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家庭口述史料的档案属性及其文化价值*——从“秀英奶奶”的自然笔记谈起

2016-11-04任越

档案与建设 2016年9期
关键词:史料家庭生活

任越

(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论家庭口述史料的档案属性及其文化价值*——从“秀英奶奶”的自然笔记谈起

任越

(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文章以秦秀英老人创作的《胡麻的天空》为研究起点,从形成主体、内容与作用三方面论证了家庭口述史料的档案属性,并从其所属的家庭档案出发,提出家庭档案在家庭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方面所表现出的文化价值属性,最后结合社会档案文化建设实际,指出利用家庭口述史料及家庭档案构建社会档案文化氛围,提升社会档案文化建设质量的发展策略。

口述史 家庭档案 社会文化 档案属性 档案价值

2015年4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胡麻的天空》在当年国内各大网络图书电商平台销售榜名列前茅,并得到了央视读书节目、网络名家博客与多家知名平面杂志的重点推荐。这部被誉为去年“最接地气”的文学作品的作者却是来自于内蒙古河套平原的农民——秦秀英老人,她被读者亲切称为“秀英奶奶”。“秀英奶奶”的作品用自然笔记、农事笔记和社会生活笔记讲述了天地万物,也讲述了老人自己与世事人生,为读者展示了一位年逾七旬老人的社会情怀及其所珍藏的生活记忆,映现了中国农村60多年的改革变化及社会变迁的轨迹。细细品读该部作品,不难发现“秀英奶奶”记录的是一段段发生在其成长和生活过程中的点滴之事,借助文字搭配简笔绘画的方式为读者呈现出不一样的叙事结构。如果从学术的视角去剖析这部作品,笔者认为大量的口述史料是作品的核心部分,搭配的手绘插图与老照片成为读者理解作品内容的向导,正是这些真实的口述历史与浅显易懂的图画勾起了读者对那段岁月的回忆,进而引发共鸣。出于档案学科的背景,笔者不禁思考家庭口述史料是否具有档案属性?其文化价值如何?它对当下档案社会文化建设是否具有推动性?

1 家庭口述史料的档案属性分析

口述史料是访问亲身活动于历史现场的见证人,用文字笔录、有声录音与影像录制的方式记录其叙述内容的口述凭证,它是搜集历史的一种途径。家庭口述史料由于亲历者为家庭成员,且口述的内容往往与家庭活动相关,因此其适用范围仅限于家庭内部。但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与公众文化交流的普遍性为家庭口述史料的社会推广提供了契机。《胡麻的天空》就是一部在家庭口述史料基础上形成的极具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从档案学术角度来看,家庭口述史料属于家庭档案的一部分,虽然家庭口述史料并不像照片、证书、票据等家庭实物档案那样具有明确且可查实的信息,并且亲历者的回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或主观随意性,但它对家庭观念的养成与家庭成员的文化熏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大可不必用严格的档案认定标准去评价家庭口述史料是否真正具有档案的基本特征,因为形成家庭口述史料的核心目的并不是用其去证实某些事实,而是体现在其对家庭文化形成与家庭抚育方面。但是,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家庭口述史料的档案属性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以此判定其用于记录、传承历史与文化的正当性。

首先,家庭口述史料的形成者是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其所描述的事实为直接发生或口述者亲身经历的,虽然包含了口述者的回忆与情景再现,难以判定其口述事实的精准度,但绝非口述者毫无客观依据的主观随意创作。这是因为家庭口述史料本身并不作为参考凭证或历史研究的依据,其最大的功能在于家庭文化的延续与子女后辈的抚育。家庭口述史料的采集需要借助相关实物档案的配合或其他亲历者的描述才能完成,因此家庭口述史料所记录的内容往往值得信任。同时,家庭口述史料并不过于注重口述内容的凭证性,而更注重口述史料内容的完整性与感染性。如《胡麻的天空》中秦秀英老人用质朴的家乡话讲述了自己在家乡成长与生活的经历,读者能从中体会到秀英老人生活变化的轨迹,并对比今天的生活而衍生出对家庭与生活的感悟。

