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庄子》对苏轼词的影响

2016-11-10李彩映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典故庄子苏轼

李彩映

摘要:苏轼是旷古难见的大文豪,他才气的确罕有人及,这一点和庄子是颇为相似的。而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不仅是诗文充灌着一股巨大的庄子神韵,其词也是如此。不论是从字里行间的典故和意象中,还是其内在本身的思想精髓传脉,苏轼都可以说是《庄子》最有力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其中的原因也和他们逍遥洒脱的人格境界和曲折的人生阅历有关。

关键词:苏轼;庄子;典故;精神

早在清代刘熙载《诗概》曾云:“诗以出于《骚》者为正,以出于《庄》者为变,少陵纯乎《骚》,太白在《庄》、《骚》间,东坡则出于《庄》者十之八九。”[1]其《艺概》也评苏轼词“具神仙出世之姿”[2]。苏轼也自诩为“逍遥齐物追庄周”。虽说刘熙载《诗概》评点是苏轼的诗,而诗词相通,苏词也同样适用。在苏词创作中,庄周的精神主题和由其体现出来的文学观念都随处可见。由于文学体裁的限制,苏词中所用之典故于数量上的确不及苏诗,然而也不能说少,况且应该注意到文学体裁适用性,由于词的长短不一的自由性和更适于写情的特殊性,与诗相比在抒情表意上限制较少,觉来更为灵动多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更贴近作者内在和真实的思想情感。本文从苏词对《庄子》典故和意象的化用入手,论述《庄子》对苏轼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的深入影响,并探讨苏词中的新美学境界以及对《庄子》的独特继承。

一、苏词中的《庄子》意象

苏轼的词到底多少首暂无定论,据《苏轼词新释集评》统计,苏轼词流传下来有410首,考虑到许多疑篇一般认为更少。其中有32首明确引用了庄子典故和意象,而行文风格上颇似庄子却没有直接引用的词篇并未包括在此数之内。庄子典故和意象具有汪洋恣肆的特点,这样充满张力的审美范畴经过千年的传承更加具有不可比拟的概括力和辨识度,苏轼恰恰把这些凝聚在具体意象中的内涵镶嵌在自己的词作中,呈现出蓬勃的表现力和博大的胸襟。如其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3]

下阕中引用的意象“天籁”其实是非常抽象、深悠且不易捕捉的自然审美状态,来源于庄子的《齐物论》,风乃是天籁,是自然的乐曲,这个字眼就很凝练地表达了苏轼的超然情怀,结合整个下片,大起大落,大开大合,已经把意境化而无间,不能不说无论表里俱深得庄子韵致。

综归苏词中的庄子典故,可谓不论巨细都顺手拈来,《南歌子·带酒冲山雨》中“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满庭芳·蜗角虚名》第一句已显露庄子式的诙谐讽刺;《临江仙·我劝髯张归去好》化用庄子寓言“俎豆庚桑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念奴娇·凭高眺远》有“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句,写出了月明清风中泠然超远的胸怀。凡此种种都是直接运用庄子的典故和意象,更有许多是把庄子的超然物外之灵动融入了其独特的笔法中,更为精妙。虽然有许多已经不是庄子原文中所阐述的思想,但是其神韵别有一番意脉相承。

二、苏词偏爱庄子意象的原因

(一) 坎壈的人生阅历——浮生若梦

苏轼和庄子的人生经历虽然不尽相同,尤其是庄子由于年代久远许多有关于他的记录甚至只能存疑,但是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他们的前期都有过仕途幻想,后期却都过得非常窘迫。庄子原是楚国贵族后代,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内乱,其先人为避罪而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后来他住在狭窄的小巷里,靠编草鞋度日,饿得面黄肌瘦,有时不得不向人家借米救急,穿着打补钉的粗布衣服、用麻绳绑着的破鞋。苏轼更是三起三落跌宕起伏,至黄州时已落魄不堪,最后甚至贬至天涯海角之儋州。所以对这样的悲凉人生,苏轼和庄子的精神无疑更为契合,都一致认为“人生若梦”,这表面上来自于庄子的《齐物论》中庄生梦蝶之典,实际上正是由于他们对人生的相同感悟,所以才有了一致的哲学认同。苏轼在词中不只一处写人生和“梦”的向通性。《永遇乐·明月如霜》中有“古今如梦”的慨叹;《南歌子·带酒冲山雨》中有“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的体悟;《江神子·梦中了了醉中醒》中“梦”和“醒”的关系其实就是对人生如梦的解说。等等许多。如《十拍子·暮秋》上阕:

