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家庭功能的特点及其对网络行为的影响

2016-09-28罗洁如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调节情绪青少年

杨 青 罗洁如

中国.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广东深圳) 518000 △通讯作者 E-mail:yesluojr@163.com



·论著·(社会心理)

青少年家庭功能的特点及其对网络行为的影响

杨青罗洁如△

中国.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广东深圳)518000△通讯作者E-mail:yesluojr@163.com

目的:探讨青少年家庭功能特点、青少年网络行为特点及二者的内在联系。方法: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问卷和青少年网络行为问卷对随机选取的15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青少年家庭功能发挥并不顺畅,家庭沟通功能和家庭情感反应功能发挥不良将产生消极作用;②青少年的上网时间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上网内容主要以人际关系和网络娱乐为主,上网的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但在上网过程中引发的焦虑情绪较少且对网络较为满意;③家庭功能发挥程度与青少年网络行为存在紧密关联,家庭沟通功能显著影响青少年通过网上接触有关性和赌博的内容(F=5.448,P<0.01)及其对网络的满意度(F=3.979,P<0.05),家庭情感反应功能显著影响青少年的网络人际关系(F=5.468,P<0.01)、网络娱乐(F=4.717,P<0.05)及网络满意度(F=3.696,P<0.05)。结论:家庭功能是影响青少年网络行为的重要因素,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是家庭功能影响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内在机制。

青少年;家庭功能;网络行为;情绪调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6月,中国有4.85亿的网民,其中青少年的比例最大,仅学生群体就占了33.2%,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其便利性、互动性、虚拟性等特点扩充了青少年社会交往模式、增加信息获取通道、释放生活压力、获取情感满足等,即是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然而它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2-4],严重时甚至出现了互联网过度性使用、冲动性使用或问题性使用。这一现象可称为“病理性网络使用”[5-7]、“问题性网络使用”[8]、“网络成瘾障碍”或者“网络成瘾行为”[9]。青少年期正处于身体、人格及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这阶段具有的特点如不成熟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使他们容易不当使用网络[10],因此必须对此予以关注。

青少年的成长深受家庭的影响[11-12]。家庭功能是衡量家庭总体运作状况的指标。家庭系统理论认为,整个家庭系统的功能发挥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家庭系统的功能发挥越好,家庭成员之间越和谐,更能适应性地解决问题;家庭功能不顺畅则容易导致家庭成员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家庭危机。家庭功能理论认为,家庭功能指家庭的关系结构、反应灵活性、家庭成员交往的质量和家庭亲密度、适应性[13]。研究表明,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亲密度或情感表达更少,家庭问题解决的灵活性较差[14-15]。这些理论的作用机制在溢出假说中认为是由于父母亚系统的情绪和行为迁移到了亲子亚系统中,导致两者的相互影响[16]。而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则认为是由于父母这一远端的环境影响了亲子关系这一近端的环境,从而影响了青少年的发展[17]。

以往理论解释都表明在青少年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中受到了来自外在环境方方面面的影响,而这些发展背景联合对青少年成长产生影响[18]。其中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其家庭功能发挥越好,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也相应越少[19],对青少年网络行为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尝试从家庭功能的角度阐述其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某中学初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53份(76.5%)。

1.2方法

1.2.1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选取的量表包含4个维度,分别为:家庭沟通、情感反应、情感介入和总的功能。一共34个条目,其中家庭沟通9个条目,情感反应6个条目,情感介入7个条目,总的功能12个条目。家庭沟通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情感反应指家庭成员对刺激产生的情感能力;情感介入指家庭成员之间对彼此活动的关注和关心程度;总的功能是从总体上评定家庭功能[20]。量表采用4点计分,评分分别为:“很像我家”计1分,“像我家”计2分,“不像我家”计3分,“完全不像我家”计4分。部分条目需反向计分。每个分量表的各条目得分平均分即为该分量表的分值,分数越高表示家庭功能越差[21]。

1.2.2青少年网络行为问卷采用周世杰编制的青少年网络行为问卷。选取的问卷涉及4个维度:上网时间、上网内容、网络态度和网络情感。其中上网内容包括网络人际关系、网络娱乐、性与赌博、技术与信息4个维度;网络态度分为网络控制感、对网络的积极评价、对网络的消极评价、网络行为倾向4个维度;网络情感分为网络焦虑和网络满意度两个维度[22]。

