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区民间木偶戏班现状调查与研究

2016-09-28何颖川

老区建设 2016年4期
关键词:木偶戏戏班老区

[提 要]木偶戏是传统戏曲的一部分,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当今社会,对于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生存状态的研究是有必要的。笔者走访了塘坊乡本偶戏剧团,从木偶戏的历史背景、生存现状、剧目种类及经营模式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由此发现,从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剧目种类、广泛的受众基础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但其半专业的人员构成、小规模的推广形式、传承人的岌岌可危、经营的黯淡却是阻碍其持续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老区;木偶戏;塘坊乡;戏班

[作者简介]何颖川(1993—),女,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专业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学。(江西南昌 330013)

一、塘坊乡木偶戏概况

木偶戏遍布全国各地,且种类繁多,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等品种,受到不同年龄层次的喜爱,在老区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木偶戏,例如泉州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川北杖头木偶戏,木偶戏班通常是通过大家募资或家庭单点的经营模式进行表演。作为老区的木偶戏,塘坊乡木偶戏也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塘坊乡隶属于江西省革命老区广昌县,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西麓丘陵地区,广昌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势偏僻、经济落后,正因此,使得广昌的民俗文化得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有着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如甘竹镇孟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镇每年举行莲神太子庙会,驿前镇莲花灯会等民俗活动,塘坊乡木偶戏班经常在本地及周边乡村地区演出,这里是一块难能可贵的民间文化乐土。

塘坊木偶戏的可考年代在清光绪年间,以首任班主唐先喜为领导的木偶戏班,通过家族与非家族式的传承,经过唐先喜、谢财生、谢顺生、谢运生、王祖凛、谢帮银六代班主传承至今。塘坊木偶戏的唱腔最初为赣剧唱腔,在谢运生班主时期糅合了京剧唱腔,所以在今天的塘坊木偶戏中既可以感受到赣剧的风味,又能体会到京剧的韵味。文革期间停演,文革结束后恢复演出活动并运行至今。

由于塘坊乡毗邻福建,所以与福建宁化的安远剧团有着长期的交流合作,曾于2011年改名为“江西广昌塘坊木偶剧团·福建宁化安远剧团”,2014年再次更名为现在的“闽赣木偶剧团”,但演出的内容分别保持着各自的地方特色和方言。笔者起初认为观看当地木偶戏曲的人必定不多,但实地考察后却发现,除了当地人还有很多人从广昌县城甚至抚州市慕名而来,还未开场台下已座无虚席。

2015年,塘坊木偶戏已成功入选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不断的发展,今后还有可能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塘坊木偶剧团经历了“生”与“死”的转折,因为这类民间戏班的经营模式是自负盈亏,较少得到政府的资助和人力支持,受限于各种制约条件,戏班长期依靠自身发展,很难得到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将通过对塘坊木偶戏的考察简述当前老区木偶戏的现状,试图对塘坊乡木偶戏班的生存与发展进行探究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二、木偶戏组织结构

木偶戏通常由班主、表演者、伴奏者构成,成员多为男性,表演木偶戏多为成员们的副业。

首先,我们来看一份塘坊木偶戏的艺人名单(表中“内场”指器乐表演者,“外场”指木偶戏演唱者)。

从上述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一)木偶戏艺人的来源

塘坊乡位于广昌县最东边,与福建的安远乡交界,所以与福建的木偶戏班常有交流,其中三位演员来自福建。在木偶戏演出的高峰时期,常常人手不够,所以两地的表演者会互帮互助。也正因表演者来自闽赣交界处,故木偶戏兼具闽赣两省特色,最明显的是在语言方面:两位演唱者分别是福建安远和江西塘坊人,虽然各自用家乡的方言演唱,但因为两地区距离较近故语言相似程度较高,观众容易理解演唱内容,所以不同的方言虽然在同一出戏中出现,但对于观众来说还是别有一番滋味。

(二)戏班成员基本为男性

木偶戏传男不传女是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笔者在采风过程中发现,除了字幕播放者为女性,其他都为男性,而播放字幕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

(三)戏班成员以表演木偶戏为副业

戏班的所有成员基本都有各自主业,表演木偶戏只是在春节或农闲时期用来获得额外收入的副业。因此只有在即将要表演的前几日才会将剧本或乐器拿出来练习。表演内容多为前人传承下来的曲谱,创新的部分较少。

