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国产武侠传记片的发展之惑

2016-10-22黎莉

电影文学 2016年16期
关键词:新时期

黎莉

[摘要]新时期以来,国产武侠传记片在原有知名人物创作的基础上开发出《叶问》系列等作品获得创作生机,但大多数难以逃脱武侠片“夕阳”产业影响的桎梏,呈现出人物塑造上身份“修饰”过多,性格标签化严重;影片内容上感情戏冗余,叙事单薄;主题思想模糊,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等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武侠传记片不仅要塑造血肉饱满的“英雄”侠客,还应该立足本土文化、运用多元素电影手法打造出系列剧的品牌效应,使国产武侠传记片获得长久的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武侠传记片;发展之惑

自1928年明星公司推出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到今天,武侠片不仅是国产电影市场深受观众喜爱的主打类型之一,更是让中国传统文明和武侠精神走向世界的文化代表,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作为武侠电影的主要组成部分,武侠传记片①一直呈现出强势的生产数量和旺盛的创作力,打造出许多经典电影和英雄人物。1949年香港导演胡鹏拍摄了第一部人物传记类武侠片《黄飞鸿上集之鞭风灭烛》开启了我国武侠传记片的大门,陈真、霍元甲、苏乞儿等历史长河中传奇的武侠英雄也成为我国武侠传记片取之不竭的创作素材。

新时期以来,国产武侠传记片在以往知名人士的延续创作下开发出新的武侠传奇人物,如《叶问》系列作品的拍摄,不仅带来新的创作活力,也带来了较高的票房收益。但是,国产武侠传记片的总体发展上存在着诸多的困惑,人物塑造上身份“修饰”过多,性格标签化严重;影片内容上感情戏冗余,叙事单薄;主题思想模糊,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大多数影片难以实现名利双收,口碑两极分化严重,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到国产武侠传记片的发展。

一、新时期国产武侠传记片的发展概况

新时期以来,国产武侠传记片的创作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对以往知名武侠人物的再创作,如2006年于仁泰导演的《霍元甲》和2014年周显扬导演的《黄飞鸿之英雄有梦》,电影的故事取材于观众熟悉的武侠英雄人物,如霍元甲、黄飞鸿、陈真等,主要介绍人物的传奇人生,在原有影片的基础上增减故事人物或加入其他戏份,并没有太多的创新,呈现出人物过度创作的疲软现象。第二类是对新武侠人物叶问的开发创作,也是新时期以来武侠传记片数量最多的一类,如叶伟信的《叶问》系列、邱礼涛的《叶问前传》等影片,这类影片都讲述了咏春宗师叶问的一生,影片大多以叶问中晚年动乱的生活时代为背景,讲述他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感,偶尔会穿插他的弟子李小龙等人物来间接地介绍叶问,其可塑性和票房号召力极大,也打造了良好的续集效应。第三类是对其他武侠人物的摹写,如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和徐浩峰的《师父》《箭士柳白袁》,这类影片的人物大多取材于历史传奇小说和现当代武侠小说,主要是单一影片的创作,讲述武侠人物的爱恨情仇与家国命运,导演的个人创作风格强烈,有明显的“作者性”。

新时期武侠传记片创作的活力源泉主要来自于叶问题材电影的开发,自2008年叶伟信的第一部叶问电影《叶问1》开始到2016年,其间一共出现6部叶问题材电影,其中《叶问》系列的票房号召力最大,据2016年5月4日统计《叶问3》票房770亿元,②《叶问2》票房234亿元,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一代宗师》票房达351亿元,除此之外,大多数武侠传记片都票房惨败,《箭士柳白猿》更是低至300万元。由此可见,新时期国产传记影片的票房除了个别作品以外票房普遍很低,这与国产电影票房每年递增突破400亿元大关的繁荣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何让武侠片这一本土原创的类型成为支柱影片需要广大学者的深思。

二、国产武侠传记片的发展之惑

纵观2000年以来的武侠传记片,其发展似乎难以逃脱国产武侠片“夕阳”产业影响的桎梏,不仅产量上不及八九十年代的繁荣,影片的质量上也存在各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人物塑造、叙事内容、主题思想三个方面,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武侠传记片的发展。

