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天人即一观下的乾道坤德

2016-10-15秦芳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修身

摘要: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认为天与人是即一的关系,这一观点奠定在原始生活习俗和理性推演的基础上。《周易治要》正是在天人即一观下,将天地乾坤与人性明德等量齐观,以卦辞劝诫君子效法乾道坤德修正身心、显明明德,在个人、家庭、国家和世界等层面上历事练心、反求诸己。乾道坤德用在个人则身心平和,用在家庭则内外和睦,用在国家则上下一心,用在世界则天下和平。

关键词:周易治要;修身;天人即一;乾道坤德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81(2016)04-0124-05

“易本卜筮之书”[1],而经过周文王系卦辞、周公系爻辞、孔子作“十翼”,《周易》已经被阐释为圣贤君子修养道德的经典,其中蕴含明显的天人即一观念。《周易治要》作为贞观时期君臣修齐治平的理政指导,精选了修身养德的要领、原则,以乾道坤德为纲领、以法象天地为准则,将一身之修与天地化育等视,描述了一条由个人进德修业、自昭明德,随时而用、正家化邦,最终内圣外王、化成天下的修身路径。

一、天人即一观

“天人合一”的观念被广泛认为是中华思想的主体观念。这一思想最早由庄子阐述出来:“人与天一也。”[2]后来被董仲舒进一步发展:“天人之际,合而为一。”[3]369到现在,“天人合一”的观念多被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存的。这固然是正确的,然而当我们逆着思想之流向源头追溯,就会发现在古人那里,天与人不仅是合一的关系,更是即一的关系。

原始社会时期(约前170万年——公元前21世纪)的中国先民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形成初步的天人即一观。一方面,先民对于自然的恩赐物尽其用。许多出土文物表明,先民在衣食住行方面运用自然赐予的事物制作工具、服饰来改造自身环境,比如制作石器用于农耕、捕猎,利用骨针制作衣物、饰品,制作器皿存放食物等 [4]7-8,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同时摸索出自然规律,比如利用火焰烹煮食物 [5]99,发明卯榫结构进行建筑等 [4]41,这些是先民对于自然事物为我所用的一面。另一方面,先民对于天地的恩德顶礼膜拜、感恩戴德。比如大汶口文化中的陶尊上刻有人们长跪拜日的形象,半坡遗址中地下埋藏着盛有粟米的陶罐是向地神祈求的供品,以及考古发现的公共祭祀场所等 [5]314-315,诸如此类都是先民反馈自然、表示报答的方式。这就是“与天地合其德”[6]2的原始表现,德即“惠”[7]316,将自然的恩惠为我所用并回馈自然,就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不只是使用,还提供补给,这样有来有往,表现出先民视自然与其本身为一的观念。

如果说先民是本能地与天地合德,那么伏羲画八卦、文王系卦辞、周公系爻辞、孔子作“十翼”,则是利用人类理性将天人即一的观念层层推演出来。伏羲洞察到人与天地同出一源,于是用三画将“天地人”纳于一个卦象之中,意在表明三者本是一体不二。“三才”各有其位,“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3]193,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虽然作用不同,但是发挥作用的还是一个本体,而且各自之间交易变换、生生不息、紧密相连,反映出一体本然的作用。八卦两两相叠成的六十四个卦象表达的是宇宙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如“”表现的是阳气充满天地之间,个体成长壮大,人类勤勉劳作,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文王系卦辞,将“三才”共同的德性以文字表达出来。如“乾,元亨利贞”[6]1,在天表示阳气由地而升至天,在人表现为由沉睡而清醒、精力充沛、振作勤奋,在地表现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周公又将卦象每一爻内在变动的悔吝吉凶用爻辞表达出来,意在告诫人们顺应自然规律为人处事,吉凶在己。如乾卦上九爻“亢龙有悔”[6]1,因为阳气已经完全发出,再高亢不止就会后劲不足、转阳为阴,在人事上如果身居高位而不知道有所退让,必然会有悔恨。孔子作“十翼”感叹天地道德、人参天地,而旨在劝诫“君子”重视“进德修业”[6]1、“反身修德”[6]7、“自昭明德”[6]6,表达出人道仁义可以转恶为善、化凶为吉、与天地同功的宏大气象。古人洞察天地万物的赜隐几微,由天文回归人文,将人性与天道本一的真相和盘托出,是以《周易》蕴藏着深刻的天人即一观。

