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华文媒体对“中国梦”的形象建构
——以新加坡“联合早报网”为例

2016-09-20王青龙许文敏李致君卫凌霞

视听 2016年9期
关键词:华文中国梦外交

□ 王青龙 许文敏 李致君 卫凌霞

海外华文媒体对“中国梦”的形象建构
——以新加坡“联合早报网”为例

□王青龙 许文敏 李致君 卫凌霞

新加坡《联合早报》作为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华文报纸之一,在海外华人地区建构“中国梦”形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所建构的中国在当下环境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格局中的形象是如何的呢?联合早报网对“中国梦”相关主题的报道,对发挥海外华文媒体在全球建构现代中国形象具有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华文传媒;中国梦;形象建构;联合早报网

一、前言

2012年随着媒体开始大规模地宣传“中国梦”思想,特别是以全新领导集体出现的新一届政府以“中国梦”为口号不断出现在国内官方媒体报道中,自此“中国梦”被全球媒体特别是广大华人媒体圈热议,其中海外华文媒体在海外华人地区建构“中国梦”形象中起到了异常重要的作用。海外华文媒体是除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以外,以汉字为传播方式的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网络媒体、广播、电视以及各种新兴媒体。①新加坡《联合早报》作为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华文报纸之一,“被公认是一份素质高、负责任、报道客观、言论公正、可信度大的华文报纸,对中国的发展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华人世界中享有崇高的信誉”②。

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南海纷争、东盟自贸区的运行、美国高调介入南海事务,特别是自2012年“黄岩岛事件”以来,东南亚地区南海岛屿声索国又重新鼓噪“中国威胁论”,给中国和平崛起添加了障碍。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如何在东南亚地区建构中国和平、负责任、亲近、理性的大国形象?作为影响力较大的联合早报网如何报道和解读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提出的“中国梦”的思想,以及在新闻报道中联合早报网建构了中国在当下环境中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格局中怎样的形象?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二、联合早报网的历史和现状

《联合早报》是由创办于1923年的《南洋商报》和创办于1929年的《星洲日报》在1983年合并而成,是新加坡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1995年,依托《联合早报》创办的早报网通过“亚洲一号”卫星进入因特网。联合早报网主编郑维在谈到其编辑方针和新闻立场时,认为联合早报网是一个客观和以发展眼光看待事物的网站,这让其成为中国读者了解外面世界是如何看待中国的一个窗口。③由于历史的缘故,联合早报比较多地关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进程,在栏目设置上较多关注中国的当下社会。首先联合早报的海外特派员超过半数是派往中国各地,包括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台北和香港。其次,“联合早报网”网页设置从之前的四大板块(新闻、观点、财经、生活)升级到新闻、即时(播报)、财经、观点、文萃等共16个板块,每个栏目下面又分设了许多子板块,报道的范围遍及中国社会的各方面以及对中国的评论。

从2012年下半年出现“中国梦”的概念后,联合早报网更加关注“中国梦”形象在政治、经济、外交、民生、体育、娱乐、文化和台海关系等8个方面的表现,为海外华人华侨认识当下复杂环境中变动的中国形象提供依据和蓝本。

三、联合早报网建构“中国梦”形象的策略分析

通过对联合早报网(http://www.zaobao.com/)网站中2014年间有关“中国梦”相关议题的65篇报道的梳理,其报道数量、报道内容倾向(分为“正面”“中性”和“负面”)呈现如图1、2所示。

总体而已,联合早报网在报道“中国梦”的议题中近一半关注于中国的政治走向,特别是对新一届政治领导人执政的政策、路线和相关会议的关注和评论;其次则是对中国的外交关系和新动向以及经济、文化的关注,当然在娱乐、体育、民生、台海关系走向方面也是早报网关注的覆盖面。在早报网关于中国走向方面,在比较“中国梦”内涵、目标或评论时,有肯定、赞许等表述的内容界定为“正面”;对其内容进行客观叙述的界定为“客观”;而对其有否定、讽刺、批判等表述的界定为“负面”;只是陈述事实没有明确表明态度的报道我们界定为“中性”。接下来通过政治、外交、经济、民生、体育、文化和台海关系几个方面系统分析各个层面呈现出来的“中国梦”形象。

(一)政治层面:多方面均衡呈现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复杂中国

早报网在政治层面报道中国时,呈现出不同侧面的多元中国形象。由于联合早报在中国特派记者有限,另外其主要目标是服务新加坡读者,所以在新闻报道的选择上(如图3所示),33%来源于《联合早报》自家报纸内容和消息整理,37%左右来源于西方媒体的报道,而香港和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媒体采用也占据一部分篇幅。

