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察媒介形象的呈现分析
——以2015年网络媒体报道为例

2016-09-20王琴

视听 2016年9期
关键词:网络媒体负面公安机关

□王琴

警察媒介形象的呈现分析
——以2015年网络媒体报道为例

□王琴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以2015年网络媒体中所有涉及“警察形象”的新闻报道作为分析对象,探讨了网络媒体如何呈现了“警察”这一特殊群体的形象。同时,对如何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提出了建议。

警察;网络;媒介形象

一、研究背景

当前,随着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矛盾的不断增多,公安机关的责任越发重要,同时警务活动也增多了。而因为新闻报道的深入,涉警报道大量频繁地出现在了各类媒体上。而媒体在我国警察形象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媒体中警察形象是怎样被呈现的呢?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以2015年网络媒体中所有涉及“警察形象”的新闻报道作为分析对象,探讨网络媒体如何呈现“警察”这一特殊群体的形象的。

二、本文研究样本的选择

百度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最大的中文网站。本文所用的新闻来自百度网站的百度新闻,在百度新闻的搜索引擎中,选择“高级搜索”选项对搜索条件进行设置:1.搜索结果中包含以下全部的关键词中设为“警察”,包含以下任意一个关键词中设为“形象”。2.限定要搜索的新闻的时间是“2015-1-1到2015-12-31”。3.设定查询关键词位于“新闻全文中”。通过以上条件的设置,在百度新闻搜索到563篇新闻。搜索结果显示的时候自动过滤了相同的新闻得到245篇新闻,笔者一一打开核查,去除不同标题但却是反映同一事件的相似度非常高的新闻(此类新闻只保留1篇),最终得到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新闻共216篇。

三、研究样本结果分析

在对所搜集的样本进行分析时,本人把报道所涉及的对象分为三部分:警察个人、警察群体和公安机关。所以警察媒介形象由警察个人、警察群体和公安机关三部分媒介形象共同构成。

(一)报道对象

经过对这216篇新闻报道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数据:216篇报道中以报道中所涉及的对象有74篇涉及警察个人,占34%;35篇涉及多个警察(在此分类为警察群体),占16%;107篇涉及公安机关,占50%。

(二)报道倾向

表1

由于报道中以公安机关作为报道对象的新闻中,都是报道公安机关当时的主动作为的,都是对公安机关日常工作的通报式的报道,如《中国第三支驻利维和警察防暴队执行首次空中侦察巡逻勤务》《公安部:树好先进典型讲好警察故事》等。从报道中看不出作者的主观立场,所以把他们归纳入中性立场。

从表1可以看到,2015年全年中网络媒介以警察个人为报道对象的正面报道有46篇(占总量的62%),负面报道有28篇(占总量的38%),以警察群体为报道对象的正面报道有29篇(占总量的83%),负面报道有6篇(占总量的17%)。由此可知在所有的报道中正面报道的比例大于负面报道的比例。网络媒介中对警察形象的负面报道所占比例较小。虽然负面报道只占总报道数量的一小部分,从这类报道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来看,其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如发生在2014年底的“太原女民工讨工资被打死的事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2014年12月23日,新浪微博用户“葛爵男”发博文称农民工讨薪被警察打死,12 月26日,主流媒体“中国网”最早发文称河南女农民工讨薪命丧太原龙泉派出所,12月30日,网络媒体“新华网”跟踪事件报道称太原“12·13”案件涉案民警被批准逮捕,2015年1月2日,“中新网”发文称太原市公安局就讨薪女民工死亡事件向家属道歉引发网民持续热议农民工讨薪被打死。2014年12月23日至2015年1月7日,网民关于“太原女民工讨工资被打死”事件的言论有56.78万条,言论主要来自新浪微博。其中2015年1月3日“腾讯微博”用户“青青苹果”一篇微博传播128次,影响面3.47万人。①

表2②

事实上从表2的数据和本人统计的关于报道倾向的数据可看到,公众对警察的好感度还是较高的。

可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一旦有暴力抗法或袭警的新闻出现,总是有人质疑是否有警察违规或暴力执法在先?或者涉警的负面新闻一出现,部分警察也质疑媒体报道的客观性。为什么但凡有负面涉警新闻出现,无论社会公众还是警察都倾向于往坏的方面想呢?

