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英国印象

2016-11-10陈秀娟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老舍

陈秀娟

摘要:20世纪初,年轻的现代作家为探寻人生和国家的出路,形成了一股出国热潮。徐志摩、邵洵美、朱自清、傅斯年、萧乾、许地山等先后来到英伦三岛。老舍也是其中的一员。与上述留英作家在英国如鱼得水的学习生活相比,老舍在英国的体验有其独特之处。可以说,老舍对英国社会充满着矛盾,老舍的矛盾态度体现在羡慕与反感的交织,这种态度为何而生,老舍又将如何应对将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现代作家;老舍;英国印象

一、矛盾交织的态度

1924年9月14日,老舍乘坐德万哈号客轮达到英国泰晤士河波尔蒂码头。第一次离开国门到达异域。老舍对一切都感到新鲜。20年代的英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把经济发展提上议事日程,老牌工业国在老舍达到期间正处于稳定发展期,海运发达的蒂尔波里以及周围的一切都给了老舍强烈的冲击。在驶往伦敦市区的火车上,老舍感受到了中英两国的经济反差,他说英国:“看不到庄稼,处处是短草,有时看见一两只摇尾食草的牛。这不是个农业国”老舍陷入沉思,工业发达的英国和农业落后的中国形成鲜明对比。当火车驶近伦敦市区后,老舍更是强烈地感受到了中英两国文化和物质的差异,老舍满眼都是新鲜事物,车站、地铁、咖啡馆等等,到处充满了现代气息。

现代的物质生活只是表面的功夫,老舍内心真正叹服的是伦敦文明有序的生活方式和好学的态度。老舍发现英国表面看似脏乱,然而内部整洁无比。老舍对英国人奉公守法的精神推崇备至,他们享受权利也积极履行义务。他说英国人讲理,应付的版税照付。在《二马》的写作过程中,老舍通过小马的叙述表达了自己对于英国人的佩服。马威到伦敦植物园看竹子的时候议论道:“帝国主义不是瞎吹的,不专是夺了人家的地方,灭了人家的国家,也真的把人家的东西都拿来,加一番研究,动物、植物、地理、言语、风俗,他们全研究”相比之下,老舍惋惜中国社会中文艺气息不浓。在《读与写》一文中“在欧西各国,每逢出了一本新书,不但报纸杂志上有批评,就是在茶馆里,在一般人家中,大家也都热烈地批评和讨论最近出版的书籍。在我国则不同,遇到某人问他对一本新的著作有何意见,他只能告诉你这本书有多好,究竟怎么好,都说不上来。”老舍深刻地体会到,唯有读书多,才能形成一种批评的空气,敢于批评,文艺才能走上发展的途径。

老舍在物质与精神文化方面对伦敦都推崇备至,然而,当谈到伦敦人时,老舍便有所保留了。在东西文化的比较思考中,他体会到了伦敦人的拜金主义和他们对中国人的极端仇视。在东方学院中文系学习有银行实习生和军人,这些人学习中文是为了混个资格,中文似乎成为英国人攫取财富的一种手段。而且,经济拮据的老舍因贫穷也数次遭受心灵的创伤,体会到伦敦世态人心的炎凉。“一个周末,公寓同住的人全出去游玩会女朋友去了。中午吃饭时只剩下老舍一个人在饭厅吃饭。这饭厅的下女伺候这位孤独的客人而不能放假,不禁十分不高兴。假如客人全走光了,她就可以自动放假出去会会男朋友岂不甚好。老舍深知此情景,自然不安。吃完饭,他告诉下女说:‘晚饭我不来吃了,我出街。那下女却气愤地冷笑:‘Marvelous.”老舍被伦敦人人奚落瞧不起,因此对他们充满愤懑和抱怨。“对于英国人,我连半个人性的也没写出来。他们偏狭的爱国主义决定了他们的罪案,他们所表现的都是偏见与讨厌,没有别的。”老舍的朋友许地山在英国也感受到了种族歧视,因而时而嘲弄英国,但他的嘲弄更多的是因为老舍在异国感到憋闷,所以一同嘲弄嘲弄解解气而已。

在《英国人》一文中,老舍的态度便有些激进和尖刻了,“据我看,一个人即便承认英国人有许多好处,大概不会因为这个而乐意和他们交朋友。”老舍还抱怨英国人的规矩多,他不懂在英国为什么不谈政治,不谈书籍,而青睐赛马、足球、养狗、高尔夫球等他不晓得的事儿。老舍认为即使自己想去和他们交朋友,也会被看成怪物。老舍对英国的观察很细致,很全面,然而他的话语中又包含着尖酸的味道。他眼中的英国似乎多了些瑕疵,少了许多公道。几乎同时期到达英国的徐志摩却活得如鱼得水。

二、隔膜原因探讨

笔者认为,老舍的英文水平限制了他进入英国社会。22岁的老舍才开始学习英语,早就过了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况且是作为燕京大学的旁听生,英语水平自然不甚高明。刚来到英国的他因为英语不好只得仿照别人的动作行事。两个海关人员查问他问题是,英国人说的什么,他不能一下子全部听懂.老舍自嘲道:“那时候,我的英语就很好。我能把它说得不像英语,也不象德语,细听才听得出——原来是‘华英官话……英国人把我说得一愣一愣的,我可也把他们说得直眨眼,他们说的他们明白,我说得我明白。”结果老舍只获得了停留一个月的签证。在英国的职务又是做汉语老师教中国话,并没有时间和场合练习口语。所交往的人不是东方学院所教的同学,便是同事。即便在空余时间泡在图书馆看英文小说学的也是哑巴英语。老舍似乎被锁在了另一个北京的文化圈子,没有机会真正进入英国的社交天地。

