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企业绿色生产管理的研究与探索

2016-11-07张孟豪龙如银

河南社会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能源绿色生产

张孟豪,龙如银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绿色发展与生产研究二题

新形势下企业绿色生产管理的研究与探索

张孟豪1,龙如银2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编者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不仅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最大障碍和硬约束。为实现到2020年全面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就要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为重点,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推动绿色发展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协作关系,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来完善绿色发展治理体系,实施创新驱动、构建绿色生产方式不断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发展节能产业、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以及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使经济变“绿”。加快推进绿色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基于此,本组专题对绿色发展的机制创新及企业绿色生产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对绿色发展研究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绿色发展;绿色生产;企业绿色管理;制度均衡

一、引言

随着能源供求矛盾的日益加重和能源环境问题的不断突出,企业绿色生产管理作为一种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节能减排是我国未来的重要任务。节能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首先,我国能源储量虽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并且分布不均。其次,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加,能源的供求矛盾也在不断加深。再次,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减排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首先,我国CO2的排放量亟须得到遏制,同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出的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逐年加重,尤其是近年的雾霾天气,给公众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其次,我国政府也面临着严重的国际减排压力。要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就要在污染前采取防止对策,而不是在污染后采取治理措施,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前、之中,实现工业生产全过程绿色化。

企业绿色生产管理的核心是企业能源管理,重点是通过采取系统全面的管理措施提升企业能源的使用和利用效率,以达到节能与减排的目的。企业作为能源使用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其高效的绿色生产管理是实现节能和减排的基础。据Norland and Lind对大型制造业企业进行的问卷调研显示:进行企业绿色生产管理能有效降低能源使用成本,提高组织绩效,确保能源供给,更好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1]。Caffal研究显示进行能源管理的企业可以节约达40%的能源使用成本[2]。Wagner选取了118家欧盟企业对绿色生产管理(能源管理)进行了研究,发现29.7%的企业进行了专门的绿色生产管理,90%以上的绿色生产管理企业实现了效益的增长[3]。

绿色生产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绿色生产,将绿色生产明确写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具体落实在首批优先项目中。199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200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均将清洁生产列为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途径。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出台,其中对清洁生产的实施措施、奖励方法和法律责任进行了详细说明。种种政策的出台显示了绿色生产在实现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企业绿色生产管理对解决国家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为此,本文重新定义了绿色生产的内涵并界定了企业绿色生产行为,根据不同影响因素的划分,将影响因素分为政府规制、市场、公共监督三个外部因素及企业特征、企业竞争力及企业社会责任三个内部因素。通过对绿色生产管理方针与目标、绿色生产管理结构、节能意识建设、能源信息管理、具体工序绿色生产管理这五个绿色生产管理子系统的深入分析,探究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和结构节能三种手段在绿色生产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二、绿色生产行为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绿色生产的定义与内涵

绿色生产也被称为清洁生产。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1996年的定义,清洁生产是指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并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则对清洁生产进行了如下定义: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业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消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绿色生产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2.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危害最小化;3.环境理念下的源头治理。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即为节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危害最小化即为减排。由于官方对绿色生产的定义早于节能减排概念的提出,而且绿色生产确为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绿色生产的定义应适当扩展并包含节能减排。

因此,本文从节能减排角度对绿色生产进行了重新定义:绿色生产是指以节能减排为目标,以“源头预防为主”的绿色理念,综合应用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和结构调整手段,实施生产全过程的能源利用率提升和污染控制,以达到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和污染物产量最小化的一种综合措施。

(二)绿色生产行为的概念界定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尚未能形成统一的定义。由于绿色生产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国内研究常常将企业绿色生产归为企业生产中的节能减排,因此认为企业绿色生产行为是企业生产端的节能减排行为,是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一部分[4][5]。由于绿色生产是按照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原则组织生产过程,国外常常根据企业环境行为的某些具体表现来研究企业绿色生产行为[6]。

企业绿色生产行为一般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和两种表现。第一方面是技术手段行为,即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企业内的绿色生产,以钢铁企业为例,包括干熄焦技术、煤调湿技术、烧结余热回收利用技术、TRT技术等20多种节能技术和多种处理废气、废水、废渣的先进技术。第二方面是管理手段行为,即企业通过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实现绿色生产的效果,包括构建管理团队、完善绿色生产管理政策、引用先进的管理系统、采用合同能源等多种措施。第三方面是结构调整行为,即企业通过调整自身的生产结构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绿色生产行为,例如钢铁企业通过调整生产的钢铁比实现节能效果,通过关停厂房设备以提高减排效果等。两种表现为:加强投资和绿色生产意识建设。加强投资即为加强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各种绿色生产措施上的投资;绿色生产意识建设即通过宣传、培训、会议、监督等多种形式加强企业绿色生产的意识。

