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价值取向的理论框架及其测量工具研究综述

2016-11-04高美

科技与创新 2016年18期
关键词:理论框架

高美

摘 要:在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对于社会偏好的概念已有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社会偏好的测量,不同的文献中使用了不同的方法,这为后继研究者获取一致的研究方法带来极大的不便。首先回顾了社会价值取向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发展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的理论框架,然后系统回顾了测量社会价值取向的相关量表及其适用条件和各自的优缺点。

关键词:社会价值取向;理论框架;测量工具;社会偏好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8.005

当决策者在两种决策方案中选择一种时,例如决策者可以得到85元,另外一个人也可以得到85元,或者决策者可以得到100元,另一个人可以得到50元。在决策者与另一个人互不认识而且互不影响的情况下,选择并不是博弈,而是在确定的情境中作出个体决策,并且不论作出什么样的决策,都不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但是在这种决策中,存在一个社交维度,即决策者的决策会对另一个人产生影响,并且决策者能够意识到存在的影响。这种社交情境中决策者的决策偏好即决策者的社会偏好。当个体处于自我利益与他人的利益相关的复杂情境中时(Kelley&Thibaut,1978),个体的社会偏好就会影响个人通过决策选择所得到的个体利益。

在这种决策情境中,“理性人”的假设是不适用的——当决策者选择自我利益最大化的选项时,决策者只是考虑了自己的利益而并未考虑对方的利益。但是有研究已经表明,在社会偏好的决策中,决策者的行为并不遵从“理性人”假设,有65%的决策者选择了亲社会性的选项,实现了自我和他人利益的最大化。这一研究结果在多个研究中得到了证实(Balliet&Joireman,2009)。

对社会偏好的研究与狭义自我利益假设并不一致,甚至更加复杂。本文首先回顾了社会偏好理论框架的发展。然后总结了已有社会偏好的测量方法及其优缺点,并对其进行了评价。

1 社会价值取向的框架

社会价值取向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社会价值取向提供了一种探究决策者在博弈中的不同行为表现的框架(Liebrand,1984)。如果在一个坐标系中,横坐标代表决策者的收益,纵坐标代表另一个人的收益。尽管会有无限种不同组合的结果,但是当以(50,50)为圆心,50为半径划圆,圆与横纵坐标的交点及交点与交点的中间点此8个坐标更能清晰地说明决策者与他人关联利益的组合结果。例如,在x=100,y=50的点表示决策者的利益最大化,即表示他的社会价值取向是自我中心主义;而在x=85,y=85的点表示联合收益最大化,就表示决策者的社会价值取向是亲社会性的(Liebrand,1984)。

确定个体在关联收益分配中的社会价值取向最好的方法就是观察决策者在分配博弈中的行为表现。分配博弈通常用来区分社会偏好和策略倾向。在分配博弈中,决策者不仅仅要求决策者按自己的偏好进行决策,而且要考虑自我和他人利益的分配。分配博弈在研究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中被大量使用(Van Lange,1997)。独裁者博弈就是一种分配博弈。目前有多种方法用来测量社会价值取向,包括9点三优势量表(Van Lange,1997)、利他量表和效用测验等。

2 测量社会价值取向的方法

本部分主要概述测量个体对资源分配偏好的社会价值取向的方法。主要有5个标准,前2个是心理测验问卷最常用的标准,即信度和效度。每种方法只报告相关的预测效度、一致性效度和再测效度。第3个标准即能否区分社会价值取向和策略倾向。第4个标准是在使用过程中能否有效地进行大规模测量。最后一个是此量表相对于其他量表的优势。

2.1 利他量表

利他量表最初由Sawyer设计用于测量决策者对自我和他人的利益的关注程度(Sawyer,1966)。在Sawyer的量表中,使用联合收益测量的方法估计决策者对他人利益关注的权重(w)。计算决策者利他程度的一个标准就是自我和他人共同利益结果的组合的偏好排列等级。实验中,要求被试想象与另一个学生一起参加研讨会,并且在研讨会结束后获得教授的等级评分(A,B,C)。然后要求被试对自己和另一个学生的表现分别进行九点评分。利他的指标a可以表示为:

. (1)

当决策者更关注他人的利益时,就会分配给他人得到A等级选项较高的分数,而分配给他人得到C等级的结果较低的分数。在这个例子中,当a为正数时,表明亲社会取向;当a为负数时,就表明竞争取向;当a等于零时,就表明个体主义取向。Sawyer认为,w的取值范围从-1~1连续变化,表示完全竞争取向(w=-1)到个体主义取向(w=0)再到完全亲社会取向(w=1)。

利他量表是早期测量社会价值取向的积极的探索,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①分配矩阵的计算比较复杂,经不起比较研究的检验;②被试者可能并不能准确地估计分配给另一个人的等级,从而可能出现有偏差的数据;③量表不能区别联合收益最大化的亲社会动机和不公平厌恶。

Sawyer报告的利他量表的信效度都比较低(Sawyer,1966)。直接量表测验和用等级排列法之间的相关仅仅是0.32.Sawyer推测,这可能是因为任务复杂程度的差异和在等级排列量表中等级维度比较多。

2.2 九点三优势测验

三优势量表由Kuhlman和Marshello首次用来测量分配博弈中的社会偏好(Messick&McClintock,1968)。在九点三优势测验中,每道题都会出现亲社会价值取向、个体主义价值取向和竞争取向。九点三优势量表的最后得分就是数量最多的取向的数量。如果某个决策者选择了6个或更多亲社会价值取向的选项,表明此决策者的社会价值取向就属于亲社会价值取向;当选择的数量少于6个时,此决策者的社会价值取向的类型就不能确定。

