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你离不开的“国民APP”

2016-09-18浮琪琪董铁莹

中国青年 2016年16期
关键词:社交微信

文-浮琪琪 董铁莹



微信:你离不开的“国民APP”

文-浮琪琪董铁莹

一边是对微信的重度依赖,一边是关于微信的花样吐槽。不管吐槽得多么机智和精准,毋庸置疑的是,微信已经在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世界。

吐槽真是一种爱恨交织的情绪。

可以弃之不用的东西完全不用吐槽,直接扔掉。越是吐槽,越说明你离不开。比如——微信。

近日,频发的微信宕机让广大网民着实体会了一把社交时代的“缺氧”感觉,正如一名网友所说“很揪心,感觉要和全世界失联了。”这次小意外让我们被动体验了一段没有微信的生活,更在暴躁中发现原来我们早已离不开这个App。

新事物的发展总是习惯沿袭起初欢欣鼓舞、接着疯狂迷恋逐渐到冷眼旁观吐槽不满这一变化路径。一边是对微信的重度依赖,一边是关于微信的花样吐槽。不管吐槽得多么机智和精准,毋庸置疑的是微信已经在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世界。

你离不开的“国民App”

微信自2011年问世后在短短几年间就一举成为中国用户使用最频繁、最强大的社交工具。

如果说手机实现了人们随时随地移动互联的畅想,微信的产生则深刻改变了科技社会的网络形态,影响了现代人的社会生活形态。

在这个大连接时代,微信作为人体的延伸,将人与万物互联起来。人与人通过微信好友、朋友圈相互连接,整合现实交际的强关系和虚拟交往的弱关联;人与信息通过微信自带的媒体属性相互连接,改变信息和接受者之间的不对称性;人与服务通过微信提供的多样化周边社会服务连接,进一步拓展足不出户尽享生活的便利空间。

微信已经成为我们每个用户的“移动ID”。微博的日趋衰落折射出现代人对社交无限泛化的厌倦。而被称为“国民APP”的微信可通达QQ好友、手机通讯录等熟人关系,将分散的、碎片化的、原子式的关系连接在一起,共筑一个熟人性质的“交际圈”和“文化圈”。

兼具“熟人社交”和“社会媒体”属性的微信已经建构起媒体属性的入口、平台,在圈子传播的基础上开始转向具备社会属性的媒体传播。微信的功能和布局不断完善,满足消费社会的衣食住行、学习、社交等多层次需求,成为极具用户粘性的全服务平台。

微信的媒体属性正日益凸显,众多社会热点话题开始在微信圈被广泛讨论,人们发表意见、评论,监督、曝光、敦促公共事件的妥善解决。

圈子传播之外,微信公众平台的兴起带来了自媒体内容创业的高潮。一方面满足有表达需求的人,他们通过高质量的创作获取认同和利益;另一方面又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获取渠道,满足社会不竭多元的信息需求,拉动知识经济的强劲发展。随着微信众筹、微信公益日渐兴起,微信也逐渐成为社会正能量的有效传播阀。

北京师范大学媒介文化研究学者王颖吉认为“微信作为现代技术的创新成果,对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拉动科学技术创新,维系社会交流互联等方面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商业社会的重要技术驱动力,技术精英、媒体机构等都会从微信发展中获取巨大的力量和利益。”

试问,一个融合了社交、购物、媒体、游戏等诸多内容为一体的庞然大物,您离得开吗?

逃离微信的背后

黑塞在1927年所写的《荒原狼》中这样写道:也许有一天,不管有无导线,我们会听见所罗门国王说话的声音。人们会发现,这一切正像今天刚刚发展起的无线电一样,只能使人逃离自己和自己的目的,使人被消遣和瞎费劲的忙碌所织成的越来越密的网所包围。

他的话似乎正在被证实。回顾人人网、微博、QQ等社交网络的兴衰发展,人们围绕微信的集体大狂欢开始由狂热逐渐变得冷却下来。`

为什么?微信必须永远在线,必须秒回,发朋友圈开始变得畏手畏脚,发状态担心没有人点赞,圈里开始被各种面膜、红酒、茶叶等刷屏,一时不用微信就心慌头晕缺氧……人们在经历微信初期的迷狂欢欣后,开始领受源自微信的痛苦与焦虑。

当初欢欣鼓舞追捧的,为什么会带来痛苦?在王颖吉看来,这反差正是技术发展无法避免的后果。“一种新媒介产生一种新经验,人都有好奇心,会被其各种便利吸引住,但是我们是个肉身性的存在,我们跟不上技术的飞快进步,所以人会感到很沉重,开始挣扎痛苦,我们的时间被大量占用,我们的眼睛发花,身体不健康,我们受不了,想下来却又不可能了,因为微信已经深入介入到我们整个人类连接关系中了。等到再出现一个新技术取代微信,大家同样也会刚开始欢欣高兴,之后开始不满吐槽,每一次都是这样循环下去……”

微信代表的技术力量其实正是社会洗牌的新方式,“过去社会洗牌可能是通过革命,当下主要是通过技术更新,我们在享受技术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要能看到技术隐藏的暗面”,王颖吉说。

在文化学者喻国明看来,“社交媒体尤其是微信是一种典型的圈子文化,不可能每个人自发的都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微信形成一个个圈子,其间的信息传递都是通过朋友圈筛选后所获得的‘井蛙观天’式的拟态的、被划定的、被图解了的局部世界。所以我们需要有意识的在微信之外多接触更多圈外信息与意见,实现不同信息交流和意见对冲。”

微信帮助我们实现了当初追求的移动互联、足不出户的梦想,深刻变革着当下人们的生活形态,但同时不可避免也潜伏着各种问题。正如文化学者王颖吉所说,“出问题的不是技术,技术是需要的,但是得有个度,只凭技术来驱动、带动世界运转这是不可靠的,关键是努力将技术与人的自然生物性和自然生活达成和谐。”

没有技术是可以脱离管理而达到和谐应用的,喻国明认为,“互联网造成了一种新型社会态势,社会成员的主体性在逐渐增强。微信成为当下最流行的社交方式,同样也要加强管理,但任何管理都不能机械式,不是为了管死,是为了管活。管活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好人有更好的平台和更好的条件去做好事。大家要按照一个规则,彼此之间共同起作用。”

知乎上有网友如是总结:从前的人,有山有湖有花有海有手有脚,在路上。

现在我们,有点有划有赞有评有摊有躺,在指间。

对于“没有手机会死星人”而言,真的不能一票否决微信给我们带来的所有便捷。毕竟每个人都是“一台大型倾诉机”,那些“迎头而上必须要昭告的心情”,憋着多难受,朋友圈帮我们打开了一个窗口。

但你真不能太依赖这个窗口了,有时候窗外的世界太嘈杂,你要学会把窗户关上一小会儿;而你的世界再精彩,你也要学会安顿自己的情绪,毕竟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意识到你的生活对他人毫无意义。

猜你喜欢

社交微信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真的有社交网络成瘾这回事吗?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