后人在观测天文方面不断推演天人之间的联系,为天人即一观提供大量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在天人即一的观念下,中国古人将世界万物看为一体,将自己的生命与家国天下紧密联系,以自我修身为贯通天地的起点和归宿。

二、乾道坤德

天体、天气以运行变化为常道,体现出“乾”的品质。圣人上观天文,发现日出日落、月出月落,一昼一夜反复交替;寒来暑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年二十四节气来往不断;阴晴圆缺、斗转星移、风雨雷电、“云行雨施”[6]1变化无穷。天体运行的这种反复不止、从不间断、变化无穷的品质,被名为“乾”。“乾,上出也”[8]740,这是“乾”字的本义,是一种向上的气象、初始的动力,“万物资始”[6]1,万物生机的初发都依靠它。就像初春种子的萌发要突破土皮,冬眠的动物复苏时要伸展肢体等,都是生机的初显。“健,强有力也”[7]35,这种运动不息的品质刚健有力,使得“品物流形”[6]1、“各正性命”[6]1,“乾”激发并加强万物各自顺应“性命之理”[6]15而生的动力,这是起始世界万有、洋洋大观的德性。

人文天地秦芳:试论天人即一观下的乾道坤德大地纵深数百万米,以深厚稳固、承载万物为常道,体现出“坤”的品质。“坤”字“从土申”[8]682,“土”为“地之吐生物者也” [8]682;“申”为“身”[7]711,物体成形的意思。圣人观察地理,发现各方土地其随形势、地力情况不同而提供万物不同的生长条件。大禹曾对九州土地情况进行过考察,总结土地有白、黑、灰、红等色,土壤有盐渍、腐殖、黏性、涂泥等质,田赋有上上、中上、中下、下下等级,物产有漆丝、海产、皮革、金属等类。[9]这说明大地处于卑微之处默默滋养万物,无论阳光雨露、还是阴暗潮湿之处,都有万物生存,“地之秽者多生物”[10],就算是肮脏臭秽的地方,也孳生数不清的微生物。总之,大地含藏万有、为万物生长提供资源,以包容、稳定为常道,这是厚道,名之为“坤”,是使万物生长、成材的德性。

大气层包围整个地球,冷暖空气交流带来四季变化,大地随着时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间乾坤二气相互交换信息、相互给予能量,无私无求,所以说“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6]6,这是乾道坤德自然所得的成就。

三、人道修身

“修者,饰也”[8]424,也就是“装饰”、“修饰”,用美丽、美好的东西来装饰;“身,躬也”[8]388,代表一个人的身体。浅层次的“修身”就是将外在美好装饰于自身。而进一步,段玉裁注:“不去其尘垢,不可谓之修。”“尘垢”不仅指身上的污染,更指内心的不善,所以“修”又引申为“治性之道”,而“身”也相应地引申为自我的心性、品德、才能和行为等内容。

然而为什么要修身?依据什么来修身?《周易治要》开门见山以“乾”“坤”两卦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6]2。人生于天地之间,一样具备乾坤的品质,表现为“自强”、“厚德”,这是修身的基础。

人生而强:上千亿的卵子中只有一个可以成功受精,胎儿在孕育的过程中处于狭小空间、闷热密闭,仅靠脐带供给营养,母体饮食冷暖都会给柔嫩的机体带来极大的刺激,如此忍受十月之久,出生时还要受到极大的压迫,所以说能够顺利出生的人本来都是强者,这是生命本身具有的属性。一个人不断地成长、成熟,也是依靠自身不断的新陈代谢来完成,这也是一种自强。道德学问更要依靠自我激励、努力学习、不断改过才能提高,“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11],这更是一种自强。将“天行健”与“君子以自强不息”相提并论,“以”即是“用”的意思[7]18,这就告诉我们天体能够依靠自然力刚健地运行,人,尤其是有志君子同样能够依靠强劲的自力永不停息地进步。

“厚德”是谦卑,“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6]3,勤劳而不自夸、有功绩而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就像舜帝赞叹大禹:“汝惟弗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弗伐,天下莫与汝争功。”[6]19大禹踏遍九州岛平治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功劳相当大,仍然“推善让人”,把功劳推给他人,这是博大的胸怀,就像江海处于百川之下而有容乃大。舜帝同样也是广纳天下贤才,拱手而天下治,“拱手”就是表示谦卑自己、礼敬他人,贵为君王而礼贤下士,所以厚德推及天下,四方归心。“地势坤”同样与“君子以厚德载物”并列而提,就是告诉我们,有志君子要像大地那样,依靠谦卑之德忍辱负重、包容大众、承载万事万物。古圣先贤都是人,天地所生、父母所养,他们可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人都可以做到,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11]339。

