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理性思维任重道远
——一堂思辨作文教学课的反思

2016-10-19肖家芸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匠人匠心理性

◎肖家芸

名师看台

培育理性思维任重道远
——一堂思辨作文教学课的反思

◎肖家芸

全国第二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

承蒙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的厚爱,我在今年4月举行的全国第二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盛会上,面对一所当地名校的高二学生,做了一堂高中思辨作文课。追记如下,聊以反思。

一、我的教学设计

理性思维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一(见中国教育学会关于征求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学会发〔2016〕 16号),是成人成才的重要教育目标,是高考作文一以贯之的能力考查主线,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而理性思维起于思落于辨,体现于思辨之中。因此,我选择估计有一定基础的高二学生,将本次作文教学目标定位在思辨作文上。

所谓思辨,是指由感性上升理性的思考辨析,具体指的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求证过程。作文的思辨,来自对事物本质相反或相对而相成性的一种揭示。由此,思辨作文的命题(话题或材料),通常隐含着相对或相反的因素。于是,我把本次作文的教学重点,聚焦在思“对立”辨“统一”,即辩证性思辨上。

对立的统一基于同一,唯同一,思维才有确定性,前后概念一致,思辨符合逻辑,做出正确决策,收到良好效果。倘若违背同一性,或转移论题,沦入诡辩。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就是科学思辨的基本格式。故此,我选择渐进式的思辨训练流程,即由思“同一”到辨“统一”。

本着多面性、典型性和渐进性,借助问题导向驱动,我由古到今挑选了两则材料,作为课堂训练抓手,引导学生先知后行,以知带行,以行强知。

材料一:东汉陈蕃,少时读书有“扫天下”之大志。一次其父之友薛勤来访,见其不扫一屋,问其故。陈蕃曰:“扫天下”何以“事一屋”?薛勤曰:“一屋不事,何以扫天下?”

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材料二:常言道:“匠人”易得,“匠心”难练。

请以“匠人”与“匠心”为题作文。

二、课堂实施概况

在初知环节,我呈现思辨材料一,给出3分钟思考,邀请大家畅所欲言。发言要求三个“一”:一句话概述你的观点,一句话阐述为什么,举一例分析证明。

在我的目光激励下,一位女生率先发言,又一女生相继,一男生响应,课堂逐渐活跃起来,有了争鸣与交锋。总体呈现两种倾向:

其一,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倾向分明:多数赞成薛勤的观点,少数倾向陈蕃的想法。也就是说只看到两者对立,看不到两者统一,更看不到彼此互补共荣的相成联系。而且,言辞与表达方式,也多沿袭传统,缺少当今时代高中生应有的思考与判断。

其二,情绪化的直觉方式突出:是与非的认定不是基于事理之间的必然联系,更不是成于缜密的逻辑推理,而是出于直觉喜好,用感觉拼凑结论,情绪替代说理,讲了不少,气壮理不直,无法令人信服。比如,赞成薛勤之说的,只是强调不做小事,哪能做成大事啊。至于结合材料,小与大的属性界定及其发展联系怎么实实在在的建构,一是想不到,二是说不明。

在运用环节,我呈现思辨材料二,要求如上。谁知,课堂依然出现先前的景观。一是“匠人”与“匠心”不对应:或对“匠人”做不适度的联系,或对“匠心”做不适当的解读;二是只看概念,不看联系,一边倒的褒“匠心”而贬“匠人”,重心不在相对与相辅、相斥与相成的联系建构上做文章;三是赶时髦,普遍喜欢在创新创造等热词热语上说大话说套话。有一男生的连续发言,倒是赢得满场喝彩,但只是针对“匠人”的理解感悟,而未纳入与“匠心”的对应联系体中思辨。

三、问题分析反思

(一)从学的观察看

一是思辨学理陌生,如同一性与对立统一性、相辅相成与相反相成等常识,学生听了似乎不大懂,发言中讲现象概念不清,多陈述判断不准,多感慨推理不具,总之尚不熟悉“思”与“辨”的概念及其内涵。

二是思辨意识缺乏。思辨的意识即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看问题意识。有此意识,眼中没有孤立的、静止的、对立的事物与问题,有的是互依互补互成。见对立不见统一,是思辨意识缺乏的标志。

三是思辨能力薄弱。思辨基于思重在辨,辨即顺着事物本有的联系,采用原点追问求证法,去分析辨别,明确是什么、为什么,以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服人。习惯于感觉表达而不追问求证,是思辨能力不具备的表现。

(二)从教的问题看

一是学情把握不准,即对当下即便是名校的高中生理性思维实有状况并不十分清楚,教学设计(目标、内容、要求高)不大切合实际,因而学生理解慢、融入慢、进展慢,氛围不够,效度不高。

二是实施推进不力,虽有多种激发和相机诱导,但思辨方面的基本术语和判断、推理、求证方面的逻辑演绎,在学生基础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其激励性和启发性不大,虽然激而能起,但言而不达。

(三)从问题的解决看

其一,学生思辨的式微不是个案而是共性。血气方刚而又阅历少浅的青少年,本是理性缺的年段;而中国国情下的青少年,理性缺乏更普遍更明显,这是众所周知的。理性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事关一个人的科学精神与发展境界。所以,理性思维的培养被提到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国家战略高度来强调与落实。作为教育者,可谓“任重”。

