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班幼儿打击乐活动的实践与应用

2016-11-07高玉红

文教资料 2016年20期
关键词:音乐能力节奏感

高玉红

摘    要: 打击乐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打击乐活动尤其是小班打击乐活动的组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比较弱,不知道通过节奏感受和理解音乐,给打击乐活动带来了一定难度。如何通过打击乐器演奏活动促进小班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使孩子的自由敲打变得有意义、富有节奏?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并结合我园开展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作者在小班开展了打击乐教学活动尝试,通过在教学活动中的逐步探索与研究,激发孩子们对打击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来体验和感受欢快和成功。

关键词: 幼儿园打击乐    节奏感    音乐能力

一、在敲敲打打中认识乐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一个人只有对莫种事物产生浓厚而稳定的兴趣,才会积极地观察、探索与发现。德国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打击乐是最为人类所掌握的乐器种类之一,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学前教育中最容易让幼儿掌握的乐器。由于打击乐器的演奏主要使用大肌肉的动作,因此,幼儿容易掌握演奏方法。打击乐器对于小班的孩子们来说是新鲜而刺激的,对于像双响筒、木鱼、21串铃、棒棒糖鼓等这样的打击乐器很少接触,有的甚至从未见过。因此,我组织了一节音乐活动,活动前我准备了热闹的森林图片、大鼓、双响筒、沙锤、21串铃、碰铃、棒棒糖鼓等;小松鼠、小白兔、小鸟、小狐狸头饰各一,布置于教室四周,然后提问孩子们: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邀请我们开个小小音乐会。你们看,我带来了什么?你认识这些乐器吗?你们会演奏这些乐器吗?上来试试。还有谁会演奏别的乐器?在活动的最初,我先提供各种乐器让孩子们自由敲打,以此激发孩子们对打击乐器的兴趣。孩子们通过一系列打击乐活动,认识了打击乐器,感受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演奏方法。

二、在活动中建立打击乐常规

由于打击乐器对幼儿有很强的吸引力,小班幼儿好奇心强,自制力较差,拿起乐器就喜爱敲敲打打。尤其是当老师说可以用这些乐器演奏时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孩子们一下子就乱了起来,都来抢乐器,根本不听老师的要求,因此,打击乐活动比舞蹈、唱歌等其他教学活动更难组织。良好的常规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打击乐演奏也不例外。打击乐活动的重点在于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就要求老师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建立必要的常规,以便更好地开展活动。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自觉遵守规则,活动中我们制定了活动常规:1.要能在活动开始时控制住自己,不能随便拿、碰乐器,要根据老师的要求和音乐的信号拿乐器;2.每个人要学会不同乐器的拿法,而且拿乐器时必须爱惜乐器,做到轻拿轻放;3.演奏时要一定看老师的指挥,看老师的手势,听老师的口令;4.每个幼儿在演奏乐器时要相互倾听,不得随意发出声音。对个别在活动中没有准备好的幼儿,可以用“hello歌”和“宝贝你好”个别问好吸引其注意力,通过这样对幼儿进行游戏化的训练,就会使幼儿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常规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打击乐活动给音乐带来的美好。

三、通过多途径开展节奏感受活动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三大要素(节奏、旋律、和声)之一,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节奏感,再美的音乐只是形式,当然也就谈不上对音乐的欣赏。这就要求我们在打击乐教学中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这是培养幼儿节奏感必不可少的步骤,只有幼儿有了良好的节奏感,才能随乐曲演奏打击乐器,准确、合拍、和谐地合奏各种乐器。

1.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节奏,激发对节奏的兴趣。

幼儿在幼儿期最感兴趣的活动就是游戏,所以把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融入游戏当中势必会激发幼儿的兴趣,效果自然要更好一些。即使是普通的节奏,也可以加上有趣的情节和动作来表示,以更好地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节奏是将长短和强弱不同或相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幼儿难于理解,但幼儿对节奏是最敏感的。自然界、生活中,处处充满节奏,因而要让幼儿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幼儿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为了充分激发幼儿学习节奏的兴趣,在平常的组织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做法。首先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象声词进行节奏训练。如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寻找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下小雨了沙沙沙;下大雨了哗啦啦;吹风了呼呼呼,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小狗叫汪汪汪、小鸭叫嘎嘎嘎、青蛙呱呱呱等。在活动中,我告诉幼儿,这些有规律的声音叫做节奏,并让幼儿自己尝试寻找节奏,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就模仿出好多动物的叫声、炮声、爆炸声、嘀嗒嘀嗒的水声等,然后边模仿声音边做各种声势: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让孩子们体会各种各样的声音中的节奏,有急、快、缓、慢等不同。其次是把节奏与语言结合起来。因为音乐与语言有密切关系,语言本身就已含有生动、丰富的节奏,我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活动时,从水果或小动物名称、幼儿名字的呼唤、童谣、顺口溜等孩子们熟悉的语言中找出一个简单的节奏型,如:苹果香蕉猕猴桃,TiTiTiTa等,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最后是利用宫格进行节奏的创编练习,在宫格的节奏练习中,可以打乱顺序去练,可以横着拍手练习;也可以竖着拍手练习,还可以倒着往前练习……总之,不同的起点会有不同的节奏练习,这样会激起幼儿更大的兴趣。