(四)戏班成员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受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原因,戏班成员的父母更希望他们能尽快养家糊口,再加上当时当地也没有认为读书可改变命运的思想观念,所以表演者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对木偶戏感兴趣的人就在艺人身边学艺,通过学习这门技艺赚钱来补贴家用。

(五)传承人缺乏,戏班成员呈半老龄化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走向城市,想通过木偶戏来增加收入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目前最年轻的传承人谢帮银已经48岁,但现在仍没有人来当学徒。

三、师承关系

从戏班的角度看,有三种形式:即家传班、师传班以及家传与师传结合而组成的戏班。木偶戏作为戏曲的一种,它的传承方式也具有戏曲传承的特点,家传与师传相结合,且传男不传女。在塘坊乡木偶戏班中,经过唐先喜、谢财生、谢顺生、谢运生、王祖凛、谢帮银六代班主传承至今。

所谓家传,是指在一个家族内男丁成员中传承,但未有同父、同祖父或同曾祖父的限定。在塘坊乡木偶戏班中,新班主大部分是上一代班主家族中的同姓人士,班主或其他艺人会在下一辈的男丁中物色一些聪明、诚实而又爱好木偶戏的年轻人随班学艺,一旦班主年迈或因其他原因戏班不能正常演出时,就会在随班学艺的年轻人当中找一合适人选,选为班主组成新戏班外出演出,例如如谢财生与谢运生和谢顺生都是同一个家族中人。

而师传是指以班主为中心传授技艺的传承模式,这种传承模式与家传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收徒授艺并不局限于同姓同辈的男丁,而是打破家族界限,完全以对木偶戏的喜好为收徒标准,王祖凛班主虽然想将班主的位置传给侄子,但由于他对木偶戏毫无兴趣,这才不得不将从小爱好木偶戏并积极学艺的谢帮银定为传承人,目前戏班由王祖凛和谢帮银共同经营,同时二人还担负着木偶戏的表演。可见,师传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没有姓氏辈分之限定。

四、演出形式

木偶戏的演出剧目往往采用一些经典的传说、故事,伴奏采用二胡、板尺、鼓、镲等传传统乐器进行伴奏,木偶采用提线、铁枝、杖头、布袋等形式,通过木偶艺人的操纵,使木偶模仿人的动作进行表演。

(一)剧目

塘坊乡木偶戏的剧目多达五十余种,其中将剧目做成电子版的就有四十三种,用班主王祖凛的话说“可以每天都不重样”。有记录的剧目有:《彩楼配》、《回龙阁》《石狮豹》、《万花市》、《百子图》、《财宝记》、《长盛草》、《翠花缘》、《董仲舒》《福寿图》、《洪桥渡》、《加寿图》、《进宝珠》、《龙凤配》、《女中魁》、《全仁义》《三桂芳》、《双麒麟》、《双元榜》、《渭水河》、《由天记》、《龙凤阁》、《门闩记》《对玉环》、《龙虎会》、《三请师》、《双星图》、《韩湘子化斋》、《对丹》、《团圆会》《观灯记》、《全家福》、《男卖花》、《耕历山》、《满堂福》、《双驸马》、《双花烛》《双结拜》、《造洛阳》、《三金箭》、《借衣访贤》、《文王访贤》。

剧本的内容大多是由周代、汉代、唐代、宋代有名的历史故事改编而成,这些故事老少皆宜,耳熟能详。戏班在舞台一侧配备了小型LED电子屏播放字幕,这有助于不懂当地方言的外地观众理解剧情。

(二)舞台呈现

舞台相对简陋,一般在村里现成的约1米高的戏台上搭一个3.8米长、3.5米宽、2米高的木偶戏戏台,舞台前方1米处放置1米高的背景板当作木偶表演时的背景。背景板后是外场表演者的位置,再后方是器乐表演者的位置。演出的设备除了电子屏外并没有其他现代化辅助设备,演员们都是用真嗓子演唱。

