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靠什么在里约奥运会赶超中国?

2016-10-27曲蕃夫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32期
关键词:奖牌榜运动员英国

曲蕃夫

英国在本次奥运会上的成功,绝不是一次劣等生的超常发挥,其背后是全民参与体育打下的扎实基础,外加近十年国家层面对高水平职业运动员的高度重视

2016年8月21日,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落下帷幕。16天的比赛中,超过两百个国家和地区一万多名运动员又一次展示出体育竞技的非凡魅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英国代表团在这次奥运会中收获了27金23银17铜,共计67枚奖牌,以一金的微弱优势超越中国代表团,历史性地登上了奖牌榜的第二位。

一个面积尚不及中国一省之地、人口不足中国二十分之一的英国,何以在竞技体育的最高舞台奥运会上突然强势赶超中国?

被忽视的老牌实力派

对于关心体育的中国民众来说,说到体育强国,他们首先想到的最大对手往往是美国和俄罗斯。

二战后直到冷战结束的历届夏季奥运会上,美国和苏联两国轮流坐庄,从未让奖牌榜第一的宝座旁落他人。苏联解体后的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独联体(苏联解体后大多数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进行多边合作的独立国家联合体)再次力压美国登上榜首。这之后,俄罗斯虽难复苏联往日辉煌,但每届奥运会上依旧会在金牌榜上占据二三名的位置。

然而,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在奥运会的舞台上,欧洲的力量从未有所消减。冷战中的东德并非大国,但依靠苏联式举国体制,曾经长期排在美国和苏联之后,处于第二集团的领先位置。此外,东欧各国的重竞技和力量项目,以及前南斯拉夫的各项集体球类运动,都实力超群。而西欧南欧各国,则往往是多点开花,在各个奥运项目上即便不能保证获得奖牌甚至冠军,但是前八名里,通常少不了欧洲运动员的身影。

英国的情况类似。二战后直至上世纪末,英国代表团参加夏季奥运会的运动员人数长期保持了二三百人的规模,奖牌总数则一直在20枚左右。鉴于运动员的奥运参赛资格大都需要靠国际比赛的激烈竞争才能获得,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英国都绝不是一个奥运小国,其传统和底蕴是相当深厚的。

当然,那时的英国并没有和美、苏、东德乃至后来的中国在奖牌榜上一争高下的实力与野心,排名一直在10名左右徘徊。不过,国家有大小,人口有多寡,如果换用一种比较科学的方式,以各国的“人均奖牌数”来衡量,英国的成绩虽不敌奉行不同制度的苏联和东德,但与美国或者西欧各大国并没有太显著的差别。

另一个常常为人忽略的事实是,英国是最早对竞技体育实行职业化和产业化的国家,而国际奥委会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依然强调奥运会的“业余”性质,职业运动员常不被获准参加奥运会。正因此,冠绝篮坛的NBA球星们在1992年才得以组成“梦之队”为国出征,而网球更是被踢出奥运长达半个多世纪,直到1988年才回归奥运家庭。

举例而言,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之前,职业足球运动员无法参加奥运会,而英国的足球职业化进行得最早也最彻底,这就导致英国几十年里都只能派出纯凭兴趣踢球不拿薪水的业余球员、而非顶级职业联赛俱乐部中的球星角逐奥运比赛。其成绩可想而知,往往在欧洲区预选赛就会惨败于苏联或东欧球队,根本无缘奥运门票。

尽管出于种种原因,英国没能在20世纪成为一支奥运劲旅,但可以说,悠久的奥运传统和扎实的体育基础,让英国一直是体坛上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所谓英国人“陡然而富”“异军突起”之说,显然不符合事实。

“奉旨夺金”

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是英国奥运代表团的滑铁卢,他们仅收获1金8银6铜,在“优先比较金牌”的奥运奖牌榜上一下掉到了史上最差的36位。看似满不在乎的英国人,完全无法接受自己国家的名字排在阿尔及利亚、朝鲜之后,更不能接受被“小邻居”爱尔兰超过一头。这次惨败瞬间引爆了媒体和公众的不满,抗议的邮件雪片般飞向政府和英国奥委会。

