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3×3格』引导学生看见思维的过程

2016-10-19郑文富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格子思维材料

◎郑文富

用『3×3格』引导学生看见思维的过程

◎郑文富

作文讲评课结束时,学生明仔发感慨说:“如果我写作文时,能够像老师改作文时一样——同时有多种题材、主题、文体、写法摆在眼前,我也能做出最佳选择。”

我抓住明仔话中的“同时”,开启话题说:“你所描述的状态,实际上是大脑在‘同时’完成几个工作:1.思考具体写作要求,产生多种思路;2.加工各种思路,创造出最佳设计;3.支配手把设计结果写出来。”

明仔说:“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

我说:“你想达到这种境界吗?我有一件‘思维工具’,能够帮助你。”

“思维也有工具?戴在脑袋上用吗?”明仔调侃道。

思维工具是那些能把抽象思维过程转变为具体化、可视化的方法、技术的统称,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例如快餐店的菜单,它把各种套餐照片排列在一起,方便顾客认识、比较,做出选择,它就是一种思维工具。我们平时所说的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等,其本质上都是抽象思维活动,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使用一些思维工具,能够使这种抽象思维的过程具体化、可视化、语言化,使之清晰、有条理而且形象生动——我心里想着,但是没说给明仔听。

“画在纸上就可以。”我故意轻描淡写,希望明仔能够在实际体验中领会复杂的道理。

我看到明仔的目光猛地亮了一下,但是随之又黯淡了。写作,让一些学生有点无奈,有点伤心。于是我说:“下节课让我们尝试使用一种简单、有趣的思维工具,来进行一次写作训练。”

一、用“3×3格”积累素材

上课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格子,并且称它是“3×3格”。

我在它左上角的小格里写了一个题目,说:“现在请把剩下的格子填满。如果觉得有困难,可以以小组的方式参与活动。”学生们很快画好了格子,并开始填空。

以下是一组学生的成果:

老师开过的玩笑那节课老师说去外面写生。大家都到小花园去了,他却没挪窝。老师说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老人家,还一本正经地解释为什么他有资格被称为“老人家”。老师称自己是“大黑”,说自己与大白哪都像,除了皮肤颜色。老师用东北话念唐诗,然后让大家用家乡话念。讲《口技》时,老师模仿深巷中狗的叫声,挺像的。老师说他在小卖店里存了200元钱,谁去小卖店里提一下他的名字都可以拿东西。老师领我们玩传话的游戏,特别强调“鸡蛋”一词,结果大家都记得了“鸡蛋”,却忘记了很多关键信息。老师说李太白因为谦虚改名叫白。还让我们每个人给自己的名字改一字,显得谦虚一些。

学生们一边填写一边采用各种方式进行交流,学生们沉浸在对“3×3格”的新奇体验中。我说:“你们看,一瞬间你们就有了足够多的想法,并且边想边写了出来。”

“8个格子已经填满了,可是我又有了新的想法,该怎么办?”明仔问。

“涂掉不满意的,填上更好的。这样一直更新下去,直到你不想再改。”我回答。

学生们“玩”得很投入,也很高兴。学生的这种状态告诉我们:“3×3格”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它有利于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思维成果。

这种思维过程即使不能在几分钟内完成,也能在一段时间内完成。例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在一个主题下面积累与筛选出好的写作题材。

二、用“3×3格”选择材料

为了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诸多素材中,挑出一个你认为最好的,在上面画一个圈,标准是值一写、够一写、能一写。”

“只选一个?”学生们惊诧地问。

“是的。”我用肯定的语气说。

“我一辈子都没有过这么多想法,现在却要都放弃。”明仔有点心疼。

“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看重最好的,抛弃一般的,才能让思维活跃在较高层次上。”我说。

学生们理解了。在经过了一个耐心的比较过程后,学生们都圈好了。

明仔组学生留下的材料是“改名字”。

这时我阐释道:“刚才你们经历的写作思维过程是这样的——因为写作要求产生了很多种想法,用书面语言记录下这些想法,然后筛选出你们认为最好的一种。对于那些思维敏捷的人来说,这么多事一瞬间就同时完成了,他本人都不会意识到这个过程发生过。你们中间也不乏这种思维敏捷的人。”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个过程认识得这么清楚呢?”大家问。

