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膜转移癌1例并文献复习

2016-09-16宋颖博

重庆医学 2016年22期
关键词:脑膜细胞学脑脊液

宋颖博,蒋 菲,张 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乌鲁木齐 830002)



脑膜转移癌1例并文献复习

宋颖博,蒋菲,张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乌鲁木齐 830002)

脑脊液细胞学是对脑脊液中细胞形态学的研究。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累及软脑膜(包括室管膜及软脊膜),往往伴有脑脊液细胞形态学改变,通过分析脑脊液中细胞的种类和比例,能提示脑膜的病变情况[1]。本文报道1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首先发现肿瘤细胞的脑膜转移癌(leptomeningeal metastases,LM)病例,原发病灶可能来源于肺组织。

1 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患者女性,55岁。主诉“颈痛伴头痛、呕吐2个月”。曾在外院诊断为颈椎病,予以药物(具体药物不祥)治疗,疗效欠佳,于2015年7月16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就诊。门诊检查:颈椎活动受限,颈椎触及压痛与叩击痛,伴双上肢放射痛,初步诊断颈椎病,当天收住脊柱外科治疗。

1.2诊疗经过2015年7月16日入住脊柱外科当天检查:体温36.8 ℃,脉搏79次/分钟,呼吸18次/分钟,血压136/68 mm Hg。患者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晰,精神欠佳,饮食和睡眠差,持续性头痛伴阵发性恶心、呕吐,头痛与体位改变无关。脊柱专科检查:步态正常,颈椎生理曲度存在,颈椎活动受限,颈椎触及压痛及叩击痛,伴双上肢放射痛,未见杵状指趾,肌肉无压痛,四肢肌张力及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胸片:双肺未见活动性病灶。颈椎片:颈椎退行性变。头、颈部MRI平扫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颈5/6椎间盘突出。因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头痛伴阵发性恶心、呕吐,患者于入院当天转入神经内科以明确诊断。

2015年7月17日,神经系统专科检查:持续性头痛主要表现为额部及枕部胀痛,阵发性加重伴恶心、呕吐可持续10 min左右缓解。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眼球居中且各方向活动正常,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指鼻准,脑膜刺激征(-),巴氏征(-),Romberg征(-),Babinski征(-)。给予患者复方甘露醇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头痛、呕吐症状未见好转。各项检查:白细胞8.52×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758,血红蛋白136 g/L,血小板233×109/L;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酶谱、血糖和血脂等各项生化检测指标均在参考区间内;乙、丙型肝炎病毒指标均阴性,抗梅毒螺旋体抗体阴性,抗HIV抗体阴性;甲状腺功能各项检测指标均在参考区间内;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YFRA21-1蛋白及糖类抗原CA-125、CA-199、CA-153均在参考区间内,癌胚抗原(CEA)15.95 ng/mL(参考区间:<5.0 ng/mL)。

2015年7月18日行腰椎穿刺术,测得颅内压270 mm H2O。脑脊液常规:外观无色透明,潘氏试验阴性,脑脊液细胞总数9×106/L。抗酸染色、墨汁染色和革兰染色均阴性。脑脊液生化:总蛋白0.22 g/L,氯化物118 mmol/L,葡萄糖2.32 mmol/L,腺苷脱氨酶2.0 U/L。细胞玻片离心沉淀仪制备脑脊液细胞涂片,瑞氏-姬姆萨染色后在光镜下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细胞数量未增加,淋巴细胞比例0.62,以激活型淋巴细胞为主,单核细胞比例0.38,计数200个白细胞未见中性粒细胞。片中发现散在或聚集的异常形态的肿瘤细胞,见图1。形态特征:细胞体积大小不等;胞质嗜碱性深染,并含紫红色颗粒;胞膜多突起;核大,核染色质粗,核浆比例失调,核仁明显,亦见双核细胞和有丝分裂细胞。2015年7月19日再次腰椎穿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发现相同的异常形态的肿瘤细胞。

为明确脑脊液肿瘤细胞的来源,2015年7月22日复查,患者颅脑增强MRI并行全身CT扫描。颅脑增强MRI示未见占位性病变、未见脑膜改变;胸部CT示左肺上叶异常密度影,考虑周围型肺癌,见图2;全身其他部位,如甲状腺、肝脏、胰腺、肾脏、胃、盆腔脏器等CT示未见占位性病变。遗憾的是患者放弃纤维支气管镜或肺穿刺活检病理检查,于2015年7月24日自动出院。出院诊断:LM,原发病灶可能来源于肺组织。

A:肿瘤细胞聚集,见有丝分裂和胞膜瘤状突起细胞,肿瘤细胞体积约为背景下的淋巴细胞8倍;B:双核肿瘤细胞。

图1脑脊液肿瘤细胞

A:CT平扫示左肺上叶前段见小类圆形高密度病灶,隐见浅分叶,边缘毛刺征,局部与胸膜粘连,见胸膜凹陷征,大小约18 mm×25 mm,CT值20~25 HU;B:CT增强示动脉期可见中度强化,CT值56~60 HU。