2010年美国尼尔森调研公司就亚太各国网民的用户习惯进行了调查,结论称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分享负面评论的意愿更强。全球网民的这一比例则为41%。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随后对这一调查结果进行了调查,对于尼尔森公司的调查结果,明确“认同”此结果的中国网民有41.3%,认为批评性言论更有价值的有41.9%;认为负面评论多可以表明中国网民维权意识增强的有35.6%。上述的“负面评论”的习惯是指网民在商业消费领域中③。

在大量的网络信息中,往往那些有噱头的、负面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广大网民的关注,然后大量转载、评论,网络中的新闻频道、微博和论坛是主阵地,有的社区网站更为活跃。喜欢发表负面评论的不仅仅是普通“网民”的习惯,很多本该拥有理智和冷静头脑的评论者也常常陷入“习惯性质疑”的漩涡。

四、结论与建议

从样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媒体在塑造警察媒体形象时是以树立正面形象为主。但是警察和媒体之间存在有一些刻板印象,公众对警察组织也一直以来有以部分推知整体的习惯,总习惯于把事情朝着不好的方面联想。所以虽然事实上网络上关于警察的负面报道数量上占少数,可是造成的影响却不容小觑。

为了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政府

规范用警权限、程序,杜绝无效警务活动,明确110报警服务台的具体受理范围,给公安民警规范化执法创造客观条件。

2016年4月25日,在全国政法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孟建柱讲话中提到,要规范用警权限、程序,杜绝无效警务活动。特别是在基层,甚至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④据《山东商报》报道,2015年,河北警方接到各种无效报警多达1009万起,其中不少奇葩报警电话令警员疲于应对,骚扰电话占全部警情的28%,比有效警情还要多。2015年1 到11月份,全国110接警1.24亿起,而无效报警就占到5076.1万起。

无效警务活动不但占用大量警力资源,影响公安机关主业而且也降低公安部门的执法公信力,同时也影响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

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省实施非警务报警与公共服务平台分流对接》的通知,明确了110(报警服务台)、120(急救中心)、12315(工商部门热线)、12301(旅游咨询投诉热线)等20多个公共服务平台的具体受理范围,并决定从2016年5月1日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实施。⑤笔者认为这一做法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二)公安机关

打铁还得自身硬,要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首先要从公安机关自身做起。每一个执法民警都应该知法、懂法、依法地规范化执法。真正切实地把规范执法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2016年5月20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对于警察来说,执法规范意味着“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每一个执法的警察都要明确知道“国家授权警察能做什么,并且只能在这个范围里做,不能越过边界。”执法规范也是对警察的一种保护:只要警察严格按照规则执法,就能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三)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要切实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2003年10月11日,中国网络媒体界的40多位代表相聚北京,就网络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达成一致认识,签署了《中国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北京宣言》,并庄严承诺:……肩负起促进中国网络媒体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规范网络传播行为,抵制一切不良和有害信息,抵制和谴责一切损害社会公共道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行为;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坚持高格调、高品位,用正确的导向、健康的内容、优质的服务打造品牌,树立中国网络媒体的信誉……⑥

因此新闻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一定要严于律己,千万不能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做出一些不负责任,甚至违法的行为。

(四)公众

1.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增强自己对网络中海量信息的辨识能力。网络上的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虚假信息大量存在。公众应当具备批判性的阅读信息的能力,不轻易被媒介信息牵着鼻子走。

2.了解警察的执法程序。主动了解警察执法程序的相关知识,知道警察执法时的动作、口令的含义,知道如果违抗执法人员自己将会面对什么样的处置。只有这样公众才能在警察执法时主动配合,也只有公众能主动配合警察执法,警察才能在规范执法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的权利,体现执法的公平公正。

执法规则的细化、推广和深入人心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公安机关、媒体和公众的长期通力合作。

注释:

①资料来源:蚁坊软件舆情监测系统。

②数据来源于:汪明君,胡峻梅.警察形象调查研究[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4(4).

③涤明.中国人的“负面偏好”是怎么回事[J].杂文月刊(原创版),2010(10).

④http://toutiao.com/i6277483375125086722/

⑤河北新闻网.http://hebei.hebnews.cn/2016-05/01/ content_5481839.htm

⑥资料来源:http://www.jiaodong.net/news/system/ 2003/10/12/000598856.shtml

(作者系广西警察学院基础部讲师)

猜你喜欢

网络媒体负面公安机关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衡阳市公安机关党员风采剪影
建议在直销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远离负面情绪
公安机关处置家庭暴力案件的实证研究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对已经移送公安机关案件的当事人做出罚款的行为是否涉嫌渎职犯罪?
公安机关刑事案件侦查中的假说、推理和证据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