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开发的困境和对策

2016-10-13肖林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法制资源农村

肖林

摘 要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今天,法制教育已经进入中小学课堂,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推进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必经途径。但农村地区法制课程资源的开发仍面临许多困境,如课程资源的匮乏,社会、学校、教师对法制课程的思想误区,法制课程评价的缺失等等,亟需从加大经费投入、均衡师资配置、加强教师培训、开发校本课程、加强课程督导等方面来确保农村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的开发。

农村中小学 法制课程资源 开发

关键词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制知识课程,大力推进普法教育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农村地区受当地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多种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数量也颇为庞大,农村学生因监管不力往往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群体,农村违法行为日益增多。加强法制课程开发,推进农村地区中小学法制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但就目前中小学法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而言,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在农村地区更是步履维艰,寸步难行。

一、加强农村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生理和心理的重要成长时期,良好的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留守儿童(青少年)逐年增加,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受制于当地经济状况和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村学生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对他们的关心和管理,所以部分学生的素质较差,经常打架斗殴,甚至出现偷窃、诈骗、抢劫等严重违法乱纪的行为,家中爷爷奶奶年纪偏大又无能为力。还有的学生因为缺少法律知识,在受到不法侵害时也不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农村地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增高、留守儿童受侵害事件频发,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农村法制教育工作的“空白”或“低效”,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由于其经济条件的限制,不经过教学和普及,难以接触大量的法制知识,人们的法律知识更贫乏、法制观念更单薄。由此可见,开发农村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加强普法教育,可以提高农村地区学生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对于保护儿童自身免受侵害、维护其合法权益、推进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意义重大。从长远来说,也有利于建立并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二、农村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开发的困境

1.课程资源的“匮乏无助”

课程资源指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分为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资源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农村中小学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阻力。

首先是教学资源的缺乏,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如教室、教材、网络信息设备、图书馆等等。尽管目前我国提倡“优惠政策向农村倾斜”的口号,扶持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但许多农村地区仍“一成不变”,实际情况不尽如人意,县级政府往往倾向于把教育经费投入到重点中小学,以至于其他学校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山区或者乡级、村级的中小学“坐冷板凳”,不受重视,对国家下发的教育专项经费也只能是“望洋兴叹”,只能依靠地方上微薄的财政收入,以至于校际差距日益悬殊,学校运行步履维艰。目前我国仍有很多农村中小学校舍条件艰苦落后,缺乏正规的教室、教材、课桌和黑板,更不用提计算机、图书室、操场等基本设施了,法制教材难以保证,配套资料如影像资料等不足,在这种教学条件下,许多小学甚至只上语文和数学两门课,以满足农村学生最基本的文字和计算技能要求,法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根本谈不上,基本的教育教学都难以保证,更不用谈学生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素养的培养了。

其次就是教师资源的薄弱,师资力量不足一直以来就是农村中小学面临的难题,农村中小学受其地区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农村学校工资收入不高,条件艰苦,难以吸纳到优秀的教师资源,许多青年教师也是“唯恐避之不及”,不愿到农村地区去。大多数农村学校上没有专门的法制课教师,往往由思想品德课的老师代替,有些学校甚至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而兼职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律知识训练,专业水平不高,更谈不上良好的知识教学。

2.课程主体的“思想误区”

法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最终落脚点在于学校,因此,从学校层面来说,法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涉及校长、教师、学生等多个主体,最终效果也往往是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造成的。在广大农村地区,“法是政府的事,与我无关”、“学法律没有用”这样的思想观念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因此,大部分中小学校长、教师、行政人员根本没有法制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也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

从学校来说,为响应国家“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号召,开学初期,一些农村中小学可能会在教学活动中安排一些法制教育课程或者有关活动,有的学校也在课程表上也给予法制课程一定的位置,但是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将法制课视为专门课程,往往是在班会活动中附带提及,抑或是学校在学期中组织一次报告会或者观看法制视频等等,课程表形同虚设,以作为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检查的表面功夫。学校缺乏对法制课程的重视,更不用提对法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家长则认为是浪费孩子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学生自然也就觉得“学了没有用”。对于教师而言,则是按章办事,学校安排了法制教育课或者活动,就按照法制教材照本宣科,或找一些法制材料敷衍了事,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忽视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毫无成效。其根源在于长久以来人们法制思想的缺位,对法制教育理解不到位,忽视其重要性,造成“认识偏差”。

