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习惯调查研究

2016-09-20朱剑虹许愿

视听 2016年9期
关键词:社交用户大学生

□ 朱剑虹 许愿

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习惯调查研究

□朱剑虹 许愿

本文以南京地区的四所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体育学院、南京邮电大学的全日制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如今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及其影响,并就大学生如何有效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其生活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大学生应该全面认识社交媒体,进一步拓展个人的生活空间。

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大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社交媒体的出现和兴盛引起了人类社会人际交往方式的巨大转变,网络的交互性和多种使用方式,使其形成的网络社区的社会交往模式和效果迥异于传统的离线生活,甚至有可能会产生新型的社会结构。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①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社交媒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从社交媒体中传出,又经历一系列循环回到社交媒体中去。这在个循环过程中,使用者的媒介使用习惯和生活习惯会随之发生变化,而作为社交媒体重度使用者的大学生,其受到的影响自然更大。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力求对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进行描述,以期对后续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二、调查的实施情况

本研究通过调查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使用动机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来分析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对其学习生活的影响。主要包括大学生使用的社交媒体种类、社交媒体使用时间、使用动机以及在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对大学生生活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内容。

南京共有高校37所,在高校性质上有本科、专科、独立院校,在学校类型中也囊括了综合类、语言类、工科类、艺术类、医药类、财经类各种类型。在综合分析了各高校的性质类型以及发放问卷的可行性等情况后,我们选取了四所学校进行抽样调查,分别是南京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体育学院、南京邮电大学。为了使随机抽样的数据更能反映实际情况,我们在每个学校随机选取100名学生,涉及到一至四年级的各类全日制本科学生,大一学生18%、大二学生73.1%、大三学生4.8%、大四学生4%。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00份,实际回收问卷4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7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由访问员在相应学校内随机街采选取,问卷完成后由访问员亲自收回,数据输入SPSS,然后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受访者基本信息

对调查样本信息的统计显示,受访对象中男性44.4%,女性54.4%。调查对象以大二学生为主,占到73.1%,大一学生18%,大三学生4.8%,大四学生4%。其中,文科类调查对象占的比重最大,占到40.3%,理科类学生有21.2%,工科类有23.4%,艺术类8.9%,其他6.2%。调查对象中来自城市、农村、城镇的人数约各占1/3,所占具体百分比分别为35.2%、32.3%、32.5%。调查对象的生活月消费情况显示,大多数学生月消费在1001-1500之间,其中 1000元以下占 20.7%,1001-1500元占 56.5%,1501-2000占16.1%,2001元以上占6.7%。

(二)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现状

数据显示,有79.3%的样本用户认为社交媒体的方便快捷是他们选择的首要原因;其次,社交媒体的消息快、多、新也吸引了58.9%的受访者,社交媒体使用的费用低也是大学生选择使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占到了34.4%。在社交媒体的使用中,其动机主要表现在学习、交往和休闲娱乐这三个方面。近62%的样本用户使用社交媒体动机为休闲娱乐和与人交往,而为了学习知识、了解信息而使用社交媒体的只有23.6%。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社交媒体的发展让学习更加便捷、充实,但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利用社交媒体来进行学习。

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学生主要接触的社交媒体有微博、微信和QQ,其余社交媒体不管是使用时间还是使用频率都完全不能与这三个社交媒体相抗衡。在每天使用3小时以上的社交媒体中,QQ使用人数最多,也就是说,QQ是现在大学生的主要社交媒体。

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微信使用频率很高,使用时间也是居高不下,紧跟QQ之后。调查显示,大学生往往会选择那些传播速度快、公开性强的社交媒体来了解信息。在遇到重大新闻事件或突发事件时,47%的大学生会选择微博来了解信息,27%会选择QQ来了解事件,只有4%和6%的人会选择论坛、微信来了解事件。当然,还有16%的大学生会利用其他社交媒体来关注事件信息,比如贴吧、人人网等。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有23.5%的样本用户从未参与过社交媒体互动,有35.5%的样本参与过网络留言,剩下有将近41%的用户参与过诸如文字投稿类的社交媒体互动。

调查显示,微博作为一个微型博客服务类社交网站,深受用户欢迎。微博天生就是一个传播和媒体的工具,微博的开放性让信息能得到快速更新。由于其特性,微博极力鼓励用户去转发和传播信息,而阅读者在信息对自己造成影响的同时马上参与该信息的转发传播,他们既是围观者也是参与者,形成病毒式的链式传播。这适合于系列事件和重大事件状态的及时跟进和传播,比如马航失联事件,使用者通过该社交媒体获取了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微信使用用户远远低于微博使用用户。微信最早的出发点和核心是社交工具,它的私密性和封闭性在信息时代里容易滞后,获取信息的速度易受限制。