痛定思痛的英国体育界,于次年就将原来主管体育的“大不列颠体育委员会”(Sports Council of Great Britain)解散,改组成为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机构英国体育局(UK Sport)。此次改组的关键在于,英国体育局将原“大不列颠体育委员会”所负责的大约110个体育项目大幅缩减到了约30项,废除了 “全民体育”(Sport for All)的标语,不再对大众体育负责,将这部分职能下放到各级地方政府。而新部门则明确自己就是“奉旨夺金”,面向的就是竞技体育的“精英运动员”。

马无夜草不肥。也是同一年,英国国家彩票基金决定将每年全部销售净利润的20%定向投入体育事业。根据2014年公布的数据,不到20年里,单单国家彩票基金在体育领域的投入已高达64亿英镑(约合540亿元人民币),有超过1300名英国运动员从这笔巨额基金中获益。其中,从伦敦申奥成功直至伦敦奥运会召开的7年间,国家彩票基金更推出一种即开型的“奥运刮刮乐”, 计划募集约7.5亿英镑,其净利润全部都投向伦敦奥运的专项建设和对英国职业运动员的资助上。

在新的制度保障和巨额资金投入下,英国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一雪前耻,拿到了11金10银7铜的好成绩,时隔80年之后奥运金牌数再次上双。2005年,伦敦申奥成功,英国体育产业迎来了一个井喷发展的时代。政府和企业的资金大量涌入,新建和重修了一座座体育场馆,地方的体育俱乐部也可以申请到资助,更新设备并招募更好的教练员,高水平职业运动员还可以获得众多的跨国训练和国际比赛的机会。

大规模的投入很快见到回报,2008年北京奥运,英国一举拿下19金,紧追俄罗斯排名第四位。到2012年,本土作战的英国运动员再接再厉,摘得29金17银19铜,共65枚奖牌。这次,他们总算挤掉了江河日下的俄罗斯,冲入三甲行列仅排名美国和中国之后。

但伦敦的成绩也算不上出人意料。回看近五届奥运会,东道主的确都会在本土举行的奥运会上成绩大幅冲高,但是在随后的一到两届,奖牌又都会迅速回落。因此本次里约奥运会前,英国媒体对本国健儿最乐观的估计也就是50枚奖牌左右。

谁知英国选手竟在巴西越战越勇,拿下了很多计划外的“冲金点”。跳水男子双人3米板,两个喜欢玩游戏机、音乐的少年劳赫特和米尔斯抓住中国选手的失误,虎口拔牙抢下英国跳水历史首金;名将惠特洛克在男子自由体操上拿下一个多世纪来的英国体操首金,更让人瞠目的是,仅时隔一小时,他再夺鞍马金牌,收获双冠;英国女子曲棍球队更是8战8捷,决赛在最后时刻顽强扳平,再点球绝杀荷兰。对于曲棍球运动非常普及的英国而言,这枚金牌的意义丝毫不亚于中国女排重登奥运之巅。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天男子超重量级拳击收获一枚银牌,英国最终的奖牌数达到67枚,超过伦敦的65枚,荣登奖牌榜次席。

2012伦敦奥运的口号是“激励一代人”,至少从里约的表现来看,英国代表团用奖牌实证了这句诺言。

不一样的“举国体制”

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奥运代表团的开局表现确实难如人意,这其中自然有运气因素,但是运动员在巨大夺金夺牌的压力下发挥失常,让一个老调重弹的话题又浮了上来——是否应该反省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也有分析认为,英国在奥运会上的强势表现也得益于英国的“举国体制”。

笔者部分认同这个说法:如今的奥运会上,对于奖牌榜排名前二三十名的国家来说,“举国体制”只是多少的问题,不是有无的问题。

英国政府的体育部门与运动员之间并没有任何人事编制上的联系。英国不存在由国家财政支出的一套自下而上的庞大体育系统。1997年改组体育委员会后,部门的人员编制反而大幅缩减到了仅剩90人,他们唯一的职责,就是为高水平运动员分配经费。

