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空间分布特征

2016-09-14胡在铭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4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河南省创新能力

胡在铭

内容摘要: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对于地方政府准确判断自身创新能力以及制定相关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有鉴于此,笔者运用河南省18个地市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支撑方面的相关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法对河南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不仅区域创新能力水平偏低,且在空间上呈阶梯状分布。因此,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跨区域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创新资源投入、优化区域创新空间分布,是建设创新型河南、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河南省 区域经济 创新能力 包容性发展

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自主创新能力将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随着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自主创新已成为河南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而提升河南区域自主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对其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河南自主创新能力的测度及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也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概述

“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大省”是河南省委、省政府根据河南省情做出的重大决策。2009年河南省政府印发了《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为建设创新型强省勾画了十年发展的蓝图。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配置高效、要素完备、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全省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河南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不竭动力。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也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发展目标进行提升和拓展。

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其前提是正确认识区域自主创新的构成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分析区域自主创新的实际水平,全面了解区域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机遇。近年来,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进步,但受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广东、浙江、江苏等省相比,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仍亟待提升。

总的来看,河南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在全国区域创新发展格局中仍处于中间水平,在创新意识、创新机制、创新基础、创新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对于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测评,应正视现实,并结合河南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的省情,分析河南省区域自主创新的构成要素,构建相应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目前河南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做出客观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对于空间分布特征及未来改革路径进行研究和分析。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自主创新道路。随后,河南省也围绕创新主体、机制、平台等,制定了相应的自主创新发展规划。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省域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逐渐成为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及企业家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近年来,虽然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非常活跃,但对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尚未形成一个理论界普通认可的统一界定。Adler和Shenbar(1990)认为创新能力是改进技术生产产品的能力,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需要的能力,通过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满足未来需求的能力,应对未知环境技术挑战的能力。Doloreux(2002)认为,创新能力依赖于区域、网络、创新、学习和相互作用等五个子系统。侧重于知识经济的学者则认为,区域内的知识存量是区位因素和创新环境的核心内容,知识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基础。相对而言,我国对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则起步较晚,这一论题直到21世纪才逐渐进入理论界的视野。黄鲁成(2000)认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以区域技术创新为基础、实施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能力。杨忠泰(2008)则指出,区域自主创新要依赖本地区的创新资源,自主解决区域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要以原始创新促进集成创新和再创新,不断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上述学者基于不同专业视角和各自研究领域,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界定。但学者们对于区域创新的内涵仍是基于线性模型基础之上,并未考虑各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对于河南省而言,区域创新能力则是建立在区域内知识创新的基础之上,区域创新主体相互协作、相互支持,提升区域自主创新的研发能力、应用能力和再创造能力。

(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对于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早期很多学者都比较注重知识存量、创新基础、创新环境等方面。Riddel和Schwer(2003)通过对美国52个州和地区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特定区域内知识资源的占有量对于自主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Todtling(2005)通过研究发现,创新环境对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龚荒、孙鸽(2008)则认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主要由创新基础决定。郭国峰(2007)通过对鄂、豫、皖、湘、赣、晋等六省的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对于创新主体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而言,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对所在区域的技术进步有着很强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区域内的大学对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但没有积极的影响,反而有着十分显著的制约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实现“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河南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水平直接决定着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综观国内外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对于将农业的自主创新作为区域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则缺乏足够的重视。

(三)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研究中,对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是一项核心内容。通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可以展现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现状,分析所在区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改革路径。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Baud和Munster(1991)联合编写了美国的《创新指标》,将创新基础和创新环境作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主要指标。随后,世界经济论坛发表了《全球竞争力报告》,将创新基础、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价值取向作为创新评价的主要技术参数进行考量。目前来说,国内学者对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则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我国国情及不同区域的现实状况,对相关的指标进行了必要的调整。魏康宁等(2002)以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为评价对象,从政府支持、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科技实力、创新中介和企业创新能力六个方面出发,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用TOPSIS模型对评价对象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柳卸林(2002)认为区域创新能力主要受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知识创造能力、企业技术革新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采用了5 项指标: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

