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与公共外交

2016-10-17

国际公关 2016年4期
关键词:倡议外交一带

众所周知,2013年的秋天,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国际社会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

该倡议提出两年多来,取得了积极进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同时也有一些担心和疑虑。下面围绕《一带一路与公共外交——关于加强人文基础建设的思考》这个主题,同大家作个交流。主要谈三方面的问题。

一、“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积极成果

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这一时代巨轮就开始扬帆起航。“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在多个方面取得积极成果。这里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政治层面看,“一带一路”的国际共识日益增多,中国与沿线国家高层互访频繁,政府、议会、党派、地方友好往来持续升温。截至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方制定出台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并同30多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至少有9个国家设立了类似“丝路特使”、“丝绸之路大使”等专门职位,初步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合作框架。

(二)从经济层面看,同20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协议,同“一带一路”沿线17个国家共同建设了46个境外合作区,中国企业累计投资超过14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6万个就业岗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运营,57个国家积极参与其中;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顺利组建。“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初步完成规划和布局,正在向落地生根、深耕细作、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

(三)从文化方面看,中国-中亚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取得成功,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业已启动,设立了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文化、教育、科技、旅游、商务等民间往来日益密切,人文交流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

(四)从国际舆论方面看,有关“一带一路”的报道和研究成果明显增多。据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中心提供的研究数据,仅今年1-5月份境外媒体就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英文报道超过1200篇,中文报道400多篇,国际知名智库发表了10多份研究“一带一路”的专题报告。总的来看,多数报道和研究态度较为积极客观。这一倡议的积极进展,也标志着中国开始逐步从国际制度的参与者变成了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二、“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一些消极国际舆论

在看到一带一路倡议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重视国际上存在的一些消极舆论,这样才能知己知彼、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做好应对工作。消极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担心发生大国地缘政治冲突。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都在“一带一路”沿线制定了自己的地缘政治战略,一些专家担心中国实施这一倡议会与这些国家发生冲突。

(二)害怕受到中国的主导和影响。虽然“新丝绸之路”沿线大多数国家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但因长期奉行外交中立立场、对任何冲突都不选边站队,他们担心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投资贸易增加,中国的影响力会增强,会影响这些国家奉行的“不干预”政策。

(三)质疑中国实施倡议的能力。新加坡《商业时报》2月报道,“新丝绸之路”这项庞大的工程真正落实起来还很艰难,且面临诸多困难。中国的贸易伙伴是否真的需要如此多的中国货物?“一带一路”倡议是否能有效稳定中国边境并升级国内制造业水平?香港独立研究机构“东方资本”总经理安德鲁·科利尔认为,“在像哈萨克斯坦和东欧这类难以施展拳脚的国家和地区,中国企业会遭遇不必要的麻烦。”

(四)对中国实施倡议存在偏见。《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公司对“中国风险”存有反感。他们对中国的地方政府官员渴望同日本进行经济合作的愿望无动于衷,他们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萧条,劳动力价格又在飞涨,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并不看好。

面对上述消极舆论,我们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在吸取和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特别要以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认真做好公共外交及对外传播工作,使沿线各国人民认可并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

三、加强“一带一路”公共外交需着力做好五个结合

习近平主席2014年7月在韩国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国家关系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一带一路”作为一项沟通多元文明、联结众多国家的倡议,一定要在加强国家外交的同时,高度重视公共外交,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构筑起新的桥梁和纽带。

实施“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加强人文基础建设,需要着重做好五个结合:

(一)宣传政策与解疑释惑相结合

“一带一路”倡议要引起世界各国、特别是沿线国家的重视和响应,中国作为发起国,必须全面阐述这一倡议的意义、方向和目标重点、重大原则、基本精神,使沿线国家了解“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了解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等“五通”的合作重点,了解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宣介“一带一路”政策,要避免单向生硬的“灌输式”传播模式,要多换位思考,多增强读者意识和受众意识,多用对象国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宣介“一带一路”要慎用军事色彩浓厚的词汇。“桥头堡”、“排头兵”、“主力军”等词汇翻译成外文,就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印象,甚至造成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在加强正面宣传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减少不和谐的噪音和杂音。要通过解疑释惑,使相关国家和民众明白“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但机遇是世界的,是大家的。“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一家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大合唱”,是协奏。

(二)全面行动与精准发力相结合

公共外交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提出“软实力” 概念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将公共外交划分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日常交流,第二层面则是战略交流,第三层面是情感交流。在推进“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时,要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形成合力,使作用最大化。