(三)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1.社交媒体的具体影响

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交媒体的自主性、个性化、及时性使得人们在传播交流中更加青睐后者。使用者在社交媒体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其了解世界的方式、表达观点的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准确测量社交媒体的使用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分别通过“社交媒体对知识结构的影响”“社交媒体对思维方式的影响”“社交媒体对人际交流的影响”等来测量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调查显示,38%的样本用户认为社交媒体影响自己的人际交流,只有4.5%的用户认为社交媒体没有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社交媒体因其信息传播互动性强、参与度高、受众群体大的特点影响了一个信息时代。偏好新鲜事物的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可以讨论更多的话题,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且社交媒体大多是依靠现实生活真实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比如人人网便是通过现实生活中同学以及校友关系而发展壮大的,这样的交流环境更加真实、可靠,值得互相信赖。QQ这一社交媒体最能影响自己的人际交流,而论坛影响力较小,这与QQ的私密性与论坛的强制公开性有不可避免的关系。

2.社交媒体使用时间长短带来的社交影响

将近63%的样本用户认为社交媒体使用时间越长越可以亲密联系老朋友和认识新朋友。有29%的人则认为相反,不利于与朋友相处。他们有过由于个人信息在这类媒体上的公开而带来麻烦的经历。当前的社交网络缺乏较为规范的管理,其巨大的用户群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导致社交媒体过于商业化;甚至会有少数人员在人们几乎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取得他人的信任,谋取非法利益。

3.社交媒体的依赖性

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让受众更加依赖于社交媒体。在使用社交媒体中,受众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社交媒体的交互性、实时性,受众越来越习惯与他人分享交流自己对某件事的观点和看法,并期待得到他人的回应。有80.1%的人认为社交媒体会让自己结交更多的朋友,有17.8%的人利用社交媒体得到了工作机会,同时有9.4%的人通过社交媒体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如微商)。有将近44%的样本用户认为如果一天不使用或接触社交媒体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但也有54.6%的用户认为不使用社交媒体不会给自己带来影响,甚至其中有4.3%的人还认为挺不错的。由此可见,大多数样本用户如果一天不使用或接触社交媒体,更多会担心落后,赶不上潮流,情绪也会感到若有所失。

四、结论

通过本次的调查,笔者发现,社交媒体作为沟通交流工具供大家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直接获得实质性的满足。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和使用频率在一个人一天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不容小觑。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社会资本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元,而社交媒体正日渐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社交媒体不仅能够实现时时联系、事事沟通,也能促进大学生和不同人之间的认知水平渐渐接近。社交媒体背后的网络资源扩展是如今大学生自主增长社会资本的重要方式,线上的交往并没有减弱在现实中人们的交往,反而,人们通过社交媒体,更加方便快捷地联系彼此,人际关系得到补充。由于社交媒体的免费性,大学生也降低了在现实中的社交成本,对于日常收入主要靠父母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拓社会资本的方式。通过社交媒体,大学生可以认识很多新朋友,巩固与老朋友的关系。中国是一个人情至上的国家,拥有人脉也就意味着拥有了一切,而人脉是影响大学生求职的重要因素,相对于进入社会的人来说,拥有人脉越多的大学生,对于自己进行职业定位规划越有先天条件。扩大社交圈,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社会化,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释放。

但是,笔者也发现,人们被社交媒体包围,社交媒体也变成了一种另类的“毒品”,大学生离不开它,线下的孤独感也在增加。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线上有无数人给你点赞,而线下实际上却是赤裸裸的一个人。社交媒体一方面拓展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另一方面对于推动使用者的实地实践却没有太大的提升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是社会资本提升的最佳方式。大学生作为已经一只脚踏入社会的成年人,要理性对待社交媒体,既要拥抱社交媒体,让社交媒体为我所用,也要抛开社交媒体,规避社交媒体对生活的过度入侵,真正将社交媒体变成成长进步的催化剂而不是百害无利的“毒品”。

注释:

①朱文馨.社交媒体盛行下的大学生寒暄文化发展的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08).

(朱剑虹: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许愿: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本科生)

本文为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对其社会资本影响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4SJD185;2014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 “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对其社会资本影响研究”的最终成果,项目编号:201411460057X。

猜你喜欢

社交用户大学生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大学生之歌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