修身以天地自然为榜样。人的本性中含有乾道坤德,这是明德本来具足的。但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而有迷悟不同,人未必明明德的本来面目,有人“生而知之”[11]172,有人“学而知之”。迷失本性的人并没有丧明德,只是迷糊了,将明德扭曲了、遮蔽了,修身就是使明德恢复正常、发挥光明,所谓“君子以自昭明德”[6]6。怎么样“自昭明德”?圣人教导我们以天地为榜样,“法象莫大乎天地”[6]13,因为人性纵使可以扭曲,但是天地自然不曾改变常道。天地之间的任何自然现象都可以让人感悟其德义:“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6]3-4;“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6]5;“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6]5,等等。人只要用心去体悟自然的启示,将其落实在生活的点滴,都可以正心修身、自昭明德。常常“观其象而玩其辞”[12],看到自然现象,就去玩味象传中的教诲,“果行育德”[6]2、“卑以自牧” [6]4、“多识前言往行” [6]5、“以虚受人” [6]6、“言有物而行有恒” [6]7、“惩忿窒欲” [6]8,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不断体会古人修正身心的境界,逐渐克服私欲,将自身于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人道修身的最好方式。

四、随时而用

修身不仅关系到个人,同时会影响各种人事关系之中的人。这些关系主要有几个层面:一家、一国、一世界。每个人在不同层面都具备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修身正是在这些层面、角色的不断变换中历练自己心志,将自身明德本有的美德充分开发,与此同时,在人与人的交往互动中帮助他人开发明德。

乾坤不论用于何时何地,都需要把握一个大原则,就是“天地交,泰”[6]3。泰卦卦象上面是地、下面是天,在春天时阳气从地中升起、气压下降,从而阴阳之气相交,万物开始生长的景象,象征着天能够站在地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地能够站在天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这就是“天地交”,天和地交互考虑,彼此体谅对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反求诸己的意识,也就是出现问题首先反省自身过错的意识。首先反省自己后,有过改过,问题自然解决;无过就要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出现问题的原因,通过适宜的方式劝导改正,一切从大局出发,不要以个人情绪、私欲为主宰,乾坤之所以能令“天下咸服”[6]6,就是因为无私无欲。天无所不覆盖,地无所不承载,没有好恶区别,纯是一片公心才能成就万事万物。一个人从一家的大局考虑,就能使一家和睦;从一国的大局考虑,就能促进国家富强;从全世界的大局考虑,就能促进世界和平。所以,一个人修身看似简单,实际上关系甚大,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乾主动而坤主静,用于个人则身心协调、健康愉悦。就人体而言,身宜动而心宜静。四肢体格需要充分活动才能壮硕有力,全身经脉才能畅通,血气流动起来才能将营养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动也要顺着自然规律而动,比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季主生发,要多锻炼、伸展筋骨,令精神振作;冬季主收藏,宜静不宜动、收敛精神。一天当中,凌晨三点到早上九点是“日春”,也就是一天中的春季,早上九点到下午三点是“日夏”;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是“日秋”,晚上九点到凌晨三点是“日冬”,一天的作息也应顺应这个规律才能身心健康,否则伤害身体、消耗精神。而思虑过多会令人意志萎靡,因为烦恼是消耗精神的主要原因,俗话说“忧能使人老”、“一夜愁白头”。烦恼大致来源于“忿”、“欲”。“忿”是“怒”[7]323,生气愤怒多是因为看不惯别人的处事方式、听不惯逆耳的言论,主要原因是成见太深、不能包容差异,实际就是缺乏自谦的态度,所以一有意见不合的情况就会愤怒,怒则伤肝、伤目。“欲”是指私欲,包括基本欲求和过度欲望,如果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不加以节制,就会被欲望牵着鼻子走,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13]都是欲望过度的结果,此时需要乾刚决断地克制住,所谓“惩忿窒欲” [6]8。只有顺着自然规律运作身体、调整精神,才能身心健康。

