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八年“对话”磨合“七年之痒”

2016-09-19本刊编辑部

新传奇 2016年24期
关键词:双边关系对话中美关系

中美八年“对话”磨合“七年之痒”

6月6日至7日,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北京圆满举行,双方达成120项成果。8年来中美通过战略对话,努力克服双边关系的“七年之痒”,彼此磨合,共同推进新型关系建构,殊为不易。

双边对话成果丰硕

6月7日,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闭幕。此番对话,是奥巴马政府任期内的最后一次双边战略经济对话,恰逢2016年G20杭州峰会即将召开、中美贸易摩擦上升、人民币SDR(特别提款权)旅程正式起航、人民币和美元预期不断等复杂背景交织。

根据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透露的消息,本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主要成果有以下四点:交换双边投资协定(BIT)负面清单;人民币业务将在北美开展,中方将给美方25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额度(RQFII);提振经济,避免人民币竞争性贬值;中方将减掉1.1亿-1.5亿钢铁产能,并承诺不新增产能。

这个四个主要成果,是目前中美双方在经济和政策领域里矛盾冲突最多、最受两国企业和金融业关注,也是对下一步中国宏观政策、对外开放、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影响最大的四个方面。这些成果的进一步落实,对中美双方,尤其是对中国宏观政策的下一步走向尤为关键。

习近平与美国财长杰克·卢握手

相较于经济问题,战略和安全议题是此次中美对话中更为棘手的部分。6月4日,美国国防部部长卡特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不出意外地再次批评中国的南海政策。但中美谁都无法承担因南海问题导致中美关系“脱轨”的沉重代价,两国关系的走向也不应完全由南海问题来界定。据称,此次克里对习近平演讲中“直接”而“理性”的观点表示赞赏,并相信两国能够找到“创造性方式”来减少或消除分歧。

纵观此次双方表态,贯穿始终的基本共识是,都承认两国分歧的客观存在,都强调以真诚和建设性磋商缩小分歧,扩大共识,也都寄望未来能超越分歧,使双边关系更像合作伙伴而非战略对手。

和而不同,斗而不破,争而不伤

中美关系磨合不仅体现在前述问题上,也具体体现在一系列热点问题博弈中,而且总能跨越分歧,聚同化异,达成共识与合作。叙利亚危机,中国4次使用否决权,与美国立场呈现高度差异甚至对立,但中美毕竟推动这一危机由战争向和谈转轨;伊朗核争端,中国反对美国武力威胁和单纯制裁,成功促成美伊签署相关协议,共同维护了世界核不扩散体系;朝核危机,中美对危机成因和解决方式分歧明显,但不妨碍双方共同向朝鲜施压,联手维护东北亚无核化进程;网络安全摩擦,中美曾互相指责甚至一度剑拔弩张,但最终借助直接沟通达成谅解。最令世界鼓舞的是,中美两个耗能大国摈弃私利和对立,在世界气候大会携手带头减排,共同促成《巴黎协定》的签署,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真诚合作树立新典范。

美国将在明年1月迎来新总统,中国也将在明年召开党的十九大。中美关系可谓又走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双方必须建立一种可有效管控分歧的新型关系,从而避免给彼此和世界带来“战略意外”。战略与经济对话对中美关系的贡献不应被低估,它为两国缓解紧张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出口”。

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启动以来,双边关系的磨合与塑造正努力跨越“七年之痒”,和而不同,斗而不破,争而不伤,这种局面已经成为新常态,也必然伴随中美关系的漫漫长路。

(《经济观察报》2016.6.12、《华夏时报》2016.6.12等)

猜你喜欢

双边关系对话中美关系
国际关系中的双边关系及其结构特征探析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政治风险、文化距离和双边关系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之我见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
略论朝鲜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