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性频率、联合致病性系数和联合抗病性系数在水稻品种抗瘟性评价中的应用

2016-10-20张亚玲赵宏森曹有鑫

江苏农业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稻瘟病

张亚玲 赵宏森 曹有鑫

摘要:用离体接种法检测20个品种对55个菌株的稻瘟病抗性,通过抗性频率、联合致病性系数、联合抗病性系数探讨品种的抗稻瘟病性及品种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参试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菌菌株的抗性总体表现不高,且具有差异,平均抗性频率为44.70%,范围从24.09%~66.45%,差距达2.76倍;抗性表现最好的是松粳10号,其抗性频率为66.45%。通过联合致病性系数、联合抗病性系数分析品种组合与稻瘟病菌群体间的互作,结果表明,其中20个品种组合间两两搭配的联合致病性系数相对较高(最低0.40),联合抗病性系数相对较低(最高0.45),说明抗性水平一般。最后对品种组合的利用价值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稻瘟病;抗性频率;联合致病性系数;联合抗病性系数

中图分类号: S432.2+1;S435.111.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7-0158-03

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有性Magnaporthe oryzae,无性Pyricularia oryzae)引起的[1-2],是世界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合理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传统水稻品种的抗病性研究主要是利用“代表性菌株”接种某一品种来进行评价。首先要研究当地生理小种的组成,主要采用中国鉴别品种方法鉴定生理小种,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报道[3-6],但使用该方法鉴定出的同一生理小种还存在不同的致病类型[7],所以在进行品种抗性评价时,代表性菌株只能代表其本身,不能代表所属小种的致病力[8]。另外,中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种质资源复杂,采用中国统一鉴别品种方法所鉴定的致病型菌株不能代表当地推广的品种主要致病型菌株,因此利用全国统一鉴别寄主来确定田间病菌的致病性类群不能从生产实际出发,鉴定结果对生产的指导意义不大[9]。黑龙江省地处高纬地区,水稻开发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品种资源相对匮乏,品种间抗病基因亲缘较近,使得一些抗性资源重复利用。因此,如何评价水稻品种的抗瘟性及合理地利用抗稻瘟病品种是当前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农业生产实际出发,通过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的稻瘟病菌来接种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的方法,利用寄主与病原间的生物关系(抗性频率、联合致病系数、联合抗病系数[10]),分析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的抗稻瘟病表现,为抗稻瘟病品种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是在生产上应用面积在1万hm2以上的品种:松粳6号、五优稻1号、垦鉴稻6号、垦稻10号、绥粳4号、富士光、松粳8号、松粳9号、沙沙尼、松粳3号、松粳7号、合江19、松粳10号、垦稻9号、五优稻C、普粘7号、东农424、空育131、垦鉴稻7号、龙选9707。

参试菌株共55个(表1),2012年采集自黑龙江省19个县(市)的水稻穗颈瘟标样,经单孢子分离后保存备用。

1.2 试验方法

1.2.1 育苗 育苗土为黑土,精选水稻种子置于网袋内,于200 μL/mL 25%咪鲜胺乳油浸种80 h,不须用水清洗直接播种于育苗钵内,覆土,浇足水,用薄膜保湿2 d,移去保湿膜,待长至2叶1心期,施尿素1次,每钵1 g,待幼苗长至5叶1心时,离体接种。

1.2.2 产孢培养及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参试菌株在马铃薯培养基上活化,待长出菌落后移至米糠培养基(30 g米糠,3 g酵母粉,18 g琼脂粉,1 000 mL水)上培养10 d,然后用无菌水洗去菌丝,于产孢培养箱内进行产孢培养2 d,再用无菌水洗下孢子,制成孢子悬浮液,将孢子悬浮液冰浴待用。

1.2.3 接种 接种方法参照林代福等的离体接种法[9-10],略有改进。将浸过种的水稻种子种植在育秧钵内,每个育秧盘播20粒种子,播5钵。注意隔离,防止外来菌污染,待幼苗长至5叶1心时,离体接种。方法如下:选取嫩叶中部3 cm左右的叶片,用接种针刺破叶片表面,叶正面朝上摆在含 50 mg/kg 苯骈咪唑(保绿剂)+5 g/L琼脂的培养皿内,叶段按顺序摆好,4次重复,每皿4个叶段。用微量移液器取孢子悬浮液5 μL接种于针刺伤口处,置于26 ℃人工气候箱内培养,7 d后按国际水稻所设定标准[11]进行调查。

1.3 品种抗瘟性评价

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利用价值用抗性频率(resistance frequency,RF) 、联合抗病性系数(resistance association coefficients,RAC)和联合致病性系数(pathogenicity association coefficients,PAC)进行分析评价。相关公式如下:

抗性频率(RF)=(R菌株数/供试菌株总数)×100%;

联合致病性系数1.2(PAC1.2)=[(R1,R2) 菌株数+(S1,S2)菌株数]/总菌株数;

联合抗病性系数1.2(RAC1.2)=(R1,R2)菌株数/总菌株数。

按照公式计算任何2组的PAC、RAC,具体参考何月秋等的方法[8]。强、弱指菌株的致病力,1、2指品种1、品种2,(R1,R2)指对品种1、品种2致病性均弱的菌株数量,(S1,S2)指对品种1、品种2致病性均强的菌株数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试品种对黑龙江省稻瘟病菌菌株的抗性频率

黑龙江省19个县(市)的55个菌株分别接种20个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分析品种的抗性频率。表2表明,参试的20个品种抗性频率(24.09%~66.45%)差异较大,差距达2.76倍,平均抗性频率为44.70%。从本研究结果看,参试品种的抗性总体表现为中等(50%)偏下,抗性频率超过50%仅有6个品种,占参试品种的30%,说明参试水稻品种的抗瘟性大部分偏低。在20个参试品种中没有对55个菌完全表现为抗性的品种,抗性表现最好的是松粳10号,其抗性频率为66.45%;其次是东农424、空育131、垦鉴稻6号,分别为6506%、63.30%、62.23%;相对较低的是沙沙尼、龙选9707号,分别为27.77%、24.09%,基本上失去抗性,应用这2个品种应慎重,如果大量种植,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造成稻瘟病的大发生。

2.2 水稻品种联合使用抗瘟性可利用价值评价

稻瘟病的防治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合理利用抗病品种,做好品种的合理布局。为了明确品种联合种植后的抗性表现,本研究利用联合致病性系数(PAC)、联合抗病性系数(RAC)来评价品种组合的利用价值,详见表3。PAC越大,表示2个品种抗感性遗传背景相似的可能性越大,搭配种植后可能会加重稻瘟病暴发的可能性。RAC越大,说明2个品种搭配抗性越强,应用价值也越大。在致病性测试中,绥粳4号、富士光组合的PAC(0.74)比绥粳4号、空育131组合的PAC(0.40)值高,说明绥粳4号与空育131搭配种植更有利于控制病害。同样,松粳10号与沙沙尼组合的PAC(0.74)比松粳10号与五优稻1号组合的PAC(0.43)高,说明松粳10号与五优稻组合更有利于控制病害。从表3还可以看出,绥粳4号和垦鉴稻6号、绥粳4号和东农424、松粳8号和松粳9号、松粳8号和沙沙尼、富士光和松粳8号几对组合的PAC为0.72,相对其他组合较高,说明这些品种在田间联合种植也有加大稻瘟病发生的风险。RAC值越大,说明2个品种搭配种植应用价值越大,在本次检测中RAC值最高为045,最低为0.09,虽然不高,但也能反映品种组合的应用价值,如东农424与龙选9707、绥粳4号搭配种植抗性表现较好,RAC值都是0.45,而东农424与松粳10号搭配种植其RAC值仅为0.18,说明东农424与龙选9707、绥粳4号搭配种植更有利于控制稻瘟病的大发生;松粳10号与其他品种组合时联合抗性系数均相对较低,与垦稻10组合RAC值最高,为0.20,与松粳9、松粳3、松粳7互作的RAC值仅为0.09。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采集当地大量菌株接种当地的品种或是品种组合来进行抗瘟性分析,该方法能真实反映品种或品种组合对当时田间流行的稻瘟病菌群体的抗性,这比传统的用“代表性菌株”的接种方法更能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本研究采用离体接种法检测20个品种对55个菌株的稻瘟病抗性,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菌菌株的抗性总体表现不高,且有差异,平均RF为44.70%(24.09%~66.45%),差距达 2.76 倍。抗性表现最好的是松粳10号,其抗性频率为 66.45%。通过联合致病性系数和联合抗病性系数分析品种组合与稻瘟病菌群体间的互作,结果表明,20个品种组合间的两两搭配的联合致病性系数相对较高(最低0.40)、联合抗病性系数相对较低(最高0.45),说明抗性水平一般。从本研究结果还可知,通过RAC、PAC进行分析可以提供品种与病原菌群体互作的较全面的资料,特别是在抗性亲本的选择和分析品种的抗性遗传背景相似性方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在评价品种抗性方面,本研究首先用抗性频率来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20个品种抗性频率差异较大,说明稻瘟病菌群体组成较复杂,这与马刚辉等研究的结果[12]类似。本研究是在室内离体接种下品种表现出来的抗性,如果可能的话还需要在田间做实际自然条件下人工接种来评价品种的抗性,但是在自然条件下稻瘟病的发病受环境影响较大,只有在有利于稻瘟病发生的条件下品种的抗性才能真实地表现出来。接种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会更明确品种的真实抗性,当自然条件下不发病时人工接种的结果也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另外,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较大,地形较复杂,形成不同的种植带,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增加不同地区的代表菌株量,使研究结果更具代表性。

