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比较式教养及其与青少年自尊和抑郁的关系

2016-09-28陶叶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教养子女量表

陈 晓 陶叶娟

中国.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广东珠海) 519087 E-mail:sechenxiao@bnuz.edu.cn



·论著·(发展心理)

父母比较式教养及其与青少年自尊和抑郁的关系

陈晓陶叶娟

中国.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广东珠海)519087E-mail:sechenxiao@bnuz.edu.cn

目的:考察父母使用比较式教养的情况及其与青少年的自尊和抑郁的关系。方法:对297名青少年施测自编的比较式教养调查问卷和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分量表。结果:①42%的学生报告父母总是或经常采用比较式教养,只有7%的学生报告他们的父母从来不使用这种方式;②父母多用于比较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学校同学(73.1%),亲戚家孩子(46.8%),社会上年龄相仿的同龄人(28.3%)和兄弟姐妹(27.6%);③父母主要是比较孩子的学习成绩(58.2%)、生活习惯(26.6%)、独立能力(24.9%)和生活中的琐事(21.5%);④父母较多进行上行比较而比较少进行下行比较;⑤母亲是比较教养方式的最主要使用者(49.5%),而父亲则较少使用这种方式(13.5%);⑥青少年对父母进行比较式教养的态度普遍持消极的评价;⑦比较教养的频率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r=-0.18,P<0.01),而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15,P<0.01);下行比较的频率则与自尊有显著的正相关(r=0.20,P<0.01),而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r=-0.14,P<0.05);上行比较的频率则与自尊呈显著的负相关(r=-0.15,P<0.01),而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15,P<0.01);青少年对比较式教养的评价与他们的自尊成显著的正相关(r=0.21,P<0.01),而与抑郁呈显著的负相关(r=-0.20,P<0.01)。结论:比较式教养是中国父母经常使用的一种中国特色的教养方式,并且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存在负向的关系。

青少年;比较式家庭教养;自尊;抑郁

家庭教养方式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的关系一直以来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已有研究显示,家庭教养方式与个体的自尊[1-4]、焦虑抑郁[5-6]、学业成就[7-8]、行为问题[9-11]、社会适应性[11-14]等方面均有关系,但是目前国内有关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都是采用国外学者编制的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15]或父母教养方式量表(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PBI)[16]进行测量。中国修订版的EMBU主要测量了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偏爱等5个方面。尽管EMBU是目前国内家庭教养研究使用最为普遍的一个工具,但是这个量表也存在条目过多和结构不稳定等缺陷[17]。为了弥补EMBU的不足,近年来,我国学者引进并修订PBI,原始的PBI分为关怀(care)和过度保护(overprotection)两个维度,但后续有关该量表的修订则发现该量表中文版可以分为关爱、鼓励自主和控制3个维度[17-19],也有研究者发现该量表可以分为:关怀、冷漠/拒绝过度保护、自主性[20]。以上有关家庭教养的测量都是基于西方家庭文化背景下编制的,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很多不同,这必定会影响到中国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于西方家庭[21]。也有研究在考虑中国家庭教养与西方家庭教养的不一致基础上尝试编制符合中国文化的家庭教养方式量表,比如程灶火等人编制了中国家庭教养方式问卷(FUSQ),该问卷涵盖了12个教养维度,包括接纳-拒绝、民主-独裁、尊重-羞辱、关心-袒护、宽容-放纵、激励-惩罚、理解-责备、温情-粗暴、管教-控制和期望-苛求[21-22]。

但是不管是修订还是自编的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其内涵上还是基于西方的家庭教养方式框架下进行的。这不免会忽略中国家庭教养的一些非常有特色的方面。比如,在中国的家庭教养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父母非常热衷于将自己的子女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他们经常使用“你看某某家的小孩怎么怎么样,你怎么就不能学学人家”或“某某家的小孩已经怎么样,你啥时候也这样啊?”类似的言语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并且将这种比较视为对孩子的鞭策和促进子女进步的一个途径。这是中国家庭教育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方面,但西方家庭教养研究中很少提及类似的教养方式。这可能与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关,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即以个人的属性和目标来定义自我[23],因此在西方家庭教养中父母更多集中于子女本身,很少采用将子女与别的家庭子女进行比较的方式来教育子女。但是中国的家庭文化表现出非常明显集体主义色彩,即倾向于用集体的属性或目标来定义自我[23]。因此,同一个家族、班级或社区里的家庭都可能被视为同一个集体,同一集体中其他的小孩的表现则成为父母定义自家小孩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