早报网着重描述“中国梦”在理论层面的形象:认为这是今后执政层面加以贯彻和执行的理论指导,是之前执政理论的延续而且更全面,并期望在更大层面上割除当下中国的弊端。在这里,“中国梦”是一套新的理论的代言人,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的目标。在具体描述“中国梦”时,早报网更多地与领导人个人的执政风格、施政方式和个人领导人魅力关联,引用香港《星岛日报》,认为两年来其执政特色可归结为“铁腕治国、俯首为民、公平正义和独行独立”;认为过去两年中国领导人谈得最多的是“中国梦”,鼓励民众思考中国的未来。

另一方面,早报网引用英国《金融时报》认为其以上举动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对中国政治体系的控制力要比他的前两任强得多”。在与“美国梦”相比较的时候,早报网专栏作家于时语认为:“中国梦”相对于“美国梦”的一个明显劣势,便是北京在大力宣扬“中国梦”的同时,出现要提防“境外势力”的宣传高调。除了藏、疆、香港等地,就连学术界里都提出要警惕“境外势力”渗透的说法。而防范所谓“境外势力”,实际上是排斥和控制有“海外关系”的人士。越是邻接“境外”,越是如临大敌;“美国梦”具有很强的个人主义成分,而“中国梦”则是集体主义的宣传口号;国家强盛的长远关键,是具有“包容开放性的国家机制(inclusive institutions)”,而“中国梦”却在这一方面有所缺失。

早报网认为“中国梦”是否得以实现,最终取决于新一届领导人掌握权力的多少,以及对提出的政策实施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方面偏“客观”的报道大多来自于BBC中文网和香港媒体的报道。虽然负面的评论在数量上比正面的报道稍多一些,但是引用的偏“中性”的报道则是粘合了二者在报道上过度的“撕裂”,平衡了相关报道:一方面肯定了新一届领导人提出的“中国梦”的提法所包含的内容和奋斗目标,对其政策实施表达关切和赞赏;但另一方面在当下中国,“中国梦”思想在中国凝聚共识方面又肩负着重大而艰巨的责任,承载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作为新加坡的报纸则从“第三只眼”角度客观而冷静地观察中国的变动。

(二)经济层面:规模庞大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早报网在报道中国经济方面给予极大的关注,很大原因是由于中国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特别是在亚洲地区成为地区最大的发展“引擎”,而新加坡由于特殊的地缘政治缘故,关注中国的发展动态,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在所选的样本中,早报网关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阿里的IPO、中国与印度的对比、“一带一路”战略等,这些都是“中国梦”在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带一路”战略则是新一届领导人上任后提出的概念和构想。与政治层面的报道相比,经济层面报道的数量只有9%,但是在报道倾向方面偏“客观、中性”则占到50%左右的比例(如图4所示),而且“正面”报道超过“负面”报道的数量,反映出早报网相对“客观、中立”的角度来观察中国的经济状况。

在正面肯定中国经济发展中,对于中国成立“亚投行”的战略给予充分关注,文中引用美银美林经济分析师的文章认为:“亚投行可以让中国实现数个目标。中国可以将其庞大的外汇储备的一部分投资在真正的商业性项目中,而不是购买美国债券。中国也可以为中国企业争取合约和推进企业的国际化。通过一家亚洲的区域性银行取得资金,而不是直接来自中国开发银行及进出口银行的做法,也有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并降低一些地区对中国的疑虑和敌意。”并认为中国对亚细安地区(ASEAN,即东南亚国家联盟,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的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即外商直接投资)的快速增加可以媲美日本接近美国,亚投行的设立,将加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并提升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地位与影响力。

对于这几年崛起的中国互联网经济,早报网引用BBC中文网的报道认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在线市场和智能手机市场,崛起的中产阶级和他们想要消费的欲望,给中国带来了一场消费革命。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容易与印度的经济相比较,由于中国经济近几年“人口红利”优势骤减、结构调整的影响,印度似乎正在赶上中国的发展步伐,但是印度的公共健康和教育水平仍然十分低下。此外,缺少足够的交通、通信和能源基础设施也制约了印度的生产率增长,印度在产品和劳动力市场效率上也落后于中国。因此,评论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多大程度上领先世界,取决于结构调整以及技术和劳动力的改善。

(三)外交层面:快速崛起的世界大国,不断推广自己的“亚太梦”

