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05-1966年台湾武侠电影探析

2016-09-20许兴阳胡家琼

视听 2016年9期
关键词:武侠

□ 许兴阳 胡家琼

1905-1966年台湾武侠电影探析

□许兴阳胡家琼

台湾电影起步晚,发展慢。1960年代及以前的台湾对武侠电影采取禁拍政策,但并未禁绝人们对武侠艺术的热爱,1905-1966年间仍有约83部相关电影得以拍摄上映。这些影片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对相关片目进行整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学界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健全学术生态。

台湾;武侠电影;历史;片目;研究

依靠一定技术方能出现的电影艺术,最早出现在1895年的法国。次年,电影便传入中国大陆。期间,中国大陆一直放映的是外来片。1905年,任景丰拍摄的《定军山》是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的第一部武侠电影。关于武侠电影的界定,学界不太统一,本文采用陈墨下的定义:“以中国的武术功夫、独有的打斗形式,体现中国独有的侠义精神的侠客形象,所构成的类型基础的电影。”①该定义不仅涵盖了大陆的武侠片、功夫片、武术片、武打片、武术题材影片、侠义题材影片和香港的武侠片、功夫片等,还包括台湾的武侠片、侠义片等。

台湾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一个分支,是指台湾人民在台湾(或合拍)制作、编剧、导演、主演,以闽南语或普通话发音的影片。追溯起源,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台湾实况绍介》,拍摄时间是1907年2月,但该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台湾电影,因为该片是由日本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拍的纪录片。

有人认为第一部台湾电影是1925年由李松峰等人成立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②也有人认为是1932年5月1日放映的《义人吴凤》。③但颇为权威的台湾本土之台湾电影资料库并未对二者加以收录,其原因不得而知。而其收录的最早台湾电影则是1949年的剧情片《阿里山风云》。④

一、片目信息

针对坊间尚未有专刊或专论对台湾武侠电影拍摄情况加以整理的现状,笔者多方搜罗资料,反复比对,大致确认了83部,如下表。

表1 1905-1966年台湾电影拍摄情况统计表⑤

这些影片分别是:

1956年《廖添丁》,导演、编剧唐绍华,主演黄志清、翁典雅等,华利影业社出品、发行。

1957年《朱洪武》(台港合拍),导演孙侠,主演白兰、陈财兴等,亚洲有限公司、安益影片公司出品,亚洲有限公司发行。

1959年《罗小虎与玉娇龙》,导演梁哲夫,主演小艳秋、黄志青等,金马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59年《关东女侠》,制片戴传李等,主演张堂春等,美都影业社出品、发行。

1960年《八美图》(上集),导演、编剧李泉溪,主演杜慧玉、庄玉盏,新华影业社出品,义华有限公司发行。

1960年《八美图》(下集),导演李泉溪,主演陈中桂等,新华影业社出品,义华有限公司发行。

1960年《孤女报母仇》,导演梁哲夫,主演小艳秋、洪明秀等,金马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0年《七剑十三侠》,导演吴文超,主演何玉华、康明等,台联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1年《神尼降魔女》,导演吴文超,主演何玉华、林龙松等,台联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1年《甘国宝大破白水庄》,导演李泉溪,主演张丽娜、杜玉琴等,天华影业社出品、发行。

1961年《天下第一剑》,导演吴文超,主演何玉华、林龙松等,台联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1年《双雄大斗双假面》,导演邵罗辉,主演唐菁、白蓉等,永新影业社出品、发行。

1961年《穆桂英挂帅》,导演徐守仁,主演洪明秀、雷峰等,福华影片公司出品、发行。

1961年《薛丁山三请樊梨花》,导演李泉溪,主演小白光、小秀凤等,台联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1年《女镖师》,导演李泉溪,主演陈中桂等,美都影业社出品。

1961年《女侠夜明珠》,导演李泉溪,主演小白光等,大来影业社出品。

1961年《大侠梅花鹿》,导演张英,主演白虹、林琳等,万寿影业社出品,远大影业社发行。

1961年《剑龙小飞侠》,导演邵罗辉,主演小秀哖、小杏雪等,永新影业社出品,大鹏有限公司发行。

1962年《十八罗汉》,导演、编剧洪信德,主演小春美、诱捋等,大成影业社出品、发行。

1962年《红娘子与一点红》,导演、编剧洪信德,主演小春美、诱捋等,大成影业社出品、发行。

1962年《高原游侠》,导演李嘉,主演文夏、毛冰如等,华明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2年《荒江女侠方玉琴》,导演李泉溪,主演小春英、诱捋等,天华影业社出品、发行。