尽管中国的父母进行比较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小孩子的成长,但是这种比较式教养具有什么特点?比如父母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频率如何?父母将子女与什么样的目标人群进行比较?经常拿子女的哪些方面与他人作比较?还有,父母双方谁更有可能进行比较?子女是否认同父母的比较?以及这种比较式教养与子女的自我评价和心理健康存在什么关系?目前并未有研究关注此现象,因此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就以上问题进行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马鞍山某中学的初中随机抽取2个班和高中随机抽取4个班的学生作为被试,通过获得老师和学生的知情同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了团体的问卷调查。共发放了31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297份。其中男生194名,女生103名;年龄范围12~20岁,平均年龄(16.4±1.93)岁;80.7%的学生来自城市;81.1%的学生为独生子女;父亲的学历水平小学及以下6.1%,初高中或中专53.5%,专科或本科35.8%,研究生及以上4.5%;母亲的学历水平小学及以下15.2%,初高中或中专56.1%,专科或本科27.3%,研究生及以上1.4%;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占0.7%,1000~3000元占7.5%,3000~5000元占27.8%,5000~10000元占16.6%,10000元以上占5.1%,42.2%的学生不清楚家庭月收入水平。

1.2方法

1.2.1自编父母比较教养方式问卷该调查问卷共10个项目,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7个项目调查比较式教养的基本情况,包括比较式教养的使用频率、父母做比较时选择的对象(多项选择题)、父母做比较时比了哪些内容(多项选择题)、上行/下行比较的频率(是用不好的来比较还是用好的来比较)、父母中谁更会使用比较式教养等情况;问卷第二个部分调查青少年对比较式教养的评价,共3题(Cronbach α=0.79),测量青少年对父母的比较教养的看法,比较教养对自己的影响程度和比较教养这种做法是否公平,采用5点计分的方式,得分越高则说明青少年对比较式教养的评价越积极。

1.2.2自尊量表(SES)该量表由Rosenberg编制,用以测定被试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觉。该问卷共10个题目,包含了7个正向题目和3个反向题目。问卷采用4点评定,1表示很不符合、4代表非常符合,分数越高表示自尊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

1.2.3SCL-90的抑郁分量表该分量表13题,评分方式采用5点计分,1表示“从无”,5表示“严重”。得分越高说明抑郁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6和0.86。

2 结 果

2.1比较教养的基本调查情况

2.1.1比较式教养的使用频率从学生报告父母采用比较的教养方式普遍存在,有42%的学生报告父母总是(20%)或经常(22%)采用这种方式,还有51%的学生报告他们父母有时会使用这种方式,而只有7%的学生报告他们的父母从来不使用这种方式。这种比较式教养在性别、初高中群体及是否独生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1.2比较式教养的比较对象父母用于比较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学校/班里同学(73.1%),亲戚家孩子(46.8%),社会上年龄相仿的同龄人(28.3%)和兄弟姐妹(27.6%),这4类基本上都与青少年在年龄和心理特征上相近,见图1。

图1 比较式教养的比较对象

图2 比较式教养比较的内容

图3 比较内容总数分布领域(%)

2.1.3比较式教养比较的内容主要的比较主题前3名分别是:学习成绩(58.2%)、生活习惯(26.6%)、独立能力(24.9%)和生活中的琐事(21.5%)。而父母比较少对身体健康、着装打扮、体育运动和艺术才华进行比较。另外,学生报告父母进行比较的主题总数从0~10个,父母平均进行(2.5±1.69)个方面的比较,其中又以1~4个主题的比较占绝大部分,比较主题的数量在性别、初高中年级及是否独生上均无显著差异,见图2~3。