“这就是思维工具在起作用。我们借助于这个‘3×3格’,人为地把思维过程放慢了、铺开了、研细了,所以我们感知到了这个过程。”我说。

看到明仔点着头,我给他们小组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请你们画一个新的‘3×3格’,在格子中填下你记得的和你能想到的‘改名字’的故事,然后选出你们认为自己能写得最好的一个,标准是值一写、够一写、能一写。写的时候,请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任务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小组共同完成。”我要求其他小组也这样做。学生们开始写了,并且完成了。

明仔所在小组的成果如下:

改名字的故事老师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大黑”。学生们把书包改叫作业包。我做事不专心,把名字改成“一”,提醒自己要专心致志、有耐心。我给同桌改名叫“娇闹”,她向老师投诉我,说这不是改名字,是起花名。班上的人都有点“2”,所以我们12班应该改叫“2”班。刘德华上学后改了个学名叫“刘福荣”,从事演艺工作后又把名字改回刘德华。学校可以改名叫秘密花园,就像那本叫《秘密花园》的书一样,每一样东西都可以由你来填色、改造。爷爷去爸爸单位,他说我是“某某他爹”,保安马上从门卫室出来给爷爷开门。

明仔自己选择的题材是“12班应该改名叫‘2’班”。

这一轮活动,把学生的思维重新聚焦在一个点上。但与上一轮有所不同:上一轮是海选,侧重于“聚材”的思维训练——把同一类素材归纳在一起,这一轮则侧重于“选材”的思维训练——把同一性质的材料选拔出来。它明显地表现出写作过程心理学所描述的一个状态,即它不是一个纯的获取选择结果的过程,而是一个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不断生发的过程。学生在选择了“改名字”这个题材后,又再次进行聚材,在聚材的过程中再次进行选材,这样循环往复,思维便会越来越精细、深入。而且,这一次我初步提出了语言方面的要求。

三、用“3×3格”具化题材

“3×3格”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它引导的思维,不仅是开阔、立体的,而且是深入、细致的。细节化的、深入化的材料,才有可能成为素材。

于是我提出更为深入的要求:“现在,请你们认真回想、琢磨与这个题目相关的各种细节,把它们写在一个新的‘3×3格’中,然后列出能写入一篇文章的相关内容。标准是值一写、够一写、能一写。请你们特别注意:描述这些内容的时候,请尽量用词生动、形象,能够表现出你们的某种态度。”

我们“2”班的生活细节我们的胖老师很“2”,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一段难搞的卫生分担区,同学们意见很大,他却说是学校重视我们班,还带头去打扫。“4×100”接力赛给邻班投诉,被取消了成绩,他却让我们“服从裁判”,结果班级成绩从第二降到第三。他说这回上升空间更大了。班长的“2”劲也不比老师差。有一回老师去农村支教几天,临走时安排我们班上自习。结果班长说这么好的课上自习太可惜,就代替老师上了课。课上她让我们把文言文翻译成英文,说这是古代汉语的国际化尝试。学习委员也“2”,老师没留作业,她就让课代表去问。结果老师说:“既然这么想做作业,就布置点吧”。课代表比学习委员更“2”,问完了作业还问什么时候交,结果老师只好补充说后天交。课代表说后天交会有很多人不认真做,老师只好说那就明天交吧。我也“2”。你要问我这些事我是怎么知道的。我告诉你们,是我打电话问我死党作业时他一五一十告诉我的。你们问我为什么要打电话问作业,我告诉你们,你们一定会骂我“2”——因为我请病假在家。小组长比课代表“2”多了。有个学生交不上作业,他就站在旁边等,说我等你做完。那位学生差点把桌子都掀了。他却说:我执行的是老师的命令,你掀了桌子你自己扶起来,我只管收作业。同桌平时不学习,但是学会了这个“2”劲——他抄作业被课代表逮到了。他为什么抄作业呢?他说老师不在更要表现好点。

情况与刚才差不多,格子又被填满了。学生们很兴奋,觉得很好玩,也觉得很受启发。但是我不满足,我请学生们汇报自己的思考成果,在他们汇报的过程中,我们一起推敲细节,选词炼句使这些细节更加突出。交流中,我不断地提醒他们把档次比较低的材料删去,换上更好的材料,或对材料进行改造,把它升华成更好的题材。

我甚至提醒一些学生:“现在,请你们选定这个画面,然后,再画一个‘3×3格’,把这个细节写在左上角的格子中。然后,围绕着这个细节来重新理清事情发展的脉络,把与这个细节有关的情节、场面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注意锤炼语言。”