其二,学生思辨的式微反映出思辨教学的薄弱。高中语文读写是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契机和平台,尤其是思辨作文的系统训练。为扎实有效起见,思辨教学须贯穿高中语文教学始终,循序渐进地落实,而不应只到高三才想起做起,那时已经来不及了。培育思辨能力当从基本的学理认知开始,从基本的方法论运用实践开始,在一以贯之的实践中逐渐领悟思辨规律,把握思辨窍门,学会会用。诚如是,即将进入高三的思辨作文课堂,应该有些理性思维(包括哲学的、逻辑的)的知识性学术性,有一定的深度难度。课堂上适当“深入”艰难一些,考场上才能“浅出”灵巧一些。高二下的语文课堂,学生连一些思维的基本术语和逻辑知识,尚不熟不解,愚以为不应该,至少不是好现象,不能成为教育者不思作为的学情依据。随着新高考综合改革的临近,思辨能力在高考作文中的考查将越来越凸显。作为教育者,斯诚“道远”。

学生的思辨需要教师的思辨去培育。执教者通透了理性思辨的特征及其规律,才能积极主动、深入浅出地营造理性的课堂与思辨的生态,学生理性的种子才有适宜的水土扎根发芽,学生思辨的花果才有茁壮的枝干支撑成长。首先是教师自身要把思辨作为常用的思维工具,梳理相关的思辨知识和思辨法则,根据不同类型编制多维的思辨网络,提供细化的思辨导图,辅助实化的思辨流程,借助读写实践的示范引路,带动学生,训练学生通过一个个例子,熟悉一个个类型,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

比如:同一性就是思辨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或同一属性,或同一概念,或同一判断。同一才能同论,不一宜作互补。以材料一的思辨求证为例:

薛勤所言是什么?——“扫天下”与“事一屋”是相与为一的同一体。“扫天下”只是远大理想的形象说法,“事一屋”是实现目标须从点滴做起的具体行动。

薛勤所言可取吗?为什么?——可取。因为,没有一“屋”之洁的量变,哪有“天下”皆净的质变?

陈蕃所言是什么?——“事一屋”与“扫天下”是彼此不一的对立体。“扫天下”是谋大略行大事的形象说法,“事一屋”是无关其要的琐事。

陈蕃所言可取吗?为什么?——可取。因为,有所不为(弃无关于“扫天下”的琐事纷扰),才能有所为(集中精力做“扫天下”大事)。

两人所言都对,我怎么取?——首先是研究两说的因由与关联。因为对“扫天下”与“事一屋”内涵及其关系的界定不同,决定了薛、陈二人的观点态度不同。两人观点分属不同方向的认知,都对,但是对立中正好互补。简单认同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失去了“互补”,就走向偏执,偏执意味着低品;其次是联系现实,选择你最有感触最擅长说的一种观点(最好切中时弊,这样针对性强权重高),把道理说充分,然后兼容另一互补,形成自己圆满的结论。如赞同薛勤之训的同时,别忘了陈蕃之诫的提醒;反之,支持陈蕃之说,别忘了薛勤之训的告诫。技术处理上表现为,先着重于一方思辨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做,结束前对面落笔,兼容互补。例示如下:

如果为了“扫天下”而必须“事一屋”,我更赞同薛勤的导引。因为,在急于求成、世人浮躁的当下,薛勤之问,尤其值得我们反思。

当然,倘若做着与“扫天下”不相干的“事一屋”,那么陈蕃说的做的,倒不失为一种必要提醒,因为,心无旁骛,才能有所为有所成。

再如材料二:“匠人”与“匠心”是同向互联的。此处“匠人”特指“易得”的普通手工艺人,不是难得的“名匠”,更不是稀有的“巨匠”(大师)。“匠心”是普通“匠人”操行(精神)的修为,不是“名匠”“巨匠”的巧妙心思与卓越创意。“匠人”是文题的出发点(普通手艺人、劳动者),“匠心”是文题的着力点(个人身心修为),紧扣“匠人”淡“匠心”(反思缺失及其危害),着力“匠心”塑“匠人”(提出改进重塑建议)。不是简单地贬“匠人”扬“匠心”,而是思辨“匠人”与“匠心”的联系,认识到以“匠心”塑“匠人”,借“匠心”强国家的道理。技术处理上例示如下:

以“匠”修心——“匠人”之于“匠心”的必要:“匠”是一门技艺,“匠”的岗位是实践、磨炼、感悟、精进的平台、契机、积淀,无“匠人”的历练,绝无“匠心”的修成。欲修“匠心”,须先做好“匠人”。

以“心”炼技——“匠心”之于“匠人”的重要:没有执念专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操行精神,“匠人”不仅无法升为“名匠”“巨匠”,而且不进必退。个人终被淘汰,企业乃至国家也终因工匠精神的普遍匮乏而挣扎在简单“制造”的低危状态。

倘能如此夯实学生的思辨训练,平日练习步步为营,用时自能触类旁通。当然,本文强调学生的理性思辨训练,不是不要培育学生感性层面的真性情,而是弥补学生理性方面的不足,从而使他们感性与理性较好地结合,以获取更好的人生发展。

(上海市华师大二附中;201203)

猜你喜欢

匠人匠心理性
三生 致敬匠心
致敬匠心
匠心,一种倔强的坚持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
“神级”匠人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