图2胸部CT图像

2 讨  论

LM又称癌性脑膜炎,是指癌细胞由原发灶向颅内转移,在软脑膜和蛛网膜种植、弥漫性浸润而导致的一类疾病,是晚期恶性肿瘤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2]。在原发实体瘤患者中LM患病率4%~15%[3],原发病灶以肺癌、胃癌、乳腺癌和黑色素瘤较常见[4-5]。葛汝丽等[5]回顾分析了27例LM患者,其中21例有明确的原发肿瘤病灶,6例肿瘤来源不明。在有明确的原发病灶的LM患者中,14例为肺癌(51.9%),其次胃癌2例(7.4%)。癌细胞转移至脑及脊髓蛛网膜下腔的途径主要有[6]:血源转移到脉络丛血管到达蛛网膜下腔;血源转移到软脑膜血管到达蛛网膜下腔;沿神经周围淋巴管和鞘逆行播散;转移到Batson′s静脉到达脑、脊膜下腔;沿血管周围淋巴管向心播散;先转移至颅骨再侵犯脑膜。

L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除原发病灶的表现外,多以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一般的常规检查很难早期诊断,临床上很容易误诊和漏诊[7]。目前,国内诊断LM多采用以下标准[8]:(1)有明确肿瘤病史;(2)临床上有新发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3)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阳性;(4)典型的MRI影像学表现,凡具备(1)、(2)项加上(3)或(4)项即可诊断。MRI增强扫描在脑膜转移诊断中存在65%假阴性率和10%假阳性率[9],CT增强扫描显示脑膜或转移病灶处强化可作为参考,但常规CT对脑膜转移的诊断价值不大[10]。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发现肿瘤细胞仍是诊断LM的金标准[5,11-12]。对可疑患者多次腰椎穿刺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能提高LM诊断的阳性率[7]。部分患者首先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时发现肿瘤细胞,但原发病灶却很难明确[5]。孙亚方等[13]研究认为,LM总体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时间为4.5个月,1年生存率为15.5%,但KPS评分大于或等于70者,近期疗效为有效者预后较好,积极的全身治疗可以使患者获得最大程度的生存受益。

本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头痛、呕吐、颅内高压为首发表现,无脑膜刺激征和脑神经损伤的症状和体征。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无特异性,表现为脑脊液细胞总数和脑脊液蛋白正常,脑脊液葡萄糖与氯化物轻度降低。脑脊液细胞学发现异常形态的肿瘤细胞为本例患者的特征性表现,两次腰椎穿刺均见到同样的肿瘤细胞。脑脊液细胞制片是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关键技术环节,采用细胞玻片离心沉淀仪可有效收集脑脊液中少量细胞,并能避免制片过程中出现细胞破损现象。本例患者在脑脊液中发现肿瘤细胞后,临床积极寻找原发病灶。头颅MRI增强未发现占位性病变及脑膜改变,胸部CT增强示左肺上叶占位,考虑肺癌,患者血清CEA升高支持肺癌的诊断,遗憾的是无肺组织的病理结果。

总之,对中老年患者原因不明的头痛、呕吐,颅脑MRI或CT未见异常发现,对积极治疗效果不佳者,注意有无LM的可能,应首选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提高对LM的认识,寻找原发病灶,对LM的预后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宋颖博,鹿新红.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临床应用[J].兵团医学,2011,30(4):37-40.

[2]Pavlidis N.The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management of leptomeningeal carcinomatosis[J].Ann Oncol,2004,15(Suppl 4):285-291.

[3]Taillibert S,Laigle-Donadey F,Chodkiewicz C,et al.Leptomeningeal metastases from solid malignancy:a review[J].J Neurooncol,2005,75(1):85-99.

[4]李宁,杨渤彦,李峻岭,等.脑膜转移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13,35(11):867-870.

[5]葛汝丽,马文彬,冯波,等.脑脊液细胞学在脑膜癌病中的诊断意义[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3,8(5):360-363.

[6]刘志辉,张东林,王磊.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脑膜癌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全科医学,2010,8(2):187-188.

[7]舒心,黎功,吴士文,等.脑膜癌病的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9(5):313-315.

[8]马春华,姜镕,李金铎,等.肺癌脑膜转移的研究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14,17(9):695-700.

[9]Clarke JL,Perez HR,Jacks LM,et al.Leptomeningeal metastases in the MRI era[J].Neurology,2010,74(18):1449-1454.

[10]罗学毛,龙晚生,胡茂清,等.转移性脑膜癌病的MRI表现[J].中国CT和MRI杂志,2009,7(3):15-18.

[11]Le Rhun E,Massin F,Tu Q,et al.Development of a new method for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in cerebrospinal fluid of malignant cells from breast carcinoma leptomeningeal metastasis[J].BMC Clin Pathol,2012,12(1):21-27.

[12]Glass JP,Melamed M,Chernik NL,et al.Malignant cells in cerebrospinal fluid (CSF):the meaning of a positive CSF cytology[J].Neurology,1979,29(10):1369-1375.

[13]孙亚方,孙增峰,佘春华,等.脑膜转移癌58例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5,22(18):1461-1465.

宋颖博(1980-),主管技师,本科,主要从事细胞形态学研究。△

,E-mail:xjzhangxin108@126.com。

·短篇及病例报道·10.3969/j.issn.1671-8348.2016.22.055

R446.14[文献标识码]C

1671-8348(2016)22-3165-02

2016-02-18

2016-04-06)

猜你喜欢

脑膜细胞学脑脊液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脑膜膨出及脑膜脑膨出的临床意义
脑膜癌病的磁共振成像征象分析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脑脊液引流在早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质核互作型红麻雄性不育系细胞学形态观察
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诊断病毒性脑炎36例
肺小细胞癌乳腺转移细胞学诊断1例
PC-MRI对脑脊液循环的研究价值
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180例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