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文化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以长春市9所高校为例

2016-10-12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大学

于 淼

(长春工程学院 党委学生工作部,长春 130012)



大学文化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
——以长春市9所高校为例

于淼

(长春工程学院 党委学生工作部,长春 1300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社团已成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人才培养、大学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但学生社团建设仍存在诸如顶层设计缺失、文化育人功能薄弱、指导力量不足等现实问题。本文基于大学文化背景下,分析研究了高校学生社团基本功能、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大学文化;学生社团;建设;研究

一、大学文化视域下学生社团的功能体现

(一)协助高校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1]我国高校学生社团从设立初始就在法律上带有一定政治性,社团活动必须渗透给学生正确的“三观”,为学生补足精神之“钙”。高校学生社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选择的自主性,参与的广泛性,文化传播的碎片化、混杂性,组织形态的分散化是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显著特征,这就使其时常成为社会思潮冲撞的聚散地和意识形态交锋的场域。而社团活动又是在高校的主导与控制下进行的,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掌控好、利用好学生社团这块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在给予学生对各种新兴的、健康的非主流生活方式关注、理解与支持的同时,帮助他们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文化与生活之中,真正让学生对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有自信。

(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有了梦想,还要有实现梦想的场域。学生社团运作的相对独立性,组织管理的松散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内部成员关系的平等性,是学生社团吸引力的来源,这也使得学生社团成为属于学生自己的“星工厂”和“梦工厂”。在这样宽松的社会实践环境之中,十分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考量高校办学水平以及学生个人素质的重要内容中就涵盖了创新能力。对于科技创新类社团活动而言,它即是高校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革新的有效平台,也是学生实现自我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并且,这种手段完全是自我真实意愿的表现。所以,学生社团活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三)助力大学文化建设

学生社团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其散发出的文化气质也是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大学文化所涵盖的文学、科技、历史、政治等诸方面内容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十分重要。大学文化为社团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是社团文化建设的智慧与力量源泉。学生社团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为大学文化建设供了群众基础。百花齐放的社团活动和学生在其中所展现的优秀品质,为大学文化注入了活力与生机,也带动了大学文化品位和内涵的提升,让学生在浓郁的大学文化氛围中接触更多知识,激起更广泛的学习兴趣。学生社团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将文化意蕴传递给广大学生的同时,也在润物无声中强化着学生对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认同、自信与自觉,潜移默化中实践着大学文化的强大育人功能。

二、大学文化视域下学生社团建设中的问题

(一)社团建设模式与思路不清晰

1.顶层设计缺失

一些高校对学生社团还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甚至将社团建设边缘化,缺乏对其建设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以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并未将其真正纳入高校教育事业大局中去谋划。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国际化进程提速,学生社团所承载的功能不断转型,若仅将其作为学生的自娱自乐,原有模式也许尚可,如若将学生社团建设提升大学文化建设乃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其弊端显而易见。缺失顶层设计的高校学生社团必将陷入发展目标迷茫,发展路径单一,发展资源匮乏的尴尬境遇,建设高水平的学生社团就成为了无本之木。

2.管理体系残缺

笔者对长春市9所高校中的1 013名学生及49个学生社团进行了关于社团建设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47.5%的学生认为社团的内部管理体制不规范;有66.7%的学生认为社团活动形式单一且质量不高;有26.4%的学生认为社团缺乏服务意识;有14.1%的学生认为社团会费管理不够透明;有69.8%的学生不能保证每周参加1次社团活动;有79.5%的社团负责人认为社团管理中最棘手的问题是无法控制“成员流失”;有61.4%的学生认为社团活动与所期待的差距比较大;四个年级中社团成员分布比例为49.2%、33.4%、11.2%、6.1%。以上数据表明,学生社团在内部管理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二)社团文化建设亟待加强

1.社团文化的前进方向偏航

高校学生社团在其功能意义上主要强调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学生社团的社会化功能、学术性功能、活跃校园文化的功能,把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工作的点缀和服务工具,这些都是高校社团组织的外在目标[2]。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还处于规模上的成长期,内涵上的提升期,发展模式的规范期,一些高校忽视社团文化建设,社团门类比例失调,产生诸如社团活动过度“自由化”、“功利化”甚至“低俗化”等问题,严重干扰学生的学业。一些本应该具备较强文化教育和思想引领功能的社团也存在泛娱乐化倾向,格调不高,或多或少背离了此类社团的应有之义。如果这些高校不能结合自身在文化传承、学科专业、历史积淀、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来提升学生社团文化内涵,必将使这些偏航的学生社团渐行渐远,这是对高校教育资源和身在其中的学生青春的极大浪费,更是对大学精神的背离。

2.社团文化的育人功能孱弱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渠道的增多,传递速度剧增,来自国内外庞杂的信息灌注校园,致使学生与社会间的阻隔也仅剩下了校园周围的那道“栅栏”。学生与社会尤其是社会上一些充满诱惑的“非主流”甚至是“反主流”思潮基本实现了“零”障碍对接,处在旺盛求知期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愈发多样化,加之其无法对海量信息进行有效过滤、甄别和吸收,同时许多优质文化资源传播方式落后、形式枯燥,保守的灌输式教育手段已不能满足现实工作需求,无法占据校园的主导地位,这也是高校社团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