图4 比较式教养中的上行比较和下行比较情况

2.1.4比较式教养的比较方式虽然上行比较和下行比较均在“有时这么做”占主要比例,但是从图4中可以看到从不进行下行比较(即拿孩子好的方面与他人比较)的比例是38.7%,而经常这么做和总是这么做的比例之和只有11.5%。相反,在上行比较(即拿孩子不好的方面与他人进行比较)中,经常这么做和总是这么做的比例高达52.1%,而从不这么做却只占6.7%。这个结果说明,中国家长更喜欢用孩子的不足与他人进行比较,而很少过用孩子的长处与他人比较。上行和下行比较在性别、初高中年级及是否独生上均无显著差异。

2.1.5比较式教养的使用者在父母亲中,有接近一半的学生报告,母亲是比较教养方式的最主要使用者(49.5%)。而父亲则较少使用这种方式(13.5%),父母双方都采用的比例为37%。

2.1.6青少年拿自己的父母与他人父母进行比较本研究同时考察孩子是否反过来也会拿自己的父母和别人的父母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孩子(57.6%)不会这么做,偶尔这么做的占33.7%,经常与总是这么做的占5.4%和3.4%

2.2青少年对父母的比较式教养的评价

本研究同时考察青少年对父母进行比较式教养的评价,包括是否觉得这种做法公平,对这种做法的看法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影响程度。从图5中可以看到有39%左右的学生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公平,67.7%的学生对这种做法表示反感,46.1%的学生认为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自己,而对这种做法持肯定评价的人数比例都比较少。还有1/3到一半左右的学生对这种看法抱无所谓的态度。青少年对父母比较式教养的评价在性别、初高中年级及是否独生上均无显著差异。

注:黑色:这种做法是否公平;灰色:对这种做法的反应;白色:这种做法对我的影响。

图5 青少年对父母采用比较的教育方式的态度表1 比较式教养与自尊、抑郁的相关(r)

注:*P<0.05,**P<0.01

2.3比较式教养与自尊、抑郁的相关

将比较教养的频率,上/下行比较的频率,及对比较教养的评价与青少年的自尊和抑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比较的频率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与上行比较的频率呈正相关,而与青少年对比较的评价成负相关;下行比较的频率则与自尊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并且与比较的评价呈正相关;上行比较的频率则与自尊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与比较评价成负相关。青少年对比较式教养的评价与他们的自尊成显著的正相关,而与抑郁呈显著的负相关。也即是说他们对比较教养越认可,则自尊越高,抑郁水平越低。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父母使用比较式教养较为普遍,主要的使用者是母亲,而比较的对象集中在同学和亲戚小孩及兄弟姐妹,主要比较的内容是成绩、生活习惯和独立能力,并且父母常做的是将孩子的不足与其他小孩进行上行比较。

这些调查结果比较符合中国当前的家庭教育,其中母亲还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负责人。而父母在比较对象的选择则反映社会比较理论中的平行比较[24],即将小孩与相似的他人(小孩熟悉的其他小孩)进行比较。平行比较理论认为,个体与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才能获得对自己观点和能力的稳定和精确评价[24]。这也与父母进行比较的出发点是一致的,父母进行比较的重点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希望孩子通过努力达到被比较对象的水平。而父母的比较主要集中在成绩、生活习惯、独立能力和生活琐事方面,这些领域与个人努力和个人成就有关,这与当前中国父母在教养中更关注与孩子未来成就可能相关的因素是一致的。

本研究同时发现,父母更倾向于对小孩子进行上行的社会比较而不是下行比较。也就是说父母更倾向于拿子女的不足去与做的好的小孩比较,而较少拿子女做的好的方面去和做的差的小孩比较。这是非常符合中国的文化特色,中国的文化中提倡不要“锋芒毕露”并且要“居安思危”等价值,更关注的是不足,而不是提倡享受成就或宣扬长处。这导致中国父母更多是通过比较来提醒子女的不足而不是肯定其长处。但是这种做法会对子女产生什么影响呢?假如有人一直告诉你比别人差,是否真的会促使你进步?

