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

2016-10-21王洪元

青春岁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新媒体互联网+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已经深入到其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讨如何更好利用新媒体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初步构建形成有效的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体系,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让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生转变,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互联网+;心理健康;大学生

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了国家发展的内在潜力,心理健康又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做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必要保障。大学生承载着社会及家庭的期望,同时又面对着繁重的学业、复杂的人际关系、感情亲情友情等情感的困扰、价值观念形成等众多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困惑。互联网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更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及冲击。做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工作的前提,更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最终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整合资源创建“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形成将互联网技术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具有极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互联网+”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影响

1、“互联网+”的多元化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领域,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内容良莠不齐、包罗万象。而当今高校学生生处世不深,阅历浅显,更是年轻气盛,喜欢接触新鲜事物,但是对自我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差,信息的辨别能力差,对事物的认知存在片面,不能充分、全面、系统的认识问题的本质,在学习、工作、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产生不适应,从而出现心理异常的问题。

2、“互联网+”的广泛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困扰

首先由于互联网信息以广泛且高速的形式呈现出来,人们习惯性的进行快速浏览,不能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长久以往会使得认知水平变得低下,从而出现认知能力的钝化。其次是现代人际交往以中,由于很多大学生长期沉溺于人机交流,缺乏对亲朋好友及家长在感情上、在生活中的互动,会造成孤独感、虚伪以及人群社交恐惧等多种心理障碍,网络交往中频繁的角色变化,往往会出现多重人格,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人格分裂。

3、“互联网+”的发展性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当今互联网时代,高校也加强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授课形式多样化的变化,网络带来了创新思维,同时也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网络的广泛应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依靠案例教学和大课堂教育的格局,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很强的信息把控能力,了解丰富的网络知识,从而有效的跟上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步伐,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信息道德素养能力以及信息辨别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下迎来巨大挑战。

二、结合“互联网+”思维初探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1、提高高校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创造能力强同时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网络作为当代重要的信息技术,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多元化、价值观多样化以及信息量大等特点。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有效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快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具有专业性同时具有交互性,极具感染力,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是当务之急。同时需要注重教师专业能力水平的提升,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定期向兼职工作者开展培训工作,进行相互间的业务探讨和交流,不断开展理论及应用性研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2、进一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环境,加强监督和引导

建立系统而全面的高校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互动平台。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环境的优化主要包含两个层面,首先是学校层面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对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从而有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应教学论坛,不断开发相应的软件App,并对网络中信息的加强监管,从而有效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平台。同时需要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观念,通过正确的引导,抓先进、树典型,形成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确保在网络中保持理性的观点和态度,并倡导家庭、社会以及企业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最终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利用新媒体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新媒体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从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释放,但是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其中存在着很多虚假的信息,没有情感交流的坚实基础,学生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下,就会将所有情感愿望寄托在网络环境中,一旦回到现实世界,又将会出现新的心理问题。所以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不能完全依靠于新媒体,保持线下的信息畅通也尤为重要。

4、探索教育的新模式,努力开辟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试验田

首先,高校需要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生常规的教育教学体系中,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正确上网的必要性,避免沉迷网络,加强监督和管理,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的控制能力。

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让学生走出网络,利用好校园文化活动的凝聚力,有效借助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信息抵制网络中的消极信息。同时可以利用当前网络平台的社交软件,如QQ、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平台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可以随时通过手机、电脑、公众平台等媒介,运用网络搜索引擎、论坛提问等方式,即刻获得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将心理咨询与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利用好网络平台的覆盖面广、信息整合快以及精准度高等优势,从新生刚进校开始入手,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测,对于有明显心理异常倾向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便于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和学生管理部门之间建立快速、高效、便捷的反馈机制,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针对性。

三、新形式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互联网+”的时代不断地丰富着大学生的生活,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它又是一把双刃剑,高校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以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促进学生学业上的进步以及心理的健康成长。当前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也得到学校各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的创新,让高校学生关注心理,最終实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整体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董英俊. 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考[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10):111-112.

[2] 吴永进. 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索——特征、问题及解决思路[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6):184-185.

[3] 董秀娜, 梁洪振, 车海青. 高校辅导员职业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 教育探索, 2012(11):86-89.

【作者简介】

王洪元,广东科技学院讲师,管理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新媒体互联网+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