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2016-10-31方道生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检修课程标准

【摘要】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从2013年9月开始由原先的“2+1”模式转变为“2.5+0.5”的模式,新模式下新的课程标准在遵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从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和实施建议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对专业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解读。

【关键词】中职“2.5+0.5”人才培养模式;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84-04

【作者简介】方道生,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南京,210014)教学管理处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常规管理。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这充分体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反映教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而经营“主阵地”的基本依据就是课程标准。根据江苏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从2013年9月开始由原先的“2+1”模式转变为“2.5+0.5”模式,与之相对应,新的课程标准在遵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从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和实施建议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要求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标准进行认真研读,以更好地坚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笔者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标准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课程性质分析

课程是承载教育教学思想的主要载体,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1]当教师接触课程时,要知道这是什么样的课程,课程的作用是什么,本门课程特点是什么。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标准从课程的定义、课程的定位、课程的功能三个方面来阐明课程的性质。

(一)课程的分类

根据江苏省“2.5+0.5”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结构图[2](如下页图1所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大类,专业技能课程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其中专业平台课程和方向课程都属于必修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是本专业必须开设的专业课程,方向课程是各校结合当地职业需求现状进行选择(三选一:汽车机修方向、汽车维修业务接待方向、汽车电器维修方向)。“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3门课程属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必修的专业平台课程。

(二)课程的定位

课程定位主要在于明确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厘清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阐明本课程的学习特点。比如:“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前导课程是“汽车机械基础”和“汽车电工电子”,后续课程是“汽车故障检测与排除”,课程特点是实践性较强。而“汽车机械基础”是本专业学生接触的与汽车相关的第一门专业平台课程,没有与之相关联的前导课程,课程特点是知识体系、理论性较强。

(三)课程的功能

课程的功能是培养人,是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比如:“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的基础知识与技能,阐述课程对汽车电器维修职业自身发展的功能,强调中职学生对于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并重的学习要求。

二、课程设计思路分析

本专业的3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思路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明确提出将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高度融入专业课程中。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掌握必备的汽车维修岗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求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养成,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职业体验有机融合,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从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组织三个层面来说明本专业课程设计的思路。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既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又是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实施与评价的直接依据。比如:“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设计要依据江苏省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其次,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呈现,构建完整的目标体系。最后,围绕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维修业务接待及管理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制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就业、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能力培养层面。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受课程目标的直接影响和制约。本专业3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体现汽车服务行业发展速度快和技术更新快两大特点,进一步阐明教学内容要结合实际的工作生产,突出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强调了教学内容应与汽车技术发展特点相适应。

(三)教学活动的组织

教学活动的组织实际上是指导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的过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和“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两门课程的课程特点是实践性强,对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要求较高,适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以知识体系为教学模块,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职业能力形成的心理特点设计教学单元,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有机融入各教学单元,注重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分析

课程内容与要求实际上帮助教师解决3个方面的问题:学什么?怎么学?学习要求是什么?下面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内容与要求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个问题“学什么”是“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主体部分。本课程在电控发动机普及之后,出现了发动机机械和电控两部分内容,在“2.5+0.5”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之前一直没有统一标准,现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主体包含发动机机械部分和电控发动机部分。课程内容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课程目标和职业标准,结合江苏省各地区的差异、学生特点共分为10个项目:项目1认识发动机、项目2配气机构的拆装与检修、项目3曲柄连杆机构的拆装与检修、项目4润滑系统的拆装与检修、项目5冷却系统的拆装与检修、项目6汽车发动机总成的拆装与检修、项目7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拆装与检修、项目8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拆装与检修、项目9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认知与拆装、项目10点火系统的拆装与检修。其中项目1是对汽车发动机整体的概述,使学生能够初步构建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形状图;项目2、3、4、5主要是对发动机机械部分进行拆装与检修,这是基础部分,让学生获得汽车发动机维修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项目7、8、9、10结合机械部分对汽车电控部分进行拆装与检修,这属于提升部分,让学生能充分地将发动机机械和电控部分融合在一起。其中项目6的制定是根据中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特点,强化职业技能的项目,在执行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单独成项目,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将项目6融入其他项目中。