水稻品种的抗性表现和病原物的致病性是由基因决定的一种遗传特性,寄主的抗性表现只有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和病原物相结合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在研究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性、水稻品种的抗瘟利用价值时,还需要病原物与寄主间、寄主与寄主间的生物关系来进行研究,利用生物间遗传学关系联合抗病性系数(RAC)、联合致病性系数(PAC)进行分析。PAC表示2个品种相似程度的标准,也就是说PAC越大,2个品种抗感性遗传背景相似的可能性越大,既亲缘关系越近,如2个品种共同种植时其同时感病的可能性越大,当稻瘟病菌的致病型改变时2个品种的抗病性或是感病性会同时丧失或同时出现。相反,如果PAC值低,则说明2个品种的抗感性遗传背景相似程度低,遗传信息的异质性高,一般很少会出现2个品种共同种植病害大发生的现象。在数据统计中存在3种情况,第1种情况,2个品种搭配种植PAC和RAC值均高则表明2个品种的亲缘关系近,在某一年内联合种植可能会表现较好抗性,但在种植过程中有稻瘟病菌的致病型发生改变时就可能会病害大发生,这种种植结构会被剔除,如富士光、合江19,PAC为0.83,RAC为0.30,在本次研究中其值相对较高;第2种情况,PAC相对较高,RAC相对较低,则说明2个品种的遗传背景相似程度高,其感病程度高,这种类型的种植搭配有感病风险,如垦稻10号、沙沙尼,PAC为0.72,RAC为 0.25;第3种情况,PAC相对较低,RAC相对较高,说明这2个品种亲缘关系远,感病性遗传基础同质性低,而它们的抗性遗传基础互补性高,可以互补抵抗病原菌的侵染,从稳定化选择方面考虑,这种搭配类型在实际生产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如绥粳4号、空育131,PAC为0.40,RAC为0.33。本研究试图使试验结果指导生产,使用RAC来表示某2个品种共同抗病的可能性,RAC越大,2个品种同时表现抗病的可能性越大。在农业生产实际中要充分发挥抗病品种的抗性而使病原物的组成趋于稳定,可采用测定抗性频率与田间自然诱发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及时培育与引入广谱抗病性的新品种,以及实施品种合理布局等措施来更好地防治稻瘟病。

参考文献:

[1]Ou S H. Pathogen variability and host resistance in rice blast disease[J].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1980,18:167-187.

[2]Couch B C,Kohn L M. A multilocus gene genealogy concordant with host preference indicates segregation of a new species,Magnaporthe oryzae,from M. grisea[J]. Mycologia,2010,94(4):683-693.

[3]张亚玲,靳学慧. 2002年黑龙江省部分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J]. 植物保护,2006,32(2):31-34.

[4]吕 军,靳学慧,张亚玲. 2004年黑龙江省部分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测定[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7,19(1):14-17.

[5]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联合试验组资料.我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1980,10(2):71-82.

[6]雷财林,凌忠专,王久林,等 .北方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与抗病育种策略[J]. 作物杂志,2000(3):14-16.

[7]潘汝谦,康必鉴,黄建民,等. 水稻稻瘟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20(3):15-18.

[8]何月秋,黄瑞荣,彭志平,等. 生物间遗传学在水稻品种与稻瘟病菌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J]. 植物病理学报,1988,15(1):51-55.

[9]林代福. 应用离体接种技术鉴定稻瘟病菌生理小种[J]. 植物保护,1998,20(4):29-30.

[10]周益军,范永坚,吴淑华,等.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离体接种鉴定和致病性人工诱变研究[J]. 江苏农业研究,1999,20(1):34-38.

[11]马辉刚,曹九龙,胡水秀,等. 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分析及利用评价[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8(2):213-216.

[12]Hayashi N,Kobayashi N,Cruz C M V,et al. Protocols for the sampling of the diseases specimens and evaluation of blast disease in rice[C]. JIRCAS Working Report,2009(63):17-33.

猜你喜欢

稻瘟病
水稻稻瘟病可防可治
水稻已克隆抗稻瘟病基因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
中国科学家发现水稻IPA1基因具有稻瘟病抗性功能
不同药剂防治苗稻瘟病、叶稻瘟病效果试验研究
抗稻瘟病基因Piz-t和Pi9连锁标记开发及在云南粳稻中的应用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1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开发及利用
生物绿肥在稻瘟病防治中的应用与示范
保靖县稻瘟病发生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稻瘟病穗瘟效果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