基于以上界定和划分,本文将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界定为:在内外节能减排的压力下,企业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以“源头预防为主,末端治理为辅”的绿色理念为指导所进行的一系列生产措施和手段,包括技术手段行为、管理手段行为及结构调整行为等。

三、企业绿色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对企业绿色生产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升企业绿色生产水平、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目前,国内外研究发现有多种因素对企业绿色生产有显著影响,一般可分为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两类。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指企业绿色生产面临的各种外在影响,如政府规制、市场因素、公众监督等,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是指企业特征(包括企业规模、所有制性质、地理位置等)、企业竞争力及企业社会责任等。

(一)影响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外部因素

1.政府规制

多数学者研究并肯定了政府规制因素在企业绿色生产行为中的积极作用:政府规制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决策影响最大,环境规制对降低企业排放、控制污染企业数量和激励技术创新等方面有较大的积极作用[7][8]。但严格的政府规制也可能产生反向的作用:严格的环境政策决定了企业只能被动适应环境管制,当政府作为控制环境污染的单一主体时,企业服从环境标准的意愿较低[9]。政府规制通过下达节能减排任务书、测量污染物排放量、规定淘汰落后的节能设备、加强对环境影响的审批权限、加大节能减排监管的力度、对违规行为加大行政处罚进行等手段,并通过贷款、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术扶持等措施激励企业开展绿色生产。

2.市场因素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和管理组织理论,企业的各项行为和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即消费者、股东、投资者等都可以对企业绿色生产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Mohr and Webb基于美国全美随机样本的实证研究显示,消费者更愿意购买具有环境保护责任的企业的产品,消费者的购买偏好对企业绿色生产行为产生积极影响[10]。

3.公众监督

社会公众及公益性组织对企业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成为政府环境监管的重要补充。大众监督可以实时了解企业的污染排放情况,降低政府部门的监督成本。周围居民上诉、新闻媒体报道、公众信访、环保设施建设诉求等,这些社会公众的监管是企业自愿开展绿色生产的重要动力。Zhang、Yang and Bi的研究表明,社会公众力量与政府力量的有效结合,社会公众的上访或上诉次数以及社会公众与政府对企业绿色生产设施建设的关注程度,可以进一步增强对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监督与管理力度,并使其更加有压力实施减排项目,进行减排投资[11]。

(二)影响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内部因素

1.企业特征因素

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企业规模、所有制性质、地理位置、管理层态度、产品市场等特征因素使企业对节能减排的需求不同,从而影响企业开展绿色生产的程度。Moore and Manring的研究显示企业规模对企业绿色生产行为产生影响,大型企业可能拥有更充足的资金和更好的技术条件进行企业绿色生产行为[12]。另外,决策者的个人特征(教育程度、专业知识及决断力等)、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企业财务绩效等因素也会对绿色生产行为产生影响。

2.企业竞争力

根据市场竞争理论,产品市场的竞争是由同类产品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决定的,企业可以通过绿色生产促使产品差异化,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竞争者实施节能减排的比重、采用节能减排技术的水平、采用现代化管理系统的比例等,这些企业绿色生产的行为都会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提升[13][14]。

3.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企业对环境、消费者、社会的贡献。现有许多研究也表明,企业内部社会责任的强弱也是影响企业绿色生产的因素之一[15][16]。

总体来说,对企业绿色生产影响因素的研究目前存在细化和广化两个研究趋势:

在细化方面,未来分行业的定量深入分析仍然是研究重点,对政府规制、市场因素、企业竞争力因素等存在争议的影响因素值得分行业进行深入探讨。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研究应更多地关注内部动力的探寻,应加大对如企业文化、管理创新、社会责任这些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

在广化研究方面,多个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会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对企业绿色生产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和驱动路径的研究会有所增加。此外,具有普适性的企业绿色生产影响因素模型值得深入探讨。同时,影响因素在不同行业间的区别与变化也值得关注与研究。