(一)人物塑造上:身份“修饰”过多,性格标签化严重

作为传记类型影片,武侠人物是影片的核心所在,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影片的受欢迎程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武侠人物,尤其是对生性自由不羁、智勇双全的英雄侠士的崇拜,著名诗人李白曾在《侠客行》中这样形容侠客:“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③在传统文化里,侠士不仅要有绝世无双的武学功夫,还要有惩恶扬善的高尚品德,侠肝义胆、匡扶正义、除暴安良是侠士的基本道义。但是新时期以来,武侠传记片中的侠士在人物塑造上身份“修饰”过多,性格标签化严重,不利于观众对传记人物的区分和辨别,也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第一体现在人物多变化的身份“修饰”设置上。如2010年由香港导演袁和平执导的影片《苏乞儿》,主角在影片最初是抵御外敌解救主上(王爷)的民族英雄,在功名唾手可得时选择回乡成为武馆师傅,在家破子散、经脉全断后变成废人,随后潜心修炼终报家仇。但妻子的死导致他疯痴变为乞丐,影片最后他用独创的“醉拳”打败外国列强的武士,再次成为国家英雄。整部电影的故事随着人物身份的变化跌宕起伏,主角在电影中一共经历了6种身份的切换,分别是:“英雄(民族)—凡人—废人—英雄(家族)—乞丐—英雄(国家)。”在短短90分钟的电影里,观众还未接受和了解人物的一种身份时已经变换成另一种身份模式,身份的多变导致剧情跟不上节奏,影片张弛力不足,虽然电影《苏乞儿》运用了许多特效技术,也邀请了周迅、周杰伦等人气明星参演,但是最终票房仅5128万元,并不理想。

第二体现在人物性格标签化严重。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大多是率真耿直、豪爽大气的英雄人物,虽然英雄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大多相同,但是人物的性格特征却各有所异。如我国脍炙人口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小说中讲述了108位梁山好汉,如慷慨直爽的鲁智深、勇敢大胆的武松等,每个英雄好汉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给人印象深刻。而新时期以来的武侠传记片,人物性格大多相似,标签化和脸谱化严重,如6部叶问影片中的叶问都是温文尔雅的君子,同样的说话方式和待人处事的动作,使得人物禁锢在相同的性格特征中,没有太多情感的起伏。再如《霍元甲》与《苏乞儿》等影片与新时期以前的作品过于相似,对人物性格的展示也按照以往作品的形象为模型,用旧瓶装旧酒没有太多的创新,只是扮演的明星发生了改变,难以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二)叙事内容上:感情戏冗余,叙事内容单薄

自2002年张艺谋执导的《英雄》拉开国产武侠大片的序幕,新时期以来的武侠传记片延续了武侠片“高成本+奇观化场景+明星堆砌+家国同构”的叙事模式,追求宏大叙事的建构和武侠抽象文化概念的灌输,往往忽视故事细节的打磨。影片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不惜增加多条人物感情线,大量“惊天地、泣鬼神”的旷世之恋横空出世,在宏大的叙事主题下却是影片故事和内容的单薄,造成了武侠传记片华丽外衣下苍白空乏的叙事内容。

在东方武侠美学理念里,“隐”与“忍”所展现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与诗意是传统武侠人的孜孜追求,东方武学强调“留白”和“遮掩”,留一分天地、遮一丝情义,习武之人绝不轻易展示出自己内心的感情。而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侠士也大多将丝丝情缕掩藏在胸中,或化作一缕青烟,缓慢升腾直至了无身影,豪气潇洒、率真坦荡荡。但是,新时期以来情况却大相径庭,许多武侠传记片“着力情色渲染,热衷于各式非正常恋情的编制”④,形成了“不感情无武侠”的创作局面。如2016年上映的由香港导演叶伟信执导的《叶问3》,虽然电影取得近8亿元的票房,但是剧情饱受观众诟病,影片的大部分篇幅都在描述叶问与妻子的“最后”时光,创作者想着力渲染叶问至情至忠的人物性格,却把武侠片拍成了爱情片,对功夫动作的展示也大量减少,剧情缓慢拖沓,严重影响武侠传记影片的艺术效果。

为了追求武侠大片的鸿篇巨制,国产武侠传记片呈现出影像奇观化的现象,许多影片追求电影特效的使用和影片画面的精雕细琢,忽视了情节的重要性,影片的内容单调苍白,甚至难以捉摸。如2015年台湾导演侯孝贤征战戛纳的影片《刺客聂隐娘》,影片在国内市场上映后“谩骂”大于“赞誉”,电影讲述的是聂隐娘窈七遵师命刺杀青梅竹马的表兄田季安而牵扯出夺权阴谋的故事,但是“看不懂”成为观众观影后的第一反应,大量观众反映电影节奏过于缓慢,叙事线索不清晰,影片最终只获得6137万元的票房,远不及拍摄投入的成本。

