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倾听,让地理课堂绽放美丽之花

2016-11-09凌锋

地理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回归缺失倾听

凌锋

摘要:倾听是一把金钥匙,它能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交流空间。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倾听教师的讲授,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迸发思维的火花,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从而保证课堂活动有效进行。本文从倾听的缺失、倾听的价值、倾听的回归三方面阐述倾听在重构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倾听;缺失;价值;回归

有一个“倾听”的故事:“有人把一块手表丢在一个仓库里,大家竭力寻找也没找到。到了晚上,一个孩子来到仓库,趴在地上,用耳朵倾听手表滴滴嗒嗒的声音,很快就找到了”。如同寻找手表一样,倾听也是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理想很“丰满”——课前教师总是不断地要求学生,上课要仔细听讲、积极发言;现实却很“骨感”——课上教师机械地完成预设的教学过程,根本没有耐心倾听学生的言语反馈信息,也没有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因此,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学会倾听,教师更要学会倾听。

一、课堂教学的困境——倾听的缺失

1.正确学生观的缺失:是“运动员”不是“裁判员”

传统学生观认为,学生是被压制的、被塑造的、缺乏独立性的“小大人”。在这种学生观下,学生只是教师的隶属品,只是被灌输的、缺乏主动性的“器皿”和“仓库”,只是课堂教学喝彩鼓掌的“观众”,只是教师知识讲解的“裁判员”。当学生成为被动的“物体”迎合教师并发出同样声音的时侯,教师无需倾听就可了解学生,最终的结果是学生的声音被不同程度地排斥、漏听或选择。 然而,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具有生命意义的人,是自由的人。因此,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化的“存在者”,是课堂教学思维活跃的“运动员”,是课堂教学创造知识的“科学家”。

2.正确认识观的缺失:是“创造者”不是“接受者”

传统认识观认为,知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真理”的化身或“客观规律”的反映,教师改变的只是知识存在或应用的场景,知识本身并没有变。秉承传统认识观的教师,忠诚、高效而灵活地运用在最短的时间里向学生传递更多知识的“一言堂”方式实施教学。然而,现代认识观认为,学生在试图认识世界时,世界已经在学生的心灵之中,学生的任何认识都包含着基于自身价值而对世界的“构成”或“建构”,此时,知识的创造比知识的呈现和传递更重要。因此,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学习者不是简单的知识“接受者”,而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认知结构的“创造者”。

二、课堂教学的反思——倾听的价值

1.倾听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前提

著名课程专家张华教授曾说:“当倾听成为一种关心情愫和理智投入的时候,它并不局限于‘耳朵和听觉,而是弥漫于人的整个身心,我们由此会拥有倾听的‘眼睛和‘身体”。由此可见,教师用宽容的心仔细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呼唤诉求,用仁爱的心认真聆听每一位学生的内心声音,用敏捷的心及时辩听每一位学生课堂发言的“价值点”,营造一种关心、爱护、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在倾听中把握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从而让教师教了变成学生学了,让学生学了变成学生学会了。换句话说,教师多一些倾听,会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学生也就会多一些表达,更会多一些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和快感。只有这样,教学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思维活跃、大胆探索,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成长。

2.倾听是彰显学生思维过程的保障

俗话说得好,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可以真正暴露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倾听是抓住思维暴露瞬间的必备手段,它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取真实的、鲜活的学情反馈信息,为教学内容进度调控、教学方法手段调整、教学知识掌握诊断等提供可靠的依据。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扮演“小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思路,从而让学生在疏漏分析中学会思考,在积极思考中学会主动运用。例如,学习“寒暖流的判断方法”时,学生根据概念归纳出温度判断法,此时,从教室的角落发出声音——“能否说由北向南流为寒流,由南向北流为暖流呢”?此时,教师如果能仔细倾听,就可及时捕捉学生的有效信息,马上布置“方向判断法——由北向南流为寒流,由南向北流为暖流”的合作探究课题。学生通过探究,可得出结论:方向判断法必须加南北半球的定向条件——北半球,由北向南流为寒流,由南向北流为暖流;南半球,由北向南流为暖流,由南向北流为寒流。综上所述,判断寒暖流“三法归位”的思维过程,体现了倾听是彰显学生思维过程的保障。