因此,未来企业绿色生产行为领域的研究应向定性和定量结合、实际调研与行为和政策模拟相结合的延伸发展方向研究。

四、国内外绿色生产管理相关政策

由于绿色生产的重要作用,各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企业绿色生产的相关政策,本文在这里对国外和国内绿色生产相关政策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具体见表1及表2。

从中可以看出,当前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尤其是发达经济体,都将绿色生产和管理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表1 国外绿色生产管理相关政策

表2 国内绿色生产管理相关政策

五、企业绿色生产管理系统

企业绿色生产管理系统主要由绿色生产管理方针与目标、绿色生产管理结构、节能意识建设、能源信息管理以及具体工序绿色生产管理五部分组成。各部分主要作用及关系如图1所示。绿色生产管理方针与目标是由企业高层制订,通过绿色生产管理结构传达到企业各层,在节能意识的引导下作用于具体工序绿色生产管理,最后由企业信息管理部门反馈至高层,再由高层评价企业绿色生产管理的执行效果并调整绿色生产管理方针与目标和方案。五部分之间息息相关、循环作用,共同构成企业绿色生产管理系统。绿色生产管理方针与目标是方向,绿色生产管理方案是规划,通过计划管理达到节能目的。绿色生产管理结构是基础,通过管理层的构建将目标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发挥组织管理的作用。节能意识建设是补充,将企业绿色生产管理政策规定内化为个人意愿,调节企业员工的节能积极性。能源信息管理是中心,通过对企业能源使用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有助于企业对能源使用进行监管、介质平衡及优化,指导企业节能实践。具体工序绿色生产管理是关键,通过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和结构节能三种手段的结合,在管理实践中控制能源消耗。五者之间相互作用、循环运行,共同构成了企业绿色生产管理体系。

图1 企业绿色生产管理系统关系图

(一)绿色生产管理方针与目标

企业绿色生产管理是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绿色生产管理方针必须和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经营方针相结合,从而实现科学发展。企业绿色生产管理方针的指导思想为“坚实基础,分层改进,逐步提升,科学发展”,其包括两个中心“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和三个重点“节能节水,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绿色生产管理目标和绿色生产管理方针要紧密相关,把企业绿色生产管理目标进行分解并明确各个分目标的负责人,制订详细的绿色生产管理方案,用文字形式明确记录确保绿色生产的各种方案措施安全稳定,在其中应规定具体负责部门、具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法及如何评价等内容,企业绿色生产管理方针和指标内容要向员工进行宣讲。在企业绿色生产管理战略方针中,要充分回收利用二次能源和余热余能资源,降低一次能源的消耗。企业要明确认识到节能就是环保,加大绿色生产管理力度就是促进环境管理减排。企业的绿色生产管理方针应具有持续改进性,易于量化分解。在企业绿色生产管理目标的建设中,企业依据相关统计数据建立绿色生产管理基准,其中包括能源消耗类、回收类、重要能源使用管理水平、特定管理或技术措施建立情况等数据。在目标和指标的确立中,考虑到技术、财务、经营要求等方面的情况,做到一年调整更新一次目标和指标。

(二)绿色生产管理结构

企业绿色生产管理工作实行三级化和网络化管理,由企业领导和相应部门领导组成绿色生产管理领导小组。在网络化的绿色生产管理中,各级按照不同的管理要求负责不同的管理权限,一方面确保企业高层的承诺和资源的支持,另一方面明确各级的管理责任与权限。企业绿色生产管理的责任划分、赏罚要求、工作标准等均有文字记录并形成企业政策,根据实践情况不断调整完善,有专人监管确保政策的实施效果。企业以月为周期进行指标考核,员工的能力培训每年都有组织,设备检修均按检修计划组织实施。企业各绿色生产管理层之间内部信息交流主要通过调度会、专业会等会议形式展开,内容主要包括能源利用情况、指标完成情况、工作总结及安排等,通过这些交流模式,企业将目标、方针、政策一级级下放,使之落实到生产实践中,最终实现企业节能的目的。