白酒新开九酝,黄花已过重阳。身外徜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东坡日月长。

不只是“梦”,其“傥来”和“无何即是乡”都是来自庄子的精妙譬论,融为一体则完整地体现了两个相隔千年的文人其疏宕旷达的频率如此相似,精妙地阐释了更逍遥的人生境界。

(二)哲学思想和精神境界相同——物我两忘,顺性自然

物我两忘是庄子中最重要的思想,无论得失、生死、夭寿都是相对的,从跟上来说都是无差别的,都是大道的物化现象。由于庄子和苏轼的人生处境都不尽理想,所以这让他们换个角度看清这个世界,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不至于在荒凉的人生中迷惘而就此沉没。索性就忘却物我之间的分别,摒弃名利,看淡穷达生死是非。于庄子而言这可能是乱世中自己内心的选择,而于苏轼而言这像是在皇权至尊的压迫下得到的一剂安身良药,使他在贬谪再三中选择泠然超脱,不以仕途为意,不屑与朝野争辩真假是非。顺性自然,旷放豪逸,这也就是和庄子深邃的哲学相通之处了。这除了与人生经历相关,更多的是自己内心胸怀的选择,前者可以说是被动,而后者就是主动的了,无论处境如何,他们都拥有应变万千世界的法宝,就是忘却世间的得失利弊,让心灵安歇度日。最能体现庄子这一思想的苏轼词作应该是《薄薄酒二首》了:

薄薄酒,胜茶汤;觕觕布,胜无裳。丑妻恶妾胜空房。五更待漏靴满霜,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凉。珠襦玉柙万人祖送归北邙,不如悬鹑百结独坐负朝阳。生前富贵,死後文章,百年瞬息万世忙,夷齐盗跖俱亡羊,不如眼前一醉是非忧乐两都忘。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人生如梦也好,物我两忘也好,似乎都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和中国传统的儒家入仕观念似乎格格不入。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不负责任的评论,虽然苏轼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由此诟病的。如果庄苏二人在世,他们也一定会摇头,笑而不语。积极和消极原本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道的笼罩下,无论怎样变幻无穷的选择其实都是基于一定的条件。庄苏二人艺术光芒闪耀了几千年,恰恰是因为他们面对那样的经历给出了最积极地选择,让后人景仰而无法企及。

三、苏词对庄子的独特审美发展

可以说苏轼在许多方面是庄子的最大继承者,但是苏轼选择学习庄子并不是因为他是庄子,而是因为内在心性的高度相通性。所以苏轼许多方面更多的是庄子的传播者和矫正者。虽然整部庄子都洋溢着逍遥的高度自由精神,庄子的本意也是希望人们可以看清这个世界以超脱于这个世界,摆脱一切困境达到超越生死荣辱的绝对精神自由中。但是这样非达“道”不可的绝对高度显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的,并且也不需要每个人都追求那样无穷无尽的畅达。从这一方面来说,这样绝对的自由反而是一种苛刻的不自由。所以苏轼则是对这种苛刻的反拨和修正。而苏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一个已经存在千年的审美境界中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美学境界,顺其自然在他身上才达到完美的体现,似乎庄子的许多思想是庄子自己说出来,却是由苏轼才真正做到。

四、结语

综上而言,苏轼的确在许多方面都和庄子神韵相通。无论是表面化的典故和意象运用上还是文风的汪洋恣肆,旷达豪迈上都可以看到承其血脉。深究而论,这不仅和苏轼坎坷的仕途人生阅历有关,更为内在的是他精神深处那种乐观清畅的心灵,使他在面对生活的时候选择不执拗于一隅,在创作中则自觉不自觉地向庄子靠拢。所以与其说是苏轼学习庄子的心性和文风,不如说是他们本质的类似使他更能在庄子的创作中看清自己、找到自己。据《宋史苏轼传》记载苏轼读书甚多,读庄子尤为欣喜,“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4],实不难推断,对于《庄子》的直接引用与化用,或在苏轼看来正是其思想情感的一种更为恰当的表达方式。

注释:

刘熙载.刘熙载文集[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 北京:中华书局,2010.

曾枣庄.苏词汇评[M].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

脱脱等.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00.

参考文献:

[1]刘熙载.刘熙载文集[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 北京:中华书局,2010.

[3]曾枣庄.苏词汇评[M].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

[4]脱脱等.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00.

[5]唐圭璋等.宋词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典故庄子苏轼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苏轼吟诗赴宴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闻鸡起舞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