(三)角色安排

木偶的角色分为文班和武班,文班有皇帝、娘娘、公主、丞相、尚书、军师、状元、榜眼、丫鬟、官旦、小旦、二旦、武旦、老旦、小生、老生,共16个。武班有小花面(小丑)、书生、苦生、太监、大花、二花、三花(丑角)、将(2个)、勇(2个)、兵(2个)、帅(2个)共15个。在木偶的角色中男女老幼、贫富善恶各种身份样样俱全,能适应各种剧目的演出。

(四)民俗功能

木偶戏在闽赣交界地区本身就是一种民俗活动。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时,村民请戏班来演出是为了祭祀神明、祈求平安,所以表演木偶戏大多是在土地庙中进行。例如在当地的谢湖排,木偶戏是在三官殿表演的,所以在开场前,都要进行传统的祭祀活动。特别是在春节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出钱邀请木偶戏班进行表演,为自己和家人祈求平安。由此可见这种民俗活动颇受当地人喜爱。

五、经营模式

木偶戏的经营模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大家募资观看木偶戏,另一种是家庭单点的方式获得收入。

(一)经济运作

塘坊乡木偶戏班一直以来是以自负盈亏的自营方式运行,主要演出地区在塘坊乡及其周围的几个乡镇。戏班在接到村民的邀请后进行演出。演出者和观看者都是当地人,所以通常都是以口头的保证和简单的书面凭据这二种形式来完成交易。木偶戏出演的戏金每天在1000—1200元之间,一般由当地村民以每户人丁数认捐;如果哪户人家有喜事需专门庆贺,就会在村里举办堂会供全村人观看木偶剧。戏班的主要开支为成员的工钱,由班主进行分配,外场成员一般抽两成,内场负责人抽两成,其他成员抽一成。在戏班资金有结余的情况下,班主会对道具进行更新。

(二)受众构成

塘坊乡地理位置偏僻,三面环山,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贫乏,不能充分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的不同要求,所以村民出资看戏必有对剧目内容的要求。观众的年龄层次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老年人

老年人是观看木偶戏的主要群体,一方面此年龄层次的人是在戏曲繁盛的年代成长,对戏曲有一定的感情,容易产生共鸣;同时,相对年轻人来说老年人对戏曲也更了解,对戏曲有一定的兴趣。同时也借此与亲朋相聚,享受节日时热闹的气氛。

2.中年人

中年人对戏曲的兴趣不足更看好的是热闹的氛围。木偶戏班在塘坊村谢湖排三官殿表演时,大部分中年人都在观众席两旁打牌、猜拳、聊天;对于他们来说,木偶戏的演出地更相当于他们聚会的场所,借此来进行娱乐活动。此行为也吻合中国人爱热闹的心理,在节日赋闲期间都希望与家人朋友相聚,此时少不了各种娱乐活动,而活动往往是热闹的,戏曲正好符合这一特点,它满足了人们对热闹的需求。所以中年人也占观众的一定比例。

3.少年儿童

开演都是在节假日,儿童不需上学,四至十岁儿童的数量也占了观众的两成左右,他们更多的是好奇,木偶与儿童玩具的大小相仿,而这些木偶身上五颜六色的古装又是现实中少见的,更是吸引儿童目光的一大原因。

六、塘坊乡木偶戏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西学东渐的趋势,我们国家接受和学习了许多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但同时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却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木偶艺术也在其中。当今木偶戏虽然遍布全国且广为大家所知,但却有着衰减的迹象。如今,木偶戏班多活动于农村等相对偏远的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小的地区,但不断推移的城市化进程使木偶戏在农村仍然面临威胁,年轻人受电视、网络、手机各种信息媒体的影响对传统的表演艺术的兴趣非常淡薄,所以,木偶戏仍然面临着市场狭窄,学艺人少;经费投入不足;还没有形成系统传承机制,对传承人传承工作缺乏联系、资助、激励、考核制度。面对木偶戏的发展困境,如何对木偶戏进行保护和改造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猜你喜欢

木偶戏戏班老区
传统戏剧——木偶戏
粤西北怀集贵儿戏现状考察
2019年度广东省老区宣传工作 先进集体名单
木偶戏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现代文化视野下二人台艺术的多元传承模式
革命老区展新姿
共同努力,为老区脱贫攻坚作出新贡献
老区建设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木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