(三)节能意识建设

重视企业绿色生产管理中节能意识的建设工作,并采用节能宣传与培训、媒体、调度会和专业会等多种方式提高节能意识。为了保证所有与绿色生产管理体系有关的人员具有完成任务的能力,要对其学历、培训、技能和经验做出规定,并予以记录。企业一般一年开展一次绿色生产管理体系相关的讲座与培训,并对企业的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有重大影响的人员进行专门的节能意识教育与岗位专业技能培训。在相关培训、学习和会议中,努力让员工认识到偏离规定运行程序可能发生的潜在后果(经济损失、安全风险等)并确保员工明确理解企业的奖惩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在企业员工中普及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提高绿色生产管理与绩效的意识。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员工规范、正确、节能地操作各种设备,减少因为失误和不正确使用带来的能源使用浪费;另一方面可以将企业政策和赏罚规定同员工具体的行为相结合,通过意识带动行动,提升企业每个人的节能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能源信息管理

针对企业能源的信息管理,企业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企业绿色生产管理系统并成立能源中心。企业绿色生产管理系统包括基础自动化、过程监控和管理等,也包含对能源信息的处理与能源故障的报警。能源中心覆盖动力介质能源计量的全过程,监控系统包括监视系统、监控系统和实时控制系统,可以根据设定的参数及工况自动调节,满足生产对能源介质的需要。能源中心拥有企业能源系统调度决策最优化模型,可以进行能源平衡和管理,并能对事故原因进行快速分析并及时判断处理,保障能源系统的安全和经济运行。同时,能源中心是对动力介质优化利用和平衡的全过程管理,建立预测模型和能源投入产出模型可以进行能源预测与计划,其数据为能源考评提供信息支持。由于绿色生产管理系统建模可能和实践情况有偏差,应定期对绿色生产管理实效进行检查调整,不能唯一依赖能源中心的管理。

(五)具体工序的绿色生产管理

在企业具体工序的绿色生产管理中,企业采用《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中所推荐的先进节能技术,将技术节能同管理节能相结合。总体而言,在利用技术节能手段时,由于所需资金巨大和技术的不确定性,具体技术的使用具有一定风险,应先进行技术使用评估。同时,一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因企业自身的问题(如厂地不足、管道改造限制)也难以在企业直接应用,需逐步完善推广。管理节能是辅助,通过使用规范操作、应急管理、介质平衡、优化利用等管理手段,使技术改进能迅速与生产相结合,在实践中发挥节能的效果。结构节能是补充,在企业需要提高节能或对节能效果进行调节时,结构节能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只有综合利用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和结构节能,才能有效地提升企业绿色生产管理效果。

六、推进企业开展绿色生产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前文的分析,本文总结和提出了以下三条建议:

(一)充分发挥外部影响因素的促进作用

1.推进企业开展绿色生产管理,需要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第一,应加大政府减税、减息和补贴的力度。目前,企业收到的政府减税、减息和补贴政策资金比企业绿色生产的投入资金要少很多,不能有效提升企业绿色生产的积极性。政府一方面需加大对企业绿色生产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同时也应对减税、减息和补贴政策的审批流程精简,使企业能够更容易地获得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可以从制度创新上进行突破,例如构建排污权交易制度、新出台碳排放交易制度、采取排污税返回等措施,重新构建分配制度,将处罚化为奖励。第二,鼓励企业以废物代谢为目的与下游企业组建区域生态产业链。把能借助企业废物转换为资源的企业整合在一起,可以缩短产业链、提高集中度,利于能源的再使用,利于企业开展绿色生产。

2.应积极发挥公众的监督和舆论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公众的监督效果,建议降低公众监督的成本,提高公众监督的收益,加大由公众监督所产生的对企业的处罚力度,提高社区民众的环保和节能减排意识,构建匿名举报平台等。由于官方执法面宽,而企业违法有阶段性,所以要更好地发挥公众监督执法对政府管制的有力补充作用。

3.构建和完善企业绿色供应链。对于消费者,一方面要加大对企业产品绿色化意义和效果的宣传与推广,使消费者能更好地了解企业产品;另一方面,可以尝试构建企业绿色产品的认证体系,更利于消费者对企业绿色产品进行识别和购买。对于供应方,一方面应对绿色设备供应方提供优惠政策,使其进一步对企业的绿色生产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对绿色原料供应方提供补助或优惠政策,使其价格具有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绿色生产从源头抓起。

(二)充分挖掘企业的内生动力

1.应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以促进企业自发地开展绿色生产管理。第一,发挥指引作用,加强对企业绿色生产和环境社会责任的宣传教育,使企业增强对员工、对社会、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感。第二,突出重点,逐步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要先易后难,先在大型企业开展,然后逐步在中小企业开展,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来推广。第三,发挥社会参与的作用,借助行业协会发挥协调作用,通过优秀企业发挥带头作用,通过媒体发挥监督作用,通过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共同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