其次,经济能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老舍在英国的生活可以用困顿和清苦来形容。名义上是到伦敦大学人老师,实际不过是廉价的打工仔。老舍在东方学院的年薪是三百五十磅,每月差不多只有二十几磅。除却老舍自身的花费,还要赡养远在东方的老母,让本来生活不堪的他经济更为紧张。老舍的服装穿着更是不大讲究,“一套哔叽青色洋服冬夏长年不替,屁股上磨得发亮,两袖头发光,胳膊肘上更亮闪闪的。”饭食自然也得一切从简,老舍的胃病就是在那时落下的。再看徐志摩,他家世显赫,为海宁一带阔绰的商业大族,结交名人也出手大方,他访问曼苏菲尔时,带去的是赵之谦草书,王觉斯草书,梁山舟行书。朱自清一个月的零花钱高达二十多磅,相当于老舍一个月的工资。故此,朱自清还在散文里告诫自己不要做一个挥霍者。邵洵美出生在上海世家,家庭显赫富有,经常散金济人,徐悲鸿便是他接济的穷学生。而老舍作为一个贫家子弟,不可能像那批家庭富足的留英子弟一样舒适自在,因此在感知英国时或多或少都带有些局外人的挑剔。

最后,老舍在伦敦的遭遇和中国的形象密不可分。20世纪2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经济落后,政局动荡,文化保守,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更让中国成为世界眼中的东亚病夫。当时,西方人对中国人的了解全从报纸、电影上得来。《二马》小说中,老舍在提到白种人对中国人的夸大化妖魔化的书写,“工人多半是住在东伦敦,最给中国人丢脸的中国城”老舍带着沉重的心情写下了英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包含着落后就要挨打挨骂的委屈,中国成为西方人获取噱头的材料,中国在西方人眼中不被当作人看待,遭受到的是禽兽的待遇。老舍痛呼道:“二十世纪的人与国家相对待的:强国的人是人,弱国的人呢?狗!”与老舍不同的是,萧乾到达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时候成为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作为文化界“援华界”的代表,他周游英国演说,成为威尔斯等大作家的座上宾。作为战地记者,又与海明威、威尔逊、萨拉扬等大名鼎鼎的作家同行于进军行列。他进入剑桥读硕士学位时,为作“英国心理派”的论文,弗吉尼亚.吾尔夫的丈夫直接让人他翻阅抄录她的日记。萧乾受到伦敦人的善意对待是他的运气,他到达伦敦是恰逢西方人对中国态度最为友好的时候。

三、寂寞中的消解

为打发寂寞清苦的异国生活,囊中羞涩的老舍只得将自己固定在伦敦大学图书馆。除却上课时间,老舍便读起英文小说。老舍的阅读有自己的选择性,他对现实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作品都极感兴趣,而不喜浪漫主义,这和老舍的年龄有极大关系,“假若我在十六七岁的时候就接触了浪漫派的小说,我也许能像在十二三岁时读《三侠客》与《绿牡丹》那样的起劲,可是它们来到我眼中的时候,我已是快三十岁的人”。他喜欢《奥德赛》,在老舍看来,它有点像冒险小说。老舍喜欢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使老舍受益最大的是但丁的《神曲》,他还搜集了许多关于但丁的论著,通过但丁,他明白了何为伟大的文艺。老舍20世纪40年代的创作《四世同堂》便受到《神曲》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给老舍带来极大的灵感,他们教会老舍心跳,敢于冒险。而英国的威尔斯、康拉德、梅瑞狄斯和法国的福楼拜、莫泊桑等都占去了老舍很多时间,他昼夜不分,沉浸其中,好像掉进了小说的迷魂阵。

广泛涉猎外国作品不仅提高了老舍的文学素养,还开拓了他的视野。随着读书量的增大,寂寞中的老舍开始回忆自己在北京的生活,也想把自己的图画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勾起了老舍的创作欲望。他在《我的创作经验谈》里说道:“27岁我到英国去,设若我始终在国内,我不会成了个小说家。到了英国,我就拼命地念小说,拿它作学习学习英文的课本。念了一些,我的手痒痒了。离开家乡自然想家,也自然想起过去几年的生活经验,为什么不写写呢?”这里年包含了三层意思,首先,是英国开启了老舍的创作之路,其次,寂寞想家让他产生创作欲望,最后,在英国的阅读给他提供了创作模本。值得提出的是,老舍走上创作之路和许地山的鼓励也分不开。许地山无意间看到老舍在稿纸上写的东西非常喜欢,于是鼓励老舍继续写下去。

老舍在英国期间主要创作了三部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这三部作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独树一帜,在文学成为阶级政治宣传工具,丧失文学主体性的年代,老舍无疑弥补了这一缺失,远离大陆文坛的老舍在寂寞中让文学保持自身的价值和独立。

注释:

老舍.头一天p21.老舍全集: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老舍.二马p584.老舍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老舍.读与写.文艺先锋第二卷第三期.1943年4月20日

张桂兴.老舍在英国.老舍评说七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

老舍.我怎样写《二马》p176.老舍全集: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老舍.英国人p65.老舍全集: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老舍.头一天P20.老舍全集:第十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张桂兴.《老舍在英国》. 老舍评说七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年

老舍.二马P408.老舍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老舍.二马p409.老舍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老舍.写与读p545.老舍全集: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参考文献:

[1]张桂兴.老舍评说七十年[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

[2]魏绍华,刘致远.“伦敦媒体经验”与老舍国家形象传播意识之建构[J].东方论坛,2016(1).

猜你喜欢

老舍
解人之难的老舍
印象·老舍纪念馆
我写我的
我写我的
老舍待客
我写我的
“对话”小伙伴老舍
老舍“帮助”同学写作
老舍偏爱小动物
老舍巧解演讲受欢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