1.3统计处理

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家庭功能总体情况

沟通功能均值为21.83,表明家庭沟通功能并不是十分畅通;情感介入功能均值为19.07,属于较低的范围,大多数人选择了“不像我家”;总的功能均值为29.03,介于“像我家”和“不像我家”之间;情感反应均值为15.876,处于“像我家”范畴,表明参与调查的家庭情感较为和谐。

表1 家庭功能描述统计(n=153)

2.2青少年网络行为总体情况

2.2.1上网时间青少年的上网时间主要从首次上网年龄、平均每周上网次数、最长单次在线时间、每天上网时间、每周上网时间5个方面进行反映。结果得出,青少年首次上网年龄约为8岁;每周平均上网次数为4次,最少1次,最多20次;最长单次在线时间平均3.2小时,最短0.5小时,最长20小时;每天上网时间平均1.9小时,最少0.2小时,最多14小时;每周上网时间平均6.3小时,最少0.5小时,最长42小时。表明青少年的上网时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表2 网络行为的描述统计(n=153)

2.2.2网络行为在上网内容上,青少年最常涉及的是人际关系,其次是网络娱乐,技术与信息居第三,最少涉及的是性与赌博。在网络态度上,网络控制感平均得分为3.05,处于中等水平。青少年对网络的消极评价(M=3.26)稍高于积极评价(M=3.20)。网络行为倾向得分为2.62分,表明青少年的网络行为需要适当指导。网络情感方面,青少年的上网焦虑均值为1.94,说明网络并没有给青少年带来太对的焦虑情绪。网络满意度均值为3.09,处于一般水平,表明受访者对网络持基本满意态度。

表3 家庭沟通与情感反应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影响±s)

2.3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影响

2.3.1家庭沟通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影响将家庭沟通程度分为3个水平,低度沟通水平小于15分,中度沟通水平处于15~30分之间,高度沟通水平在30分以上。检验家庭沟通程度对网络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青少年的家庭沟通功能对青少年部分网络行为的影响显著,表现在上网内容上的性与赌博方面(F=5.448,P=0.005)和网络满意度方面(F=3.979,P=0.021)。表明家庭沟通功能越好,青少年在网上涉猎性与赌博的内容越少;家庭沟通功能越差,青少年对网络越满意。

2.3.2情感反应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影响将情感反应分为3个水平,低度反应水平小于15分,中度反应水平处于15~20分之间,高度反应水平在20分以上。检验情感反应程度对网络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情感反应在人际关系(F=5.468,P=0.005)、网络娱乐(F=4.717,P=0.010)和网络满意度(F=3.696,P=0.027)这3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情感反应较好的家庭,其子女的人际关系和网络满意度也较好;情感反应中等的家庭,其子女在网络娱乐中花时较多。

2.3.3情感介入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影响将情感介入程度分为3个水平,低度介入水平小于25分,中度介入水平处于25~35分之间,高度介入水平在35分以上。检验情感介入程度对网络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情感介入与网络行为没有显著差异。但各项目中,情感介入对技术与信息影响较大,表明家庭成员间对彼此活动的关注与关心越多,家庭成员间获取的技术与信息支持越多,越不需要从网络渠道上补偿获取。

2.3.4总的功能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影响将情感介入程度分为3个水平,低度水平小于25分,中度水平处于25~30分之间,高度水平在30分以上。检验总的功能对网络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总的功能与网络行为没有显著差异。但各项目中,总的功能对行为倾向影响较大,表明家庭总的功能运行越顺畅,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倾向越低。

3 讨 论

3.1青少年网络行为

青少年是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网络行为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据本研究调查,青少年首次触网年龄平均为8岁,大多数人在小学就开始上网了。但平均上网次数、在线时间和每天、每周上网时间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表明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对于不同的人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

另外上网内容上主要为人际关系。青少年正处于和同辈发展亲密友谊的阶段,他们有和同辈交流和分享经验的需要,从同辈中获得的社会支持甚至多于家庭[23]。互联网作为另一个扩宽友谊的渠道自然对青少年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在网络上交友越频繁,更多地沉浸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大。

