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和课程标准研制的探索与实践

2016-10-31李海东杜怡萍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

李海东 杜怡萍

【摘要】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适应经济社会和产业升级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中高职衔接必须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体现教育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因而研制专业教学标准就显得非常重要。广东将科学建立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28-03

【作者简介】1.李海东,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室(广州,510035)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2.杜怡萍,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室(广州,510035)副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建立健全科学而完善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课程标准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为规范职业院校课程教学实施而颁发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同时也是人才培养和教学组织实施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内容及教材开发的依据,以及教学实施及课程评价的依据。科学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是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准确定位、有机衔接的重要保证,也是有效提升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一、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

广东是职业教育大省,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职业院校725所,其中高职院校81所,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下同)644所,在校生257.63万人(高职院校81.56万人、中职学校176.07万人)。2008年,广东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对口自主招生”试点工作。在实践中发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教学与评价等方面难以很好地实现衔接,根本原因在于中、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上缺乏衔接。为了解决这个突出的问题,2012年我省开展了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工作。

广东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是在学习借鉴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职业教育阶段性特征,秉承“能力核心、系统培养”的理念,按照设计框架、构建标准、分级培养、衔接贯通的思路,将项目研制分解为供需调研、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构建、标准编制四个阶段,采取竞标方式,由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联合行业企业组成项目组,共同承担研制工作。自2013年启动标准研制项目以来,先后在74个专业领域开展现代职业教育标准研制工作,包括中高职衔接项目、高职本科衔接项目、中职—高职—本科衔接项目、现代学徒制标准研制项目、国际化标准研制项目、IHK证书本土化项目等。参与项目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本科学校共77所,企业80家,行业协会20家,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超过1000人,项目投入研制经费近2000万元。围绕项目研制工作,组织各类交流研讨会超过300场。共调研行业协会185家,调研企业4699家,调研企业岗位1890个,调研企业工作人员28757人;形成调研成果342篇,已出版相关理论研究专著3本,研究过程性编著4本,实践过程成果1本;已完成的9个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将在252所职业院校实施,让近35万学生受益。

二、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思路

标准研制必须高度重视顶层设计,不仅要有科学的研究工具,还要根据实践检验提供研究范式,广东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从五个方面进行:

(一)供需调研。供需调研是一种通过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受教育者需求)的对比分析,明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找出对策的一种实证调研方法。通过调查,可以明确相关行业人才需求、能力要求、资格证书要求、岗位变化以及学生需求,以及现有职业教育规模、教师、课程、教学、评价等供给情况,从而厘清教学存在的问题、面临的调整,为后续专业建设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职业能力分析。在供需调研的基础上,将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以职业能力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将其作为区分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工具。广东标准研制团队首创“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从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维度,通过专业对接职业岗位、职业岗位细分为工作项目、工作项目细分为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细分为职业能力四个步骤,从完成工作任务应具备的技能、工具、方法、要求、知识五个方面解析职业能力。通过能力分解,有效地将行业企业对人才能力(特别是岗位核心能力)的需求显性化,为后续的课程体系建构、课程标准编制及课程内容开发奠定基础。

(三)建构课程。以前期的供需调研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分析为重要依据,在关注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通过能力到课程的转换,实现工作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对接。课程转换的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及卡片张贴法。前者是集中有关专业的教育专家召开专题会议,由专家们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课程体系建构方案。后者是将工作项目或工作任务做成一张张卡片,张贴在每门课程中,以将能力转换到课程中。课程转换的方式包括:直接转换,即一个工作项目就是一门课程;组合转换,即多个工作项目组合成一门课程;提炼转换,即课程与某些工作项目、某个工作任务或某些职业能力点对应,但这些项目、任务和能力点并不是课程的全部。

(四)编制标准。将能力转换为课程之后,开展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制便水到渠成。首先是编制专业教学标准,广东特色、国际水准现代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包括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人才规格、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要求、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基本条件、教学实施建议等内容,是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标准、资源配置及实施建议四个层面,以规范性文件的方式指导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其次是编制核心课程标准,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结构、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内容。一方面通过设立中高职衔接课程,围绕能力进阶一体化设计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明确专业核心课、方向课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而起到固化前期供需调研、能力分解、课程转换成果的作用。

(五)开发教材。课程标准是教材开发的重要依据,教材则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广东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特别明确了相关课程的学习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及知识、技能、态度要求,依据该标准并结合中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组织编写相应的课程教材和数字化课程资源。教材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以相关工作项目为主线、工作任务为引导、相关活动为基础,重新构建课程体系,真正将标准中的知识、技能、态度要求反映在课程上。

三、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研制的注意事项

课程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标准编制工作是专业教学标准的重要延续。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研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科学构建课程标准基本框架。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课程名称、适用专业、课程性质、课程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参考学时与学分、课程结构、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教学评价10项。对于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教学标准,一般侧重于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编制,包括中职学段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和高职学段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二)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期望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后所能达到的职业能力水平。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职业能力,因而必须突出对工作知识、技能、态度的学习。制定目标应注意四点,一是课程目标是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学活动;二是课程目标的达成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三是课程目标既要依据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认知规律;四是课程目标的制定需要对职业能力进行分类描述,而不是把职业能力分析中的职业能力简单相加;五是教学目标采用动宾结构,可以在动词前加上“能(会)”,如:能绘制综合布线工程图。

(三)认真进行课程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可依据工作过程即工作任务的活动水平或重要程度进行设置,也可依据专业知识体系即基本理论与技能进行设置。如果按工作过程来设计课程结构,应列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思路;如果按知识体系来设计课程结构,应列出基于知识学习过程的设计思路。核心课程设计要注意其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尽力改变以知识为依据设置课程的传统方法,根据工作过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置,在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之间建立清晰的联系。

(四)合理构建课程结构。首先是要分析课程结构,具体分析该课程所对应的每个工作项目、工作任务或职业能力所形成的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先确定要求学生会做什么,然后根据会做什么确定要求学生知道什么。其次是确定学习任务,这些学习任务必然与职业能力分析所得到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点对应。第三是要设计教学活动,围绕每个“学习任务(单元、模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从教学角度出发,设计若干个教学活动,并确定相应学时。可按照任务完成的过程步骤(环节)将学习任务分解成若干个教学活动,也可设计为一组递进式的学习活动,还可按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关系分解成若干个教学活动。最后是分配学时。

(五)科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吸收家长、行业企业参与,校内校外评价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与学业考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突出技能竞赛、产品制造、以证代考等评价环节。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重视规范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等职业素质的养成,以及节约能源、节省原材料、爱护生产设备、保护环境、创新创业等意识与观念的树立。

此外,还应注意资源开发与利用,即教材编写使用及数字化资源开发利用,应围绕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提出教学建议,强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提倡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方法教学。

广东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从问题入手,着眼于解决当前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存在的培养定位不清晰、课程衔接不通畅等问题,以及同一专业不同学校之间人才培养差异性大等问题,在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标准建设理念的基础上,强调自主研发,吸收包括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在内的多方力量参与,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进一步规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建立职业教育内部衔接、外部对接的体制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五年制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改革探究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部出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
关注课堂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