社会比较理论提出,上行比较和下行比较可能会产生两种效应: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24]。具体来说,如果个体与比自己好的人进行比较,其自我评价水平下降,如果与比较差的人进行比较,其自我评价水平提升,这就是对比效应。但如果与比自己好的人比较自我评价水平提升,而与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自我评价水平下降,这是同化效应。通达理论认为,同样的比较导致对比效应还是同化效应取决于个体对比较目标的可通达性,也就是说,如果个体觉得自己可以取得和比较目标一样的成功时,上行比较就会产生同化效应,但是如果个体觉得自己即使努力了也无法取得比较目标的成就时,上行比较则会产生对比效应[25]。中国的父母采用比较教养的目的可能是想利用其它小孩子作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努力,也就是说期望自己的子女在上行比较中产生同化效应,但是实际上,本研究相关分析却发现,比较的频率和上行比较的情况与子女的自尊呈负相关,而与抑郁呈正相关。也就是说,父母的这种比较做法不但没有达到其预期目的,反过来可能降低了子女的自我评价。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其中一最为核心因素是被比较的人是否可通达。实际上父母拿来做为子女比较的对象一般都是班级或邻居里表现极为突出的小孩,这些对象很多时候并不是子女认为通过努力就容易达到的,也就是说这些对象对子女来说并不具通达性。当父母进行此类比较时在子女身上就更容易产生异化效应。因此,按照社会比较的同化和异化效应,如果父母想利用比较的方式来激励小孩,最好的做法是将那些孩子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的小孩子做为比较对象,其中一个比较可行的做法是选择与自己的孩子差距适中而不是过大的对象。

最后,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只收集青少年一方对父母比较教养的报告情况,未来研究可以结合父母的报告,特别是调查父母使用比较教养的动机以及父母本身的哪些因素促使他们更多使用比较式教养,并且可以对比父母报告与青少年报告之间的差异及其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另外,本研究只是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可能无法全面反映比较式教养的特点,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编制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的比较式教养的量表,以期对比较式教养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最后,本研究只考察了父母比较式教养的特点与青少年的自尊和抑郁的关系,未来的研究可以考察这种教养方式与其他的心理变量的关系,特别是与学业有关的变量,如学习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的关系。

[1]韩雪,李建明.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6(1):105-107

[2]肖三蓉,袁一萍.高职大学生自杀意念与自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5):385-388

[3]张庆辞,栾国霞,李建伟.初中生成就动机与自尊、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6):621-623

[4]曾昱,张灵聪.父母教养方式、人格与自尊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0):1556-1558

[5]王倩倩,刘丹,杜宇.父母教养方式、依恋和大学生抑郁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9):1103-1105

[6]杨菲,吴鑫德.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冲突与初中女生抑郁焦虑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9):1418-1420

[7]彭丽华,李洋.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父母养育方式与成绩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8):1005-1007

[8]Spera C.A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arenting practices,parenting styles,and adolescent school achievement[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5,17(2):125-146

[9]Aunola K,Nurmi J.The role of parenting styles in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J].Child Development,2005,76(6):1144-1159

[10]蒋奖.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72-74

[11]赵利云,程灶火,刘新民.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4):502-505

[12]Rothrauff T C,Cooney T M,An J S.Remembered parenting styles and adjustment in middle and late adulthood[J].Journals of Gerontology,2009,64b(1):137-146

[13]刘文婧,许志星,邹泓.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人格类型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6):625-633

[14]王佳权,郑晓边.服刑人员社会适应、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473-475

[15]岳冬梅,李鸣杲,金魁和,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97-101,143

[16]Parker G.The 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a decade of research[J].Social Psychiatry &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1990,25(6):281-282

[17]杨红君,楚艳民,刘利,等.父母养育方式量表(PBI)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初步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4):434-436

[18]楚艳民,周世杰,杨红君,等.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因素结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5):544-546

[19]刘利,周世杰,楚艳民,等.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信度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5):547-549

[20]蒋奖,许燕,蒋菁,等.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的信效度研究[J].心理科学,2009,41(1):193-196