与苏联式举国体制下所谓“专业运动员”不同的是,英国只存在“职业运动员”和“业余运动员”两种。前者为数不多,存在于高度职业化的几项运动中,如足球、橄榄球、网球、高尔夫等。像里约奥运网球男单金牌得主穆雷、男子高尔夫冠军罗斯,这些选手本身就是明星,收入极高,他们参加奥运并不会获得国家的任何资助。但是考虑到奥运会四年一届,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和关注度,为国征战可能获得的荣誉和潜在的市场收益都是巨大的,他们一般都会在奥运赛场上拼尽全力。穆雷在2012年本土举办的奥运会上夺金后,就因其贡献获颁大英帝国员佐勋章(OBE),而本次卫冕金牌,几乎可以确定他会被女王加封为爵士。

而更多的奥运选手,则属于“业余运动员”。但必须明确的是,“业余”两字并不意味着他们都需要每天上班赚钱糊口,闲暇从事训练,然后在奥运赛场争金夺银,这在当代竞技体育领域近乎天方夜谭。业余,仅指他们并不会从国家获得每月的工资收入,他们的教练、后勤团队也都是由个人或俱乐部聘请,运动员有选择权,国家绝不干预。选手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其个人或俱乐部就有资格申请国家经费的补助。

英国跳水名将戴利,就是由家乡普利茅斯的一家跳水俱乐部发掘培养。当年仅15岁的他在2009年勇夺世锦赛金牌后,这家地处英国西南一隅的小俱乐部由默默无闻一夜蹿红成为英国的关注焦点,不仅获得大笔国家经费,本地来给孩子报名学习跳水的家长更是络绎不绝。而且在这种示范感召作用之下,不单单普利茅斯俱乐部,全英国的跳水俱乐部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这才是里约奥运会上,英国突破性地从中国跳水梦之队手中抢下一金的秘诀所在。

近些年来体育产业的大发展,让英国代表团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输送,同时整个基层的俱乐部体系也敞开大门欢迎爱好体育的普通人。而那些高水平的运动员,少年时期并没有因为参加训练而荒废学业,很多人都拥有和运动完全不相关的大学学历。退役后,他们可以无障碍回归普通人的生活,也可以受聘于体育产业成为教练员,甚至开设自己的俱乐部。国家无需对他们的此后的生活负责。

因此,笔者认为,如果谈及英国的“奥运争光计划”,如果仅仅盯着精英运动员获得的大笔经费,就将英国定义为和中国类似的“举国体制”,未免有失偏颇。

绝非差等生的超常发挥

因为经济面临严重困难,国内政局不稳,里约奥运会的组织工作遇到了相当的挑战,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混乱的治安、恐怖的寨卡病毒、绿色的跳水池、印错的中国国旗,都让中国观众大力吐槽。而几次裁判判罚的争议,也让一些中国媒体和民众义愤填膺。

相较而言,英国的媒体和民众对奥运会同样重视,但关注方式是不同的。英国广播公司BBC继2012年伦敦奥运会之后,再次对奥运的所有比赛进行全面的转播覆盖,电视频道上选取观众最为关注的几个体育项目进行直播,网络上同时开放几十个转播频道,观众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任何项目观看。BBC是接受英国政府财政资助的公营媒体,运营资金来源是英国民众每年缴纳的电视执照费,所以观看奥运并不需要单独付费,奥运会的直播过程中也看不到任何一条商业广告。每一项比赛,从开始到颁奖仪式,观众不会错过任何一个瞬间。所有的比赛录像会保留30天,以便在网上点播,错过的比赛也可以在有空时再回看。各大报纸也都辟出专版,跟踪奥运进程,对各国选手的表现进行报道。