1962年《怪侠红扇子》,导演蔡秋林,主演杜慧玉、何玉华等,义华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2年《五虎平南》,导演李泉溪,主演小白光、小秀凤等,天华影业社出品、发行。

1962年《游侠胡剑明》,导演李泉溪,主演小白光、月春莺等,天胜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2年《韩信逼死楚霸王》,导演李泉溪,主演小白光、小秀凤等,天胜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2年《火烧少林寺》,导演庄国钧,主演曾秀花、萧龙凤等,天华影业社出品、发行。

1962年《薛刚大闹花灯》,导演李泉溪,主演小白光、小秀凤等,台联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2年《女王蜂》,导演、编剧郭南宏,主演夏琴心、陈剑平等,亚洲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2年《火烧平阳城》,导演庄国钧,主演南台少女歌剧团,东南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2年《罗通扫北》,导演、编剧洪信德,主演小春美、庄玉盏等,台联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2年《火烧平阳城》(续集),导演庄国钧,主演南台少女歌剧团,东南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2年《狄青取真珠旗》,导演李泉溪,主演小白光、小秀凤等,天华影业社出品、发行。

1962年《火烧洪家寨》,导演李泉溪,主演筱来于、筱凤秋等,天胜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2年《醉空和尚》,导演张英,主演庄玉盏、周春秀等,远大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2年《武当小剑客》(上集),导演李泉溪等,美都影业社出品。

1962年《武当小剑客》(下集),导演李嘉,主演黄秀英等,兴南影业社出品。

1963年《千里独行侠》,导演洪信德,主演南台少女歌剧团,台联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3年《男儿本色》,导演郑东山,主演刘铃子、王基础等,晃东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3年《十二寡妇征西》,导演、编剧洪信德,主演小白光、小秀凤等,台联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3年《游侠胡剑明》(续集),导演李泉溪,主演小白光、月春莺等,天胜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4年《游侠胡剑明》(第三集),导演李泉溪,主演小白光、月春莺等,天华影业社出品、发行。

1964年《游侠胡剑明》(完结篇),导演李泉溪,主演小白光、月春莺等,天华影业社出品、发行。

1964年《游侠四金刚》,导演李泉溪,主演小白光、月春莺等,天胜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4年《车马炮》,导演林福地,主演金玫、柯俊雄等,日茂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5年《女金刚》,导演吴文超,主演张敏、陈剑平等,永达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5年《游侠四金刚》(续集),导演李泉溪,主演小白光、欧威等,天华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5年《游侠四金刚》(完结篇),导演李泉溪,摄影李崙川,主演小白光、月春莺等,天华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5年《夜光双飞侠》(上集),导演剑龙,主演阳明、于素秋等,大益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5年《夜光双飞侠》(下集),导演剑龙,主演阳明、于素秋等,大益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5年《哑女情深》,导演李行,主演王莫愁、柯俊雄等,中央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5年《雷堡风云》,导演李嘉,主演张美瑶、唐菁等,中央有限公司、电懋有限公司出品,中央有限公司发行。

1965年《七好汉》,导演洪信德,主演田清、奇峰等,佳璋影业社出品、发行。

1965年《飞贼》,导演张方霞,主演林琳、康明等,永新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5年《胭脂虎》,导演余汉祥,主演张敏、石军等,北华有限公司出品,新佳兴有限公司发行。

1966年《七海小游侠》,导演李泉溪,主演钟山、小龙等,大来影业社出品,丰年有限公司发行。

1966年《游侠青面虎》,导演郭天立,主演英男、傍珠等,万锦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6年《地狱游侠》,导演钒T逸,主演白兰、欧威等,亚中有限公司出品。