在网络态度上青少年的网络控制感属于一般中等水平,网络控制感主要指个体对网络使用的控制感,如是否会出现对上网时间、上网内容等失去控制。自我调节的双加工理论从上瘾行为的两个神经系统做出了理论解释。其中一个系统是深思熟虑系统,即为实现目标做出计划,思考当下行为的未来后果,也称为良好的自我控制;另一个系统是冲动系统,这是和情绪以及奖赏刺激相关的系统,即具有冲动特性,只考虑当下,不考虑将来,也称为不良的调节。上瘾行为发生在深思熟虑系统被冲动系统损坏的时候[24]。相类似的模型也提到了上瘾行为的两个大脑区域。一个是认知控制网络,主要涉及计划和深谋远虑,即是良好的自我控制;另一个是社会情绪网络,它会和认知控制网络交互作用,影响冒险行为,即是不良的行为或情绪调节[25]。而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关键期,其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欠佳,需要社会和家长的适度引导。

3.2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影响

人-情境交互作用理论认为根据个体经验的接近程度可以把接触的环境分为远端环境和近端环境,其中远端环境通过影响近端环境发挥作用,从而影响个体的发展[17]。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首要场所,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从家庭功能的角度揭示其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情感介入和总的功能对青少年网络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沟通程度在性和赌博以及网络满意度方面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沟通并未十分畅通。这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部分父母只注重给予子女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沟通严重缺失。有些父母则不善表达,或以呵斥、打骂取代。情感上的沟通程度和家庭的亲密程度较低,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青少年网络成瘾多和消极的亲子依恋相关[26-27]。

另外,情感反应在人际关系、网络娱乐和网络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情感反应揭示家庭的情感氛围,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子女行为会模仿、学习其他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行为[28]。良好的情感反应为子女提供了良好的榜样。

3.3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影响机制——情绪调节的间接效应

关于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各种理论涉及到的是环境或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其中影响机制之一便是情绪调节[29-31]。青少年正处于“疾风暴雨”阶段,他们的情绪动荡起伏,情绪发展较为极端[32]。随着青少年社会性发展和社会适应发展的需要,他们青春期发展的任务之一便是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33]。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正是个体应对压力和负性事件的缓冲器。

情绪安全感理论源于依恋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依恋类型会从认知方面影响个体对家庭冲突的表征,在情绪方面影响个体的情绪状况和情绪调节。具体为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常将家庭冲突表征为威胁,相反安全依恋个体面对家庭事件感觉更安全[34],这种安全依恋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自信和社会适应[35],从而有利于个体应付负性事件时进行情绪调节[36,37]。相反,亲子关系中的情感温暖、反应和稳定性促进了安全依恋的发展[38]。情绪调节是情绪安全的核心,本研究中沟通和情感反应影响着家庭成员如父母间、亲子间的亲密性和情绪安全氛围。如果青少年长期面对家庭中的父母冲突容易导致他们积蓄消极情绪,激烈的冲突使青少年更容易产生悲观失望、苦闷压力等不良情绪[39],其强度严重影响他们的情绪调节,导致出现不当行为。研究已表明情绪管理在父母冲突和青少年网络成瘾中起着直接中介的作用[29],其中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中的理性思考策略与积极重评策略对情绪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39],相反,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可以预测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情绪[40-41],抑郁与焦虑这些消极情绪的积蓄容易削弱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导致不当行为。

另一方面,温暖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功能是青少年解决烦恼和快乐成长的心理寄托,满足青少年的情感温暖、人际沟通等基本需求。相反,青少年的这些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其心理需求则会转向其他地方如网络寻求满足。研究表明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心理需求的网络满足高于非成瘾大学生。对于网络成瘾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没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从而转向网络寻求满足。特别是需求现实满足地网络满足高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最高,而现实满足高网络满足低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最低。因此,正如网络补偿效应[42-43]和失补偿假说[44]所认为的那样,网络起到了一种心理需求的补偿作用[45]。

