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图书馆古籍修复档案建设和管理

2016-10-17韩秀丽

求知导刊 2016年25期
关键词:档案

摘 要:古籍修复档案是对古籍修复工作的记录,为后人了解前人的修复技艺和理论提供了重要途径。建设古籍修复档案,是科学开展古籍保护工作的需要。古籍修复档案的建设和管理要制度先行,保证规范,注重实物资料的保存,整合文献资源信息,探索建立古籍修复档案特色库。

关键词:古籍修复;档案;古籍保护

中图分类号:G25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7-18

作者简介:韩秀丽(1988—),女,助理馆员,研究生。

古籍修复作为一项传统技艺由来已久。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有云:“书有毁裂,郦方纸而补者。”古籍修复延长了古籍的寿命,对古籍的保存和流传、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籍修复档案是对修复过程的记录,是修复历史的见证。虽然古籍修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古籍修复档案规范化建设的历史却并不久。中国国家图书馆从1949年开始修复《赵城金藏》,历时16年,但是整个修复过程不记录、不照相,没有留下任何文字、照片档案资料,不得不说,这对修复工作来说是个莫大的遗憾。究其原因,是因为古籍修复作为师徒相授的传统行业,其修复技法、方式概不外传。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始修复敦煌文献,是在科学总结修复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赵城金藏》的修复前进了一步。2003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完成了馆藏西夏文献的修复,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古籍修复档案,并开始设计古籍修复档案管理系统。这一系统的建立,无疑是对古籍修复档案的系统化、规范化建设,为古籍修复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库。

一、建立古籍修复档案的重要意义

1.第一要义为保存修复记录,为后人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

工作人员常常会碰到一些曾经修复过的古籍,特别是改装过的古籍,但因为没有修复档案的记录,已经无法窥见原来的状态,这给现有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修复档案可以记录修复所用的材料、技法,还原修复前的状态;在二次修复时,能利用修复档案开展可逆性修复,更好地保存古籍。

2.科学开展古籍保护工作的需要

古籍保护工作已经不是一门经验学科,而是趋向于科学学科。古籍修复档案记录了修复经验,应用了技术分析,如对纸张纤维、纸张酸碱度、糨糊浓度等的分析,也为进一步研究修复材料、修复技术提供了依据,是古籍保护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管理古籍修复档案,实现资源共享

从单个图书馆来讲,古籍修复档案可以与古籍编目、古籍典藏管理系统有效结合,促进图书馆典藏、阅览工作的开展。从整个图书馆行业着眼,行之有效的古籍修复档案管理工作可提高古籍修复工作效率,促进古籍修复工作的交流,实现古籍修复技术和理念的共享。

二、古籍修复档案的类型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强调科学规范地开展古籍保护工作。“各古籍收藏单位要建立修复档案,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对古籍进行修复,确保修复质量。”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GB/T 21712—2008)颁发,古籍保护观念深入人心,各个图书馆也着手建立古籍修复档案。古籍修复档案,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数据库类型,另一类是表格式。

数据库类型以中国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等大型修复单位为代表,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档案管理系统建立时间最早,该系统主要分为业务管理系统和修复档案系统两个部分。修复档案系统能对修复文献的客观情况、修复材料选择、具体修复部位的技术手段和修复前后的技术影像等进行记录。而管理系统则具有统计功能,对修复技术手段的采用、修复质量的评定、修复数量等进行统计排比。该系统无疑是完善的、先进的、科学的。

表格式古籍修复档案应用最为广泛。表格可以是EXCEL表,也可以是WORD形式。表格既有纸质版,也有电子版,或者两者俱备,方便电脑检索。不同的图书馆,其修复档案类型不尽相同,但是都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古籍书目信息,如索书号、书名、著者、版本、开本、页数等;二是纸张信息,如纸张纤维、纸张酸碱度等;三是破损信息,如破损位置、破损类型、破损程度等;四是修复方案,包括修复原则、技术手段、使用材料和修复步骤等;五是修复责任者及相关管理信息。

三、对古籍修复档案建设和管理的几点思考

1.制度先行

良好的制度是开展古籍修复档案工作的保障。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要在原有的古籍出入库制度、古籍修复工作制度、古籍交接制度等基础上,建立古籍修复档案管理制度,明确古籍修复档案的范围、内容、管理方式等。

2.保证规范

修复档案的记录要依据《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GB/T 21712—2008)、《古籍特藏破损程度定级标准》(WH/T 22—2006)等标准,对古籍的破损状况和修复过程以规范的、专业的语言来描述,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口语化表述方式,否则古籍修复档案将失去准确性和真实性,其价值和参考意义也会大打折扣。

3.以科学和完备的修复理念开展古籍修复档案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修复工作不再是单纯依靠经验判断纸张成分,还可以利用电子显微镜等设备对纸张的纤维成分进行分析,故应积极采用新技术,在修复档案工作中对原书纸张和补纸的纤维成分和酸碱度进行记录。古籍修复档案除了文字记录,还需要照片资料,一般需要拍摄修复前后天头、地脚、书口、书背、封面、封底、首页以及每种破损类型的照片及纸张纤维分析图;有条件的更要以影像资料来保存和再现修复手段、修复技术。

4.根据实际,建设适合本单位的古籍修复档案

像中国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等大型古籍修复单位,其修复人员皆在10人以上,年修复数量可达几百上千册,一个大型的古籍修复档案数据库必不可少;而大多数只有1~2名修复人员的图书馆,年修复量并不大大,建立古籍修复档案更大程度上是为了保存记录,可以采用表格式的古籍修复档案方法。

5.注重实物档案的保存

实物档案主要包括原纸捻、原订线,需要替换的原封面、原护页及修复所用的补纸、订线等。如果该书曾经有过托裱、衬纸修复,而现有的修复方案要去除托纸、衬纸,那么这些托纸、衬纸也要保存好。这些实物档案是最原始的材料,可供后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6.整合文献信息资源,探索古籍修复档案特色库

虽然年修复量较少的图书馆无需建立大型的修复数据库,但是经日积月累,修复过的书籍也会不在少数,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修复档案,可以探索与现有的书目检索系统融合,在书目检索系统中对修复历史进行揭示和展示。或者将具有代表性的古籍修复案例加以整合,打造古籍修复档案特色库。

古籍修复档案的缺失,给后人的古籍修复工作带来不便,也可能在古籍修复中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古籍修复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对提高修复技术和深入研究修复材料及科技创新有重要作用, 也将推动我国古籍保护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清.浅谈古籍修复的科学化管理[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4(2).

[2]万 群.数字古籍修复档案的实践及思考——以天津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

猜你喜欢

档案
档案工作的创新服务势在必行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煤制油和煤化工建设项目的文件控制与档案管理
新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问题探讨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拓展节能档案数字化利用的探索
刍议供电单位档案管理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浅谈北京卫视《档案》的叙述方式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