1966年《南海怪镖客》,导演田清,主演小林、陈秋燕等,新光影业社出品、发行。

1966年《天涯侠侣》,导演梁哲夫,主演林彬、严仲等,亚洲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6年《铁汉空空侠》,导演李启经,主演谷青、矮仔福等,台瀛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6年《隐龟侠》,导演余汉祥,主演小林、矮仔财等,台阳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6年《龙虎双侠》,导演金超白,主演鹤田浩二、丹波哲郎等,永昌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6年《大怪侠》,导演李冠章,演林曦、林彬等,皇家有限公司出品,万泰有限公司发行。

1966年《怪侠乞丐婆》,导演郑东山,主演柳青、郑小芬等,旗山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6年《游侠老黑狗》,导演邵罗辉,主演杜慧玉、江青霞等,新高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6年《神剑三兄妹》,导演邵罗辉,主演柯俊雄、江青霞等,幸福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6年《飞车龙虎斗》(台港合拍),导演、编剧叶春伸,主演田明、高敏玲等,义华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6年《荒野大马贼》,导演罗文忠,主演黄俊、奇峰等,南台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6年《江湖客》,导演剑龙,主演黄俊、奇峰等,新高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6年《江湖大镖客》,导演黑木城,主演黄俊、谷青等,永裕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6年《梅花女镖客》,导演、编剧吴振民,主演柳青、阳明等,大来影业社出品、发行。

1966年《生死门》,导演戴彭龄,主演柯俊雄、欧威等,中国电影制片厂出品、发行。

1966年《天公子》,导演游财人,主演柯俊雄、张清清等,允大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6年《火龙神珠》(台港合拍),导演胡鹏,主演张英才、于素秋等,永升有限公司、金凤影业公司出品,永升有限公司发行。

1966年《天马霜衣》,导演梁哲夫,主演余天、于凌等,亚洲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6年《龙虎斗》,导演剑龙,主演黄俊、柳青等,佳璋影业社出品、发行。

1966年《小浪子》,导演、编剧吴乐,主演唐小民、张文华等,新亚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6年《女盲剑客》,导演邵罗辉,主演江青霞、田明等,幸福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6年《大剑客》,导演洪流,主演钟山、易原等,弘记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6年《女〇〇七》,导演钗酉,主演阳明、张清清等,万象有限公司出品。

1966年《断魂谷》,导演林重光,主演马爱娜、鹭青等,台瀛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66年《赵俊风》,导演傅清华,主演王哥、陈云卿等,金陵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相对于大陆而言,由于地域、政治等原因,台湾电影资料非常有限;再加上时间较长,胶片保存不好或难以寻到,故无法看到全部的原始影片,可能会有遗漏或信息不准确的地方,望后来研究者加以完善、补充。

二、特征及规律

首先,在电影语言上,以粤语、台湾语为主,国语虽很少,但在逐步变多。

第二,在政策措施上,1949年,国民党来台后,仍沿用1930年严禁拍摄武侠电影的政策,但也不像宋子文说的那样:“武侠电影在国民党当局的眼中,仍旧是个禁忌。”⑥因为从1949年开始出现有记载的情况看,1955年唐绍华拍摄的电影《廖添丁》⑦已经颇含侠义之气;而梁哲夫于1959年执导的《罗小虎与玉娇龙》⑧则已经是纯粹意义上的武侠电影了。当然国民党这种不客观、不理性的做法虽对台湾武侠电影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高压政策并没有摧毁中国民众对武侠文化及相关电影的喜好,可见武侠电影在民众心中的地位。1960年代中后期,知名导演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等人由港来台,更是一度推动包括武侠等电影的较大发展,虽是利用了政策的空子,但也没有受到更为严厉的打压,说明政策已经由紧到松,由高压到睁只眼闭只眼。

第三,在数量上,逐年呈上升趋势。台湾刚刚光复的最初几年(1949-1955年),武侠电影的拍摄在台湾举步维艰,没有拍摄一部。一方面是因为日据时期日本政府高压限制,另一方面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后,对武侠电影仍执行了在大陆禁拍的政策,甚至更为苛刻。1956年是台湾武侠电影史上的拐点,也可以说是台湾武侠电影元年,虽然仅仅只有一部,但已经占全年电影市场的5.6%。纵观1905-1966年间的台湾电影市场,数量最多的年份是1966年,为28部;而占比最大的则是1961年,为23.3%。总而言之,从1960年代开始,武侠电影在台湾逐渐有了一定的市场和影响。