(三)社团保障体系建设滞后

1.经费及硬件设施保障不到位

在调查中发现,有73.2%的学生认为社团缺乏必要的经费、硬件设施保障;有35.9%的学生认为学校不够重视社团建设;有38.7%的社团学生干部认为其没有学生会干部受到学校重视。资金问题、场地问题一直都是很多高校社团建设的难题。在得不到学校足够重视的情况下,很多社会企业有限的赞助费往往流向了具有较强动员能力的共青团、学生会所开展的校园活动之中。由于缺乏资金以及硬件上的支持,很多学生社团只能做一些“表层文章”,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2.专兼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到位

由于社团量多且活动所需专业知识面涵盖广,涉及政治、经济、文艺、哲学以及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等领域,仅靠团委教师以及个别辅导员无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深层次指导。部分指导教师受知识面和工作经验所限,对社会上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无法及时给出令学生满意和信服的解释,影响了指导效果,减弱了指导教师的权威。此外,很多高校学生社团指导工作多是公益性的,报酬较低或没有,这也影响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三、大学文化视域下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建构科学的社团建设与管理模式

1.将社团建设纳入教育事业的大局中谋划

没有完善的顶层设计,就不会有事业的科学发展。高校要把学生社团建设纳入“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乃至意识形态工作的维度思考,将其真正纳入高校教育事业的大局中去谋划。高校应成立以学校相关主要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资深专家学者、专兼职指导教师为成员的“学生社团工作委员会”,负责学生社团建设的规划与建设。高校要对社团建设进行综合规划,从宏观上科学把握好社团建设正确方向,激发社团文化对大学精神的深层次塑造。从微观上要指导各类社团依照章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科技文化素质、文化艺术修养、身心健康水平、志愿服务意识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2.科学架构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

就社团自身建设和管理模式而言,可以通过借鉴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六西格玛”(简称6σ)管理模式来实现学生社团建设的改进和升级。“6σ”管理是一种通过流程改进或流程设计来提高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其实质体现在六个主题中。真正关注客户、以数据和事实驱动管理、采取的措施应针对过程、预防性的管理、无边界合作和力求完美但容忍失败[3]。具体流程为以下五步骤:界定→量化→分析和总结→反馈与改进→持续控制(详见图1),以此实现对社团建设过程的改进。

图1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六西格玛”流程图

(二)提升社团的文化意蕴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团文化的前进方向

对于高校而言,学生社团的内涵及其文化建设的复杂度并不亚于学科专业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方向性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学生社团的生存与否。社会主义高校学生社团与包括“第一课堂”在内的其他教育平台的功能是一致的,其目的都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是何种类别,即使是纯粹的消遣娱乐类社团,也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列宁曾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4]所以,高校要“多用”、“善用”、“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教育武装学生社团成员,帮助学生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不断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精髓,不受“杂音”干扰。

2.强化社团文化的育人功能

学生社团要以“内涵式”发展为依托,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建设优秀大学文化为己任,不断提升文化品位,凝练文化特色。高校要结合学科专业、历史积淀、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来提升学生社团文化内涵,开展层次渐进、主体鲜明、内涵丰富、覆盖广泛,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社团活动。定期举行特色社团文化展演与评比活动,并形成图文资料,利用网络、校报等平台予以推广。另外,高校要发挥品牌社团的“蝴蝶效应”。品牌社团在社团建设中至关重要,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品牌社团活动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示范性,能起到“蝴蝶效应”,激发更多的社团效仿,实现文化内涵和组织管理水平的跃升,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三)完善社团建设的保障体系

1.加强经费及硬件设施保障

高校各级党团组织要给予社团更多的关怀与扶持,要在经费、设备、场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要尽可能地向学生社团开放实验室、实训中心、展览馆、音乐厅。要为学生社团争取尽可能多的社会资源,鼓励有条件的社团尝试进行规范商业化运作,努力“造血”,实现社团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要尽快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社团指导教师力量,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按社团类别配置专职指导教师,并帮助各个社团选配专兼职指导教师。专职兼职指导教师必须要热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且必须是坚定马克思主义者,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具备学生社团所需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有奉献精神。高校要定期组织社团指导教师参加交流学习,提升业务能力,对于在社团指导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教师要定期予以表彰。

[1]习近平.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J].党史纵横,2014(2):1.

[2]徐峰,郭琳.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M].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4):32.

[3]彼得·潘德,莱瑞·荷普.六西格玛是什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7.

University cultural horizon,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s——9 universities in Changchun city as an example

YU Miao

(ChangchunInstituteofTechnology,Changchun130012,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student societies in universiti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econd classroom”,and played a unique role i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culture development.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society,such as missing top design,weak function of culture education,and lack of guidance and so on.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university culture,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basic functions and main problems of student society,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university culture;student society;development;study

10.3969/j.issn.1009-8976.2016.01.006

2015-10-12

2015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吉林省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建设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5ZCY240)

于淼(1979—),男(汉),吉林四平,讲师

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G647

A

1009-8976(2016)01-0021-03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社团大学
缤纷社团
“留白”是个大学问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