另外,英国民众面对奥运最大的优势其实是“看得懂”而不仅仅是“看热闹”。英国人天性喜欢研究琢磨规则,而日常对于各种体育比赛的广泛关注、讨论和参与,使得普通英国人面对奥运各个项目,大体都能看出些门道。

英国媒体对于本国运动员有特别的热情,英国选手无论发挥好坏,总能收获解说员提高分贝的助威。但是对包括中国选手在内的他国运动员,英国解说员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待遇,每一次精彩的发挥,哪怕无关奖牌,只是超越自己,都会获得大量的溢美之词。当中国举重运动员龙清泉举起相当于三倍体重的杠铃时,解说员的呐喊庆祝丝毫不亚于英国人获得冠军。至于中国的跳水梦之队,更是新闻焦点,无论是遥遥领先的分数,还是引爆眼球的领奖台求婚。

自参加奥运会以来,中国奥运代表团的争金点一向集中,长期依靠“体乒羽、跳射举”六大项。因此中国的电视转播和媒体报道也聚焦在这些项目上。对于一些没有中国选手参加或者竞争力不强的项目,媒体甚少涉足,转播和报道都难寻一见。而英国的争金点则相对分散,而且大多数都和中国的优势项目不交叉。因此,这次里约奥运会,不少中国观众都会有英国总在“偷偷拿金牌”的错觉。

英国的传统优势项目,特点是“坐着比赛”。自行车、赛艇/皮划艇、马术这几项,在里约奥运会上为英国带来了13枚金牌。而这些项目在英国,就如同中国的乒乓球、羽毛球一样,有着极强的群众基础。伦敦每年春夏季都会举行若干次自行车和铁人三项的比赛,堂堂首都动辄封路,但市民不但并无怨言,反而涌到路边为选手加油助威。赛艇是英国最流行的校园运动之一,牛津剑桥每年在泰晤士河上进行的比赛总能吸引全国的眼球。马术则是英国乡村上流社会的基础运动,爱马如命的马主和骑师,在英国从不缺少。

总体来看,英国6500万人口中间,常年参与体育运动的16岁以上成年人达到了2700万。这个比例不仅远超中国,在发达国家中也名列前茅。同时,普通英国民众对体育项目的参与也是十分全面的,哪怕是再小众或昂贵的项目,英国人也会出于爱好,组成社团和俱乐部,并且玩出相当的水平。帆船、射击、场地自行车,这些都是参与门槛极高的运动,然而什么也阻挡不住真爱粉们参与的热情。正是民间体育的全面开花,才能结出奥运奖牌榜上的硕果。

回顾历史,观察现状,我们可以发现,英国在本次奥运会上的成功,绝不是一次劣等生的超常发挥,其背后是全民参与体育打下的扎实基础,外加近十年国家层面对精英运动员的高度重视。

而英国媒体与公众的奥运观,也应对我们有所启发。

其实,《奥林匹克宪章》明确写道,奥运会“是一项运动员或队伍之间的比赛,而非国家”。在现代奥运会的早期,还大量存在着不同国家的选手临时混合组队并最终获得奖牌的例子。因此,国际奥委会在官方层面从不赞成设立国家奖牌榜。但是,奥林匹克的竞技本质,以及奥运会以国家为单位来区分代表团的属性,必定会让诸体育强国有充分合理的动机,在奖牌榜上和对手一争高下。最后,国际奥委会也只好默认了这个并非官方的“奖牌榜”概念的存在。

看着奥运赛场上运动健儿超越自我极限,勇攀高峰,一种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被激发,这是无比正常的。但是用“奥运会是和平年代的战争”这种冷战思维去看待奥林匹克、看待金牌榜,则无疑是狭隘的。重视金牌,而不是金牌榜上的数字;记住每一位运动员的伟大表现,而不是仅仅记住颁奖仪式上的国旗。

(作者系时事评论人,英国保守党华人之友成员)

猜你喜欢

奖牌榜运动员英国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88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奖牌榜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运动员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拔牙有“树”
思维擂台赛
Sports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