图1 《胡麻的天空》封面及部分插图

其次,家庭口述史料的内容需要经过事件相关者的印证。虽然口述史料传递信息的准确性不如照片或文字记录,但口述史料的形成者可以向口述史料中涉及的事件相关者,进行求证或与其他关于事件发展经过的文献进行比对,经过求证和比对核实之后的口述史料才具有可信性,并可以作为档案保留下来。家庭口述史料不像专为历史学研究所收集的口述史料那样需要对口述内容进行一一甄别,但其内容的完整性与传递事实的准确性是要保证的,必要时需要向其他家庭成员寻求事实印证或征集事件线索。如《胡麻的天空》所收录的口述故事都经过秦秀英老人与其儿媳芮东莉女士的仔细求证与完善,在保证叙述事实完整的同时,最大程度保证事实发生时间、涉及人物与事件等要素的精准性。叙事的完整性让家庭口述史料呈现出与其他实物档案所不同的特点,即事件演进的动态呈现与身临其境之感。

再次,制作家庭口述史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证实某个事实或为某个事件提供证据,而是为了记录家庭活动轨迹,创造或传承具有家庭个性的文化氛围。家庭口述史料的讲述者往往是家庭中年龄较长,具有丰富人生阅历和生活积累的成员,让他们将积累了一生的记忆通过口述或文字表述的方式保存下来,一方面是对家庭年长成员的尊重,另一方面以此作为教育后辈的材料,引导其养成传承与维系家庭文化的观念[1]。因此,家庭口述史料能够传递家庭成员的记忆,符合档案记录与保存生活活动轨迹的基本属性。同时,档案除工具价值之外的信息价值在家庭口述史料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它不仅是家庭成员之间交流感情、回顾过往生活的珍贵记录,更是营造家庭和谐氛围、对子女言传身教的途径。笔者认为家庭口述史料浓缩了家庭实物档案所无法比拟的文化价值,这种文化价值不仅可以通过笔录、录音或录像方式体现,还可以通过家庭口述史料所记录的内容及所映射的时代背景而体现。

2 家庭口述史料的文化价值剖析

既然家庭口述史料具备了档案的基本属性,且属于家庭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需要从家庭个体文化与社会全体文化两个方面剖析家庭口述史料的文化价值,以此作为今后家庭口述史料制作与采集,及家庭档案社会文化推广工作的理论基础。

2.1 家庭口述史料固化家庭的轨迹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家庭作为个人活动中心的民族,家庭对个人社会观念的养成与行为的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生活的轨迹不仅凝聚了家庭从生成到融合的过程,更包含着家庭成员对家庭关系的维系与成员之间的情感寄托。家庭口述史料无疑是家庭生活轨迹最直观的反映。笔者认为家族口述史料一方面以其鲜活的内容再现着家庭成员的生活历程,固化着家庭历史演进的轨迹,是一部充满激情与生活气息的家族史;另一方面以家族口述史料为代表的家庭档案构建着家庭文化观念,它以充满教育意义的记述内容成为子孙后辈接受家庭教育的主要素材,也是家长引导后辈树立家庭文化观念,培养家族情感的重要工具。

2.2 家庭口述史料反映社会的变迁

家庭是社会组织管理的最小单位,但却包含了社会活动中各个核心元素,社会发展与演进的轨迹最直接表现在家庭生活之中。换言之,家庭生活的轨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变迁的痕迹,二者具有共通性,只不过社会变迁的痕迹反映社会整体发展变化的情况,而家庭生活轨迹则是浓缩版的社会变化演进史[2]。家庭口述史料作为家庭生活轨迹的承载体,通过叙述的方式展示了不同时空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关系与核心元素的变化轨迹。如《胡麻的天空》一书中,秦秀英老人通过讲述她在年轻、生儿育女及进城生活三个不同阶段生活方式、心路历程与情感依托的变化情况,不仅展示了她个人生活的轨迹,还从字里行间描绘了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我国农村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映射出其在不同人生阶段对社会发展的感悟与个人观念的转变因由。不仅是家庭口述史料,几乎所有家庭档案都暗藏着其形成年代的背景、特点与现实,这些不仅可以作为追溯社会演进轨迹的依据,还可以作为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象征,被所有人所怀念与尊重。