[21]程灶火,奚晓岚,陈媛媛,等.家庭教养方式问卷的编制和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6):711-714,724

[22]张婷,刘新民,程灶火,等.家庭教养方式问卷信效度再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3):420-421,392

[23]Markus H R,Kitayama S.Culture and the self: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emotion,and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91,98(2):224-253

[24]邢淑芬,俞国良.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3):78-84

[25]Lockwood P.Could it happen to you? The impact of downward comparison on the self[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2):343-358

http://www.cjhp.com.cn/(欢迎查阅,免费下载)

附录比较式教养调查问卷

下面是一些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方式,请你根据你的父母和你相处方式,在符合你的选项前的“□”里打“√”

1.有的父母会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你的父母会拿你和别人作比较吗?

□从不□有时□经常□总是

2.你的父母经常拿你和什么人做比较?(多选题)

□兄弟姐妹□其他亲戚家的小孩□学校或班里的同学□社会上和你年纪相仿的同龄人□他们自己□名人□家里的长辈

3.你的父母经常拿你的哪些方面和别人作比较?(多选题)

□学习成绩□生活习惯□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艺术或才艺□身体健康□着装打扮□生活中的琐事□独立能力□没有比较□其它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还有其他方面,写在横线上)

4.我对于父母拿我和别人比的这做法:

□特别反感□有点反感□无所谓□比较喜欢□特别喜欢

5.父母拿你和别人比较,你觉得他么的这种做法对你的影响程度如何?

□非常打击我的信心□有点打击我的信心□没什么影响□有点鼓励我□非常鼓励我

6.你觉得父母拿你和别人比的这种做法:

□非常不公平□比较不公平□一般□比较公平□很公平

7.你的父母双方是谁会常常拿你和别人作比较?

□父亲□母亲□父母人都会

8.一般来说,你的父母拿你和别人作比较,他们是怎么做的:

1)拿你做得好的方面去和别人比:从不这么做□有时这么做□经常这么做□总是这么做

2)拿你做得不好的方面去和别人比:□从不这么做□有时这么做□经常这么做□总是这么做

9.当父母拿你和别人比较的时候,你会不会拿他们和别人的父母作比较?

□从不□偶尔□经常□总是

Comparative Parenting Styl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elf-esteem and Depression of Adolescents

Chen Xiao,Tao Yejuan

School of Edu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uhai Campus,Zhuhai 519087,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comparative parenting styl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adolescents’ self-esteem and depression.Methods:Two hundred and ninety-seven adolescents were administered with comparative parenting style questionnaire and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and depression subscale of SCL-90.Results:①Forty-two percent of parents used comparative parenting style always or frequently,only 7% never used such parenting style.②Parents usually compared their own kids with their classmates or school mates(73.1%),kids of relative(46.8%),similar peers(28.3%)and siblings(27.6%).③Parents mainly compared their kids’ academic performance(58.2%),habits(26.6%),independence(24.9%)and little nothings of life(21.5%)with their counterparts.④ Parents used upward comparison frequently but rarely used downward comparison.⑤ Mother used comparative style most(49.5%),father used this style lesser.⑥ Adolescents rated the comparative parenting style negatively generally.⑦ Frequency of comparative parenting style correlated with self-esteem negatively(r=-0.18,P<0.01)while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 positively(r=0.15,P<0.01).Downward comparison correlated with self-esteem positively(r=0.20,P<0.01)while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 negatively(r=-0.14,P<0.05).Instead,upward comparison correlated with self-esteem negatively(r=-0.15,P<0.01)while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 positively(r=0.15,P<0.01).The attitude towards comparative parenting style correlated with self-esteem positively(r=0.21,P<0.01)while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 negatively.Conclusion:Chinese parents use comparative parenting style quite frequently and it is related with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

Adolescents;Comparative parenting style;Self-esteem;Depression

R395.6,B844.2

A

1005-1252(2016)06-0907-06

10.13342/j.cnki.cjhp.2016.06.030

2015-12-18)

猜你喜欢

教养子女量表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