2.对于企业内部绿色诉求应及时给予回应。一方面,企业应正确对待和解决员工的绿色诉求,积极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减少噪声和粉尘对员工的危害等。另一方面,企业应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对合理化建议、技术攻关要有奖励,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要有处罚。

3.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将绿色生产作为企业战略和文化的一部分。

(三)科学构建绿色生产管理体系,综合运用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和结构节能手段

企业绿色生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只有厘清五个子系统间的关系,确保每个子系统都得到很好的构建,企业才能做好绿色生产管理工作。技术节能是企业提升绿色生产管理绩效最主要最直接的措施,应该要发挥好技术节能的作用:第一,要全面深入地采用《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所推荐的各种先进的节能技术。第二,正确恰当地对技术的风险和收益进行评估,选择最有利于企业的节能技术。第三,技术的应用要因地制宜,厂地和管道等企业自身问题会制约企业节能技术的应用。第四,技术节能的应用主要依赖企业的资金投入,企业可适当采用绿色生产管理合同等手段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虽然技术节能手段是提升绿色生产管理绩效的主要途径,但只有以管理节能手段为辅才能更好地发挥技术节能的效果。通过规范操作、应急管理、介质平衡、优化利用等管理手段,使技术改进能迅速与生产相结合,在实践中发挥节能的效果。除了技术节能手段与管理节能手段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结构节能的方法调节企业的节能绩效。这一节能手段不需要直接投入,只需要通过调整生产结构,在计划规划中就可实现节能的效果。

总之,企业绿色生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持续改进的过程,在发挥外部影响因素促进作用的同时,企业应更多地关注对内部动力的探寻,加大对企业文化、管理创新、社会责任这些影响因素的关注度,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绿色生产管理的流程,从细节上探讨企业绿色生产管理的措施。

[1]Norland D L&Lind L.Corporate Energy Management:A Survey of Large Manufacturing Companies[J].Energy Engineering,2001,(2):53—72.

[2]Caffall C.Learning from Experiences with Energy Management in Industry[R].Centre for The Analysis and Dissemination of Demonstrated Energy Technologies,1995.

[3]Wagner M.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s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Strategic Aspects with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European Firms[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9,(5):291—306.

[4]王林秀,李昆,魏晓平,等.基于两类关键价值动力的企业清洁生产行为诱致研究[J].生态经济,2009,(3):41—44.

[5]邢璐,石磊.节能减排目标下的企业应对行为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65—470.

[6]Hoffman A.J.Linking Organizational and Fieldlevel Analyses the Diffusion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ractice[J].Organization&Environment,2001,(2):133—156.

[7]何伟军,袁亮,罗丽萍,等.博弈论视角下的企业绿色生产的外部性问题[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898—903.

[8]罗富碧,范波,孟卫东.环境规制下企业清洁生产博弈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5,(4):18—20.

[9]陈兴荣,王来峰,余瑞祥.基于政府环境政策的企业主动环境行为研究[J].软科学,2013,(11):80—84.

[10]Mohr L.A.&Webb D.J.The Effect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ice on Consumer Responses[J].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2005,(1):121—147.

[11]Zhang B.&Yang S.&Bi J.Enterprises’Willing⁃ness to Adopt/Develop Cleaner Production Tech⁃nologies:An Empirical Study in Changshu,Chi⁃na[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3,(40):62—70.

[12]Moore S.B.&Manring S.L.Strategy Development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for Sustainability and Increased Value Crea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9,(2):276—282.

[13]Johansson G.&Winroth M.IntroducingEnvironmentalConcerninManufacturing Strategies:Implications for the Decision Criteria [J].Management Research Review,2010,(9):877—899.

[14]Climent F.&Soriano P.Green and Good?The InvestmentPerformanceofUSEnvironmental Mutual Fund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1,(2):275—287.

[15]周艳,童勋.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创新路径的驱动因素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5,(2):54—56.

[16]王晓光.论推行清洁生产方式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措施[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3):103—104.

F273

A

1007-905X(2016)04-0047-12

2016-03-11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71173006)

1.张孟豪,男,河南郑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绿色生产管理与能源经济研究;2.龙如银,男,安徽寿县人,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能源系统工程、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能源绿色生产
绿色低碳
用旧的生产新的!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