目前,国内外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有很多种,但这些体系都是基于特定区域的经济水平、制度基础、创新环境及传统文化构建的。因此,构建适合河南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在充分研究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河南省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的基本省情,提出适合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河南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笔者认为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应结合河南省省情,确定影响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分解出可量化的二级和三级指标体系,由此构建完整的河南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笔者认为结合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的省情,应构建与“河南省迈向创新大省、经济大省和农业强省”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将影响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创新基础。在本指标体系中,创新基础包括经济基础和制度基础两个二级指标。而三级指标的量化则主要考量各影响因素对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力大小。如人均GDP、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长率、城镇化水平等,同时,也要注重河南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省的现实状况,将农业机械数量作为创新基础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到评价体系中。

2.创新投入。创新投入主要涉及政府和企业两个创新主体。在三级指标的设置时,主要从创新投入的存量和流量两个方面进行考量,选取创新投入在GDP中的占比、创新投入支出的增长率、农业支出在GDP中的占比、企业R&D经费支出在销售收入中的占比、企业R&D经费对高校和科研机构支出的占比等几个方面。

3.创新产出。创新产出作为自主创新能力的反映,是评价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最显性的指标。包括创新水平和创新效率两个方面,创新水平通常用学术论文、专利、农业新品种等以知识产品形式表现出来的创新成果数量进行衡量。创新以知识产品形式呈现的创新成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既是当前创新活动的产出,也是未来创新活动的投入,对于一定时期内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创新效率是指自主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的测度,在三级指标的选取上,通常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率、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耗、农业增加值的增长率等几个重要参数。

4.创新支撑。创新支撑主要是指自主创新活动的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创新支撑系统对于提高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创新支撑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和市场环境两个方面,其中人力资本作为自主创新活动的主体,对于自主创新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河南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意义重大。在此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都必须依赖于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本文以创业投资在GDP中的占比、科技中介服务收入在GDP中的占比、技术市场交易额在GDP中的占比对创新市场环境进行评价。

(二)河南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需要有一套适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和相对权重的确定都会影响最终的评价结果。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科学评价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在比较研究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依据河南省在全国创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及河南省行政区划的特征,参照科技部制定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将河南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为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支撑四个方面,并结合河南省省情及行政区划的特征,相应地设置了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依据这些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形成一个包含三个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如表1所示。

河南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对于省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是一项复杂工作,理论界目前尚无普遍认可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笔者在对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时,主要依据各地市创新能力的本质内涵,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从数量关系和空间分布两方面,对省域内18个地市的创新能力进行分析,为河南省实现包容性创新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一)评价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区域创新评价方法,是在界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专家评分法、熵值法及因子分析法,根据相应的公式进行计算,再经过归一化处理,最后求得各决策指标的权重值(见表2)。

(二)基于灰色关联法的分析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法对河南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比较研究,目的是在分析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明确18个地市的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对于各地区制定本地区的创新政策、构建本区域的自主创新系统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第一步研究分析序列。上文确定的“河南省区域自主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表明,评价系统是由26个因素(指标)构成,按照河南省的行政区划,系统共有18个方案待评价。

选用上文测算所得河南省区域自主创新评价指标权重值及关联系数矩阵,测算各目标参数间的关联度并进行排序比较。排序比较的原则是,关联度越大,表明方案越优,即指标越接近1越好。

(三)数据来源

为保证研究的可检验性,本文所引用的数据均来自公开出版的统计年鉴和政府报告,主要有:《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科技厅等部门发布的相关数据。对于少量缺失的数据,则依据统计学的相关规定予以插补。

(四)评价结果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是由区域内不同行政区划个体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所综合决定的。因此,研究省域创新能力,各地市自主创新能力是所要考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利用灰色关联法对相关的河南创新能力评价指数矩阵进行分析,以灰色关联顺序作为各地市创新能力大小的指标。