尽管九点三优势测量是使用最普遍的测量社会价值取向的方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有:①九点三优势量表只能把被试者分为三种社会价值取向中的一种,除此之外并不能提供别的信息;②三优势量表并不能区分联合收益最大化和不公平厌恶;③九点三优势量表测量的是被试的首要偏好,被试的次要偏好无法测量。鉴于以上的优势,九点三优势量表被认为是测量社会价值取向最高效、简单的方法。

九点三优势量表的再测效度较高,在两次重复测验中,大约70%~75%被试者的社会价值趋向相同(Murphy,2011)。

2.3 效应测验

效应是对某个决策者对于在决策中的收益回报的主观估计(Thurstone,1931)。收益回报不仅仅指具体的金钱或者其他有形资源,也指一些抽象的资源的收益的衡量。决策者对于收益的主观估计取决于不同回报所涉及到的其他因素。在Thurstone的研究中,被试者需要比较两组不同的物品,例如2顶帽子、4双鞋或3顶帽子、X双鞋,X根据实验中的情况发生变化(Thurstone,1931)。

社会偏好中的联合结果被看作是捆绑的结果,即决策者的决策要考虑自我和他人的共同受益。而在具体决策的过程中会出现个体差异是因为每个个体赋予效用的主观值不同,并且对关联结果作出不同的主观判断。

当PS>0时,I=1;当PS≤1时,I=0.在实验中,Wyer使用21点量表测量被试者对自我和他人收益的权衡。实验中,研究者问被试者他们给自己2分给另一个人-3分的意愿程度。量表的变化范围为-10~10.得到的结果根据上面的公式计算被试者对自我的收益和他人的收益权衡的程度。对自我和他人的利益的分配表示被试者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差异。亲社会价值取向的被试者的w1和w3的值均为正,并且近似相等;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w1是正的,并且很大,而w3的值为0;竞争价值取向的w1是正的,而w3的值则是负的。

使用效用函数来估计社会偏好的方法主要是建立简单的模型来估计决策者对自我和他人收益的权衡(Loewenstein,1989)。因此,此模型并不能预先知道某个人的社会价值取向,而是通过建模推测出最佳的自我/他人收益权衡的参数。

效应测验同样存在缺陷。首先,在不同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使用不同的函数计算决策者的价值取向,因此,不同研究得到的结果无法同时进行比较。第二,在效应测量中,决策者并不进行选择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权衡不同自我/他人收益的组合。

因为效应测验并不局限于测量社会偏好,而是只是一种测量方法,因此它的信效度的检验比较复杂。

3 讨论

社会价值取向是社会和行为学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本文详细地论述了相关研究中所用到的测量社会价值取向的方法,包括社会价值取向概念的结构及其发展以及各种测量社会价值取向的方法。社会价值取向对于更好地研究在资源分配过程中决策者的行为有重要的意义。在真实的决策过程中,决策者最终的决策更具有亲社会性。尽管假设越简单对于模型的发展越有利,但是对于人们真实社会偏好和动机的描述能够更好地促进理论模型的发展。理论模型越注重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细节,就越能提供丰富的数据,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动机的发展规律。

社会偏好是一个具有丰富理论结构的概念,并且能够用多种方法进行测量。在社会学、认知、行为学领域,研究者们都对社会偏好有着极大的兴趣。目前来看,九点三优势测验是使用最广泛的测量社会偏好的方法,但是测量表只是提供了亲社会价值取向、自我主义价值取向两种分类的相关信息。九点三优势量表阻碍了相关理论的发展,并且使用此量表时,我们对决策者在某个情境中的收益权衡的大小不得而知。

决策者的效用不仅仅受自我收益的影响,而且受他人收益的影响的观点由来已久。Edgeworth在1881年提出此观点,并且大量地研究验证了社会偏好的重要性以及狭义自我收益论的局限性(Kanagaretnam,2009)。现在的挑战就是如何使用有效的方法测量决策者的效用,用扩展社会决策的理论确定真实情景中人们的社会偏好的能动性。

参考文献

[1]Griesinger D.W.,Livingston J.W..Toward a model of interpersonal motivation in experimental games.Behavioral Science,1973(18).

[2]Homans,G..Social behavior:Its elementary forms.New York,NY:Harcourt,Brace&World,1961.

[3]Lewin K..Principles of topological psychology.New York,NY:McGraw-Hill,1936.

[4]Loewenstein G.,Bazerman M.,Thompson L..Social utility and decision-making in interpersonal context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57).

[5]Luce R.D.,Raiffa H..Games and decisions:Introduction and critical survey.New York,NY:Wiley,1957.

[6]McClintock C.G..Social motivation:A set of propositions.Behavioral Science,1972(17).

[7]Messick,D.,Sentis K..Estimating social and nonsocial utility functions from ordinal data.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5(15).

[8]Murphy R.O.,Ackermann K.A.,Handgraaf M.J.J..Measuring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2011(6).

[9]Roch S.,Samuelson C..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in resource dilemma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7(70).

[10]Thibaut J.,Kelley H..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New York,NY:Wiley,1959.

[11]Thurstone L.L..The indifference function.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31(2).

〔编辑:王霞〕

猜你喜欢

理论框架
二语词汇知识理论框架下的词汇理解与教学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理论框架
慢性肾衰中医PRO量表理论框架模型的构建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与审计机制:国际视野与一般框架
财务会计的理论框架和研究逻辑
从系统功能框架下的语篇分析到其经济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