学生们的思路不断清晰,思维不断走向深入。事实上,他们都惊呆了。

“把格子中的内容整理一下,不就已经是一篇好作文了吗?”明仔说。

“现在,你的愿望满足了吗?”我问。

“如果给我足够的时间,我还可以做得更好。”明仔说。显然,现在他已经不再认为自己是个写作方面的“渣男”了。

这是一个用材的环节。在这个训练阶段,学生对材料进行加工、剪裁,同时学会思考,去粗取精,获得了适用的题材。与前面的每个环节一样,这仍是一个回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比上一个训练更深入一步,这次训练我们侧重于把材料加工成“题材”的训练,而且融入了语言的训练。也就是说,学生们“同时”完成了本文开篇所说的三种思维活动。

四、用“3×3格”明确中心

与此同时,我觉得还可以再深入。我说:“把这些文字组合起来,你们确实可以得到一篇‘文章’,或者说是一篇故事,但它还不是一篇读者期望的‘文章’——因为它没有灵魂。”

“对,还没有一个主题,一个中心思想。”明仔说。一通百通,既得的思维成果会让思维变得更加灵活,这一点在明仔身上表现得太明显了。

在确认了每个学生都已完成了选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材料进行了剪裁后,我说:“让我们完成更高层次的训练——赋予这篇故事以灵魂。请你们再画一个‘3×3格’,把这个格子命名为‘×××的滋味’,填满格子后,选出你认为最符合材料本身的一项。”

大家注意到,我并不是在学生剪裁材料之前引导学生思考材料的意义,而是在他们初步剪裁后才开始做这件事。原因很简单,我不想他们养成那种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恣意妄为的思维习惯——那是非常可怕的。我希望他们尊重事实,在事实的基础上言情论理,用事实说话,传达真情实感。我甚至认为,这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有的思维方式。

明仔要填写的是“生活在‘2’班的滋味”,成果如下:

生活在“2”班的滋味真觉得自己很倒霉,人家某班的课代表,帮着交不上作业的学生打掩护,我们班这些人真死板,迟交了都要登记。真想转去某班啊。我妈妈经常说:“你很幸运。你有懂道理的老师,有一群懂道理的同学,你要珍惜。”我在心里说:你来这个班试一试,你也受不了这些人。除了不允许的,剩下的都是允许的,玩得再疯也不会受责备,这种“2”,挺好。我爱“2”班。坦坦荡荡,不违背任何规则,不亏欠任何人,这种感觉才叫自由自在。来到“2”班一年多,不再猥琐,不再胆怯,敢于面对任何事,敢于担当任何事。也许生活在总考第一的X班更自信,总是被庇护的Y班更牛气,多才多艺的Z班更好玩,但是“2”班更“好”,各种好。一年下来,胆大妄为的我变得胆小了,变得怕老师、怕班干部了。有时我还怕我思想深处的那个自己,它也经常吓我:你要讲道理哟。

格子填完了,那种不舍的情绪又充溢了明仔心头:放弃哪一些,圈出哪一个呢?

“开始写之前,那种感动还不是很深,写着写着就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现在,我觉得自己是百感交集。”明仔说。

“但是,一定要有所取舍。面对事物,人内心的感想当然是复杂的,可作为一篇要给读者看的文章来说,还是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我说。

我们开始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一些思想被否定,一些感情被挖掘出来,还有一些思想感情在经过语言思考和思考语言的锤炼后,得到了更好的表达。

交流中,一些学生圈定了中心思想,还有一些学生暂时圈定了中心思想。

我说:“现在,请你们从这种感觉——这个主题出发,回头再去斟酌每个材料,决定取舍,决定表达的角度。”

“这样就对了。”明仔说,“在刚才交流思想感情的时候,我觉得我对材料、对生活真相的认识是不够的,有些材料和细节我还需要调整一下,有些话我要重新说。”

是的。明仔感受到了一个真实而又完善的写作过程——在思考中丰富,在丰富中推敲,在推敲中完善,在完善中升华……周而复始,螺旋上升。

五、用“3×3格”确定文体

下面,再做最后一步,我们就完全进入真实的写作思维状态了。那就是选定文体,依体而写。

我说:“在构思写作的过程中,你们是否想到过,你们可以把自己的材料写成不同文体的文章,以使自己的文章更有特色。例如可以写成消息、日记、书信、剧本、杂文等。”

我用PPT展示了一个“3×3格”,格子中列出了一些常见的文体。如下:

我可以选用的文体日记求职信剧本 小小说散文小评论消息演讲词

在学生基本上理解了PPT上展示的内容以后,我提醒他们说:“或许,在众多的文体中,只有某种文体,才能恰如其分地显示你的题材和思想,才能让你写得畅快。”大家进入了思考。

明仔说:“班长上语文课这件事,可以写一则‘消息’,题目就是‘2班班长偷上语文课,一伙人英译文言文’。”学生们都笑起来。

“我可以写一篇小小说,”班长说,“题目是‘2班有个王二小’。”大家笑得更厉害了。

我问:“为什么不是‘王二小的2班’呢?”