而这种补偿还含有内在的调节问题。网络成瘾的使用-满足理论认为个体在网络中得到满足和快乐体验之后如果不加以控制则会造成网络成瘾[46]。而这种控制包括个人控制,良好的个人控制让个体有丰富的资源灵活地应对消极事件。而不良的情绪调节会使这种自我控制受损,造成上瘾行为。这种不良的调节可能和奖赏缺陷相关[47],当奖赏缺陷时,个体无法获得冲动性快感,因此情绪低迷[48-49]。适应-代价理论认为这样会造成控制资源耗竭[50],因此容易形成冲动行为及其恶性循环[51-53]。使用-满足理论揭示了个体在网络中不断寻找满足体验进而不断投入网络行为的情况,而适应-代价理论进一步揭示了其中控制资源耗竭的内在机制。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尚不成熟,且其发展也受着家庭的影响。

因此,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从家庭功能的角度出发,应该加强家庭功能的良好发挥,形成良好的家庭关系如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提高青少年的情绪管理和适应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只有从家庭源头抓起,才能更好地解决青少年网络行为问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宋利国.当代青年网络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20(1):54-59

[2]贾军朴,张世吉.网络成瘾的临床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2):850-850

[3]谢延明.关于网络成瘾对人的心理影响的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S1):150-151

[4]杨海燕,李志强.试析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十害”[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8(1):26-28

[5]Young K S.Internet addiction:Symptoms,evaluation and treatment[J].Innovations in clinical practice:A source book,1999,17:19-31

[6]Young K S.Caught in the net: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and a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M].John Wiley & Sons,1998.

[7]Young K S.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1998,1(3):237-244

[8]Shapira N A,Goldsmith T D,Keck P E,et al.Psychiatric features of individuals with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00,57(1):267-272

[9]Widyanto L,Griffiths M.‘Internet addiction’:A critical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2006,4(1):31-51

[10]Kaltiala-Heino R,Lintonen T,Rimpela A.Internet addiction? Potentially problematic use of the Internet in a population of 12-18 year-old adolescents[J].Addiction Research & Theory,2004,12(1):89-96

[11]方晓义,郑宇,林丹华.家庭诸因素与初中生吸烟行为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1,33(3):244-250

[12]方晓义,戴丽琼,房超,等.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3):47-52

[13]Beavers,W.R.,Hampson,R.The Beavers Systems Model of Family Functioning[J].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002,22(2):128-143

[14]方晓义,徐洁,孙莉,等.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4):544-553

[15]梁凌燕,唐登华,陶然.211例网络过度使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2),837-840

[16]Anderson E R,Lindner M S,Bennion L D.Vii.The effect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on addlescent development durng family reorganization[J].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1992,57(2-3):178-199

[17]Magnusson D,Stattin H.Person-context interaction theories[M].John Wiley & Sons Inc,1998

[18]徐夫真,张文新,张玲玲.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学报,2008,41(12):1165-1174

[19]胡宁,邓林园,张锦涛,等.家庭功能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5(4):93-100

[20]李荣风,徐夫真,纪林芹,等.家庭功能评定量表的初步修订[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7):996-1000

[21]苏金花,段功香.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及临床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7):1794-1796

[22]周世杰,唐志红,彭阳.青少年网络行为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5):455-458

[23]Brown B B,Larson J.Peer relationships in adolescence[J].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2009

[24]Bickel W K,Miller M L,Yi R,et al.Behavioral and neuroeconomics of drug addiction:Competing neural systems and temporal discounting processes[J].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2007,90:S85-S91

[25]Steinberg L.Risk taking in adolescence new perspectives from brain and behavioral science[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7,16(2):55-59

[26]罗辉萍,彭阳.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依恋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3):319-321

[27]楼高行,王慧君.青少年家庭依恋、朋友依恋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J].现代教育科学,2009,3(1):44-45

[28]Bandura A.Aggression:A social learning approach[J].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Bandura,A.(1977).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Bandura,A.(1982).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37:122-147

[29]邓林园,张锦涛,方晓义,等.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冲突评价和情绪管理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3):539-544

[30]贾海艳,方平.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4,27(5):1095-1099

[31]赖雪芬,王艳辉,王媛媛,等.父母控制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3):437-441

[32]Larson R W,Moneta G,Richards M H,et al.Continuity,stability,and change in daily emotional experience across adolescence[J].Child development,2002,73(4):1151-1165

[33]Morris A S,Silk J S,Morris M D S,et al.The influence of mother-child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n children's expression of anger and sadnes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1,47(1):213-225