2.3 家庭口述史料传递社会文化正能量

秦秀英老人的《胡麻的天空》看似平常无奇,实则为读者展示了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感恩社会的心理。在流行韩剧、玄幻小说与段子等快餐式文学作品的今天,这部口述史料着实让读者满足与怀旧。这不仅仅是因为作品选题的成功,还因为秦秀英老人的文字与配图能够使读者置身于她的人生轨迹之中,真实体会不同时空下不同个体生活的多样性,进而产生对当前社会生活的反思与评价。笔者认为家庭口述史料及其所属的家庭档案不仅记录并传承了专属于家庭的文化积淀,更向社会传递了不同家庭个体在维系关系、情感构建与生活观念层面的感觉、感想与感悟,这能够激发社会群体养成正确认识与评价生活的文化心理,形成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促进社会文化朝着正方向发展。

3 基于家庭口述史料的社会档案文化建设策略

家庭档案文化是社会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最基础的部分。档案文化观念的社会养成需要从家庭个体入手,借助像家庭口述史料这类容易强化家庭成员档案观念的家庭档案,使档案文化观念从基层萌发,逐渐拓展为影响社会群体行为的社会文化观念。因此,笔者认为有效地借助家庭口述史料的个体文化观念构建作用,围绕社会家庭个体开展社会档案文化建设是今后档案事业深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3.1 以个体示范带动社会群体家庭建档行为

文化的形成最先源起于社会中一小部分人群的某类特定行为,这种行为趋于人类生活的样式,符合人类的审美条件,并由点及面向社会更多领域普及与扩散,最终成为一种被社会大多数人接受的行为模式。档案文化建设是今后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国内外档案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档案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应置于社会基层的档案观念养成与建构,特别是要针对由社会公众形成且对其社会生活与工作有作用的那部分档案的社会指导与行为引导工作来开展。文中提到的家庭口述史料就是适合在众多家庭推广的一种特殊形式家庭档案。笔者认为一方面需要社会形成个体示范的效应,通过个体家庭建档行为的宣传与推广,引导社会群体形成家庭建档的观念;另一方面需要借助媒体之力广泛宣传极具特色且具有吸引力的家庭建档实例。如《胡麻的天空》就是一部值得向社会推广且鼓励家庭保存与传播家庭口述史料的优秀案例;再如201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饶和平先生为纪念亡妻而撰写的口述史料《平如美棠》,不但掀起社会对家庭重要成员生活历史的关注,还在网络上引发了为家庭成员写口述史的社会风潮。

3.2 以平台建设带动家庭口述史料的社会推广

社会个体示范能够带动一部分群体形成常态性的家庭建档观念,但要使之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群体文化还需要借助社会平台建设。以家庭口述史料为例,由西安水晶岛影视“口述历史”团队开办的口述天下网站(http://koushutianxia.com/)是目前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口述史料共享平台,网站主要以采集个人、家庭及社会组织的口述史料为主,其中“口述家史”采用现代新媒体的拍摄技术,以个人及家庭为服务对象,以家庭中60岁以上长辈作为主口述人讲述家庭历史传承、发展和变迁的经过,形成“口述家史·传世宝箱”。该平台通过整合收集与制作家庭口述史料的各种资源,辅助家庭制作口述家史的视频资料,并授权该团队在口述天下门户网站进行共享与推广。目前该网站共制作了12段完整的个人口述家史,每段时长约2小时,点播次数超过5万次。笔者认为像口述天下网站这类家庭口述史料采集与展示平台可以作为向社会推广家庭口述史料的窗口,通过制作精良的“口述家史”让更多社会公众感受到家庭生活历史的真实与伟大,进而使其产生用记录方式传承家史的观念。除了依托网络新媒体资源推广家庭口述史料之外,基层管理组织也可以通过流动性的平台开展家庭档案的展示与推广,如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自2004年以来持续性开展家庭档案建档宣传与家庭档案展示活动,2013年特别开展了“家融合·暖心在康健暨口述家史”活动,由志愿者对20位“有故事的老人”及其家庭开展了家史、家规、家训的口述记录、资料整理,并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等多媒体记录手段形成图文并茂的口述家史纪念册,赠送给社区所有家庭[3]。平台的建设为家庭口述史料走入社会群体认知提供了条件,使越来越多社会公众了解家庭口述史料、家庭建档对家庭生活质量提升与家庭关系维系的重要作用,构建了对家庭档案的认知图式,引导其主动开展家庭建档行为。