2.通过身体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奏。

有关资料表明身体动作是感受音乐节奏的生理基础,它对幼儿节奏感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就是让幼儿在有音乐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运用身体动作感受音乐的节奏。因此,每一次在活动之前我通常会根据所选内容,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定出很具体的目标,投放各种丰富的材料,组织生动、有趣的游戏,逐步加深难度,尽可能把一个个目标展现得淋漓尽致。针对孩子好动、坐不住、对事物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活动中我尽可能做到变化多,孩子兴趣特别浓,在活动中都能积极表现自己,让每一个游戏都能调动孩子的感觉、肢体和认知,让孩子在各种游戏中乐此不疲。

在音乐活动《老鼠画猫》中,我让幼儿收集自己熟悉的声音,比如打呼噜、哈哈大笑、伤心的哭、一只老猫和一群小老鼠走过的声音等,通过各种动作和声音的高低强弱表现这些声音的节奏,并用自己的语言创编节奏,让幼儿了解到,原来动物的叫声不光有很多变化,还有好听的节奏。在《库乞乞》这一音乐活动中,我重点让幼儿掌握“库库库乞乞”的节奏,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直接教幼儿“×××××”节奏型的名称和时值。实践证明,幼儿对这种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方法毫无兴趣。但这节课上我围绕这一节奏,创设了一个“小动物寻宝”的情境,首先带领幼儿到“森林”中游玩,认识了两个“音符宝宝”,很自然地在游戏中让幼儿运用拍手、拍腿、拍肩、跺脚等形式练习了上述节奏型,紧接着将寻宝故事运用手偶生动地再现出来,然后在手指律动中感受音乐的结构,接下来通过画藏宝图、模仿小动物及各种交通工具运用音乐中的节奏,最后找到宝藏和小动物庆祝胜利。这一系列活动形成了一个整体,幼儿完全融入角色。这样,既激活了幼儿思维,调动了幼儿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体验了获得成功的喜悦,更培养了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轻松地获得音乐知识。

3.利用形象图谱表现节奏,帮助记忆。

音乐活动中图谱的设计对整个活动起着关键性作用,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音乐旋律感觉。教师首先要分析每首乐曲的特定节奏和音乐作品的结构,划分出音乐的段落或乐句,并根据乐曲的结构、节奏的特点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音乐图谱。生动形象的图谱,能更好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形象地掌握音乐的旋律、节奏、曲式结构等特点,强化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强化音乐的记忆效果。例如:《老鼠画猫》中用小老鼠、老猫等动物形象地表示不同的节奏,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幼儿欣喜无比;在《大雨小雨》中用大小不同的雨滴表示音乐强弱,幼儿一目了然、一看就懂;《五片叶子》则用五种不同颜色的树叶、龙卷风、自上而下的曲线等图案,表示出节奏型和曲式结构。幼儿在图谱中学得轻松、愉快,很快从图谱学会歌词,对歌词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感知,能看着图谱随音乐优美地唱和有节奏地说。

四、利用生动形象的动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验是孩子们快乐学音乐的强大动力,因此,每个教学内容结束之前,我会把孩子们所感受和掌握的内容以节目形式展现,比如:《青蛙兄弟》在呈现时,我将活动室布置成小舞台,幼儿分成了三组,第一组演唱,第二组打击乐演奏,第三组表演,整个节目就像一个小音乐剧,幼儿别提有多高兴了。著名音乐家奥尔夫认为:“节奏是音乐诸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例如:音乐活动《身体音阶歌》中,我利用该活动节奏鲜明、形象性强的特点,让幼儿以自己的身体为乐器进行节奏训练,用肢体模仿出滑梯、阳台的律动,尝试感受身体音阶,引起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和兴趣,使幼儿在听听、跳跳、做做、扭扭的律动活动中,感受乐曲的固定拍,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及动作的协调性。在《洗衣机》音乐中,孩子们由4人或多人拉圆圈代表洗衣机,通过依次套入同伴的动作表示在洗衣机中加入衣服,然后大家顺时针旋转表示洗涤过程,最后做倒地动作表示衣服甩干了,同时将这些动作对应相应的符号,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用自己的身体表现音乐活动的快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幼儿园小班开展打击乐教学活动,培养了幼儿对节拍、节奏感的体验,发展了幼儿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激发了幼儿演奏乐器的兴趣,提高了对理解音乐的能力,让幼儿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美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音乐能力节奏感
《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
论节奏感在爵士舞中的重要性
如何提高高师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节奏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低段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以《调皮的小闹钟》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