灰色系统理论是基于信息不完备的不确定性研究对象,通过对已知信息的分析,对信息不完备的系统进行量化,其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分析系统统计序列曲线的几何形状,比较其相似度,来描述系统中多因素的关系程度。曲线越接近,相似序列的关联度越大;反之,则关联度越小。该方法对样本大小没有严格要求,依据各因素间的发展态势来估计因素间的相关关系,弥补了回归分析等方法大样本的缺陷,更有利于揭示估计对象的动态发展特征。

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法,用相关的数理模型,本文测算河南省18个地市的创新能力关联度表,以此作为评价区域创新能力高低的指标(见表3)。

河南省创新能力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河南省各地市创新能力的灰色关联分析,18个地市的创新能力大致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为郑州市,属于河南省区域创新发展的领先集团,其创新投入强度和创新环境居于全省前列,处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阶段。第二梯队为洛阳、新乡、南阳,属挑战集团,大多与领先型集团邻近,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好,创新需求较大,生产效率较高。第三梯队为开封、平顶山、安阳、鹤壁、焦作、濮阳、许昌、漯河、济源、驻马店、信阳,属追随集团,该集团在河南省区域创新发格局中占比很高,各方面的创新能力相对均衡,创新活动主要以技术的消化吸收为主。第四梯队为三门峡、商丘、周口,属落后集团,集团中的各地市经济基础差,不能为区域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表3从整体上反映了河南省各地市的区域创新能力,其在数量上不均衡性非常明显。为更直观地分析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笔者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所得的数据,通过统计软件Geoda绘制出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图(见图1)。空间分布图显示,不同地市的区域创新能力空间集聚性明显。第一、二梯队,创新能力强劲,第三、四梯队区创新能力较低,且二者之间呈现出明显的两极趋势。此外,创新核心的辐射效应不强。第一、二梯队所的郑州市及相邻的洛阳市、新乡市,形成了河南省的一个创新极点,与其周边的第三、第四梯队形成了一条明晰的边界线。

河南省区域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通过创新实现区域经济包容性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实证分析表明,河南省各地市间创新能力在量上有较大差异,在空间结构的分布上也不尽合理。目前,能否针对河南省创新发展的现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跨区域的协同创新机制,优化区域创新空间分布,快速提升各地市的区域创新能力,对于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科技振兴,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二)建立跨区域的协同创新机制

由于受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地域文化及经济基础等条件的制约,河南省各地市的创新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差异较大,区域创新能力呈梯队式分布。在未来创新实践中,应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在创新制度、产业政策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加强协作,引导创新人员、创新资金、创新成果在地市间流动,依托省域内骨干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知识、信息、技术共享平台,促进区域内创新要素的流动,以实现区域创新能力的平衡发展,提升河南省的整体经济实力。

(三)加强创新资源投入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经济发展动力主要还是依靠大量的资源消耗来维系。创新投入不足,高科技人才匮乏,科技创新对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不强。在未来的发展实践中,要实现从传统比较优势向创新竞争优势转换,根本出路在于加大创新资源投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四)优化区域创新空间分布

区域创新在空间分布上的集聚性过高,会抑制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河南省未来发展实践中,应对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科研院所等进行统计规划。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郑州的核心辐射作用,加速创新成果的扩散,带动周边地区和中原经济区整体实力提升。

参考文献:

1.Adler,P. S,Shenbar, Adapting Your Technological Base: The Organizational Challenge [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0(25)

2.D.DOLOREUX. 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J]. Technology in Society,2002(24)

3.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0(2)

4.程雁,李平.创新基础设施对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9)

5.龚荒,孙鸽.江苏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对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7)

6.魏康宁,梁.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估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2,16(3)

7.柳卸林,胡志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J].科学研究,2002,20(5)

8.Franz Todtling,Michaela Trippl. One size fits all? Towards differentiated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 approach[J]. Research Policy,2005(34)

9.Gerard george.Innovation for inclusive growth:toward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2(6)

10.甘泉.浙江省财政科技投入与地方自主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5(2)

11.柳卸林.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M].科学出版社,2014

12.谢蕾蕾.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4)

13.张优智,党兴华,赵.陕西省R&D投入与创新产出动态均衡关系研究——基于陕西省2000-2010年数据实施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3)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河南省创新能力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