乾主刚而坤主柔,用于一家则夫妇和睦、内外整齐。一般来说,男子天性阳刚,适合承担对于体力、精力要求较高的工作;女子天性阴柔,适合和缓、细致的工作。一家事务大致分为经济物质和教育养老两方面,前者为家庭的保障,后者为家庭的重心;又以夫妇为主轴,必须协调分工合作、各自发挥所长。经济来源如果以体力为主,自然应由男子承当;女子根据经济实力安排家用、节制用度。男子用乾则勤劳致富、养家糊口、广交朋友、推展事业;女子用坤则操持内务、上养下教、和睦妯娌、安定亲戚。一家外用乾内用坤,犹如一体身动心静,才能井然有序、有条不紊,所谓“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天地之大义也” [6]7。当今社会经济来源不只依靠男子,分工也不一定男主外、女主内,但是必须按照有动有静、乾坤搭配的原则,否则就会错乱无章、问题百出。只有“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作父母的应做到慈爱、教导子女的职责,作子女的懂得孝顺父母,兄弟之间相亲相爱,夫妇同心分工合作,乾坤协调才能“家道正”。现在离婚率攀升、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问题,都存在乾坤不当的因素。

乾主明断而坤主参谋,用于一国则领袖与群众上下一心、通力合作。“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6]3,“后”即“君”[7]103,也就是领导者,作为领导者需要效法天地光明磊落而存心公正无私;“财”为“宝”[7]1181,为“可以入用者”,将国家的物产合理配置,来“辅佐”、“保佑”人民。这就需要领导者端身正意、明辨是非、顾全大局,必须敞开心胸接纳下属建议、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考察民情。作为下属群众,要有高瞻远瞩的视野为大局着想,为领导者提供真实情况,协助领导者看清形势、分清主次,并且及时落实决定、反馈问题、纠偏补过。这样“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6]3,就像贞观盛世时的君臣,上有太宗心如明镜、广纳谏言,下有房谋杜断、魏征犯颜。唐朝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询问侍臣:“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14]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回应:“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而魏徵却说:“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两人观点截然不同,但是太宗听出了相通之处:“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能够兼听,这是明智、包容;能够各陈己见、不迎合苟同,这是忠诚、尽责。如此上下沟通,才能看清全局、把握大势,否则就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6]3。

乾主沟通而坤主和合,用于全世界则多元包容、互通有无、共存共荣。以文化为例,世界文化多种多样,需要相互沟通才能相互了解;多样即存在差异,需要包容才能相互补益。东汉永平八年(公元65年),明帝刘庄派蔡愔、秦景等人“西天取经”。经过万里征程,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请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赴中国弘法布教。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大大丰富了中国本土文化,为中华文化的承传和发扬培养了无数人才,这都是优秀文化的沟通带来的利益。明朝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大明的出品的陶瓷、丝绸等物输出到沿路各地;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也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的物品。更重要的是,郑和下西洋把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传统美德留在了当地人的心目中,到现在还有很多地方供奉着郑和庙。“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6]6,天地万物种类繁杂、各有特色,然而天地待之一视同仁,让万物各取所宜,所以共存共荣;“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世界各地民族文化习俗各异,首先要以天地为胸怀去包容,更重要的是明了人人本具明德与天地无二,差异只存在于形式,实质上无二无别,只有透过形式的差异看到实质的相同,才不会有你我对立的态度,才能化干戈为玉帛,真正实现世界和平。

综上所述,《周易治要》以天人一体观考察天地人,从自然界的现象发现人之道德,即乾坤既是天地之德,也是人性明德启用的两端。进而教导有志君子效法天地的无私,以“自强”与“厚德”从个人身心端正为中心,通过家庭、国家、世界层面的人际事务的历练,不断开发本性明德。随顺境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始终不离修身而已。

参考文献:

[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2:1.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3:555.

[3]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许钦彬.易与古文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钟敬文,萧放,福林.中国民俗史:先秦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魏征,褚亮,虞世南,萧德言.群书治要:第一册[M].北京:中国书店,2014.

[7]陈廷敬,张玉书.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8]许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9]顾颉刚,刘起轩.尚书校释译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25-26.

[10]周安士.安士全书[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3:372-373.

[1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2]王弼,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358.

[13]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1:45.

[14]吴兢著.贞观政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9:4.

责任编辑:王廷国

猜你喜欢

修身
修身立德
打好“修身”基础 方能“担当”大任
傅雷家书的修身思想研究
大学生如何才能放飞梦想播种希望
在家风建设中如何增进亲子教育
明清家训“修身、齐家、处事”思想探析
修身并举,优化沟通,校企共赢
济南人如何“修身”以“养性”
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培养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修身"从"知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