3.课程评价的“长久缺失”

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我国当前的重要热点问题之一,随着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相关法制教育逐步得到完善,法制教育课程纳入了中小学课程计划及教学大纲中,然而农村地区法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却一直举步维艰,法制教育活动形式化,其原因还在于考评制度的不完善和教育监管的不力。

尽管国家大力推进法制教育进中小学课堂,但对于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而言,升学率依然是学校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依旧是最重要的关注点,只要法制课程的学习不纳入考试成绩,那么法制课程就可有可无,对自己影响不大。而对于教师而言,学生的综合成绩或升学率通常是学校对教师量化考核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许多教师也基本上把工作重心放在判定教学质量的考试科目(如语文、数学等文化课),并将大量时间用于文化课的教学设计,根本无暇顾及法制课程或法制教育活动的设计和教学。而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升学率也依旧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法制教育在升学考试中未作要求,所以即使有些领导有心于法制课程的开发,但往往因为得不到支持而作罢,因此,将法制教育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法制教育自然也就有名无实。

三、农村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开发的对策

农村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开发是推进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法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基于农村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开发的困境,本文提出如下对策。

1.加大经费投入,均衡师资配置

相比城市学校,许多农村中学校存在办学经费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条件落后等系列问题,而教学经费分配的不均也在很大程度上致使许多农村中小学远远落后于城市,进一步造成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因此,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是保障农村教学有效运行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切实加大对偏远地区或村小的经费投入,保证县级财政经费到位。一方面,加强中小学基础设施,如教室、黑板、课桌、教材、图书等硬件设施的配给,促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师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要以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为重点,尤其是法制课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采取优惠政策,如提升教师工资及福利待遇,改造和建设教师住房,保证教师工资按时、按量的发放。保障农村法制课程教师编制,建立农村教师专项培训经费,鼓励教师轮岗、顶岗实习等等,以此吸纳更多师范院校专业毕业生,同时也避免已有师资大量“外流”的情况。

2.加强法制意识,提高教师水平

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农村地区中小学对法制教育的态度,从思想的层面上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地方部门要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在地区积极开展各种普法活动,加大对学校、家庭法制教育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和教育活动。比如开展法制教育主题活动,举行手抄报比赛,定期向全校学生进行不同主题的法制宣传与教育,或者利用教室的黑板出黑板报,利用学校的宣传窗出法制专栏等等。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农村地区对法制教育的认识,加强法制观念,培养法制意识,以此来培养农村中小学开发法制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要加强对教师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对法制课程的认识,培养教师对法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提高教师进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专业水平。同时,转变教师法制课程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改变以前单一的教育方式,避免照本宣科,开发课程资源,将法制教育多样化,如定期举办法制讲座、展示法制图片、观看各种法制影视作品等方式,丰富法制课程,使法制宣传不再教条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制观念。

最后,应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从全校教师和干部入手,通过法律知识培训、法制教育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确保“人人学法、人人懂法、人人用法”,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施教”。

3.提升课程地位,开发校本课程

法制课程是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抓手,但因其无益于升学率而进一步被忽视和边缘化。因此,提高法制课程的地位,保障法制课堂的有效落实迫在眉睫。

首先,应将法制教育作为中小学一门正式的课程,纳入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期安排一定的学时,甚至有必要时将法制教育作为升学考试的考试科目,以此改变法制课程在考试科目中不占比例的现状,并作为学校和教师量化考核标准的指标之一,增加法制课程成绩在考试评价体系的比重。

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中小学实际,切实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设立专门法制教育机构和督导机构,严格执行各项规定,不定期对学校法制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最后,农村中小学应因地制宜积极开发法制课程资源,推进法制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教师要积极从本地、本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农村地区情况整合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社会、政府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力量,引进专家和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研发不同层次的校本课程,如把法律融入辩论,开设辩论课等等,让学生既学会法律知识,又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打造农村中小学法制特色。当然,校本课程的开发也要视学校而定,量力而行,不可“为开发而开发”、“为特色而特色”,从而打乱正常教学秩序,失去其原来意义。

参考文献

[1] 任淼.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及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4(2).

[2] 邬小学,王中华.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调查——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

[3] 周礼忠.对搞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1991(6).

[4] 赵晓光.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目的与课程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1996(5).

[5] 陈冰.法制教育校本课程的分析与处理[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21).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法制资源农村
Making scents of history古法制香,感受非遗魅力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打开法制文明的大门
玉门市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