但是,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复杂,文化多样,要认真研究每个国家的特点,针对不同国家和人群,采取不同方式,实现精准发力。中国在这方面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并取得了宝贵经验。中国扶贫基金会在非洲援建妇幼保健医疗体系,有效降低了当地的婴儿死亡率,得到了非洲国家的高度赞誉。认真总结推广这些有益做法,有针对性地扩展到“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一定会收到良好效果。

精准发力也要针对关键部门、重要人物、突发事件做好工作,尤其是要多做智库专家学者的工作。美国一知名专家去年又新提出了“中国崩溃论”。他是一个“中国通”,在研究中国问题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他提出这样的观点后,我们不是简单地针锋相对地进行批驳,而是有针对性地对他的观点进行研究,并主动进行沟通对话,从而收到良好效果。

(三)回顾历史与分析现实相结合

“一带一路”承古惠今,既是对古代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往来的继承和发展,又在新时代开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合作的巨大空间。我们在深刻分析“一带一路”历史价值的同时,更应该挖掘它的当代价值和文化内涵,传播丝路文化、讲好丝路故事、弘扬丝路精神。

郑和下西洋途径的国家都十分珍视当年留下的遗迹,看作是本国文化的一部分。许多国家建立博物馆、纪念馆和其他纪念设施,铭记壮举。

“一带一路”还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没有被世人广泛知晓,有的珍藏在佛寺庙宇,有的流落大众民间,这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的共同文化财富。沿线国家可以认真梳理“一带一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已有资料进行数据化和在线化,形成“一带一路”文化资源数据库,活化“一带一路”珍贵的文化遗产。加强这方面工作,不但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而且也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

(四)讲好中国故事与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相结合

过去的丝绸之路是贸易之路、文化之路,当今的“一带一路”倡导互联互通、文明互鉴,在未来要建立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讲好“一带一路”和中国的故事,能够使“一带一路”的倡议更有情感、更有温度。

讲好中国故事,要重视讲好软性、感性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重要的是”做”好中国的事情;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要跟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相结合。

另外,我想强调的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是做好中国事情,这当中,无论部门单位,还是团体个人,无论国营还是民营,无论老将还是新兵,在演绎中国故事的过程中,都是主角,没有配角,所有的言行作为,都构成中国故事巨著中的篇章段落,字符音符。一边说我们是五千年文明古国,一边游客国内国外旅游乱刻乱画,一面说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一面是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无论是中国的故事,还是“一带一路”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能够讲好吗?

(五)发挥主流媒体作用与利用社交媒体、自媒体和民间舆论场相结合

媒体在加强公共外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议题设置,还是营造舆论氛围,都具有其他方式难以企及的优势。近年来,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视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中国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已经明显增强。在推进“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时,既要主动“搭台唱戏”,充分利用主流媒体进行集中宣传,也要“借船出海”,通过国家领导人、外交官会谈、演讲以及专家学者在对象国主流媒体上撰文、接受访谈,主动阐释“一带一路”的内涵和意义,消除误读和曲解,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新媒体在推进公共外交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和应用,众媒时代已经来临并迅猛发展,信息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正日益融合,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交互性成为当今媒体的显著特点。很多国家都在利用新媒体开展公共宣传活动。

我们既要利用好国际知名的新媒体平台,也要充分发挥我国新媒体平台的作用。腾讯公司的微信截至目前,活跃用户量已超7.62亿,海外用户1亿多,享有亚洲最大的用户群体。微信目前正在推动产品的国际化,预计将能够使用八种主要语言在上百个国家推广。在借助国外社交媒体的同时,策划利用好本国新媒体,加强“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此外,加强“一带一路”公共外交,一定要高度重视语言问题。为纪念中国和阿拉伯开启外交关系60周年,“翻译与中阿人文交流”国际研讨会,本月初在我的母校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来自我国高等院校和相关机构以及阿拉伯国家1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交流研讨。大家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对外语人才尤其是高级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是机遇更是挑战。

智库和非政府组织是推进公共外交的重要载体,通过举办论坛、研讨会、博览会、减贫、救助、培训等活动,可以夯实舆论基础,为“一带一路”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在这方面,我国已积累了丰富经验,这里就不再赘述。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国家更多的民意支持,打牢人文基础,对实施这一倡议的成功与否至为关键,当然这远非一日之功。

“一带一路”乘风破浪,公共外交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倡议外交一带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