早报网在外交层面极大地关注中国外交在世界舞台上的所作所为。作为在世界外交舞台上不断壮大的中国,近几年来在开展外交活动方面有诸多亮点和较大动作,其关注点在于崛起中的中国在外交战略和策略方面的变化,特别是在处理与东亚和东盟国家的利益纷争,以及中国与大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在所选样本之中报道有关外交议题的比例占到12%,仅次于有关政治议题报道的比例,通过对报道中所选报道的内容分析和观点呈现,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其报道议题的倾向性所占比例(如图5所示),早报网有关中国外交的“中性”和“负面”报道占据总篇幅的75%,正面报道只占到25%,而其消息来源90%以上来源于国外媒体的报道。这反映出早报网更愿意以“第三只眼”来旁观中国的外交活动和外交关系,不愿意渗入早报网自己的观点和评论。

在正面肯定报道中,更多地关注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的角色分配和所起到的作用方面,从国内“中国梦”引申出来的“亚太梦”则是拓展到2014年APEC会议的契机上进行阐述,在早报网评论中引用华人学者的评论,认为中国举办北京APEC就是要建立一种新型的“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文中引用《时代》周刊的评论认为中国积极筹办本次APEC会议,通过习近平可掬的笑容与柔和的声音开展了一场“近平外交”,温柔地把“亚太梦”展现于世,“亚太梦”把习近平两年前提出的“中国梦”建筑在“世界命运共同体”的基石上。

另一方面,早报网聚焦于中国的大国外交,认为习近平展开积极的外交政策,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国际上,中国提倡和目前世界上唯一的霸主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这一举动被认为向世界传达了明确的信息:中国是个快速崛起的强国,理应在区域和全球扮演重大角色。文章评论员认为从历史上来看,中国的外交向来根植于中国概念的“世界秩序”:它不是建立在平等,而是等级制度的基础上。文中认为中国在外交中更多地打出“经济牌”,通过增加对外投资来便利于外交,但是中国最终将认识到,它的经济外交有其局限性。一个国家的民族主义或核心国家利益是金钱买不到的。另外,单是经济外交也不足以为中国创造足够的“软实力”。

在国际层面“中国梦”的认知度和内涵认识中,早报网引述中国新闻社关于“2014中国形象与国际地位多国调查”④显示,“中国梦”的世界知晓度在不断提升,21.5%的国外受访者表示“听说过”,但对“中国梦”内涵的认知度相对单薄;56.3%的国外受访者认为“中国梦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雄心的直接表达”,29.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梦的实现会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还有16.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梦的实现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而中国国内受访者则认为,“社会和平稳定”“国民文化素质提高”“享受良好教育”“公共设施健全与服务好”等是中国梦的主要内涵。

四、总结与建议

本文以内容分析法探讨了新加坡联合早报网在2014年如何报道和呈现“中国梦”,得到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首先,早报网关于“中国梦”的新闻报道多数集中于政治层面的报道,其次是关于中国在外交层面的表现,最后是经济方面的突出贡献,作为面向华人的新加坡媒体,在报道篇幅和数量方面不亚于其报道新加坡本国新闻的力度,显示出早报网在中国境内拓展中国受众范围、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力的愿望。

其次,虽然早报网在报道“中国梦”方面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期待,但是70%的新闻报道均来自西方媒体、东南亚媒体和中国媒体的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是早报网“有选择性地”选自外媒对于“中国梦”在上述三方面的报道,削弱了早报网在原创方面的内容呈现,暴露出对于中国报道方面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投入的不足和缺陷。

最后,早报网在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方面时能保持“客观、中立”的“第三只眼”立场来旁观中国的社会发展动向。对于中国近年来出现的各种现象都能“客观”,“冷眼旁观”世态万象,对于新一届领导人出台的各种政策更是能够以亚太乃至世界的角度来审视各种政策出台后的利弊得失,并引用外媒的报道加以评论,显示出较高的编辑水平和评论水准。

本文主要从海外华文媒体的角度来解读新加坡联合早报网是如何建构“中国梦”形象的,不同的研究可能具有不同的解读方法,同时针对不同地域媒介对于“中国梦”的理解与诠释的差异,可以作为未来研究的契机和基础。

注释:

①方积根,胡文英.海外华文报刊的历史与现状[M].新华出版社,1989:3.

②③郑维.报章、网络互动报道中国——《联合早报》在中国报道上的革新及其与网络版的良性互动[Z].世界华文传媒论坛,2003.

④2014中国形象报告:友好合作新形象被认可[EB/ OL].联合早报网,http://www.zaobao.com/realtime/china/ story20141206-421250.

(本文受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资助)

(作者均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华文中国梦外交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外交
杭州特产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