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联合上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2016-11-07邹愉龙黄赛娥吴连凤郑美林高城陈雨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6年8期
关键词:中风病上肢康复训练

邹愉龙 黄赛娥 吴连凤 郑美 林高城 陈雨

1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福建 福州 350003)

2 平潭综合实验区中医院 (福建 平潭 350400)

3 福建省康复产业研究院 (福建 福州 350003)

针刺联合上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邹愉龙1,3黄赛娥1,3吴连凤2郑美1,3林高城1,3陈雨1,3

1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 福州350003)

2 平潭综合实验区中医院(福建 平潭350400)

3 福建省康复产业研究院(福建 福州350003)

内容提要: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上肢机器人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功障碍的疗效。方法:将48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康复疗法及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针刺治疗及上肢机器人训练,10d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完成4个疗程治疗。使用Barthel指数、FMA测定进行评价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41.56±9.27)、Barthel评分(71.61±20.65)明显高于对照组FMA评分(32.31±10.14)、Barthel评分(63.54±18.46)(P<0.05)。结论:针刺联合上肢机器人训练治疗有效提高卒中患者的手功能恢复。

针刺脑卒中上肢机器人康复训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的西化,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增加,据统计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在存活的患者中,55%~75%的会遗留肢体功能障碍,其中手功能障碍约占80%[1]。众多研究表明传统的针刺及康复训练在上肢功能的恢复有着一定疗效,但是并不能很好的满足患者对上肢功能恢复的需求。新近出现的上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的功能恢复有着明显的疗效。本研究通过针刺结合上肢机器人治疗脑卒中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脑病科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48例脑卒中患者。其中,脑梗死35例,脑出血13例。治疗对象纳入标准为:①脑卒中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经颅脑CT或MRI证实为脑卒中;②MMT肌力分级≥2级;③Brunnstrom分级>II级;④认知功能正常,能够配合完成训练;具有良好的坐位平衡功能。⑤知情意参与本调查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①认知障碍严重者;②存在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③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案:两组均进行常规内科护理,常规药物基础治疗。两组针刺操作方法:参考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临床路径方案取穴:上肢:手三里,外关,天井,臑会,肩髃,臂臑,下肢:阳陵泉,悬钟,解溪,丘墟,承扶,委中,风市,膝阳关。头皮针: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额中线,常规操作。对照组针刺后进行常规训练由专业作业治疗师指导治疗,训练内容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滚筒训练、插木钉、摩擦板训练等常规训练。每周训练6 d,1次/d,每次40min的运动疗法。治疗组进行对照组训练项目后增加上肢机器人训练(上肢康复机器人为广州市一康医疗设备事业有限公司所生产)。在专门作业治疗师指导下完成,20min/d,1次/d,6d/周,10次为一疗程。训练方法:患者端坐于治疗椅上,固定患者手臂与机器人末端,采用肩肘关节主动运动模式。根据屏幕上任务导向性提示,以动画或图片的形式完成要求动作,并根据电脑打分来记录和评价相应的训练效果。训练内容可选用拼图、摘苹果、接水滴等。以接水滴训练为例:患者取端坐位,将患者上肢与机器臂固定,调节上臂与前臂负重调节器,对训练系统进行训练难度,握力大小,训练时间等设置;然后在接水滴界面选择多关节训练,开始模拟接水滴过程,训练时患者需要根据水滴落下不同的位置和速度来调整水杯位置。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

1.3评测方法:在对两组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定时均采用Barthel指数,Furgler-Meyer评价上肢运动功能得分。有专人负责患者的康复评定,在治疗前对患者的进行康复评定,治疗后再次进行康复评定。

1.4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 15.0 软件包对本调查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及Barthel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FMA和Barthel评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的FMA为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治疗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卒中属中医中风病范畴,中医认为中风病是风、痰、瘀阻于脑络或血溢脑络之外所致。针刺用于治疗中风病源远流长,《聚英·杂病歌》:半身不遂患偏风,肩腧,曲池,列缺同…三里委中攻。针刺可以调和阴阳,使精气达到经脉从而使肢体功能恢复。《千金要方》云:“头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治,气之精明”,“三百六十五路,皆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针刺头部穴位,可以产生“得气”感反应,这种针感现象沿经络传至躯干、四肢,从而“引气直达病所”和“气至而有效”,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患侧上肢FMA评分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不仅可以兴奋运动神经,加强神经冲动,改善大脑局部血液循环,还可以使受损的处于半休眠状态的细胞复苏,恢复脑细胞功能。还能改变血流变指标,改善血液粘稠度[2],是的经络畅通,气血运行流畅,风痰瘀血得以祛除,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有利于中风患者的康复[3]。

大脑细胞存在重塑性,这种重塑性是通过脑卒中后受损细胞邻近的一些未受损细胞的代偿能力来实现的,激发这种能力的有效手段就是肢体的重复性康复训练[4]。反复重复的训练易产生枯燥及厌烦的情绪,这是常规康复训练中常见的问题及影响患者康复疗效的进程。上肢机器人游戏的有趣性丰富了训练的途径,有效解决了单一训练的枯燥,同时提高患者的主动参与性。上肢机器人能够帮助脑卒中患者进行重复训练,能够重组患者大脑皮层的学习功能和储备功能,有效实现了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5]。

本研究表明针刺联合上肢机器人康复对恢复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应用于广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

[1] Kim MS, Lee SJ, Kim TU, et al. The influence of laterality of pharyngeal bolus passage on Dysphagia in hemiplegic stroke patients [J].Ann Rehabil Med,2012,36(5): 696-701.

[2] 石学敏,杨兆钢,周继增,等.针刺治疗假性延髓麻痹325例临床和机理研究[J].中国针灸,1999,19(8):491-493.

[3] 张红星.头针对中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血脂、载脂蛋白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3,12 (57):409-410.

[4] 田林,张军.上肢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康复的影响[J].临床论坛,2013,15(1):33-36.

[5] 刘震,张盘德,刘翠华,等.机器人治疗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52):73-76.

1006-6586(2016)03-0038-02

R743.3

B

猜你喜欢

中风病上肢康复训练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朝医凉膈散火汤治疗少阳人中风病的临床研究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上肢负重振动训练对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基于混沌和替代数据法的中风病人声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