3.3 以史料采集的规范性引导和规范家庭口述史料的形成与使用

家庭口述史料并不像其他类型家庭档案那样是在家庭成员以往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直接产生,它产生于家庭成员后期的回忆与陈述,形成时间较晚,且不确定。如个人日记、家庭日志或回忆录等在家庭不同阶段形成的一般家庭口述史料可以随时采集与使用,其采集与整理并不能完全沿承一般家庭档案的管理方式,而需要由口述者亲自叙述并加以记录,需要从口述内容、记录形式与标准、后期利用等方面予以规范与指导。目前家庭口述史料的采集与制作主要依据口述者需要以及口述史料采集机构的规范与标准为主,如口述天下网站主要以采集口述家史视频为主,该网站为采集视频,专门配备了访问者、摄像师、摄影师、灯光师、场记、后期编导、剪辑师、音译文校、图书编辑、画册编辑、美术编辑、排版印刷制作等专业人士,协助口述者完成口述家史的采集和制作。同时考虑到珍贵资料的不可复制性、客户保存的不安全性以及视频技术发展、升级等因素,视频除交付客户保存外,平台还为客户实行AB异地双备份容灾技术存储,提供视频发展、升级批处理等服务。笔者认为档案机构可以根据公众采集与制作家庭口述史料的需要,出台建议性的家庭口述史料采集规范与技术标准,并适时为公众提供一对一的家庭口述史料采集指导,以此规范家庭口述史料的采集渠道、方法与形式,为其社会利用、推广与长久保存提供保障。

家庭口述史料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档案,它不仅凝聚了家庭成员对家庭生活的热爱与尊重,更以其流畅的叙事风格与浓厚的历史情怀促生了社会群体对家庭文化的关注。秦秀英老人的《胡麻的天空》为更多的老年人回首过往历史,感慨人生阅历,评价社会生活树立了榜样,也为更多的家庭口述史料能够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历史与文化提供了契机。文化源于生活,家庭口述史料作为社会主体生活的真实写照不仅传承着家庭文化,更通过延续家庭文化而创造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哲学视阈下当代中国档案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6CTQ035)、黑龙江省档案局科技项目“社会文化视阈下家庭档案建设研究”(项目编号:HDK2016-25)阶段性研究成果。

[1]任越,杨桂明.档案双元价值视阈下家庭档案的价值及其文化功能探析[J].档案学通讯,2014(6):87-91.

[2]覃兆刿.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266.

[3]上海文明网.上海:“口述家史”记录家庭历史传承家风家训弘扬家庭美德[EB/ OL].[2014-08-21].http://www.wenming.cn/syjj/dfcz/sh/201408/t20140821_2132439.shtml.

任 越,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档案价值论与档案文化。

Research on Archival Nature of Family Oral Archives and Its Cultural Values

Ren Yue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150080)

Starting from the famous book"Flax Sky"created by Mrs.Qin Xiuying,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mature of family oral archives from three aspects that is the formation of the body,content,role,and proposes cultural values of family archives in the family culture and social culture construction.Lastly,this paper not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using archives oral archives to buil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enhance quality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rchives construction.

Oral History;Family Archives;Culture of Society;Archival Attribute;Archival Value

G270

猜你喜欢

史料家庭生活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家庭“煮”夫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恋练有词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