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隧洞围岩锚杆支护模拟方法对比分析

2016-10-18何周

科技视界 2016年22期
关键词:锚杆支护有限元法隧洞

何周

【摘 要】对锚杆支护模拟的杆单元法和等效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杆单元法和等效法模拟锚杆支护都是可行的。锚杆支护效果对力学性质较差的围岩更为明显,且对锚杆间排距比较敏感,Ⅳ、Ⅴ类围岩的锚杆间排距不宜大于1.5m。等效法的有限元建模工作量小,缺点是计算结果对综合经验系数取值比较敏感。因此,可先用等效法进行支护方案初选,再用杆单元法进行复核。

【关键词】隧洞;围岩;锚杆支护;有限元法

0 引言

在隧洞开挖中采用锚杆支护,能有效提高围岩的整体稳定性[1-2]。锚杆支护的模拟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杆单元模拟[3],二是,通过提高岩体力学参数的方式等效模拟[4]。本文通过对某水电站引水隧洞围岩稳定的有限元分析,对锚杆支护模拟的杆单元法和等效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1 锚杆支护的模拟方法

1.1 杆单元法

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中的LINK8单元来模拟锚杆的。LINK8单元是一种三维杆单元,只有两个结点,每个结点有3个平移自由度,只能承受单轴拉伸和单轴压缩,能模拟应力刚化、大变形、大应变、膨胀、塑性和蠕变等[5]。

1.2 等效方法

对于系统锚固的地下洞室,锚杆对岩体的锚固效果可以通过提高岩体力学参数的方式来体现[6],加锚后的岩体力学参数可按式(1)~(3)确定[7]:

2 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案

2.1 有限元模型及材料参数

选取某水电站引水隧洞典型洞段进行分析。有限元模型范围为:洞周围岩范围取5倍洞宽,沿隧洞轴线方向取45m。岩体采用8结点等参元剖分,本构模型采用D-P理想弹塑性模型,模型外边界施加法向位移约束。围岩密度为2.6g/cm3,弹性模量为6GPa,泊松比为0.32,抗剪(断)强度f′=0.6、c′=0.4MPa。锚杆密度为8g/cm3,弹性模量为200GPa,泊松比为0.3,抗拉强度为300MPa,抗剪强度为170GPa。

2.2 计算方案

锚杆分别采用杆单元法和等效法模拟。计算方案见表1。

表1 锚杆支护模拟方法对比分析计算方案

3 计算结果分析

3.1 围岩参数对锚固效果的影响分析

通过方案1和方案2进行对比分析。由于方案1围岩力学参数高于方案2,因此,方案1的围岩变形明显小于方案2。方案1围岩最大径向位移约为6mm(无支护)、5.3mm(加支护,杆单元法)和4.5mm(加支护,等效法),方案2约为100mm(无支护)、80mm(加支护,杆单元法)和60mm(加支护,等效法),方向均指向洞内。方案1锚固影响深度约1.5m,方案2锚固影响深度明显大于方案1,约4.5m。采用杆单元法时,方案2围岩最大径向位移减小约20%,采用等效法时,减小约40%。

3.2 综合经验系数对锚固效果的影响分析

通过方案2和方案3进行对比分析。综合经验系数取较小值(η=2.0)时,按等效法模拟的锚固效果有较为明显的减弱,方案2(等效方法,η=4.0)围岩最大径向位移约为60mm,比无支护情况减小约40%;方案3(等效方法,η=2.0)围岩最大径向位移约为87mm,比方案2增大约45%,比无支护情况减小约13%。

3.3 锚杆间排距对锚固效果的影响分析

增大锚杆间排距后,锚固效果明显减弱。当锚杆间距或排距等于3m时,采用杆单元法时,已几乎体现不出锚固效果;采用等效法时,围岩最大径向位移比无支护时减小约7%,当锚杆间距和排距均等于3m时,也几乎体现不出锚固效果。《水工隧洞设计规范》[8]规定锚杆间距不宜大于其长度的1/2,Ⅳ、Ⅴ类围岩中的锚杆间距宜为0.5m~1.0m,并不得大于1.5m,本文计算结果与规范规定一致。

3.4 不同模拟方法的围岩塑性变形分析

采用杆单元法和等效法模拟锚杆支护的围岩塑性区范围基本相同,但塑性应变量值有差异。方案2围岩的最大塑性应变分别为0.1092(杆单元法)和0.0503(等效法),因此,采用等效法时,塑性应变小是围岩径向位移较小的主因。另外,综合经验系数越小、锚杆间排距越大,围岩塑性应变越大,如方案3和方案6的最大塑性应变分别为0.0945和0.1054。

4 结论

(1)对于力学性质较差的围岩,锚杆支护的加固效果更为明显。锚杆支护效果对锚杆间排距比较敏感。根据有关规范和本文计算结果,锚杆间排距不宜大于其长度的1/2,Ⅳ、Ⅴ类围岩的锚杆间排距不宜大于1.5m。

(2)采用杆单元法和等效法模拟锚杆支护的围岩变形量级一致,塑性区范围基本相同,因此,按两种方法模拟锚杆支护都可行。等效法不需要在整体有限元模型中添加杆单元,可大大减小建模工作量,缺点是计算结果对综合经验系数取值比较敏感。因此,可先用等效法进行支护方案初选,再用杆单元法进行复核。

【参考文献】

[1]陶振宇.岩石力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水利出版社,1981.

[2]沈明荣,陈建峰.岩体力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3]朱伯芳.有限单元法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4]秦玉红.地下洞室围岩稳定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J].现代矿业,2009,(5):24-27.

[5]刘伟,高维成,于广滨,等.ANSYS12.0宝典[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6]邹志晖,汪志林.锚杆在不同岩体中的工作机理[J].岩土工程学报,1993,15(6):71-79.

[7]朱维申,李术才,陈卫忠,等.节理岩体破坏机理和锚固效应及工程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编写组.SL279-2002 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锚杆支护有限元法隧洞
滇中引水工程大理段首条隧洞顺利贯通
正交各向异性材料裂纹疲劳扩展的扩展有限元法研究
自密实混凝土在水工隧洞衬砌中的应用
三维有限元法在口腔正畸生物力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
集成对称模糊数及有限元法的切削力预测
隧洞衬砌段渗水修复施工技术介绍
基于HCSR和CSR-OT的油船疲劳有限元法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