“分数的意义”相同,先把一杯纯牛奶平均分成2份取1份,即杯;再把杯纯牛奶平均分成2份,实际上是把一杯纯牛奶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即杯。此二者,就是“通”的条件。因此学生通过画图,化“文字信息”为“图形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这样,借助几何直观,可以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知识间“变中不变”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的眼光和思维将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不孤立、静止地看待数学问题。

二、借助“几何直观”,学生懂得“灵活”

模仿与理解,是学生学习的两种不同层级。“21世纪核心素养”分为三大类,其中一类是“职业和生活技能”,包括“灵活性与适应能力”。灵活,意味着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活学活用,能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而变化,不墨守成规。正如《易经》所说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这是学生素养中很重要的东西“变通”——因势而变、举一反三。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后,课本中有一题练习如下:靠墙边围成一个花坛,围花坛的篱笆长46m,求这个花坛的面积。学生遭遇这个问题时,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其困惑的地方有:条件不充分。既然要求梯形的面积,为什么没有按常理提供充分的条件,如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而没有梯形的上底和下底这两个条件,梯形的面积还能求吗?不知道梯形的上底和下底这两个条件,梯形的面积还怎么求?条件不充分,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拦路虎”。学生只是学会了如何模仿地运用计算公式,并没有真正灵活地运用计算公式。简而言之,学生只是“学会”但并不能“变通”,不懂得“活用”。这时,几何直观可以充分发挥效力,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

如上图,把它围成一个梯形花坛。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靠墙的这边不围,梯形的高是20m,因此可知,剩下的就是梯形的上底、下底之和。这时,学生便豁然开朗,这个梯形的面积=(46-20)×20÷2=260(平方米)。学生解答本题,并不需要“按常规”“走老路”,而是直接从“梯形的上底、下底之和与高”入手。

这样借助几何直观,可以让学生以更灵活、更独到的角度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灵活”的学、“变通”的用,从而逐步养成“不唯书、不唯上”(陈云同志所说)的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这样,在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时,学生不会一心只在“旧书旧纸”中寻求答案。而会因时、因地、因事、因势而变,从而更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三、借助“几何直观”,学生学得“简捷”

“简捷”,即简单、快捷。简单,数学理性的抽象美。一个人、一个苹果、一匹马、一块蛋糕、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可以用“a+b= b+a”表示;乘法交换律可以用ab=ba表示;300∶500可以写成3∶5这样更为简单的表达。从这些简单的表达中可以看出,追求表达上的简单已经成为数学存在的一种常态。当然,除了表现为有条理的特征,“简捷”还表现为数学思维的“直接化”的直觉常态。这就是数学学习的“通”:直通数学本质的内核,产生对问题的直觉认识和把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中有这样一例:把5个棱长为2cm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厘米?照一般的想法,本题常见的解法有:由已知可知,5个棱长为2cm的正方体,拼成的是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厘米?所以可列式为①:2×2×6×5-[(2×5×2+2×5×2+2× 2)×2]=32(c㎡);或②:2×2×6×5-(2×5×2×4+2×2× 2)=32(c㎡)。然而,如果采用几何直观的方式,学生更能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如上图,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我们能直接发现,表面积减少的面积=2×2×8=32(c㎡)。怎么想到的呢?因为每2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就减少2个面,5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就减少8个面,所以直接列式2×2×8=32(c㎡)。这样的思维方式,不再局限于数学信息中呈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而是直接根据图形信息,从一个面入手,少了几个面就乘以几。这无疑是用三年级的数学知识经验解决了五年级的数学问题。

这样借助几何直观,学生思维的“简捷”便能得到有效的培养。正如瑞士的数学家欧拉通过画图完成了关于“七桥问题”(此题被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义务教育教科书教科书收编)的解答一样,“简化”已成为数学的一种精神,“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尽量把问题简化,使得容易抓住问题的要点”。

总之,几何直观不仅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经常提醒学生“画一画”,更应该让学生明白其背后蕴含着的知识间的联系。借助几何直观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这样才能让几何直观的教学精彩纷呈。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数学课程研究所.2013年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1—6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陈志华)

猜你喜欢

纯牛奶梯形正方体
梯形填数
给正方体涂色
梯形达人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
关于辨别纯牛奶与含乳饮料的探讨
拼正方体
牛奶并非越浓越好
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