[34]Cummings E M,Cicchetti D.Toward a transactional model of relations between attachment and depression[J].Attachment in the Preschool years:Theory,Research,and Intervention,1993:339-372

[35]Jacobsen T,Edelstein W,Hofmann V.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representations of attachment in childhood and 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4,30(1):112-124

[36]Cassidy J.Emotion regulation:Influences of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J].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1994,59(2-3):228-249

[37]Kobak R,Ferenz-Gillies R,Everhart E,et al.Maternal attachment strategies and emotion regulation with adolescent offspring[J].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1994,4(4):553-566

[38]Davies P T,Cummings E M.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 adjustment:An emotional security hypothesi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4,116(3):387-411

[39]胡云君,赵慧先,崔冠宇,等.夫妻冲突对子女情绪影响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2):236-238

[40]陈海燕,姚树桥,侯婵娟,等.青少年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1):1714-1716

[41]贾惠侨,陈海燕,姚树桥,等.中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焦虑的预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7):1056-1058

[42]Suler J R.To get what you need:Healthy and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1999,2(5):385-393

[43]慈明亮,贾岳嵩.关注大学生网络补偿心理[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1,12(增刊):32-35

[44]高文斌,陈祉妍.网络成瘾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596-603

[45]邓林园,方晓义,万晶晶,等.大学生心理需求及其满足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2,35(1):123-128

[46]Morris M,Ogan C.The Internet as mass medium[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996,1(4):29-50

[47]Blum K,Cull J G,Braverman E R,et al.Reward Deficiency Syndrome-Addictive impulsive and compulsive disorders may have a common genetic basis[J].American Scientist,1996,84(2):132-145

[48]Bowirrat A,Oscar-Berman M.Relationship between dopaminergic neurotransmission,alcoholism,and reward deficiency syndrome[J].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Part B:Neuropsychiatric Genetics,2005,132(1):29-37

[49]Yacubian J,Büchel C.The genetic basi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eward processing and the link to addictive behavior and social cognition[J].Neuroscience,2009,164(1):55-71

[50]Glass D C,Singer J E.Urban stress:Experiments on noise and social stressors[J].1972

[51]Belin D,Mar A C,Dalley J W,et al.High impulsivity predicts the switch to compulsive cocaine-taking[J].Science,2008,320(5881):1352-1355

[52]Dalley J W,Fryer T D,Brichard L,et al.Nucleus accumbens D2/3 receptors predict trait impulsivity and cocaine reinforcement[J].science,2007,315(5816):1267-1270

[53]Perry J L,Larson E B,German J P,et al.Impulsivity(delay discounting)as a predictor of acquisition of IV cocaine self-administration in female rats[J].Psychopharmacology,2005,178(2-3):193-201

http://www.cjhp.com.cn/(欢迎查阅,免费下载)

Characteristics about Family Function and Its Impact on Internet Behavior of Adolescent

Yang Qing,Luo Jieru

College of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00,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mily function and adolescent internet behavior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Methods:153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assessed by Family Assessment Device and Adolescent Internet Behavior Questionnaire randomly.Results:①Family function exerted not smoothly among adolescent while the undesirable operation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al reaction would exert negative influence on adolescent.②There were grea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bout the online time amount of adolescent;the online content was mainly occupied b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entertainment;the negative evaluation of internet was more than positive evaluation;however,anxiety induced during internet surfing was relatively less and adolescent was rather satisfied about internet.③There wa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unction and adolescent internet behavior which suggested that family communication had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adolescent access of sex and gambling(F=5.448,P<0.01)as well as the satisfaction of internet(F=3.979,P<0.05)while family emotional reaction made significant impact on adolesc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F=5.468,P<0.01)and internet entertainment(F=4.717,P<0.05)as well as internet satisfaction(F=3.696,P<0.05).Conclusion:Family function is the key element to affect adolescent internet behavior.Meanwhile,this study put forward that emotional regulation ability of adolescent i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impact about family function on adolescent internet behavior.

Adolescent;Family function;Internet behavior;Emotional regulation

R395.6,B844.2

A

1005-1252(2016)06-0850-06

10.13342/j.cnki.cjhp.2016.06.016

2015-12-12)

猜你喜欢

调节情绪青少年
基于代谢调节的抗血管衰老新策略
青少年发明家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汽油机质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