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方言和官话:朝堂之上,鸡同鸭讲

2016-10-31佚名

公务员文萃 2016年10期
关键词:官话国语上司

佚名

四川的苏东坡、杭州的王安石、山西人司马光在朝堂之上如何交流?元朝、清朝的外族皇帝如何听取汉人大臣的奏对?古代朝廷解决这些语言交流问题时,采取的是什么办法?

每个朝代都有普通话

现代中国因为推行了普通话(台湾地区称为“国语”),人们可以在同一个语言平台上进行交流,方言对大众交流的影响正在弱化。

但在古代,我国的疆域之内有着多种民族语言,而汉语更是一种多方言的语言,用“南腔北调”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那么,在古代,当来自四川的苏东坡、来自杭州的王安石、来自山西的司马光这些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人聚集在“宋朝政治局”时,他们用何种语言交流?当满洲人的皇帝坐在太和殿的宝座时,他们又是怎样听取汉人大臣汇报工作的?

其实,古代也有普通话,古代称之为“雅言”“通语”。“雅”训为“正”,“雅”和“夏”两字古音相通,雅言就是夏言,西周王都一带是夏地,王都之音被认为是正音,所以,夏地的语言就成了当时的通用语。

据史载,鲁国的孔子给门生传授《诗》《书》等儒家经典时,即用“雅言”。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孔子的弟子三千,如果孔夫子操着一口山东话,那估计很多来自各个诸侯国的学生都听不懂他讲课,即使孔圣人的讲义再精辟,对学生来说也如天书一般。

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朝廷内执事官员的地域情况就比秦以前诸侯国时更为复杂,东西南北各地都有,若各地官员都用自己的方言议论朝政大事,那势必无法沟通。

可以推断,每个朝代都有共同语作为“鹊桥”沟通各方言区的人。而共同语的基础语音,一般以王都所在地的语音为准,近水楼台先得月,人情事理使然。

隋朝以金陵雅音和洛阳读书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唐朝以洛阳雅音为标准音,宋代国语仍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

元代法定蒙古语为国语(主要为蒙古族使用),后以元大都(北平)汉语语音——北平音为标准音并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官话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

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取得国语的地位。1909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此即清末的国语。

听不懂官话不许考科举

满清入关后,逐渐汉化。到雍正皇帝时,其汉化水平已很高,但他仍听不懂福建、广东省官员的方言,于是,公元1728年,雍正下了一道旨,设立“正音书馆”,在全国推行北京官话。

他谕令福建、广东两省推行“官话”,并规定“举人生员巩监童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意思是,读书人若听不懂官话,不会说官话,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自此,官话开始有了朝民间普及的趋势。

一个满族皇帝破天荒地下了一道推行汉语普通话的上谕,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上谕颁布后,闽粤二省的各个郡县普遍建立了“正音书院”,教授官话,凡是走读书、考试、当官之路的读书人都要懂得官话。

雍正帝的“推普”上谕不可谓没有远见,“推普”措施似乎不可谓不力,然而收效甚微。据史载,上谕下达后,起初各地方都很认真,但地方官都视此为不急之务,日久就都颓废了,至嘉庆、道光时,福建仅存邵武郡城一所还在施行,而广东则已闻所未闻了。

“推普”上谕尽管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但还是有一些积极作用和影响。作为“推普”的首倡者,雍正帝为后来的张之洞等提出“官音统一天下语言”的思想和举措奠定了基础。

1902年,张之洞、张百熙等为清廷制定《学务纲要》指出:“中国民间各操土音,致一省之人彼此不能通语,办事动多扦格,兹拟官音统一天下语言,故自师范以及高等小学堂,均于中国文一科内附于官话一门。其练习官话,各学堂皆以用《圣谕广训直解》一书为准。”张之洞等人的“推普”思想显然继承和发展了雍正帝“推普”上谕的精髓,并加以发展。1909年,清政府资政院开会,议员江谦正式提出把“官话”正名为“国语”。

清末朝廷奏事还是需要翻译官

但是,官话没那么好学,而且,许多官员大多要去地方为官,各地不懂官话的自然占大多数。据说清朝有个捐官(由捐纳资财粮米而换得的官)不懂官话,到任后,拜见上司寒暄数语,便聊了起来。

上司问道:“所治贵地风土(指自然环境和习俗)如何?”

捐官回答:“并无大风,更少尘土。”

问:“春花(指一种鱼苗)何如?”

答:“今春棉花每亩二百八。”

问:“绅粮(指官粮)何如?”

答:“卑职身量,足穿三尺六。”

问:“百姓何如?”

答:“白杏只有两棵,红杏不少。”

上司强调说:“我问的是黎庶(指黎民百姓)。”

捐官仍一本正经地相对:“梨树甚多,所结果子甚少。”

上司再次提醒说:“我不是问什么梨杏,我是问你的小民。”

捐官赶忙站起来道:“卑职小名狗儿。”

上司围绕民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捐官因不懂官话,答非所问,笑话迭出。

到清末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召见地方官员时,为了沟通方便,不得不打破历来关于“室内除了军机大臣以外不得有闲杂人等”的规矩,允许从领侍卫内大臣中挑选一人随同朝见,以充当翻译。

现代意义上的普通话,是清朝末年学者朱文熊提出的。他在1926年写了一本叫《江苏新字母》的书,把汉语分成三类,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并且注明: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话”。后来,会说官话的人越来越多,称为“官话”就不那么合适了,于是,那时候的普通话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国语。不过“国语”这个名称当时争议很大,包括瞿秋白在内的很多人都反对过。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非常关心汉字改革工作,不仅使“普通话”有了严格的内涵与规范,而且把推广普通话作为文字改革的一项任务。

(摘自《山东商报》)

猜你喜欢

官话国语上司
如果上司不如你
巧妙的奉承
怎样提高少数民族初中学生学习国语的积极性
容祖儿《一百个我 国语新曲+精选》
妈,你好
说说我的美国上司
下属和上司的关系
俗话说,官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