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笔字通知书,几个意思?

2016-09-18赵涛

中国青年 2016年16期
关键词:汕头大学毛笔字校歌

文-赵涛



毛笔字通知书,几个意思?

文-赵涛

一纸录取通知书,因为用毛笔写了个姓名和专业,便成为“网红”。背后的隐喻与提醒,值得说道说道。

“如果收到陕西师范大学的通知书请珍藏吧!因为它是全国唯一用毛笔手写的通知书。”高考过后,高校录取拉开帷幕。与往年一样,陕西师大本科录取通知书为毛笔手书,20多位老教师用一周时间,写完了4500份通知书。这种传统已经坚持了10年。

喧嚣的网络上,很难有一条新闻不被说三道四。奇怪的是,“毛笔通知书”却没有被喷,没有被质疑作秀,网民反而觉得“弥足珍贵”——

“笔端有真意,饱含情谊,如果自己的名字能被有学识的前辈亲手写上,那得多幸福!”

“横平竖直间饱蘸师者挚爱,一撇一捺里蕴积人生真谛!”

“这是一份文化的传承,一份饱含中国风的录取通知书。向老先生们致敬!”

……

留言点赞颇多,不一一列举。倒是毛笔字通知书走红的原因,值得说道说道。

首先,肯定是物以稀为贵。印刷品满天飞的年代,一纸翰墨飘香的通知书,无论是形式的传统还是精神的厚重,都显得稀罕。写得一笔好字的人正逐渐老去,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儿孙辈入学,还有几人可以写得工整小楷?毛笔字通知书作为载体,承载的是民族文化优雅的审美元素,让90后大学生明白,走过书山题海的高考,还有厚重的传统文化等待他们去传承。

弥足珍贵的仅仅只是通知书本身吗?恐怕还有背后的隐喻和提醒——

如果用电脑打印,4500多份录取通知书,几个小时便可以完成。老教授们偏偏用一周时间来书写。这样的“慢”,恰恰映照了高等教育的“快”。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学校规模不断扩大,领导级别不断提升。可是,走得太快,难免会忘记为什么出发。忙中出错乱、快中质量下滑屡见不鲜,以至出现“今天的博士不如5年前的硕士,5年前的硕士不如10年前的本科”的贬值链。高等教育,可不可以像陕西师大坚持十年手写通知书一般,慢工出细活,而不是萝卜快了不洗泥?工匠精神,恐怕不止应在制造业提倡,大学也该好好补补。

一纸录取通知书,只不过用毛笔写了个姓名和专业,便成为“网红”。这也足以说明,我们的大学文化建设,太贫瘠了。大楼越盖越高,校园文化氛围却越来越淡;学费越涨越高,传授给学生的人文精神却越来越少;论文越发越多,公共情怀却越来越稀薄。高校办学如何摆脱功利与浮躁,多一些安静和淡定思维,这一点上,需要像陕西师大学习。

毛笔字通知书走红,也在说明,中国高校太缺乏鲜明的个性与面目。去年,武汉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撞脸”,引发热议。不仅通知书,还有校训。数据显示,全国909所高校的校训只用到了605个汉字,总是在“博学、厚德、笃行、求实、创新”等高频词之间倒腾。雷同的不止校训,还有专业设置、建筑,“千校一面”被诟病的背后,是创新不足,文化贫血。

一曲《光辉岁月》,经过林夕填词后成为汕头大学的校歌,在毕业季刷屏,惹得网友纷纷留言:为了一首歌羡慕一所学校;就因为这首歌考入汕头大学,感谢带给我的信念。无论是陕西师大的通知书还是汕大的校歌,都在启示我们,一所有特色、有内涵的大学,它的特质一定要有充满有创意的校园文化,有了文化,才会有学子对母校强烈的认同感。

如今,大学精神匮乏已不是新鲜的话题,物质主义的侵蚀,传统文化的断裂,使得大学精神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如何重建大学人文?如果教授治校一时难以实现,不妨从细节做起,从一张高校通知书做起,从一首校歌做起,打造特色,积淀底蕴。

猜你喜欢

汕头大学毛笔字校歌
一不小心就……
齐齐哈尔老年大学校歌
《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最想要的礼物
汕头大学14项教学案例获评省级在线教学优秀案例
汕头大学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博尔塔拉老年大学校歌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毛笔字的《体育课教案》
《汕头大学学报》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