“要突出典型人物。”“2”班长说,说完还看了一眼明仔。

“我可以写一篇‘小评论’,题目就叫‘一个好班级,就需要一股子2劲’。”学习委员站起来,大声说。

学生们都鼓起掌来。

“我觉得散文和日记其实是同一种写法,不如去掉其中的一个,换成诗歌。”小伟也站起来说,“竹板这么一打啊,别的咱别论。论一论,12班的这股2劲……”

“你那是快板好不好……”学生们都活跃起来。

六、用“3×3格”反思学习

下课了,学生们又围到我身边。

“怎么样,这回达到了某种境界吗?”我打趣明仔。

“达到境界还需要假以时日,但是确有收获。”明仔谦虚起来。

我翻开备课本,画了一个“3×3格”,给格子命名为“12班的学习反思”,然后对大家说:“让我们用这个格子来反思一下今天的学习好不好?你们谈谈学习感受,这样会对自己的学习水平认识得更清楚,也方便我进行教学反思,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3格’的用处好像很多啊。”明仔又来了兴趣。

我们商量着在格子中写下了很多今天的收获,如下:

12班的学习反思“3×3格”启动了我的思维,我不是不能想,只是不会想。(思维诱发)我看到了自己的思维过程,于是知道自己该怎样思考了。(思维可视化)“3×3格”是一种思维工具,它具有多功能性。它可以用来审题、立意、聚材、选材,可以用来构思,甚至可以用来行文。(多功能)有了这个工具,我就可以慢慢想了。我可以在已有的基础上往下想。(思维支架)我控制了我的思维,让它思考我所思考的东西。打个比方说:你不是在吃饭,而是在品味你自己吃饭的过程——这样,“吃饭”就不再是吃饭,而是成了你写作思考的内容。(超越思维本身)这种格子好像在穷尽我的思维。格子摆在那里,逼着我尽可能地把它填满,填满后,还催着我换掉最差的,换上更好的。(自我否定)格子与格子之间的内容会“自动”合并,相关联的内容会被合并到一起,空出来的格子自然要求你填入新的内容,你不得不去想出更新、更好的内容来(自我超越)

格子没有填满,明仔有点紧张,仿佛他对不起谁似的。

“留点空间给以后的学习,不是很正常吗?”我笑着说,然后我提出我的升华性问题:“在这众多的项目中,你觉得最重要的收获是什么?只选一项。”

“为什么只选一项,全选不可以吗?”

“只选一项,你记得牢固些。”我说。

“这些都不是,今天最重要的收获是,有了这个所谓的‘3×3格’,我发现我挺能想的。”明仔说。

但是,阿伟和小欣都有不满足的地方。阿伟说:“‘3×3格’对我来说难了点,格子少一些,也许我会更有自信。”小欣说:“‘3×3格’好像太少了些,我有更多的想法要记下来。我也不舍得把我记下来的东西丢掉,也许下一个题目能用上。”

“N×N格就可以了。适合自己的才可能是最好的。”说完我就觉得自己的嘴快了些,这个道理他们肯定懂的。

有一个小插曲要记录下来。课后,我的同事问我:“为什么不把‘格子名’写在中心的格子里?这样会有一种‘发散思维’的味道在里面,像‘思维导图’那样。”

我说:“如果那样,每个材料都与‘主题’发生了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被淡化了。二利相较,我宁可选择让材料之间发生比较。但是,如果在是确定主题的环节,我们可以把‘格子名’写在中心格里,或写在右下角的格子中。”

七、用“3×3格”记录学习愿望

然后我问:“让我们再用‘3×3格’记下我们的学习愿望好吗?”

“这回不用‘3×3格’,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够用这个格子一步完成构思,写出好文章来。”明仔抢着说。学生们都会心地笑了。

我说:“好吧,让我们来努力达到这个目标。”

但是,我还是给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画一个“3×3格”,在这个格子里面记下你们的学习愿望。也许现在没有,等到你们学得多了,学得深了,就有了真正的愿望了。

(广东省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510509)

猜你喜欢

格子思维材料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数格子
填出格子里的数
格子间
最美材料人
格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