第二个问题“怎么学”。本课程以项目为引领、以实际的生产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小组竞争的方式完成一系列的活动,学习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如“配气机构的拆装与检修”项目分解为机体组的拆装与检修、曲柄连杆机构的认知、活塞连杆组的结构与检修、曲轴飞轮组的结构与检修共4个任务,每个任务都是真实存在的问题,学生在与现实情况相似的情景中分析问题,使学习更加直观、更加主动,使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学习状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想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模式,建议实行小班化教学,使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室,模拟真实场景的设备与工具,完善师资配比的数量,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学校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软件、硬件等设施的建设。

第三个问题是“学习要求”。课程标准的核心就是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呈现。课程内容与要求是以学生为出发点,行为的主体是学生,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以本课程项目2配气机构的拆装与检修中的任务3气门传动组拆装与检修为例,把内容及要求定为:1.了解气门传动组的各部件组成;2.掌握气门传动组的作用与类型;3.能运用工量具进行正时皮带、正时链条拆装与检修;4.能运用工量具对凸轮轴进行拆装与检修。内容及要求比较具体,具有可测性。学习要求关键词分别为:“了解”“掌握”“能”,从陈述方式来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层次来看,要求从低到高,采用从知识到技能的结构分布。

四、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分析

(一)教学建议

本专业3门课程标准对教学的理念、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思路做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明确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建议结合实际汽车维修工作岗位来组织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组织形式;建议将操作规范、安全生产、环保意识、团队合作等职业特点融入整个教学过程。

(二)评价建议

评价是促进教师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激励措施。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质量及效果进行评价?结合本专业的课程特点以及评价及体系构建的元素,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1.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思考。对学生而言,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色,评价方式多元化有利于做出客观评价。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思考。采用评价主体多元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避免教师单一的评价模式,有利于形成积极、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3.评价反馈的建议。评价反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教师即时调整方向的依据,从而帮助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善、不断地进步。4.评价成绩的评定汇总建议。没有考核就没有管理,建议将评价的成绩纳入成绩评定中,这样的评价有过程、有结果、有反馈,构成了有机的循环促进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制定量化标准的课程评价方法。

(三)教材选用与开发建议

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是对课程标准重新创造、组织的成果。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内容要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度提高难度,教材内容设计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比如:“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需体现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教材内容应注重吸收汽车售后服务行业发展的新技术,对接汽车维修岗位要求、汽车维修工考证的职业标准,将有关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发动机的维护、发动机诊断等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入各教学任务中,并渗透汽车行业的优秀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但不管什么样的教材,教材的结构都是根据编写者的思路进行设计的,不可能适合所有教师的教学思路。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对于课程结构的理解设计教学结构,这样既能适应自己的课堂教学,也能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五、课程标准实施的注意事项

一方面,要明确江苏省“2.5+0.5”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标准不是最高标准,而是结合苏南、苏中、苏北各地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现状制定出的课程标准;另一方面,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和企业结合紧密,技术更新快,课程标准的制定应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软件、硬件注意事项

课程标准对于双师型提出更高的要求,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师范类院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的,缺少实际生产过程的经验,理实一体化教学师资缺乏。教师和学校要提前做好规划,建立完善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让专业教师定期进行企业定岗实习。地区经济的差异,造成我省职业学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场地设施、工具设备建设参差不齐,落后地区要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要加快进行硬件建设。

(二)课程标准衔接问题

课程标准衔接问题主要是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的衔接。当前的职业资格考证标准相对行业技术发展而言,是比较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要满足各种车型的通用标准。因此,如何兼顾职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也是本专业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化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检修课程标准
走向学科育人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地铁车辆检修模式及检修技术相关思考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地铁车辆检修模式的思考与解析
雨中检修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检修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