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2016-11-02孟夏

当代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语文味词句语文课

孟夏

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彰显浓浓的语文味,以让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更扎实有效?经过学习和反思,我认为:要真正实现“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就必须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位,让语文课彰显本来的味道,那就是读有“味”、品有“味”和写有“味”。

一、阅读指导——读有“味”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表述实实在在地强调了读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想让语文课彰显语文味,最重要得手段是读。只有读,才能让文本中优美的语言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只有读,才能让学生从作品中体验真实的感受,获得享受和熏陶;只有读,才能真正品出语文之味。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上通过读的方式来彰显语文味呢?

(1)要保障读书的时间,防止以讲代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的课堂必须回归到以读去理解、感悟文意的传统教学方法上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腾出时间让学生从容不迫地去主动读书,或无声默读,或跳读浏览,或低语吟读,或大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直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沟通。例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德国花之多、花之美,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读后谈感受,然后聆听老师范读再次想象画面;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后,又随着悠扬的音乐,利用课件播放画面,师生多种形式的美读,一直读到朗朗上口时,背诵便水到渠成了。

(2)要注意读法的正确指导,防止出现无效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在这方面也做了明晰的指引:“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基于此,我认为无论采取什么形式的读,老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阅读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这样阅读才有效果。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可以从“外部技巧”和“内部技巧”两方面指导学生。所谓外部技巧,指的是重音、停顿、节奏等;而外部技巧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对生活的感受,还有读者的想象力等。比如,在教学《数星星的孩子》一文时,出示句子:“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先根据二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外部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正确朗读全句,处理好停顿、节奏等,初步从朗读中感受文意。然后再这样指导朗读的:

同学们,让我们放下书,都仰起头,仰起来。还有一位学生没扬起来,天上的星星可不好数了,让我们一起数,看清楚。一颗,哎,别着急,第二颗没看见呢。一颗、两颗、三颗,第四颗在哪呢?想象一下,四颗、五颗、第六颗,就这样,小张衡,一直数到了几百颗呢。谁读这句话。

学生练读后,老师点评道:“哎呀,我发现这两个小逗号你停顿得很好。让人感觉小张衡数了很长时间呢。你再读读,我们都体会体会。”学生读罢,老师又说:“读得多好啊,同学们,我们也一起来数一数,好吗?”

就是这样,老师从外部技巧逐步过渡到内部技巧的指导,让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有滋有味地读着。课堂上,同学们不仅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朗读能力还在有效的训练中逐步提升。

二、品词赏句——品有“味”

如果说“读味”是语文课的主要“味道”,那这种味道一般也是针对整体阅读而言的。语文课单单有整体性的“读味”?显然是不够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段表述指出了语文课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即品味词句。而人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理解一篇文章,就要先理解段落,要理解段落就要从句子入手,要理解句子的内涵就要落实到具体的字词上。更何况,汉语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一词一句之间,只有通过对文本进行斟词酌句、咬文嚼字以后,才能真正领悟到文字背后深藏着的大智慧,去感受字里行间蕴藏着的人物情感,使文本、形象、情感和价值和谐共振。这样,“品味”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语文课亦可缺少的滋味了。

那么,语文教师该同什么途径来品出语文课堂之味呢?

在这个环节上,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解决两个大问题,即“品什么”和“怎么品”。“有些语言现象,特别是名家名篇,作者的炼字造句,可谓匠心独运,对这样的语言想象,应引导孩子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嚼出语文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了言外之音,引领孩子走进文本的内核,享受深层的人文陶冶和情感震撼。”特级教师盛新凤这一番话可谓恰如其分地回答了“品什么”这个问题。

至于“怎么品”这么问题,可以通过比较法、联系法、想象法、拓展法等方法去实现。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后会知道:课文表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但是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个中心的呢?那就要通过品味词句去了解了。如在品读这些句子“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时,让学生把带点的词删去,让学生比较;句子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比较,能够体会到:“一尺来高”用得好,它写出总理要审阅的文件很多:“一句一句”用得好,说明总理对每一句话都看得仔细。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更深一层。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词句教学的目标。长期坚持训练,还能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

三、课堂练笔——写有“味”

写是语文的灵魂,是语文价值的体现,是最能体现语文特色的一个方面。语文课的“写味”,应该体现三个方面,即摘抄积累、模仿练笔、人文创作。

(1)引导学生摘抄积累。让学生积累词句,是为了以后写作时能得心应手,语言能够更加丰富多彩。“厚积薄发”正是这个道理。课文中用得精彩的词语、成语、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点圈或摘抄起来,并弄清词义句意,必要时做一定的批注。例如在《特殊的葬礼》一文中,书中原来对瀑布的描写连用了六个成语:“……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尤其是每年汛期,塞特凯达斯瀑布气势更是雄伟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游客,人们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流连忘返。”教学中,发现学生赞美瀑布的语言比较单调时,老师没有急于让他们一味地说下去,而是立即话锋一转:“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用哪些词句来赞美的?”让学生回顾文中积累的精彩语言,然后,再让学生起来赞美,结果他们的发言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有的说:“塞特凯达斯瀑布,我爱你!你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雄姿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有的说:“我在你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惊叹,我在你咆哮如雷的巨大声响面前陶醉。是你,让我感到大自然的神奇;是你,让我感到大自然的伟大。”……这样积极地积累、内化并及时地运用文本中的精彩语言,大大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2)引导学生入文创作。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有供读者想象的语言空间,如人物语言或心理的“留白”、人物情感给读者留下了揣摩想象的空间、故事情节的悬念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等。老师们要深刻理解文本,捕捉这些语言空间中的有效练笔而让学生进行课堂练笔,学生在练笔时才能有感而发、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例如山西省代表韩芳老师在执教《老人与海鸥》时,动情地渲染老人去世的消息,播放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的景象,情深款款地说:“海鸥不能像人一样说话,此时此刻,海鸥相对老人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待会读给老人听听。”在柔和的音乐声中,同学们通过语言表达海鸥悲痛和不舍的心情。这样,既丰富了文本内容,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又如,当学完《狐狸和乌鸦》一文后,学生们仍然沉浸在故事之中,或惋惜,或埋怨,或气愤,老师随机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乌鸦自从上次上当受骗以后,一直很后悔。这一天,它又叼到了一块肉……请你接着往下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思维的闸门全部打开,他们大胆地想象、创意地表达,有的想象“狐狸被乌鸦用计惩罚”,有的设计“狐狸改变方法,乌鸦再次上当”,还有的创造出“小乌鸦出现了,并用计战胜了老狐狸”……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同学们既超越了文本、提升了认识,又体会到了写作的成功与喜悦。

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绚丽的课件,没有目不暇接的活动,只有书声朗朗的课堂,只有静静思考的课堂,只有笔声刷刷的课堂。这就是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留给我的整体印象;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这就是我最大的体会。

最后,请大家记住:一节课因用心研磨而散发出无限的魅力,一位教师因丰富的磨砺而让生命绽放绚丽的光彩。今天,我们把活动的精神带回,希望大家结合实际,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创新和实践中不断优化我们的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语文味词句语文课
语文课文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