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6-11-07郑永春辽宁省凌源市中医院辽宁朝阳1225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6年8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常规

郑永春 辽宁省凌源市中医院 (辽宁 朝阳 122500)

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郑永春辽宁省凌源市中医院(辽宁 朝阳122500)

内容提要: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选取3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其CT血管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然后对患者进行数字减影处理。结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共检出34个,常规CT血管成像漏检了7个,使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检查后,检出率100%。结论: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而言,使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有助于准确检测出动脉瘤的体积和形态,并且具有无创、快速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治疗优势,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价值检测结果

本次研究选取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探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在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选取3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都先使用CT血管成像检查,然后使用数字减影处理。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47.4±2.6)岁;1例患者有比较明显的消瘦和纳差,2例患者明显乏力,5例患者明显感到上腹部疼痛或者不适,除此之外,其余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都是在体检中发现的。患者入院时,2例患者的HCV检查结果为阳性;1例患者的HBsAg检查结果为阳性;30例患者的肝功能以及血清甲胎蛋白没有明显的异常情况。

1.2方法

1.2.1检测仪器

检查仪器采用16层螺旋CT,具体参数为:扫描层厚度:5毫米;矩阵:512×512毫米;FOV:20~24厘米;Pitch:531;旋转速度:0.4秒;电流:250~335毫安;电压:120千伏[1]。

1.2.2检查方法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时,将患者的头部固定在头架上,然后以每秒4毫升的速度从患者的肘正中静脉注射20毫升的碘普罗胺,同时用15毫升的0.9%氯化钠溶液进行冲管,动脉扫描鞍上池层,确定扫描的延迟时间,对相同层面的头颅进行平扫,增强扫描,从第一颈椎直至颅顶。参照显影剂的注射速率确定对比剂的注射速率,扫描结束后,将所有采集到的图像资料传送至工作站进行后期的图像处理[2]。

1.3图像资料分析

指派三名具有丰富经验的神经放射学科临床医生对图像进行重建和深入的分析,确定患者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以及部位。

1.4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的所得资料和数据采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SPSS16.0处理分析,计量数据用(x±s)表示,计数和计量资料经过卡方和t检验,P<0.05,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30例患者动脉瘤大小检查结果(x±s)

2.结果

2.1 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动脉瘤的部位

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共检出34例,常规CT血管成像漏检7个,X2=1.26,P=0.0431,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为:通过两种成像检查结果发现,动脉瘤位于后交通动脉均为5例,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的均为1例,位于大脑中动脉M2段的均为2例,位于大脑前动脉A1段的均为1例,大脑前动脉A2段均为2例,位于前交通动脉、椎动脉均为3例,小脑后下动脉均为1例,位于ICA海绵窦段均为5例,不同的是通过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检测位于ICA床突上段为7例,常规CT血管成像检测则为3例,通过数字减影CT检测位于ICA虹吸段的为4例,而常规CT血管成像检测则为1例。合计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检测到的动脉瘤部位为34例,而常规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为27例。

2.2动脉瘤形态检查结果

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其动脉瘤形态主要包括不规则、锥形、半球形、梭形、囊袋状等,X2=2.53,P=0.0314,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为:动脉瘤为不规则形态的,[3]通过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为7例,通过常规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为5例;动脉瘤为锥形的,通过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为13例,常规CT检查结果为9例;动脉瘤形态为半球形的,通过数字减影CT检查结果为3例,常规CT检查结果为2例;动脉瘤形态为梭形的,通过两种方法检查结果均为5例;动脉瘤形态为囊袋状的,两种方法检查结果均为6例。合计数字减影CT检查结果为34例,而常规CT检查结果为27例。

2.3动脉瘤大小检查结果

30例动脉瘤患者的体积、体短轴、体长轴、颈宽见表1。T=11.2629,P=0.0242,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次研究选取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增强CT扫描,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4][5]使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进行处理,可以准确检测出动脉瘤的具体部位、体积、形态等,并且具有无创、快速、禁忌症少等特点,检查时间短,患者容易接受,和常规CT血管成像相比,优势非常明显,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治疗优势,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1] 吕发金,谢鹏,罗天友,等.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1):45-48.

[2] 钱进先,李磊,陆士奇,等.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与ADAMTS13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9):997-1002.

[3] 马景鑑,杨树源,魏伟,等.盐酸法舒地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临床Ⅱ期试验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22(1):36-40.

[4] 王尚君.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133例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1):2007-2008.

[5] 李强,冯华,喻安永,等.DETA/NO降低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微血管痉挛及早期脑损伤作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11(3):352-356,360.

1006-6586(2016)03-0046-02

R743.3

B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常规
常规之外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别受限于常规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