第四,在质量上,台湾早期武侠电影基本沿袭了大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拍摄技术,故而拍摄技术较为原始,影片影响力不大。直到1967年从香港转而到台湾发展的胡金铨带动了台湾武侠电影拍摄技术的整体提升,标志性的影片就是其为台湾联邦电影公司拍摄的《龙门客栈》。

第五,在题材选择上,范围较为广泛,但以改编戏曲和侠义文学为主。台湾早期武侠电影选材的主要来源有地方传奇、传说等,如《廖添丁》等;改编传统粤剧、闽剧、越剧及其他地方戏曲,如《穆桂英挂帅》《薛丁山三请樊梨花》等;取材于二十四史,如《韩信逼死楚霸王》《朱洪武》等;直接改编中国古今侠义文学,如《罗小虎与玉娇龙》改编自王度庐的“铁骑银瓶”系列侠义小说,《赵俊风》则根据松柏生武侠小说《香菇连环泡》改编而来等。还有一部分则是导演或者编剧的创作,如《天下第一剑》《女侠夜明珠》等,这些电影代表了早期台湾武侠电影的实绩。正是以上的取材,奠定了台湾武侠电影的内在品格和外在形态。

三、价值及意义

虽然整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台湾只拍摄了4部武侠电影,但在那个高度戒严和文化管制极为严格的年代,其标志性意义仍是极为浓厚。因为武侠文化是国民党当局最为头疼的一种文化,总是担忧“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担心由此而产生的小说、影视剧等文化生态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反社会、反权威等行为。故而,在一定程度上,本时期的武侠影片为后来的台湾武侠电影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发展基础,营造了较好的社会氛围。

台湾早期武侠电影对普通民众心理的抚慰、宣泄、疏导乃至麻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台湾早期武侠电影的思想基调基本上是东方式道德标准的再现,即强调以集体和个人责任为导向,以惩恶扬善和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为心理基础,以孝顺、忍让、谦和等为思想核心的道德模式。一方面,武侠电影纾解了日本殖民台湾时期投射在人们心中复杂的“仇日”或“亲日”日本情结,部分解决了台湾电影中的身份认同问题,从“历史”维度再现理想中台湾人的精神状态,将台湾乃至中华民族的历史想象与地理环境、人物等交织互融,共同谱写出台湾电影的独有经验。另一方面,国民党的高压控制政策,使得民众动辄得咎,而武侠电影的超然特质和快意恩仇的主题,给民众高度紧张的心理带来一定的慰藉。

总之,台湾早期武侠电影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包括武侠电影在内的台湾电影较为辉煌之局面的出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注释:

①陈墨.刀光剑影蒙太奇——中国武侠电影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0.

②百度百科.台湾电影 [DB/OL].http://baike.baidu. com/link?url=kscJe0uPKJ-dZLyetNOVOu

Cz9kmaYfuG0ocvOl_Rf1Xbvase0VG8mCuWcYTU_-9TU3QDJU21qjHKGkWdiBDET_.

③台湾电影资料库.阿里山风云[DB/OL].http://cinema.nccu.edu.tw/cinemaV2/film_list.htm?NAME=&DI

RECT=&PLAYWRIGHT=&PRODUCER=&COMPANY=&SELLCOMPANY=&PRODUCTDATES TART= 1905&PRODUCTDATEEND=1949&Login=%ACd%B8% DF.

④黄绣婷,李逸婷,范乃文,陈怡洁.台语片的兴衰起落[DB/OL].http://www.docin.com/p-434507363.html.

⑤⑥宋子文.台湾电影三十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⑦⑧台湾电影资料库[DB/OL].http://cinema.nccu.edu.tw/cinemaV2/index.htm.

(作者均为六盘水师范学院副教授)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阶段性成果(2015ZC072)。

猜你喜欢

武侠
武侠风
嘿!这才是武侠
新武侠元素在数字漫画中的应用
极限之光
武侠影后郑佩佩
武侠迷的作文
武侠教室
星火燎原 助力武侠
星火燎原 助力武侠
武侠传说中的十大“神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