3.倾听是构建学生思维碰撞的平台

教学实践证明,很多课堂教学的亮点是教师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而产生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想研究什么问题、想用什么方式研究问题、有多少不同的方法想去尝试,教师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是教师关注学生的重要体现,而体现这一做法的最好方法就是倾听。换句话说,地理课堂的倾听,是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参与讨论和积极评价的起点。没有倾听,就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思维的碰撞,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标将难以实现。例如,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首先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开展对话交流畅谈会,活动话题有三个:一是如果你是太仓环保局长,怎样才能让太仓的天更蓝?二是如果你是太仓交通局长,怎样才能让太仓的交通更通畅?三是如果你是太仓园林局长,怎样才能把太仓打造成有名的生态城市?教师在倾听学生思维碰撞后,选择一些学生生成的、难以理解的、适合教学活动的内容作为思维延伸的载体,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思维障碍,提升思维品质。

三、课堂教学的重建——倾听的回归

1.学会等待停留,让学生真思

课堂上等待、停留是教师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和理解,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出更多思考、探索的时间与空间。也就是说,适当放慢学习的进程,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钻研的思维习惯。在等待的时候,教师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动向,采用非介入的中立型倾听,在倾听过程中保持缄默不语,仅通过极具感染力的微笑维持与学生的交流,传递鼓励的正能量,逐渐开启学生思维的阀门,为学生的深入思考、自我反思和自我纠错提供机会。例如,学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时,可以创设要求学生排除“生活经验”干扰的学习情境:“冬季早晨,太仓地区河流湖泊上空的白色雾气是‘冷气还是‘热气,为什么?”部分学生判断是冷气,部分学生判断是热气。此时,教师应该用鼓励的微笑和目光关注学生的状态,但不做出直接的评判。在等待的过程中,若有学生提出利用海陆比热容不同的原理解释水温的高低,该问题便迎刃而解。

2.学会平等对话,让学生能说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是平等的交流,学生与教师的眼光平视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让我们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因此,教师应该自觉放弃知识的霸权地位,让自己与学生站到同一高度,运用相同视角进入共同情境中,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从而让每位学生都有说话表达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人口数量的变化”时,以“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圆桌式谈话方式,把课堂上的发言权交给学生。谈话情境内容设计如下:太仓地区小王和小李去年喜结良缘,今年喜得千金,本应喜上加喜,然而最近闹离婚,原因是小王受父母影响,一定要生第二胎,小李受工作影响,坚决不生第二胎。你持什么观点?对计划生育有何看法?一部分学生支持小王,一部分支持小李,还有部分学生持中立态度,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学会适时追问,让学生会学

对话是一种思维的交流。对话教学的本质是追求关系价值、对学生关心和满足学生的需求,其倡导“对话性讲授”。对话性讲授的基本内涵有三点:一是教师的任何讲授都是建立在“自我对话”、对自己的倾听和理解之上的;二是教师的任何讲授都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倾听和理解之上的,倘若剥离了对学生的倾听和理解,教师的任何讲授对学生而言都是噪音;三是教师讲授的任何内容,不是让学生记住的东西,而是邀请学生对话和质疑的内容。换句话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并非简单的你问我答,教师需要在倾听表达的情境中敏锐地把握、提炼出焦点问题,以满足更深层次的对话需求,进而形成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例如,学习“锋与天气”时,展示冷暖锋天气示意图,以“如何判断冷暖锋”为核心问题开展对话性讲授,一看气团移动状况;二观雨区范围;三察天气是否变冷;四进行互动对话:冷锋过境时难道一定会降水?学生回答——由于暖气团上升,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五追问降水多少是否要看暖气团的湿度?教师——你的想法是对的,当冷锋前方暖气团湿度较小,水汽含量不足时,冷锋过境很有可能不会形成降水。六继续追问所有的降水都是由暖气团带来的吗?有没有例外……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后提出的疑问,往往是最宝贵的对话教学资源,可以将师生对话引向纵深,正可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总之,倾听是一把开启“潘多拉魔盒”的神秘钥匙。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呼唤教师倾听意识的回归、重建课堂教学的文化已经成为课堂教学走出困境、走向本真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回归缺失倾听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公共外交主场也要学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