(三)主题思想上:主题模糊,文化意识淡薄

在千年的历史沉淀中,中国传统的武侠文化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的心中,武侠文化包括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侠士英雄及他们身上体现的“忠、孝、礼、义、和”的民族道德精神与传统文化。正如北京电影学院的吴琼所言:“武侠电影吸引影迷的秘诀不仅在于高超绝妙的动作设计,更在于暴力结合东方诗意文化神韵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⑤新时期以来的武侠传记片在主题的表达上模棱两可、思想不统一,且影片文化意识淡薄,曲解武侠精神,背离武侠片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初衷,也拉低了武侠片的整体实力。

在主题的表达上,武侠传记片通过英雄人物来传达思想,但是部分武侠传记片的主题模糊,观众疲于琢磨。如2013年上映的《叶问:终极一战》,讲述叶问中年流落香港教习武术的故事,影片由五条人物线索构成:第一条是叶问的中晚年感情线,第二条是警官弟子邓声的工作线,第三条是代表工人阶级的梁双、李琼的奋斗线,第四条是代表底层劳动人民的陈四妹、汪东的感情线,第五条是邪恶地头龙统领经营不良勾当的线索。影片将叙事背景放置到列强割占香港的混乱时期,导演既要表达叶问的“忠”“孝”武侠道德,又想通过弟子传达出“真、善、美”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希望对比邪恶方的惨败来加强正义的渲染,由于线索过多叙事混杂,电影的主题模糊不清,观众很难直接把握。

武侠文化受到中国传统儒家“仁”文化、道家“隐”文化及佛家“禅”文化的影响,侠士在思想上要“秉承替天行道,锄强扶弱,打抱不平,一诺千金”⑥的观念。但是新时期武侠传记片存在着文化意识淡薄甚至扭曲武侠精神的现象,如2015年徐浩峰导演的《师父》,电影讲述南派宗师陈识北上开武馆的传奇故事,陈识作为影片的核心侠士本应该心怀大志、忠义并存,但是他却是利用他人满足私欲的人。首先他利用妻子隐藏自己的身份,其次利用弟子“踢馆”来扩大自己的名声,最后想利用权威获得认可立足,但却一无所获地逃亡外地。《师父》中陈识所展示的不惜手段为一己之私的市侩行为与我国传统文化里舍生取义的精神背道而驰,严重扭曲了正面的侠士形象。

三、结语

新千年以后,除了《叶问》系列作品的创作热情与票房号召力外,国产武侠传记片似乎进入到“瓶颈期”,发展停滞不前,少有创新的佳作出现。因此,武侠片中制作数量多、创作潜力大的武侠传记片有责任担当起发展该类型电影的重任。首先,国产武侠传记片在人物的塑造上要避免人物身份的过度“修饰”及标签化的性格,要塑造出血肉饱满、独具风格的“英雄”侠客,平常生活中他们是普通人,国难与民族危机时他们是匡扶正义、济世救人的侠士,性格有喜有悲、有乐有忧,但豪气万丈、帅气坦荡,实则为真正的武侠“英雄”。其次,在原有类型元素的基础上可以融入多元素的电影手法,如加入喜剧的情节缓解打斗的血腥画面,加入爱情线索但不要成为叙事的重点,更可以引入数字好莱坞魔幻和真人英雄题材电影的优势元素,打造出适合本土观众审美和能走出国门的“新”武侠传记片。最后,影片要有明确清晰的电影主题,要弘扬中国传统武侠精神,创作者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思维和现代宣传手段,打造出系列剧的品牌模式,发挥续集制作的优势效应,使国产武侠传记片拥有持续稳定的长久发展。

注释:

① 贾磊磊的《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及其文化精神》中,提出6种中国武侠电影的主导类型,人物传记为其中一类,指以武侠人物作为叙事主题的武侠电影。如《黄飞鸿》系列电影、《霍元甲》系列电影等。

② 数据来源:http://www.cbooo.cn/realtime。

③ 张智华:《影视文化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版,第73页。

④ 胡辉:《当电影只剩下影像——近年中国武侠大片弊病之透析》,《电影文学》,2007年第15期。

⑤ 吴琼:《华语武侠电影文本细读》,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

⑥ 金丹元、马婷:《新世纪中国武侠电影的审美流变及其焦虑型诉求》,《艺术百家》,2012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新时期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新时期高职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探讨
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